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读经典书
2013-04-12迟子建
迟子建,女,著名作家,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近些年,各种图书排行榜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些图书榜对引导人们读好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大多数图书榜为商业利益所绑架,一味追逐畅销书。这样的图书榜,很容易误导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要知道,图书的畅销和品质有的时候有关系,更多的时候是毫无关系的。如果按畅销度去读书,往往会把读者趣味降低。我每到一座城市,比较喜欢去的地方除了博物馆就是书店。几乎在每座城市的书店,你都会看到畅销书专柜前,驻足的人最多。
以文学类书籍来说,无论是国外大文豪的作品,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福克纳,还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抑或是鲁迅、郁达夫、柔石、老舍、巴金、沈从文、萧红等文坛先驱的作品,都备受冷落。不要说普通读者,一位在大学执教的文科教授说,在对文科生的阅读调查中,读过中国四大名著原文的比例并不乐观,有的学生只读缩编本,或者是通过电视剧来了解情节,而学生们对近些年涌现的一些畅销书却津津乐道,如数家珍。这实在是悲哀!
经典书是书中的“奢侈品”,每一个品牌都是经过岁月淘洗的,是书中的黄金宝石,值得珍藏。不读经典,读书的品位不知不觉地就降低了。
新书固然有好的,但大多数新书还是要经过时间的验证,才能判断它的价值。如果只读新书,不读老书;只读畅销书,不读经典书,读书的营养肯定缺失,会造成精神上的“缺钙”。其实不是新的就是好的,也不是旧的就是过时的,经受过时间无情考验的,才能成为经典。
另外,有人说现在没有好作品读,其实不然。就我的阅读视野来说,一些刊物刊发的中短篇小说,在文学性上并不逊色,只不过因为出版社热捧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的光华无形中被遮蔽了。其实好的文学“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等待着读者发现的眼睛。真正开启心智的书籍,往往在寂寞的角落。
(原载2013年3月1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