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户对”过时了吗
2013-04-12都市丽人编辑部
“门第”这个词听上去真是老土又陈旧,但却有很多读者纷纷表示,“门当户对”的背后好像存在着更深层的含义,远不只是金钱与地位那么简单……
从门第到床笫
你说爱要不要门当户对?年轻的时候总是认为,只要两人相爱就好了。
我也这样,深信着走过。长大后发现,各种敌不过,敌不过时间敌不过空间敌不过父母敌不过小三,世界冷酷,前路又那么艰难,这不是丧气的话,可一个个的爱情故事,多像是时间开的玩笑,性欲带来的错觉、被需要时带来的应急反应,那个陌生人,因为爱的关系闯入我们的生活,可即便我们拥有同样的相同路径,最终我们还是拥有独立的个人世界,它边壁坚硬,无法抵达。
也见过幸福顺遂的人,但似乎她们又少了对生活的思考一样,如在路上碰到急急赶路的人,不知来自何处,又将奔向何方。
长大的残酷就是,我们之前执著的,到临门一脚的时候发现并不必需,我们之前看轻的,终会因此付出代价。爱不是空中楼阁这道理,在逐渐落实的俗世生活面前得到印证,爱是两个人的事,在异乡,在梦想升起的地方,在远离父母的大城市,结婚确实是另外一件事,它是两个家庭的事,即便家都在远方。
我的一个文艺青年女同事,最终被一个凤凰男青年逆袭成功了,他们的相爱像一部在排名很靠后的地方台播着的电视剧,播了很久之后才被我知道。文艺女青年写信给我,她说,自己终于谈了恋爱,过上平静的生活。
我起初以为她不会认输,似之前在爱里那么专横冲动、肆意妄为,而今真的收起性子做人身后浅笑的那个,可最终还是信了。我们闭着眼睛站在空场上,任时间的巨手抚弄、触碰或者大力扇动。而后他们在一起竟然安全地度过了一年,彼此送对方一周年的礼物,她专心地给他买了Kindle平板电脑,方便他读那些佛经或者玄幻小说,男的买了蛋糕,又在蛋糕E写了“相爱一周年”。
她必是拿到礼物时心里咯噔一下的,在文艺青年的世界里,相爱一周年也未免太实了,像未加滤镜的风景。
可眼前若有一杯酒,午夜时分也只能仰头喝下。
我又谈门当户对,显得很鸡贼很物质的样子,可我的实际意思是,在这个大家都奔了小康的时节,门当户对还真不是钱的多寡,更多是对生活的看法及态度,一件事和另外一件事的比重,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看起来很虚幻,落在生活上又极其具体和细微的东西。
我也深切地祝福他们,文艺女青年需要被时间打磨,让生活成为一件充足细碎的东西,凤凰男大哥则需要学习,与爱人保持顺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
一个纪念日就已经这样了,还有婚礼、生孩子、人生的病痛,尽可能找个门当户对的吧,减少麻烦。那些门第间的看法、床笫间的私密趣味,这些之外的血缘关系,终将成为捆缚在爱情之外厚实的粽叶。
这就是现实,门当户对多迫切。
到适合你的锅里找菜吧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言:婚姻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把最大的诱惑和最大的机会结合到了一起。这句话信息量简直满塞——第一,前半段充分表现了这种人类关系的社会基础十分扎实,是属于主流的;第二,后半段指出这种人类行为承载着交换关系,需要某种意义上的匹配;第三,整句话合起来隐含着一个Marketing甚至Industry的过程,一定是生产经营的一条龙后果。
我有一个男闺密,眼下正处于步入婚姻殿堂前大张旗鼓的准备阶段,私下里惶惶然和我讨论这件事是何等地劳民伤财,此生也不想经历第二次。眼下,他和他的准新娘正处在一种甜蜜的焦灼中,既希望那一天快快到来,又惧怕过程的繁琐煎熬会把人耗尽。双方家庭都属于地方上的大户人家,长辈们郑重其事,于是排场和礼仪都要做足,一样样小心核对。据悉,光交换礼金加起来就要几百万,连未来婴儿的房产都已经置好。
这种婚还真不是大部分人能结得起的。
另一对朋友伉俪就对我所描述的这般如此错乱感到颇为不解,他们去年巴掌一拍就去领的证,到现在也没请我和其他好友吃过饭,每天只顾着颠颠地往祖国各偏远景区跑,还在几个月前先后把工作都辞了。
我问他们,不考虑生活吗?
答曰:“我们还有些收藏可以卖,钱花完了再去找事儿做呗。”
而这豁达无畏背后的隐含条件是,两人都来自艺术家家庭,双方父母甚至早早就同意他们加入丁克一族——你俩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才没兴趣管你们呢!
1982年《印度应用心理学期刊》刊登了一篇有趣的论文,两位学者Usha Gupta和 Pushpa Singh利用鲁宾量表测试,比较了斋浦尔地区选来的25对自由恋爱型夫妇和25对家庭包办型夫妇的情感关系发展轨迹。通过长达10年的观察和数据搜集,他们得出的结论居然很符合传统社会对于这两种婚姻形态的看法,前者是先热后凉,后者是先凉后热。数据显示,一般结婚5年之后这种效应就很明显。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鲁宾量表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Zick Rubin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创的用作“为爱情定量”的心理学量表。Rubin对爱的定义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作为各种人际关系中最深层次的情感维系,它包含审美、激情、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的愿望等许多因素。而这张量表的作用就是综合评定各个方面的得分,得到一个可以用来评定双方感情质量的依据。
学界认为,印度学者们的工作为“门当户对”说找到了很对路的支持。尽管我们身处张扬自由恋爱的年代,但今日之人类社会,不同于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之前那个美好的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没有阶层等级,没有父权,没有分配不公,女孩子可以无所顾忌地随便睡,爱谁就谁。要看到,“婚姻”这种结构形态之所以出现,便在于两性关系发展中形成了利益需求方和供给方。在早期,身体条件处于弱势的女性逐渐失去对社会事务的主导之后,就开始被作为一种资源,用作交换领地、牛羊、粮草、金银……延续至今,即便她们重新杀回了经济领域的竞争,也仍然无力在短期内实现逆袭,彻底改变“婚姻”的本来面目。
“婚姻”和“在一起”从来是两回事,前者一定涉及当事人背后的庞杂关系,她能不能养更多更好的孩子,他能不能给孩子足够好的成长条件,而后者说的是男欢女爱和生活上的照应而已。
人类的社会传统中,从来就主张婚姻要门当户对。这一点经过数千年实践检验,被证实是最有效的择偶前提条件。根据一些数学模型,世界上适合你的人的百分比是可以算出来的,而其中用到的参数基本上会涉及双方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不可否认,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家庭给予你的,它帮你做了抉择,快到适合你的锅里找菜吧,不必去海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