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化与信仰:当代人宗教观念产生的原因探究*

2013-04-12张珊珊

菏泽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道教

张珊珊,王 萌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阿伦森也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没有各种社会关系的对人的影响,一个自然人是无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现实中,一些“狼孩”、“猪孩”的出现也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毋庸置疑,社会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环境是由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的,从大多数人的成长历程来讲,社会关系的构建一般是从家庭成员关系到学校成员关系再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关系这样一个顺序进行的。与此相应一个人的社会化一般也要经历从家庭环境走向学校环境再走向社会群体环境的这样三个阶段。为什么当代人在接受了现代科学教育以后依然对超自然、超人间的观念有着或模糊或清晰的“信仰”呢?本文认为可以从这三个阶段的环境教化来寻找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教化

1、“泛灵论”的内化

自从一个自然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接触的是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承担着对一个人最初的教育功能。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深远最持久的。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研究,个体的思维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2],其中在第二个阶段儿童把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和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是在这一阶段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表现为“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尽管随着思维水平的发展,这种“泛灵论”慢慢被推翻了,但是这种观念其实一直扎根于个体的潜意识当中,尤其是在受道教这种本土宗教影响深刻的中国,这种“泛灵论”的个体潜意识更是无法完全为逻辑理性思维所取代,甚至积淀内化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潜意识。这种“万物有灵论”不单单是在中国道教文化中有丰富的表现,在世界上许多原始宗教中体现更为明显。不论从单个人还是人类这个大种群来看,“万物有灵论”的童年印记是不可磨灭的。

2、“神怪”教育

“神怪”教育几乎在每个民族文化中都存在,在此主要说一下中国道教的神灵崇拜,道教是一个“多神教”,也许用“多灵教”更合适。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3]足以可见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是讲求“功利崇拜”的,也就是李泽厚先生所说的“实用理性”。因此,应当时当地当需,中国人创造出各种各样,各色功用,各司其职的“神仙”,无论这些“神仙”是道教创立起初就信奉的还是后来被“吸神大法”纳入道教的,都在方方面面体现着中国人的需求。又因为道教讲究修行练法,低级的动植物只要修行够格就可以成怪成仙,于是又演绎了无数光怪陆离的有关神魔鬼怪的民间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就是志怪小说的典范。此外,在中国小说史上还有许多这类题材的小说,而这类“鬼故事”里面有很多篇章都是脍炙人口,流传很久的,自然就成了长辈茶余饭后,街头巷尾给孩童们讲述的娱乐故事。在家庭教育中,讲故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很多人即使几十年过去了,依然能够记起儿时祖父祖母讲的一些有趣故事。可见这种故事形式的教育影响是多么的久远,是任何形式的教育无法超越的。儿童的辨别能力有限,加上“泛灵论”的潜意识,所以很轻易就相信鬼神的存在。在某些时候,父母为了达到一种教育目的,会使用恫吓的手段,恫吓往往假托各种可怕的“鬼怪”,这种教育方法既加深了儿童对“鬼神”畏惧,又强化了“鬼神”存在的意识。

3、传统节日教育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许多传统节日都流传了2000年之久。以中国为例,来探讨传统节日的教育再合适不过了。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有关的,神话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宗教祭祀对节日的形成与流传都起着重大作用。例如:春节的时候,家家都要挂家谱、摆供案、贴春联、插香炉、烧纸钱等等,这里面就充满了宗教的色彩,祭天祭地祭祖,在堂屋的八仙桌子上摆满各种美味佳肴,供死去的祖辈享用。在院子的磨盘上,贴上一副画满神仙的画,谓之曰:祭天地。一般还要供奉财神,灶王,观音等等,做生意的还要供奉貔貅,以求财源滚滚。另外,还有许多附加仪式强化了祭祀的神圣感,孔子说“祭神如神在”,[4]经过两千多年的重复,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以至于在心理上认为“祭神因神在”。又如清明节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后来发展为传统的祭祖扫墓的节日。中元节在民间被称作鬼节。仔细考察一下,无论在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宗教祭祀的成分,有的节日甚至完全是宗教性的节日。中元节就是道教的节日,佛教徒在这一天也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后来逐渐演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受基督教文化传统影响巨大的欧美国家,像复活节、圣诞节这类的节日则完全是宗教节日。正是在这样浓郁的宗教气氛的熏陶下,宗教的神灵观念深入人心,好像祖先的灵魂每年都会返回人间接受活着的后辈礼拜,后辈有什么愿望,希冀,困苦,疑惑,烦恼都可以告诉祖先祈求帮助。[5]在儿童的成长中,传统节日是非常细致并且形式化的“神灵”信奉教育,是家族甚至是民族认同感的文化依据,是为以后儿童走向成人社会所做的心理共鸣的架构,是无法磨灭的心理印痕,所以“神灵”观念是传统文化的烙印。

二、学校环境的教化

学校是系统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在这个阶段,儿童在家庭环境教化中获得的许多“神灵”观念开始与学校所学的科学知识发生矛盾冲突。

1、直观感觉与科学论证的冲突

正如远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天圆地方”、太阳东升西落、“天狗食月”、斗转星移等等,在没有接受自然科学训练的时候,儿童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也是通过直观的感觉形成的。但是当学校教给儿童地球是圆的,自转同时伴随着围绕太阳公转,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以及什么是月食等等科学知识的时候,在儿童的思维中必然会产生一种矛盾,就像今天这些天文学常识在发展传播过程中和天主教教义发生的冲突时所面临的情况一样,刚开始接受者可能有种抵触情绪,慢慢的在更多证据面前屈服接受。但在日常生活语言中,依旧保留着古人蒙初时的表达,日常直观和科学解释分裂开来了。这就导致在儿童思维发展中仍然保留着传习的“鬼神思想”。例如在日常俗语中,“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有钱能使鬼推磨”、“人不知,鬼不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等,不胜枚举。

2、未解之谜与科学发展的冲突

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到目前为止,都存在着大量的未解之谜,例如:UFO之谜,尼斯湖水怪之谜,埃及金字塔之谜,水晶头颅之谜以及中国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之谜,武夷山悬棺之谜等等。好像科学的发展总是跟不上谜团的出现,即使是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依旧不断有神秘事件的报道。当然,科学家也在尽力给出这样或者那样的解释,但是并不是每种解释都让人觉得很信服。即使在科学界也存在着很多困惑科学家的谜团,宇宙是怎么形成的?生命起源自哪里?恐龙灭绝的原因?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什么?等等,既然用科学的视角无法给出合理的解答,神秘的宗教解释就暂时替代了科学的解释并给予仪式性的应对方法,使得人类在困惑的精神上得到神圣的满足感。

3、医学奇迹与科学结论的冲突

人类面对的最大课题始终是“死亡”。正是对死亡的恐惧才产生了各种宗教,而在宗教产生后,信徒所信奉的最高神圣又利用某种神秘的力量或者是信仰的力量使得许多濒临死亡的人奇迹般的康复了。这样的实例很多,从医学上已经断定无能为力了,这时候病人转而虔诚的向神祷告,疾病便消失了,又恢复了健康,这种所谓的医学奇迹与科学结论发生重大的冲突,以最有力的理由至少让那个死而复生的病人皈依了宗教,事实上也会由此对他周围的人产生影响。

4、主观能动和客观规律的冲突

这几个世纪以来,科学的突飞猛进让人类迅速进入了现代文明社会。不可否认,科学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使得改造自然成为可能。人类对自然的胜利也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畸形膨胀,把自己标榜为自然的主人,肆意地破坏自然环境,掠夺自然资源,甚至妄图控制自然规律。经过几百年的时间,人类几乎污染了地球的每一寸土地,据世界水组织调查指出,在南极洲,企鹅与北极熊的身上都有农药的残留物。现在人类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温室效应、臭氧空洞、森林锐减、淡水危机、物种加速灭绝、土地沙漠化、能源短缺等等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成为每年各国政府,专门的国际组织的主要议题,甚至像淡水危机,能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引发局部战争的原因。在各种因为环境恶化导致的自然灾难面前,人类终于认知到自己的渺小与脆弱,也认识到科学并不是万能的,信仰是不可或缺的,这个信仰并不一定是信奉某个人格化的神,也可能是爱因斯坦所讲的“宇宙精神”,“我的宗教思想只是对宇宙中无限高明的精神所怀有的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心情。这种精神对我们这些智力如此微弱的人只显露出了我们所能领会的极微小的一点。”[6]这也就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伟大的,有秩序并且隐秘的,让人惊叹的同时又让人敬畏,所以“有灵论”思想即使在科学家头脑里也有大大的生存余地。

三、社会群体环境的教化

经过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教化,“有灵论”的宗教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社会的复杂构成也或明或隐的强化着这种观念。

1、多种宗教信仰的存在

进入社会关系中以后,接触的范围就更加广泛,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宗教信徒、宗教建筑、宗教仪式、宗教音乐、宗教书籍等等实物化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本来有宗教心理倾向的人很可能就成为信徒了,例如此前报道的北大高材生柳智宇在北京龙泉寺出家的事件就是一个例证。一个人如果没有半点宗教倾向是不可能选择信奉宗教的。当然如果没有固定的宗教场所也不会有出家这种仪式。据调查,中国有一亿信徒,也就是十三分之一,在社会上要接触各色人物,按比例说其中不免宗教徒,在与宗教徒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某些宗教观念也得到了传播和推广。在这个多元价值观的时代,宗教的魅力依旧不减,所以各种宗教信仰的存在也是“有灵论”存在的基础。

2、很多高端人物的示范

当代社会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闭关锁国和自给自足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要发展就要开放,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与竞争的博弈。在当今世界,美国作为一个超强大国,把持着全世界90%以上的文化制造,销售,传播等环节。美国的发达令许多人羡慕,去美国留学与移民也成为一种潮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美国的价值观也影响着我们。美国是一个有新教传统的国家,信教比例高达93%,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几乎都是基督徒或者信奉其他宗教,像美国总统在宣誓就职时要一手按着《圣经》,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文学家们也都是信教者,这一现象对我们来说不能不起到一种榜样示范作用,被我们这个时代定义为成功的人士都是信奉宗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向他们效仿?信教和成功是不是有某种关联?是不是有信仰的人更容易成功并且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呢?对这些问题的肯定回答,让许多人也成为了宗教徒,开始把自己的精神寄托给超自然的神灵。

3、不同地区文化的神秘底蕴

正如中国浓郁的道教传统一样,每一种文化都有从远古时代就流传的神秘的底蕴。例如印度教文化里信仰的梵天的各种化形,对牛的崇拜。西方文化里吸血鬼,美人鱼,魔法巫术等等神秘元素传播到中国人们的观念中来,也引发了很多联想与再创造,这些各种各样的神秘元素也充实了人们的对神秘事物幻想的材料。

4、各种大众媒介的传播

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使得各种各样鬼怪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电子书籍的得以迅速传播,不仅如此,上述各个阶段的教化都是伴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来实施影响的,各种影像材料让各种神秘的事物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加深了人们的印象。

5、“天命观”思想的萌发

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中国古人从来都是崇尚“乐天知命”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过半百,各种事情都经历过了,看透了人生的各种功名利禄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渐渐萌发了“天命观”的思想。人活一世,年少时拼搏进取,换来几许虚名,年老时,繁华逝去,一切皆空,仿佛生命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得也好,失也罢,自有定数,无法强求。这种“天命观”,在很多中国人心中都有,特别是受到佛教中的因果轮回观念的影响,中国民间大众普遍有一种隐忍,认命的宿命论思想。

四、结语

需要强调的是宗教信仰观念的萌发还与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有关,不是每一个经过这三个阶段教化的人都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宗教情感的,往往有些人在经过某种神秘体验后或者在宗教满足了个人的情感需要后才产生了虔诚的信仰。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是复杂的,这种复杂的环境也是经过前人无数代的努力后留给当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遗产。在这些遗产中存在着丰富的宗教因素,人不可能抛弃和无视这些宗教信仰观念。宗教的起初阶段也许是人类蒙昧的表现,然而当它发展到追求充满真善美的天国理想时,人的高贵性便显现出来了。人是一种永恒追求理想的动物,宗教也许是一种完满性的蓝图,人类在信仰的同时也在按照这蓝图来构建世界。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2.

[3]鲁迅.鲁迅书信集: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18.

[4]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4.

[5]李刚.中国道教文化[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100.

[6]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谈人生[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58.

猜你喜欢

道教
武当山道教学院举办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知识竞赛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什么是道教
——小林正美“新范式道教史”述评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道教思想对元代寿词创作的影响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源氏物语》文本的道教文化研究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