APP下载

“海上联合—2013”——中俄海上联合军演参演武器中的新面孔

2013-04-12谢瑞强

军事文摘 2013年9期

前言

2013年7月5~12日,中国和俄罗斯海军在日本海彼得大帝湾举行“海上联合-2013”中俄海上联合军演。在此次演习中,中俄双方派出各型水面舰艇18艘、潜艇1艘、固定翼飞机3架、舰载直升机5架和特战分队2支。中国海军派出了导弹驱逐舰“沈阳”舰、“石家庄”舰、“兰州”舰、“武汉”舰,导弹护卫舰“盐城”舰、“烟台”舰,综合补给舰“洪泽湖”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海军一次性向国外派出舰艇兵力最多的联合演习,成为此次军演最大的亮点。

在此次联合演习中,俄海军太平洋舰队派出了“光荣”级导弹巡洋舰“瓦良格”号,“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维诺格拉多夫海军上将”号和“快速”号3艘导弹驱逐舰及877M型潜艇等11艘舰艇参与军演。作为东道主,俄太平洋舰队派出了较中国更多的兵力参与海上演习,但大多都是“80后”舰艇。本专题将介绍此次军演中首次参演的俄方舰艇和作战

飞机,探讨其前世今生及未来发展。本刊在2012年第6期刊登过参与此次军演的“光荣”级导弹巡洋舰“瓦良格”号和“无畏”级导弹驱逐舰,结合本专题,期望读者对俄海军太平洋舰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海上超级杀手”——“毒蜘蛛”Ⅲ级大型导弹艇

在今年7月份举行的“海上联合-2013”中俄海上联合军演中,俄罗斯海军派出了2艘“毒蜘蛛”Ⅲ级大型导弹艇(俄罗斯称其为12411M型大型导弹艇)。在演习中,“毒蜘蛛”Ⅲ级导弹艇940号艇和955号艇扮演“海盗快艇”,参与联合护航演习科目。

“海上超级杀手”的诞生

导弹艇是伴随反舰导弹的出现而诞生的一种以反舰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的小型舰艇。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SS-N-2“冥河”导弹的逐渐成熟,苏联海军在183型远洋鱼雷快艇基础上发展了“蚊子”级导弹快艇。在随后的30多年里,苏联先后发展了“黄蜂”级、“毒蜘蛛”级等导弹快艇,成为战后发展导弹快艇型号最多的国家。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让赫鲁晓夫认识到建设远洋海军的重要性,第二年,红海军的预算占苏联国防预算总比例由最初的不足10%激增到20%。1964年,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其更加重视苏联远洋海军的发展,在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平衡海军”思想的指导下,一艘艘携带各型反舰导弹的远洋军舰开始加入苏联红海军。在当时大举进军远洋的年代,苏联海军希望新型舰艇尽可能具备一定的远洋作战能力。当时,苏联红海军装备的导弹快艇主要是“黄蜂”级导弹艇,这种满载排水量为235吨的导弹艇,基本上不具备远洋活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海军开始酝酿研制一款排水量更大、具备一定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导弹艇。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装备的苏制武器的糟糕表现也证明了苏联导弹艇大型化的正确性。在战争中,埃及海军装备的“蚊子”级和“黄蜂”级导弹艇吨位小,未安装有效的自卫武器,以色列海军使用干扰技术和战术成功地诱使SS-N-2“冥河”导弹偏离目标,在以色列的海空联合打击下,埃及导弹艇损失惨重。导弹艇大型化不但可以提高导弹艇的续航力,还可以搭载更多的武器,提高防御能力。1973年,苏联海军正式下达研制新型导弹艇的任务书。任务书要求新型导弹艇在适航性、攻击能力、防御能力等方面都要比205型导弹艇有全面的提高。研制工作由金刚石机械设计局负责,新型导弹艇计划装备AK-176M型76毫米舰炮、AK-630M型30毫米速射炮和SS-N-22“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由于“日炙”音速反舰导弹技术跨度过大,研制进度被一直拖延,首艇直到1977年才开工建造,而且艇上所搭载的反舰导弹也改为SS-N-2D导弹。北约将装备SS-N-2D反舰导弹的导弹艇命名为“毒蜘蛛”I级导弹艇。

1980年,服役时间一推再推的“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终于投入使用,采用“日炙”的“毒蜘蛛”Ⅲ级导弹艇(北约将装备“卡什坦”弹炮结合防空系统的“毒蜘蛛”系列导弹艇命名为“毒蜘蛛”Ⅱ级导弹艇)也能按照原设计恢复生产。“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在设计之初,其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小,这是因为负责研制该导弹的彩虹设计局起初对其技术难度估计不足,后来在正式研制过程中不得不一再放大尺寸。由于导弹体积和重量的变化,设计局对导弹艇的设计进行了改动。导弹艇的尺寸、上层建筑的布置、桅杆类型、动力系统都有了变化。

总体布局与武器系统

经过多年对水翼艇、气垫船的实践,苏联认为,单体类似深V型是一种兼具快速性和适航性、维护简单的船型,是导弹艇的理想艇型。因此,金刚石机械设计局在研制“毒蜘蛛”级导弹艇时选择了深V型船型。与“毒蜘蛛”Ⅰ/Ⅱ级相比较,“毒蜘蛛”Ⅲ级长度保持不变,但最大宽度从11米增加到13米,满载排水量增大到540吨;舰桥进行了整体前移,取消了前甲板室并延长了后甲板室以平衡重心。艇体两侧有明显的折线,艇体的长宽比较小,航行的稳定性及操纵性都有一定的提高,具备较强的在中近海域高海况条件下航行作战的能力。

在艇体结构方面,为了保证导弹艇的快速性和武器装载量,“毒蜘蛛”Ⅲ级导弹艇采用高强度钢船体,根据强度需要对船体外板进行优化设计,舷侧板的厚度一般为4毫米,底板厚度一般为5毫米,靠近船尾的底板采用6~7毫米的钢板。上层建筑则采用铝镁合金结构,其铝镁合金板的厚度为3~4毫米,主船体钢板与上层建筑铝镁合金采用复合材料进行焊接,有效减轻了艇体重量。

与“毒蜘蛛”Ⅰ/Ⅱ级导弹艇采用燃-燃联合动力不同,“毒蜘蛛”Ⅲ级艇采用柴-燃联合动力。其实“毒蜘蛛”级导弹艇在设计之初就打算使用柴-燃联合动力,以低油耗的柴油机作为巡航用动力来获得大续航力,以启动速度快但油耗高的燃气轮机来获得高航速。但当时苏联并没有研制出满足这种需求的柴-燃联合动力系统,所以Ⅰ/Ⅱ级艇只能选择燃-燃联合动力系统,巡航燃气轮机采用M75型燃气轮机,加速燃气轮机则使用功率为12000马力的M70型燃气轮机。在建造“毒蜘蛛”Ⅲ级导弹艇时,苏联已经研制出了满足需求的柴-燃联合动力系统,因此“毒蜘蛛”Ⅲ级导弹艇巡航主机换为两台M510型柴油机,这使其续航力进一步增加,达到2400海里(12节),最大航速为38节。

虽然“毒蜘蛛”Ⅲ级导弹艇满载排水量只有500多吨,但在其“小小身板”上却集成了AK-176M型76毫米舰炮、AK-630M型30毫米速射炮和SS-N-22“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SA-N-8舰空导弹等武器及相应的电子设备。舰载武器安装密度高和火力强大是该艇的两大特点。SS-N-22“日炙”反舰导弹是“ 毒蜘蛛”Ⅲ级导弹艇的主要武器。该导弹采用液体整体式火箭冲压发动机。作战时,助推器将导弹推进到冲压发动机工作的临界速度后抛离,冲压发动机点火后进入巡航段,导弹飞行速度保持2马赫以上。导弹采用惯性导航+末端主/被动雷达制导,单发命中概率为94%。半穿甲爆破战斗部重320公斤,一两枚“日炙”导弹就可重创甚至击沉一艘万吨级巡洋舰。据悉,俄罗斯部分现役的“毒蜘蛛”Ⅲ级已经换装改进型“日炙”导弹,通过加长导弹燃料箱,导弹的最大射程已经超过160千米(采用高-低混合弹道)。

安装在“毒蜘蛛”Ⅲ级导弹艇驾驶室顶部的“音乐台”主/被动超视距雷达和桅杆顶端上的数据链是支持SS-N-22“日炙”反舰导弹作战的两个主要设备。在其他侦察平台的支持下,“毒蜘蛛”Ⅲ级导弹艇可隐蔽接敌,对敌舰发动突然袭击。4枚“日炙”导弹有以下三种作战模式:1发导弹攻击1个目标;2~4枚导弹同时攻击1个大型目标(导弹攻击时间间隔0.2秒);2~4发导弹攻击2~4个小型目标。

“毒蜘蛛”Ⅲ级导弹艇艇艏装备了一门AK-176M型76毫米舰炮。AK-176M是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起发展的一种中口径单管自动舰炮,1978年开始装备使用。该炮全重11.2吨,弹种包括杀伤爆破弹及高速穿甲爆破弹,可根据打击目标的不同快速进行转换,既可打击水面目标,也可以打击空中和岸上目标,火炮最远射程为17千米,最大射高13千米,最快发射速度为120发/分,每座配备高达152发炮弹,持续火力非常强。该炮可持续射击70发炮弹而保证射速不降。“毒蜘蛛”级导弹艇上装备了一部MP-123-02型火控雷达,火炮自动射击时由火控雷达控制,除了使用火控雷达,火炮上还装有光学瞄准装置及手动瞄准装置,该炮可全自动、半自动及全手动射击,具有较强的战场适应能力。

除了AK-176M舰炮,“毒蜘蛛”Ⅲ级导弹艇装备的另外一种舰炮是AK-630M速射炮。这种体积小、重量轻、反应速度快的近防炮是苏/俄舰艇上常见的装备,大到“基辅”级4万吨级航空母舰,小到“毒蜘蛛”级几百吨级的导弹艇都可以看到其身影,该炮主要用于打击反舰导弹、飞机等空袭兵器,必要情况下也可用于摧毁小型海上目标或水雷。SA-N-8舰载防空导弹是由“针”-1M便携式防空导弹衍生而来的点防御防空导弹,导弹最远射程4500千米,最大射高3000米,可为导弹艇提供一定的基本防空保护,“毒蜘蛛”Ⅲ级导弹艇总共搭载了12枚SA-N-8防空导弹。

现代舰艇在防御武器方面除了安装硬杀伤武器外,还装备主/被动软杀伤武器。“毒蜘蛛”Ⅲ级导弹发射器结合成MR405综合电子战系统。可见,苏联在研制该艇时不仅非常重视导弹艇的攻击能力,也非常注重导弹艇的防御能力,特别是在防空/ 反导方面,“毒蜘蛛”Ⅲ级导弹艇装备了AK-176M、AK-630M、SA-N-8、主/被动软杀伤武器组成的多层防空/反导体系,赋予了导弹艇较强的自卫防空能力。

综上所述,“毒蜘蛛”Ⅲ级导弹艇是在苏联积极打造远洋海军的背景下,在“毒蜘蛛”I级导弹艇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大型导弹艇,较大的排水量使“毒蜘蛛”Ⅲ级导弹艇可以搭载种类更多的武器和电子设备,从而具备较强的探测能力和指挥控制能力。“毒蜘蛛”Ⅲ级导弹艇可在中近海独立执行或协同执行作战任务,可以说是同类型导弹艇中的佼佼者,被俄海军官兵称为“海上超级杀手”。

“海上超级杀手”的后裔

苏联解体后,大部分“毒蜘蛛”系列导弹艇挂上了圣安德烈旗,继续为斯拉夫人奔波。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海军实力急剧衰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和苏联遗留下来的许多舰艇一样,大量“毒蜘蛛”系列导弹艇终日停泊在港口,任凭岁月的侵蚀。目前,俄海军拥有大约20艘“毒蜘蛛”系列导弹艇。从1991年至今,俄虽然建造了不少“毒蜘蛛”系列导弹艇(主要是“毒蜘蛛”I级和改进型“毒蜘蛛”Ⅲ级),但这些导弹艇基本上都是为外国建造的。2000年,在“毒蜘蛛”Ⅲ级导弹艇基础上发展的“闪电”号导弹艇编入俄波罗的海舰队。与“毒蜘蛛”Ⅲ级导弹艇相比,“闪电”号的主要变化是换装了射程更远的改进型“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和新的电子设备。这艘被外界称为俄海军自用的改进型“毒蜘蛛”Ⅲ级导弹艇只建造了1艘。除此之外,苏联解体后的20余年里,俄再也没有装备新型导弹艇。

进入21世纪后,金刚石机械设计局曾提出过第四代导弹艇,即12301型“蝎子”级导弹艇。这种全新设计的导弹艇采用当下流行的隐身设计,其武器系统包括“宝石”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A-190型100毫米舰炮、“卡什坦”弹炮结合防空系统,其作战能力和“毒蜘蛛”Ⅲ级导弹艇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该艇提出后却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至于俄罗斯海军为什么没有采购“蝎子”级导弹艇,主要原因还是囊中羞涩,而且苏联遗留下来的“毒蜘蛛”系列导弹艇基本满足当时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俄海军现役的“毒蜘蛛”系列导弹艇的服役期限日益接近,到2020年,大部分“毒蜘蛛”系列导弹艇将达到30年以上的艇龄,寻求新型导弹艇替代老态渐现的“毒蜘蛛”系列导弹艇成为俄海军目前必须考虑的事情。

虽然俄海军目前还没有“ 毒蜘蛛”系列导弹艇的替代计划,但俄海军目前正在发展替代“纳奴契卡”级小型导弹舰的大型导弹艇—21632型大型导弹艇。这种满载排水量为560吨级的大型导弹艇和“毒蜘蛛”Ⅲ级导弹艇相仿,因此,若21632型大型导弹艇大量建造的话,其也可能成为“毒蜘蛛”系列导弹艇的替代型号。根据俄方公布的图片和资料,21632型导弹艇是在21630型“暴怒”级大型巡逻艇基础上发展的导弹艇,其延续了21630型巡逻艇的艇体外形设计,对上层建筑和艇体进行了隐身化处理,以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和红外特征。21632型导弹艇采用柴-柴联合动力,柴油机型号为MTU16V4000M90,最大航速为26节,最大航程为2300海里(12节)。

在武器装备方面,21632型导弹艇搭载了A-190型100毫米舰炮、AK- 630M型近防炮、3M- 47“弯曲”舰空导弹和SS -N-25反舰导弹。反舰导弹的布置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交叉布置;另一种是布置在艇舷两侧,导弹发射器安装在进行了隐身化处理的发射箱内。除了上

述武器,21632型导弹艇还装备了2挺14.5毫米机枪和3挺7.62毫米机枪。从其动力系统和武器装备来看,21632型导弹艇已经摆脱了苏联时期的导弹艇设计思路,它更像是一型多用途轻型护卫舰。俄海军现在还没有订购21632型导弹艇的消息,但俄未来是否会用该型导弹艇替代“毒蜘蛛”系列导弹艇,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北方的“大洋黑洞”——俄太平洋舰队“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

“基洛”级潜艇是一型为人熟知的常规潜艇。在此次军演中,俄太平洋舰队派出了一艘“基洛”级-877M型潜艇在联合反潜演练科目中扮演假想敌,这是拥有“大洋黑洞”称号的俄海军“基洛”级-877M型潜艇首次参加中俄联合军演。

北方的“大洋黑洞”

二战后的一段时间,苏联在发展常规潜艇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先后发展了“威士忌”级、“魁北克”级、“狐步舞”级等潜艇。苏联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和常规潜艇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糟糕表现,促使苏联下决心大力发展核潜艇,常规潜艇的发展步伐由此明显放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与苏联常规潜艇技术的停滞不前相比,西方在常规潜艇技术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常规潜艇在苏联海军装备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为了迎头赶上常规潜艇技术的发展步伐,1974年,苏联海军批准了877型(即“基洛”

级-877型)潜艇的技术任务书。该型潜艇的研制工作于1976年展开,设计工作由苏联红宝石设计局负责。首艇在1979年铺设龙骨,1980年下水,1982年交付苏联海军。

从“基洛”级潜艇首艇交付苏联海军至今,该型潜艇在30年的建造过程中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到目前,“基洛”级已经发展了877、877M、877EMK、636M等不同型号的潜艇。

该型潜艇不仅大量装备苏/俄海军,还大量出口国外。据统计,到1991年,苏联海军共装备了23艘877型潜艇。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将“基洛”级推向国际市场,迄今已向国外出口

了30余艘,用户包括印度、中国、阿尔及利亚、越南等国(“基洛”级的出口型号主要是877EMK型和636M型)。

由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急剧衰退,俄海军在有限的军费下不得不大规模裁减军备,877型潜艇的规模从解体时的23艘减少到14艘,大部分虽未到退役期限,但早早就被拆解或在港口等待岁月侵蚀。就是现在在役的14艘潜艇也因保养不当等原因,战时能出动的潜艇可能也只有不到8艘。俄罗斯海军装备的“基洛”级潜艇主要是877M型,参与此次军演的太平洋舰队目前拥有7艘877M型潜艇。

877M型潜艇全长72.6米,艇宽9.9米,水面排水量2300吨,水下排水量3040吨。877M型潜艇是877型潜艇的改进型,与877型潜艇相比,877M型潜艇在武器装备、电子设备方面有所不同,主要变化是可以发射线导鱼雷,如TEST-71MK或53-65K线导鱼雷,进一步提高了潜艇的反舰、反潜能力。以TEST-7MK鱼雷为例,该鱼雷长7.9米,雷径533毫米,最远射程为20千米(低速制),主动导引头作用距离约为1500米,可对15千米内的水面、水下目标进行有效攻击。

潜艇指挥控制系统是在鱼雷射击指挥仪基础上逐步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战术数据处理电子系统,潜艇指挥控制系统是发挥潜艇传感器和武器作战能力的关键系统,被称为潜艇的“大脑”。877M型潜艇装备的是MBY-110M型指挥控制系统,这种模拟式潜艇指挥控制系统是苏联常规潜艇装备的第一型具备综合作战能力的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系统使用数据总线将潜艇传感器连接起来,对传感器传回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统一显示,同时进行辅助决策。

MGK-400型低频主/被动综合声呐系统是877M型潜艇的主要探测设备,该型声呐采用大型圆柱形基阵,具备主动回声探测、噪声测向、声呐脉冲侦察等功能。据称,MGK-400型声呐在低海况的情况下,主动回声探测距离达20千米(潜艇潜深100米),采用被动探测方式时,可探测80千米左右的大中型舰艇,声呐可同时跟踪3个目标(自动跟踪2个,手动跟踪1个),并将相关目标信息自动、半自动或手动输入MBY-110M型指挥控制系统。

敝帚自珍的尴尬

如上所述,俄海军现役的877型潜艇大部分是在苏联时期生产的,太平洋舰队所装备的877M型潜艇的建造时间大部分是在1990年前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购买新型常规潜艇甚至无法对现役潜艇进行升级改造,只能敝帚自珍,这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通常情况下,武器出口国所装备的某种武器的作战性能会高于出口型,但俄海军目前装备的常规潜艇依旧是1990年前后服役的877M型潜艇,其作战性能竟然低于“基洛”级出口型潜艇,即以636M型潜艇为代表的636型系列。877 M型潜艇的性能水平低于636M型,主要体现在潜艇声隐身和自动化程度等方面:

潜艇声隐身方面,877M型使用6叶大盘面比螺旋桨,而636M型潜艇则采用7叶大侧旋螺旋桨,螺旋桨的转速从877M型的500转/分降至250转/分,大幅减少了空蚀效应的噪声;636M型潜艇采用减震隔音效果更好的轮机减震隔音基座,并对艇内的管路也进行了减震降噪处理;636M型潜艇表面敷设了性能更好的新型消声瓦,可吸收、抑制本艇噪声及大幅降低敌方主动声呐的回波强度。通过采用多种降噪措施,636M型潜艇拥有比877M型潜艇更好的静音性能。

在潜艇指挥控制系统和探测系统方面,636M型潜艇采用新一代LAMA-EKM型指挥控制系统,这种数字式指挥控制系统在快速反应、处理多批次目标等指标方面都优于877M型潜艇使用的模拟式指挥控制系统。L AMA-EK M型指挥控制系统最多可同时处理50批目标并跟踪其中的10批目标,可同时控制6枚鱼雷攻击3个目标。636M型潜艇上所使用的MGK-400EM型声呐则是MGK-400型声呐的升级型号。MGK-400EM采用新型压电陶瓷材料和升级的换能器,灵敏度更高,探测能力更强,可同时跟踪12个目标,而877M型潜艇上使用的MGK-400型声呐只能同时跟踪3个目标。

636M型潜艇最令人生畏的“杀手锏”,莫过于“俱乐部”3M-54E反舰导弹(出口印度的877EMK型潜艇在后期升级中也装备了该导弹),而俄海军的877M型潜艇所装备的武器仍然是鱼雷和水雷,其远程反舰能力弱于636M型潜艇。“俱乐部”3M-54E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使用的亚音速-超音速混合弹道潜射反舰导弹。导弹长8.22米,弹径533毫米,弹重2300千克,战斗部重200千克,最远射程220千米。该导弹的最大特点是采用3级动力:第一级为固体火箭助推器;第二级为巡航喷气发动机;第三级为冲刺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发射后,助推器将导弹推送到一定的高度和速度后启动第二级巡航用涡喷发动机,在飞行到距目标约20千米的地方启动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以2~3马赫的速度飞向目标,具有较强的突防能力。

俄太平洋舰队所面对的两个潜在作战对手—韩国和日本都已经装备了AIP潜艇。这些装备了AIP系统的新型潜艇静音性能更好、水下续航力更大,具备完善的水声系统,战术技术指标都高于636M型潜艇,更遑论作战性能弱后于636M型潜艇的877M型。

纠结的潜艇换代计划

常规潜艇的服役期限通常为30年,这意味着已经服役20余年的877M型潜艇在2018年左右就要退役了。近年来,随着俄经济的复苏,俄海军加快了877M型潜艇的换装计划,但由于用于替代877M潜艇的677型潜艇问世后问题频频,让换代计划异常纠结。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就提出了877M潜艇的换代计划。1989年,红宝石设计局开始设计新一代常规潜艇,代号677型,北约命名为“拉达”级。677型的出口型称为“阿穆尔”级,按照排水量的不同分为6个型号。1997年12月,圣彼得堡海军上将造船厂为俄罗斯海军开工建造首艘667型潜艇B-585“圣彼得堡”号,俄海军订购的是1650型,潜艇长58米,宽7.2米,水面排水量1765吨,满载排水量2650吨。

677型潜艇装备了包括大体积共形阵艇艏声呐、舷侧阵声呐和拖曳线列阵声呐在内的综合声呐系统。新型作战指挥系统采用计算速度更快、处理能力更强的计算机,其自动化程度、指挥控制能力都高于877M型潜艇装备的MBY-110M型指挥控制系统。在武器装备方面,677型潜艇拥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武器包括UGST鱼雷、SS-N-15反潜导弹、3M-54E潜射反舰导弹及各型先进水雷。

在潜艇降噪方面,红宝石设计局在充分吸取“基洛”级潜艇降噪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对677型潜艇进行了精心的安静化综合设计,经过综合降噪处理后,677型潜艇的噪声比具有“大洋黑洞”称号的“基洛”级还低约8分贝,其水下声隐身性能可见不一般。

总体来讲,作为877M型潜艇的替代型号,677型潜艇通过大量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其水下机动性、自动化程度、探测能力等方面都优于877M型。根据俄海军司令

部的计划,俄海军未来将订购约20艘677型潜艇,以替代俄海军现役的877M型潜艇。“圣彼得堡”号潜艇下水后,俄海军又订购了两艘同级艇“喀琅施塔得”号和“塞瓦斯托波尔”号。

和许多俄海军新型舰艇建造计划一样,首艇“圣彼得堡”号开工后因为建造经费问题,潜艇生产进程非常缓慢,从1997年开工,直到2004年才下水。在后来的海试中,由于动力方面存在问题,其海试时间被一再延长,原计划2006年完成海试并交付部队,直到现在都还未完成。2013年,俄军方表示,虽然该艇已于2010年正式服役,但由于存在各种技术问题,潜艇的测试还将继续进行。

问题频出的677型潜艇让俄海军不得不考虑877M型潜艇的备用方案。2010年8月,俄海军宣布首艘636.3型潜艇B-261“新罗西斯克”号开工建造。随后在2011年和2012年,B-237“顿河畔·罗斯托夫”号和B-262“旧奥斯科尔”号也相继开工建造。据称,俄海军预计订购6艘或更多的636.3型潜艇。订购636.3型潜艇是俄海军面对现役877M型潜艇不断老化而做出的无奈之举,这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俄海军对红宝石设计局及圣彼得堡海军上将造船厂的不满。

636.3型潜艇是俄在636M型潜艇基础上研制的自用型号。636.3型潜艇在艇体结构、主尺度等方面与636M潜艇基本保持不变,主要是采用了功率更大、振动更小的新型发动机,探测设备和指挥控制系统也使用了新设备,综合作战能力较636M型潜艇有了较大提高。据称,636.3型潜艇的前3艘将服役于黑海舰队,后3艘将加入哪个舰队,目前还没有定论。

小 结

今年3月,俄媒体报道,“圣彼得堡”号潜艇因为设备问题无法参与原定于3月的测试。据估计,该潜艇可能要到2016年才具备完整的战斗力,届时,俄太平洋舰队的877M型潜艇基本到了服役的期限。由于677型潜艇存在不确定性,俄海军可能会让一些后续建造的636.3型潜艇加入太平洋舰队,等到677型潜艇完全定型之后再替代剩下的877M型潜艇,这样俄太平洋舰队未来可能会出现636.3型和677型潜艇并存的局面。

老当益壮——伊尔-38N“五月”反潜巡逻机

在此次中俄海上联合军演中,俄海军派出了3架固定翼作战飞机,分别是2架苏-24M战斗轰炸机和1架伊尔-38反潜巡逻机。作为首次参加中俄海上联合军演的伊尔-38反潜巡逻机,在演习中进行了伞靶投放、引导舰艇对“敌”舰模拟导弹攻击等科目,成为此次军演的亮点之一。

碰巧的是,美国媒体在6月份刊登文章称,俄罗斯海军已经发出订单,将俄海军现役的伊尔-38反潜巡逻机升级为伊尔-38N。升级后的伊尔-38N反潜巡逻机将装备新型传感器和计算机,整体性能有较大提高。

“五月”来了

在现代反潜作战体系中,航空反潜是立体反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反潜平台,航空反潜平台速度快、机动性好、搜潜效率高,一直是海军强国发展的重点。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潜艇技术的提高和潜艇数量的增多(特别是核潜艇的出现)给苏联造成很大的压力。当时苏联海军装备的是别-6、别-12、米-14PL等反潜机,这些反潜机存在航程短、搜潜设备不完善等缺陷,已经无法应对日益严峻的水下威胁,研制性能更好的反潜巡逻机迫在眉睫。1958年,苏联海军提出新型反潜巡逻机的招标计划,参与招标的有别里耶夫水上飞机制造设计局和伊留申设计局。经过一番较量,伊留申设计局在伊尔-18客机基础上研制的伊尔-38胜出(北约称之为“五月”)。

伊尔-38的研制工作于1960年6月正式展开,由于该机采用伊尔-18客机的机体,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首架原型机在1961年9月就进行了首飞。第一批生产型伊尔-38于1967年下线,至1972年,位于莫斯科的MMZ第30号工厂总共生产了58架伊尔-38(原计划生产250架,后来由于性能更好的图-142反潜巡逻机的出现才降低了产量)。伊尔-38延续了伊尔-18客机的气动布局,采用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悬臂式下单翼,起落架为液压收放前三点式。伊尔-38机长39.6米,机高10.2米,翼展37.4米,空重36吨,最大起飞重量63.5吨,装备了4台AI-20M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650千米/小时,最远航程7200千米,续航时间12小时。

伊尔-38的主要作战任务是搜索、发现、跟踪和消灭敌潜艇,其装备了较为完善的搜潜设备和攻潜武器。伊尔-38搜潜设备包括“金鹰”搜索雷达、RGB系列声呐浮标、APM-60磁异常探测仪、Berkut作战系统等。“金鹰”搜索雷达装在前机身下方的蘑菇型雷达罩内,其具备360度搜索能力,最大搜索距离可达250千米。该机在机翼隔舱前面设有一个声呐浮标投放舱,可搭载RGB-1、RGB-2、RGB-3三种型号声呐浮标。RGB-1和RGB-2是被动式

声呐浮标,RGB-3则是主动式声呐浮标,三种型号声呐浮标探测距离均在1500~2100米之间,其发回的信号由机上搭载的TsVM-264计算机进行分析。

伊尔-38在机身后部设有一个弹舱,最大载弹量为8吨,可选择AT-1、AT-2、AT-2M鱼雷和PLAB-250-120、PLAB-500等深水炸弹。AT-2鱼雷是伊尔-38的重要攻潜武器,该鱼雷于1973年投入使用,直径为533毫米,重量为1000千克,最高速度可达40节,工作深度为20~400米。AT-2鱼雷制导系统的主动声导和被动声导交替使用,35%时间采用主动声导,其他时间均采用被动声导。AT-2鱼雷的搜索方式可以发现垂直深度内出现的目标,如果潜在目标发出的噪音水平超过了反射信号,AT-2鱼雷主动和被动交替的制导方式就会中止,鱼雷进入完全被动制导状态。在主动制导状态下,鱼雷根据发射的声波反射信号来识别目标,下一步的行动也根据这个结果来进行。如果目标丢失,鱼雷重新进入主动和被动交替制导模式。AT-2的改进型为AT-2M鱼雷,改进后的AT-2鱼雷采用新型电池和战斗部,制导系统也进行了改进,作战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廉颇老矣

虽然伊尔-38的产量和知名度都逊于大名鼎鼎的图-142系列大型反潜巡逻机,但作为苏联海军航空兵装备数量仅次于图-142系列岸基反潜巡逻机的伊尔-38,其还是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伊尔-38舒适性好、故障率低、出勤率高,一直活跃在东西方冷战的前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军事遗产,大部分伊尔-38归俄罗斯海军拥有。苏联时期,苏红海军拥有4支装备伊尔-38的部队,分别是:第33战斗训练中心、北方舰队第24独立远程反潜航空兵团、太平洋舰队第77独立远程反潜航空兵团、波罗的海舰队第145独立反潜中队(第90独立远程特种侦察中队也装备过伊尔-38,其装备的伊尔-38主要用于电子侦察)。第145独立反潜中队因为苏联解体,其驻地成为拉脱维亚的领土,不得不离开拉脱维亚,后来该中队遭到解散,中队装备的飞机转交给其他单位。

2009年之前,俄海军只有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的海军航空兵装备了伊尔-38,分别是北方舰队的第403独立混成航空团和太平洋舰队的第289独立反潜航空团。2009年,俄海军四大舰队的所有飞行部队和分队被改组为航空基地,取代了以前的团和独立大队体制,航空基地也由飞行大队和分队组成,第289独立反潜航空团可能被并入第7062航空基地。在苏联解体之前,苏联海军拥有一支令人生畏的海军航空兵,鼎盛时期拥有52个飞行团和10

个独立大队,共装备了1702架飞机,包括372架轰炸机、966架战术作战飞机(包括约50架伊尔-38)和455架直升机。到1995年,俄罗斯海军还拥有45架伊尔-38。按照50%完好

率计算,战时大约能出动20架反潜机。到了20 06年,俄海军只剩下不到25架伊尔-38,根据相关资料,目前俄海军只拥有不到16架伊尔-38,战时只能出动约10架伊尔-38,这也是俄海军航空兵衰弱的一个缩影。

俄海军目前不仅要面对伊尔-38数量日益减少的问题,还要面对伊尔-38机载设备和机体老化等问题。在机体老化方面,目前在役的伊尔-38基本上服役了近40年,可以说是老态龙钟。从1998年起,俄海军为了延长其服役年限,其决定由国防部第20航空修理厂对该机进行延寿。在机载设备方面,随着韩国、日本、美国等潜在对手潜艇性能的不断提升,伊尔-38所装备的反潜设备已经难以应对新出现的静音性能更好的AIP潜艇和美国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伊尔-38装备的“金鹰”雷达性能落后且故障率高,机上搭载的APM-60磁异常探测仪作用距离有限,性能也不尽如人意,曾出现对手潜艇已经浮出水面仍无反应的尴尬场面。该机装备的作战系统和声呐浮标都是20世纪60年代末水平的装备,其性能能否适应现代战场就不言而喻了。

获得新生

根据媒体报道,俄罗斯海军已经决定将现役的伊尔-38升级为伊尔-38N,这表明,因种种原因推迟多年的伊尔-38升级计划终于有了新的进展,伊尔-38即将获得新生。在苏联时期,当时的苏联红海军就曾经对伊尔-38进行过升级改造,如为伊尔-38增加电子侦察装置使其具备电子情报收集能力,增加新型救生设备,一部分伊尔-38还换装了“绿宝石”声呐系统和APM-70磁异常探测仪。虽然经过升级改进,伊尔-38的作战用途得到扩展,一部分飞机通过换装新的搜潜设备,作战能力有所提高,但这些改进基本上处于“小打小闹”状态,伊尔-38的性能并没有得到质的提高。

1998年之前,俄海军虽然感受到“年事渐高”的伊尔-38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战争的要求,但在燃料供应连日常训练都无法保证的时期,伊尔-38进行升级改造简直是个奢侈的举动。1998年之后,随着俄罗斯经济日益复苏,俄海军开始考虑购买一种新型反潜巡逻机或者对

伊尔-38进行升级改造。经过一番权衡,俄海军放弃了研制新型反潜巡逻机的计划,把精力和资金集中于升级改造现役的伊尔-38。之所以选择升级改造伊尔-38,主要原因还是资金问题。发展新型反潜巡逻机需要不少资金,而且还存在风险,现有的伊尔-38可靠性高、使用

费用较低,深受俄海军信赖,升级改造后的伊尔-38基本满足俄海军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需求。

1998年,俄海军和空军决定由国防部第20航空修理厂负责伊尔-38的升级改造。除第20航空修理厂外,海军总参谋部、伊留申航空联合体(1994年,伊留申设计局同沃罗涅什飞机制造股份联合体合并,组成伊留申航空联合体)、俄罗斯通信研究所、“矢量”科学生产公司、“和平”科学生产联合体等也参与了伊尔-38的升级改造计划,升级后的伊尔-38命名为伊尔-38N。2000年,第20航空修理厂开始为伊尔-38安装新型综合反潜系统、电子侦察装置等设备。2001年,首架伊尔-38N原型机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开始接受试验,在第一阶段飞行试验中,机组人员发现座舱噪音超标,为此,为该机安装了消声设备。第一阶段飞行试验结束后,伊尔-38N返回第20航空修理厂继续接受改装。2002年,伊尔-38N进行了第二

阶段飞行试验,这一阶段进展非常顺利。2003年,俄海军决定从次年起,陆续将现役的伊尔-38升级为伊尔-38N。

伊尔-38升级的重点是换装新型综合反潜系统和加装新型电子支援侦察系统。新型综合反潜系统被命名为Novella,该系统包括2SD1搜索雷达、SD7前视红外系统、SD5光电传感器、SD2声呐浮标、SD3磁异常探测仪和新型处理计算机。新型综合反潜系统采用性能与MILSTD-1553B相当的新型数据总线进行集成,具有可靠性高、速度快、反应灵敏等优点。2SD1雷达是一种新型合成孔径/ 逆合成孔径雷达,采用平面列阵天线,重260千克,工作在I/ J波段,最大搜索距离可达320千米。SD7前视红外系统和SD5光电传感器是伊尔-38N新增加的搜潜设备,增加了伊尔-38N的搜潜手段,有助于提高其在恶劣天气下的搜潜能力。新型计算机可对各搜潜设备收集的信息进行快速处理、辅助决策,是整个反潜系统的控制枢纽。

为了适应反潜战网络化和协同化的发展趋势,伊尔-38N综合反潜系统还集成了数据链,可将处理后或未处理的原始信息传送到其他反潜机、舰艇或者指挥部,协同其他反潜平台,实现对敌潜艇的协同搜索和攻击。在提升伊尔-38N电子支援侦察能力方面,伊尔-38N在机头上方增加了一个六边形的箱型电子设备保护罩,箱体内装备了2SD9电子支援侦察系统。通过加装电子支援系统,伊尔-38N不但可以完成反潜任务,其还可以承担电子情报收集任务。2SD9电子支援侦察系统可实时截获和分析雷达、微波通讯等电磁信号,分析和监视战场电子装备的状态、布署情况,形成战场的完整电子战态势,为指挥决策和实施电子战任务提供依据。

2003年,俄海军决定将北方舰队现役的10架、太平洋舰队现役的15架和测试中心现役的5架伊尔-38陆续接受升级改造。正当大家以为伊尔-38即将迎来新生之时,俄海军却迟迟不肯下订单,直到2011年中期,第2架升级后的伊尔-38N才现身,而俄海军与相关单位正式签署升级计划协议则是在2013年中期。是什么原因导致其升级计划推迟了将近10年呢?虽然俄海军未公开推迟伊尔-38升级计划的具体原因,但依然可以从有限的信息中大

致了解其个中缘由。

新型综合反潜系统Novella性能不稳定可能是导致伊尔-38升级计划推迟的主要原因。伊尔-38升级计划公布后也吸引了同样装备了伊尔-38的印度海军,经过谈判,俄印在2002年达成协议,对印度海军装备的5架伊尔-38进行升级,合同总金额为2亿美元。在俄印签署合同后的一个月,印度海军两架伊尔-38在飞行表演时空中相撞,后来印度向俄购买了2架俄库存的伊尔-38,以弥补失事的2架同型机。2004年,印度拒绝了俄方提出使用新型综合反潜系统Novella升级其装备的图-142M反潜机的建议,理由是新型综合反潜系统Novella性能不稳定且其性能指标未达到俄方所宣传的性能指标。后来,印度选择以色列埃尔比特公司对其装备的图-142M反潜机进行升级。2007年,俄完成了印度海军5架伊尔-38的升级计划。

除了伊尔-38N所搭载的新型综合反潜系统Novella性能不稳定外,资金问题也是影响俄推迟伊尔-38升级计划的另一个原因。俄在2004年的国防预算只有大约137亿美元,当时俄军队的主要目标是尽量维持军队的战斗力,许多新型常规武器的研制计划基本处于踟蹰不前的状态。每架伊尔-38升级金额约为2500万美元(这是印度升级伊尔-38的单价,俄海军升级伊尔-38的费用可能会低点),对现役的20余架伊尔-38升级至少要花费5亿美元以上。这对当时俄海军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加上技术方面的原因,伊尔-38的升级计划只能一推再推。

小 结

随着近年来俄经济的持续发展,伊尔-38升级计划所需的资金得到了解决,使用改进后的新型综合反潜系统Novella的伊尔-38N在2011年进行了首飞,经过近2年的飞行试验,俄海军决定下订单升级剩下的伊尔-38,这说明伊尔-38N已经达到了俄海军的要求。升级后的伊尔-38N可继续服役10~15年,在俄海军新一代反潜巡逻机投入使用之前,伊尔-38N将是未来俄海军航空反潜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