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博·勤奋·赶超(节选)

2013-04-12谈家桢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3年4期

千里远行足下始,治学严谨能成才,这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我的老师、美国著名实验胚胎学家摩尔根,治学态度很严谨。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著名的基因学说,曾荣获诺贝尔奖金。

如何治学?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各有千秋。我想是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理解。

知识面要力求广博

首先,知识面要广博。俗话说得好,一块石头砌不成金字塔,一根木头造不了洛阳桥。我们有志于攀科学高峰,攻克技术尖端,没有广博的知识怎么行?现在有的人似乎也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他们“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专业书”,知识面狭窄得很,知识少得很。这种状况必须尽快地改变。摩尔根早年从事实验生物学的研究,后来转向研究遗传学,但是实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对他研究遗传学很有用。可以这样说,如果他没有实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也许他在遗传学方面就没有这么高的建树。

在学生时代,我主要攻读进化论、优生学和遗传学等学科,但也学过财政学、新闻写作、治外法权和比较宗教学。这些课程扩大了我的知识面,对我进行瓢虫色斑遗传的研究不无裨益。现在有人提出要文理相通,我是非常赞成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休戚相关,各门类科学相互渗透。例如,生物学不仅是医学和农学的基础,而且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国际上生物学的一个发展趋向,就是利用生物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来解决人类思维、记忆、感觉、行为等高级物质运动形态问题,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起来。因此,我很赞赏外国大学把文科和理科放在一起叫做文理学院的做法。

业精于勤,勤能补拙

其次,要勤奋。俗话说,“业精于勤,勤能补拙”。这句话富有哲理性。

从事社会科学的人要勤奋。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给友人书中说,“……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总结他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一个“勤”字。

从事自然科学的人同样离不开勤奋。我的老师摩尔根一生著有《基因论》《实验胚胎学》等专著十余种。这些著作都浸透了他辛劳的汗水。他的家在实验室对面,但是他经常在实验室里忙个不停,甚至连星期天也很少休息。他在治学中的勤奋态度还表现为不因循守旧,不通过实践决不轻易下结论。他起先对染色体的遗传学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当他通过从果蝇的实验遗传研究中证实了这种学说的正确性的时候,他就把它加以宣传,并进而提出了基因论。

在摩尔根这种治学精神的感染下,我发愤攻读,悉心研究,三年内在美、英、德等国的一些学术性刊物上发表了十余篇论文。抗战期间回国后,随浙大内迁到贵州的湄潭。在当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我和我的同事及同学们利用当地的唐家祠堂作为安身之处,坚持科学研究,并取得了成果,提出了嵌镶显性遗传理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中也包含着刻苦,怕苦怕累的人是不能真正做到勤奋的。这是无须赘述的。

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再次,学生要有雄心赶上并超过老师。荀子说得好:“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两个生动的比喻说明,学生不仅要学习老师,更要超过老师。老师要允许、欢迎学生超过自己。我自己看到学生的进步就很高兴。我有个学生,叫徐道觉,现在是美国一所知名大学的肺癌研究中心细胞生物系主任。他发明了细胞冷冻储藏技术,能将细胞保存上千年。这件事在国外很受重视,有人曾提名授予他诺贝尔奖金。我认为一个教师如果教出来的学生超不过自己,那就是失败。科学,总是一代胜过一代的。

在相处中,师生应该互相尊重。小的尊重老的,是尊重历史;老的爱护小的,是爱护未来。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这是值得提倡的新风尚。记得1934年,我远渡重洋,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入摩尔根实验室专攻博士学位的时候,我对业师摩尔根非常尊重;摩尔根对我以及他的其他学生也很尊重,充分发挥我们的独创精神,从不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我们,而是让我们去独立思考,自由发展。

(选自《赤竹心曲·学者卷》,张岱年、邓九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谈家桢(1909-2008),浙江宁波人,国际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代表性著作有《生命的密码》《基因的萦梦》《基因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