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政策后续报道跟踪监测功能的缺失及对策——以新“国五条”报道为例

2013-04-12王桂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政策监测经济

王桂清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 150028)

一、引言

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进行的,经济政策的制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在一定时期所确定的经济目标、任务、行动和措施,是国家有意识地去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行动指南。”[1]经济政策的具体表述往往很简单,但蕴含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既包含大量的专业词汇又联系政策出台的背景、隐含政府的调控动向。因此,媒体的解读就必不可少。经济政策的新闻解读,是指大众媒体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对经济政策进行报道、分析、评述、预测。

经济政策的新闻解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新闻解读是指新闻媒体对经济政策的即时解读,即经济政策出台后的系列报道。“广义的新闻解读,包括经济政策出台前、中、后三个时期媒体所进行的全方位解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济政策出台前,大众媒体以前瞻性的眼光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进行造势,推动相关经济政策的出台;第二阶段是经济政策出台时,大众媒体以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形式对相关政策进行报道、阐释,力求解读得准确、全面、及时,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经济政策信息;第三个阶段是经济政策出台后,大众媒体要有连续的报道对相关政策出台后的实施情况做总结,跟踪、监测相关政策的社会效果,做好信息反馈。”[2]然而时下媒体对经济政策的解读只注重第二个阶段的报道,却常常忽略第一和第三个阶段的分析,尤其是经济政策出台后的跟踪监测,缺乏对经济政策的预警性报道,使经济政策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修正。本文拟就今年3月份“国五条”出台后媒体后续报道为例,探讨在经济政策解读方面监测功能的缺失以及解决的对策。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政策执行后的发展趋势预测

政策是一种资源,每一项经济政策的颁布,每一个规则的修订,都孕育着巨大的市场变化与商机。受众希望经济新闻报道对经济政策的变动和未来经济走势进行预判与解读,以便提前布局,趋利避害。新“国五条”出台后,百姓关注的焦点聚焦到“房价能否降下来”、“20%个税是否会由买方承担”、“20%个税是否会进一步推高房价”,诸如此类的问题均是百姓关切的也是急需媒体回答的。然而综观媒体对“国五条”的后续报道,我们很少读到以上百姓关心的问题。媒体把重点均放在对政策的即时解读上,大多关注国五条的落地时间以及实施细则,但对“国五条”实施后政策的走向、对市场利益格局带来怎样的调整、如何指导消费者选择下一步投资方向和理财方式等,缺少深入的、客观的、跟踪式的报道。“对政策的解释要作在对策上,要告诉受众怎样利用这项政策,要使受众了解政策规定的禁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及背后的投资机会。政策背后的投资机会是最大的。每一次规则的变化,每一项重大的基础建设设施,都是对利益格局和市场格局的重新调整,会带来巨大的机会。”[3]

(二)对政策实施后的预测有失偏颇

一项新的政策出台后,肯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因此人们想借助媒体听一听专家是怎么解读的,专家如何预测政策的走向。专家的权威解读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经济政策,也有利于稳定市场、为百姓释疑解惑。当新“国五条”出台后,媒体对政策的解读更多的是援引房屋中介、房地产商等的看法,一位房地产经纪公司经理这样说:“细则的出台确实给了快速升温的房产市场当头一棒。虽然这两天我们的门店出现了房源增多、以前坚持高价的售房者主动降价、买房者为了避免高叠加税费加速购买进程的情况,但是从长远来看,一旦新政开始执行,房主惜售将使市场供应量减少,可能间接推升二手房价。”一位房地产商人这样说:“新政对开发商来说影响有利有弊,是把双刃剑。”(《黑龙江日报》2013年3月4日)

散见于媒体的这些预测可能其正确与否还有待于市场检验,但是因为这些预测者更多的是从自己行业的角度、站在自己利益的方面发表的观点,因此即使是正确的,也容易给人造成观点片面之嫌。“读者对你信任与否取决于你报道事物正确率的高低,因为经常预测正确,这点对公信力非常有帮助。”[4]如果观点失之于偏颇,容易误导消费者,混淆视听,这无疑也加重了人们的恐慌情绪。对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预警性监测专业性强,关系重大。“企业主、投资商、政府经济管理人员、企业经理人、商务人士、专业人士,以及广大消费者都是现实或潜在的受众。在经济活动中,他们主要借助政策解读、经济走势判断和问题分析几个方面的经济报道进行经济决策。”[5]

(三)缺乏对经济政策实施后的预警监测

经济政策的制定是为了完成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或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与调整,以适应不同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在经济政策出台后,媒体既要及时宣传解释相关内容,使广大民众知晓并积极参与到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来,更要充分发挥对经济政策的监测功能,及时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百姓的需求,把不同群体对政策的不同评价都加以报道,再将信息反馈至相关部门及人员,推动政策的不断修改完善。

本次“国五条”刚一落地,市场就快速作出反应。人们为了规避20%个税,免去承担出售第二套房的高额税金,很多市民便到婚姻登记处办理假离婚,各地出现离婚狂潮。实际上,这种假离婚现象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有些人可能假戏真做,视婚姻如儿戏的社会心理其潜在的危害更是不可预估的。“新国五条引发离婚潮”的围观式报道见诸报端,然而却鲜有媒体去深入分析“国五条”自身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以及出台后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对政策的执行提出预警性分析,对新政策初露端倪的弊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此外,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调控政策就不断出台,从最初的国十条、国八条、到国五条乃至新国五条,国家调控一轮比一轮严厉,房价却仍然不改上涨态势,甚至出现越调控越上涨的怪象。纵观媒体报道,几乎没有从纵向梳理政策发展脉络,思考政策效力的报道,而对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已经出现问题的警示性报道,是难得的好机遇、好题材,媒体应以更开阔的视野监督政府,监测社会,反馈民意,使政策不断地得到修正和完善。

三、解决经济政策解读监测功能缺失的对策

对经济政策解读监测功能的缺失,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就客观而言,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给政策的发展趋势预测带来一定难度;就主观而言,受传统新闻报道观念的束缚,人们更习惯于着眼当下的新变化;记者的综合素养不够,尤其缺乏对财经新闻特征的深切体认也束缚了对经济政策实施后的监测水平。

为此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决:

(一)关注政策出台的连续性,发掘经济报道的有用性

经济走势的变化大多是循序往复的过程,而不是一夜之间的突变,因此,经济政策的出台也都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和渐进性。经济新闻报道区别于时政、民生新闻之处在于应以非事件性报道为主体。一项政策的出台,如果媒体着眼在动态消息的推进上,难免会出现偏差,媒体在做出预判之前,应该先回顾政策背景,梳理政策走向,这样才能辨明立场,避免误读。

有用性是经济新闻的增值点,新闻预警不是简单地给定结论,而应在分析走势判定前因的基础上,对影响后势的各项因素给予提醒和考虑,对可能出现的政策偏差进行推测和预判。这需要追踪一项政策的出台路径,也需要把产业政策放到大的经济环境中去考量,纵观此次国五条的报道,大多媒体都以“史上最严新政来袭”的角度吸引眼球,但实际上,这只是此前房地产政策的延续,用意在显现政府控制房价的决心,正是因为媒体视角的狭窄,导致政策报道出现偏差。这就意味着对经济政策进行解读,不仅要关注经济政策产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对经济政策进行解读,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立足过去、着眼于将来,对经济政策进行动态解读、跟踪、监测、反馈,这是媒体的责任,也是媒体的立身之本。

(二)打造“学者型”的记者

对经济政策实施过程的监测,凝聚的是媒体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眼光。不仅需要记者具有较高的新闻素养,善于见微知著,选择新闻线索,更需要记者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社会统计、会计、财经数据库处理、研究报告分析评价等预测方法和知识技能,这也是对财经媒体专门人才和经济专业知识素养的要求。比如“国五条”出台后,人们最关心的是房价未来的走势,消费者特别希望读到给予他们指导的预测性的分析,以期对他们下一步的投资意向和买卖房屋给予建议性的指导。“当然,记者并非专家,不能要求其对经济的未来走向做出权威的预测,但从包罗万象的经济领域中发现值得关注或警惕的新动向、新苗头,这种见微知著的预见力却是财经记者必须具备的。”[6]

(三)采访对象应代表多方立场

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但记者不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经济题材往往要采访大量业内人士,请他们预测政策实施后的发展趋势,应该更具影响力和权威性,对消费者能给予更切合实际的指导。在“国五条”报道中,一些媒体请地产商、房屋中介预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或失之于偏颇,或轻描淡写,让人有不解渴之感。而有些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沦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或是沽名钓誉,或是有意无意地误导公众。媒体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失察,加以传播,极大危害了公众的利益,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现象应引起人们的深思。

采访内容的取舍决定了最后的报道观点及价值指向,错综复杂的利益视角下,媒体应注意采访对象要代表多方立场,站在不同角度解读利弊,切忌只为某一种论调鼓吹代言。选择采访对象要谨慎,要注意其立场和影响力,权威全面地分析与预警,对稳定市场、减少恐慌有“镇定剂”作用,这是媒体公共利益至上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

(四)选择滚动式报道方式

“政策传播系统是动态系统,即系统的状态随着时间而变化,状态的特征决定于随时间变化的信息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结构、功能都会发生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旧的政策传播系统发生分解,便建立了新的政策传播系统。”[7]这就告诉我们对政策实施后的发展趋势预测非常必要。然而综观“国五条”报道,媒体更多的是即时解读,而对政策实施后的预测少之又少,尤其是预警功能的缺失,没有对政策起到纠偏和修复的作用,这本身就是媒体失职的一种表现。

经济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媒体必须及时地跟踪监测,预测是对未来之事的预判,本应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动态解读是对经济政策传播的深度挖掘,采取滚动式报道方式,对政策的实施进行动态跟踪,反馈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为政府下一步修正完善该项政策提供可靠的数据。这就要求媒体必须强化不间断反馈意识,在连续性动态报道中,与时俱进,适应实际需要,既为读者提供准确性高的前瞻性信息,也为政府完善经济政策领航助力。

:

[1]蔡荣生.经济政策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2.

[2]左勤程.论经济政策的新闻解读[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

[3]陆小华.财经媒体市场与财经媒体的竞争力[J].新闻记者,2002,(4).

[4]朱春阳,田智秀.危机与变革:改变财经媒体的认知[EB/OL].新闻记者,2009,(4).

[5]李建华.有用性:经济报道的基点——试析受众对经济新闻的需求特点及应对思路[J].新闻战线,2004,(2).

[6]张立勤.预警性经济新闻的缺失及其原因[J].青年记者,2008,(7).

[7]段林毅,王官仁.政策传播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政策监测经济
政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政策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助企政策
政策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