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棱镜”计划看美国网络空间战略的危险性与欺骗性
2013-04-12郝琳赵巳阳张尔可
近期,美国人爱德华·斯诺登揭露了美国政府秘密开展大规模搜集情报监控信息的“棱镜”计划。一时间,网络空间安全成为各国再度关注的焦点话题。各国基于自身安全考虑,发展网络技术,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本无可厚非,但将自己的网络安全建立在破坏他国网络安全的基础之上,则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棱镜”计划事件充分暴露了美国在网络空间安全上的冷战思维和双重标准,暴露了其网络空间战略的危险性与欺骗性。
技术角度:“先发制人”攻击与“技术壁垒”遏制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全球网络空间,而由此引发的网络空间安全即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美国打着“维护国家利益”的旗号在网络空间积极扩军备战。2002年12月,美国海军率先成立海军网络司令部,随后空军和陆军也相继发展起自己的网络部队。2010年5月,美军建立网络司令部,统一协调保障美军网络战、网络安全等与电脑网络有关的军事行动。据媒体报道,今后网络司令部还将从900人扩编到约4900人。最近,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透露,美国正组建40支网络安全部队,任务是打击对美国发动电子攻击的威胁。其中13支主要专注于“进攻性”行动,另外27支负责网络安全监控、相关培训和后勤支持,所有40支部队将在2015年秋季前全部建成。而且美国积极将“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引入网络空间,利用电脑病毒等跨国破坏性的网络武器进行攻击。美国利用“震网”病毒跨网袭击伊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0年6月,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发现一种名为“震网”的蠕虫病毒。同年9月,国外多家媒体开始披露,伊朗核设施被“震网”病毒攻击,纳坦兹铀浓缩工厂约20%的离心机报废,受其影响,伊朗制造核弹的计划最早要延迟至2015年。2011年11月12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伊朗一军火库在测试新式弹道导弹时突然发生爆炸,多名导弹专家丧生。有专家判断,爆炸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导弹电脑控制系统感染了“震网”病毒。
与此同时,美国凭借其军事、科技超级大国的优势,一步步铸造着网络空间安全的技术差距,一步步拉大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技术鸿沟。技术壁垒体现为网络空间专项技能人才的竞争。例如,在战术层面的防卫战斗中,修补网络,从原来的媒介重建服务器到加强防火墙等,都需要网络管理人员和自动化系统。在作战和战略层面,需要有经验的计划人员和领导人进行决策,以便对带宽有限的通信排列优先顺序,进行分配并加以实施,进而对网络攻击开展全面的指导,提高网络恢复能力。在这些方面,美国现已具备绝对的优势。
因此,国际社会要更多地关注因特网发展问题。对西方国家的网络技术霸权,发展中国家要反对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技术控制国际互联网,争取平等的国际互联网管理权和自主管理本国网络,既要有理有利地进行斗争,要求西方国家给予网络技术支持,履行好网络权利和网络义务,更要努力发展本国自主的网络技术,加强与有关国家的网络协作,从而共同抵制西方的网络霸权。
政治角度:“反恐为名”诡辩与“利益至上”原则
“棱镜”计划事件曝光以来,对于斯诺登的大义之举,世界各国表面上忌惮美国实力,出言谨慎,私下却大多拍手称快。更有拉美一些国家公开支持对斯诺登进行政治庇护,采用各种方式对斯诺登进行支持和声援,把斯诺登称为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人权斗士”。俄前美女特工安娜·查普曼还公开高调宣称希望与斯诺登结婚。面对这种情况,美国不是认真检讨自己,调整自己的网络安全战略,公开向世界道歉,而是以“反恐”等借口百般解释和抵赖。
奥巴马和多名情报官员出面为“棱镜”计划辩护,强调该项目得到美国国会、司法机构和行政分支的授权和监督,符合本国法律,该项目便以“反恐”为名,在世界通行无忌。任何国家的法律,其生效范围仅限于本国的行政管辖区域(此谓“主权”),在他国领土上,必然要依照他国的法律。美国的行政执法范围也不得超过本国管辖区域,但其却跨越大洋,去他国执法,这种行为相当荒谬!
同时,“棱镜”计划事件充分暴露了美国在人权上的虚伪性。此前,美国总是挥舞着人权大棒肆意侵犯他国主权、干涉他国内政,甚至抛出“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根本目的是为其国家政治利益服务。“棱镜”计划事件还充分暴露美国长期以来对全世界各国人民的隐私权、通信权、网络聊天权、网络信息发布权的肆意践踏,而且一旦行为曝光,就认为美国国家利益受损,马上另行一套。比如,国会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约翰博纳把斯诺登称为“叛国者”,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米勒声明,针对斯诺登的刑事调查已全面展开,美国“正在尽一切努力将曝光者抓获归案”。美国对他国出于人道主义对斯诺登的同情与支持,也是横加指责、频频施压,甚至恫吓。
舆论角度:“污蔑诽谤”宣传与“佯装受害”造势
面对中国经济、科技的崛起,部分美国媒体和政客格外敏感,总喜欢戴着“有色眼镜”指责中国进行“剽窃”、“阴谋”。而炒作“中国黑客”,显然既能取悦美国国内民众、吸引政治关注,又能对中国施加更多技术限制。一些美国人不断宣扬“网络珍珠港”威胁,即美国的电网等重要基础设施可能因遭受网络攻击而瘫痪,并将其他国家树为威胁。美国政府、媒体和企业多次“合唱”,炒作所谓的“‘中国黑客’威胁”,近年来,谷歌、军火商、美国商会、美国宇航局等都声称遭到“中国黑客”的攻击。2012年11月,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甚至发表年度报告称,中国已成网络世界最具威胁性的国家,但是美国在提供证据方面却始终显得含混而模糊。其一而再、再而三地将“黑客”的帽子扣向中国,无非是为其网络空间扩军寻找理由和假想敌,在网络领域渲染“中国威胁论”,为美国遏制中国战略提供新理由。美国是想借此转移世人的目光,将矛头指向中国。但实际上,美国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在网络空间的攻击能力远超任何国家。
美国以“网络自由守护神”自居,却又将网络作为实施对外干涉与颠覆渗透的“利器”,正不断加速推进网络军事化与实战化。美国一面诬陷其他国家支持黑客的网络攻击行为,一面自己暗中介入“世界黑客大会”、“黑帽大会”等黑客聚会,深入研究黑客技术、广泛招募黑客,以加强针对他国的网络战法。美国甚至招募服刑中的黑客,作为“网络空间战专家”参加情报机构或网军。有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上遭受网络攻击最多的国家之一,仅在2012年12月,就有境外3049个IP地址通过植入后门程序对境内11295个网站实施远程控制,其中位于美国的IP地址数量居首位,共向境内4240个网站植入了后门程序。
制度法规角度:“规制霸权”约束与“为所欲为”侵犯
在网络空间,美国凭借优势,一直主导着道德、技术和规范的制高点,把持着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通过发布相关战略文件力推“基于自由、个人隐私和信息自由流动”的网络核心原则,将互联网自由作为普世权利,向全世界灌输网络空间“负责任的国家行为”和“国家义务”等理念,努力为“网络空间可接受的行为”制定标准。
2011年5月16日,美国白宫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报告,阐述美国“在日益与网络相联的世界如何建立繁荣、增进安全和保护开放”的问题。这是继2009年发布的《网络空间政策评估》报告、2010年发布的《国家网络安全综合计划》之后,奥巴马政府第三步有关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和路线图式计划,其内容与目标已从美国自身的网络空间范围扩展到全球网络空间。正如奥巴马在序言中所称,它是“美国第一次针对网络空间制定的全盘计划”,目的是“使网络空间有一个开放、可共同使用、安全和可靠的未来”。这充分反映了美国战略思维的忧患意识和战略视野拓展意识,面对日益扩大的网络空间、日益增多的网络威胁,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国际社会网络安全规则制定上先行一步,抢占先机。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这是美国第一次把其国际政策目标与互联网政策结合在一起,将此项努力与二战后建立经济和军事安全的全球框架相提并论,将外交、军事和网络安全议题进行了整合。
美国一直在谋求掌控制定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与安全规则机制的主导权。日后,美国将通过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国际组织等双边和多边方式,宣传与推进美国全球互联网战略,设置有关国际互联网发展、治理、自由与安全的全球议题,掌握全球互联网发展与安全标准及规制的主导权。
然而,美国在约束他国的同时,自己却制定双重标准。斯诺登透露了“棱镜”计划中有关美国针对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从事网络间谍活动的细节,并称他掌握上述指控的证据。香港《南华早报》6月22日晚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称,斯诺登表示,美国国家安全局曾入侵中国电讯公司以获取手机短信信息,并持续攻击清华大学的主干网络以及电讯公司Pacnet香港总部的计算机,该公司拥有区内最庞大的海底光纤电缆网络。斯诺登曝光了美国的“棱镜”计划,美国无法自圆其说,便以“反恐”的名义欺骗世人。既然是“反恐”,为何不联手中国共同打击恐怖势力,何以偷偷摸摸?
美国在牢牢控制国际互联网的前提下,在全球推行网络自由、反对网络审查,这有利于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通过网络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有利于保持和强化西方的网络霸权地位,维护和拓展西方国家的利益。
美国网络空间战略的危险性与欺骗性已成为众多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威胁与挑战。国际社会要呼吁全世界共同反对和抵制美国网络霸权主义。发展中国家要始终高举国际网络正义的大旗,批判和谴责网络霸权主义,争取在国际网络事务方面拥有相应的话语权。同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升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用实力制衡美国的网络霸权。从制度和法律的层面对网络霸权主义进行制约,从而改变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网络秩序,更好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网络权利,促进国际网络的自由、正义与和谐。
结 语
和平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世界走向多极化也是大势所趋。“多行不义必自毙,穷兵黩武终自毁。”放弃强权逻辑,本着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发展的态度,设计运作自己的网络空间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踏踏实实的安全感,赢得国际社会心悦诚服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