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2013-04-1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想象

杨 琳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科研处,哈尔滨150080)

一、引言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通过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进而影响人的思想情感、聪明才智和整个精神面貌。它一般包括美感教育、美学知识教育和学科美育等几方面。

语言文字本身富有美育内涵,文字是美的延伸。鲁迅先生指出,文字有“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是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核心因素,是人脑对已有审美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大脑中“活”起来。

1.启发积极明确的审美想象

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审美的联想和想象,虽然他们平时也有这样的实践,但却没有意识。在告诉学生联想和想象时,先以简单概括的图像引导学生想到具体的物体。比如教师画一条波浪线,学生联想到大海的波涛、妈妈脸上的皱纹、音乐的旋律,学生原有的心理结构开始受到刺激、反馈、整合在一起,产生同化。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相关的抽象内容,比如人生的起落、不平静的心情、曲折前进的人生道路。也就是说,想象和联想都是由此到彼的心理过程。运用各种想象和联想就是从一点出发,利用事物间的相似、相关、相反的横向联系或者是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的纵向联系,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

2.培养形式多样而奇特的审美想象

在练笔中,鼓励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在放松状态下作意识流般的描述,学生的想像往往比较自由和开放,比如描述自己回味童年时的舒畅感和当时的种种联想和想象。

可以给定几个优美的词语,也可以给定某一句话,或者给定一个记叙故事的开头,或者由眼前的事物追踪溯源,探究事物过去的经历变化等,这些练习一律不以对错是非来评价,意在给学生以自由开放的心里空间,使审美想象可以任意驰骋。

三、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审美训练

1.对学生审美情感方面的训练

审美情感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活跃、最强有力的因子。形象的感知离不开情感的体验,任何事物只有当它能激起人们的不满、愉悦和振奋的感情时,它才给人以美的感受,才是真正具有美的价值。审美情感的建构,要以情激情。

教育过程中虽也有各种知识讲解的理性活动,但更多的应是情感活动,这往往是由作品特定的表现形式确定的。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引导到入口处,让他们进入审美的全过程。初中生虽然情感经历简单但纯真坦荡,他们或细腻温柔敏感之极,或直率果断决然之至,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使学生自我的主观情感外射到文中,使文中的形象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和审美色彩。

(1)意境描述,感染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想象中引导学生,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感知、理解、情感、想象的充分活动中,更增添美的体验并内化,各心理形式在运动中充盈和重新建构,使审美心理结构悄然丰富。

(2)音乐烘托,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诗歌、散文的教学比较适合以音乐烘托。如《竹里馆》写月下竹林中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王维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目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另外,绘画、多媒体投影等能再现生活之美,增添形象感,也是抒发审美感情的方法。

(3)推介作品,培养积极的审美情感

向学生介绍一些大喜大悲、大是大非的作品,如,古希腊悲剧、英雄传奇、巨人传记,在强烈的刺激下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审美感情,在缺乏生活体验的这一代学生中,这种经验可以弥补他们心理上有关悲剧、有关崇高的美的认识空白。鉴赏悲剧作品,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直、善良的品质,培养他们同情、友善的审美情感。在中学课本中,有不少的悲剧形象,如在南极探险丧生的斯科特、可悲可怜的孔乙己等,他们身上存在着一定的“有价值”的东西,然而作家有意识地将他们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悲剧性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探究悲剧产生的根源,进行理性的思考,在思考与探究中体验深沉的悲悯,感受强烈的激愤,使“不快感”转化为“快感”。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阅读范围也较为狭窄,课外的补充也是必要的。也可以用和风细雨般的细腻感受感染学生。

2.审美理解的训练

审美理解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理性因素。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领悟式的理解,总是包含认知、领悟、比较、推敲、玩味等理性思维活动。审美理解的训练是初级阶段审美教育的最主要任务。

(1)提供情境,引导学生领悟,达到审美理解

一些作品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要提供情境,比如结合课本提供一些事件、图景、人物资料,或给定某种氛围,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为之设定背景、补充因素、推想结果。形式要多样,有吸引力。富有诗情画意的引导,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感知、理解、情感、想象的充分活动中,更增添美的体验并内化,各心理形式在运动中充盈和重新建构,使审美心理结构悄然丰富。

(2)指导涵泳,使学生亲历,才能达到审美理解

文章之美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的品味、领悟和理解,而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这是符合欣赏规律的,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品位上而不是讲析上,对此古今学者多有论及。

(3)读写结合,在互相转化中达到审美理解

在教学中使学生能由阅读联系自己,“由彼及此”、“推人及己”,加深体验与感悟,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也可通过仿句和作文的拟题训练,促进学生审美理解。又如联系课文给出“梦想”话题,要求学生拓展为作文题目并陈述提纲。由于要紧扣话题,学生必须在认真斟酌之后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切入话题。没有准确的理解,题目和提纲会有偏差,没有深刻的理解,题目和提纲又会流俗和陈旧或空洞。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的审美理解比较成熟了,有了自己的构思,就会写出好的题目和提纲。

3.运用范例迁移法作审美的整合训练

运用范例进行迁移训练,可以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定式,使学生由初步的审美感知发展到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积极参与及审美理解的提升,完整的审美的过程一次次稳固着审美实践的结果,即审美心理结构一次次建构、积淀、螺旋式地发展。

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引发联想,体会意境,调整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感知经验,将各个散乱的具象构成一个画面形象描述,理解了形象的表层意义,领略外观形态的美,这是审美心理结构建构的初级阶段;让学生根据作品的特定内容,拓展想象,激发感情,领略到语言具象组合的特殊魅力及意义内涵,由表及里,挖掘作品的意象美,即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统一,或者说,客观的象被心灵化、人性化了。这是审美心理结构的高级阶段,主观感受同作品统一起来,情操的陶冶便寓于审美享受之中,审美的心理结构在实践中建构并完善了。

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用自己的心灵去激活那些文字,不只单纯欣赏总体,当新的审美对象与内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不能协调时,就对自我的心理积极地进行顺应同化的调节,对客观进行再创造,甚至诞生出新的审美意象,这意味着学生主体自身的审美心理结构重新吐纳。在诗歌的阅读体验中,学生不仅经历了激情的洗礼,充实了精神内涵,提高了审美情趣,而且,这种体验与经验内化从而影响新的审美。所以要在此基础上向新的诗歌阅读作迁移,形成良好的审美定式。

我们要把美育带进教学中,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的同时应作为写作内容的导向。当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得到审美的愉悦,甚至产生了创造的激动时,要及时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这种愉悦,转化这种能量,使美育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想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好美的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