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管制研究

2013-04-12□文/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利益集团管制会计准则

□文/李 静

(河北经贸大学2009级研究生 河北·石家庄)

会计管制指政府以及会计群体对会计工作实施干预,来保证会计工作可以合规有序地实施。此种干预经常以普通规则的方式出现。会计管制是用来替换市场配置的一种机制,其中心是约束公司的一系列从会计信息产生到披露的行为准则:公认的会计准则、审计法则、规范披露、有关法律法规。

一、会计管制的两类不同观点

会计管制一直存在两种观点,即管制论和非管制论。持有管制论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利益集团了解企业情况的来源是会计信息,不对称的会计信息使得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与披露内容无法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来达到最优。同时,会计信息拥有公共产品的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以,会计信息无法定价,其最优产量无法通过价格机制保证。如果不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管制,真实和公允的信息将不会被自利的经营者披露,他们只会披露他们自己愿意让外界知道的消息,也就是对他们有利的信息,不利的信息将会被掩盖,因此利益集团无法通过已经披露的会计信息实现优化配置资源。

持有非管制论观点的人对会计管制始终持有保留态度,认为上市公司无须强制进行信息披露,信息可自愿披露。支持该观点的三大支柱有信号传递理论和代理理论以及私下定约机会。

非管制论分为两种,包括自动调节论和管制失灵论。持有自动调节理论观点的学者认为,会计信息的最优披露可以由市场确定。会计信息可以用来传递信号,企业揭露的信息可以详尽地表明企业的现状和将来的趋势,它会得到利益集团的信任。企业经营人为了获得利益集团的信赖,减少企业资本成本,就会主动揭露真实的会计信息。所以,不用管制会计信息的揭露。

持有管制失灵理论观点的学者认为,政府的管制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造成负面影响,导致绩效与福利的减损。第一,管制有可能带来较高的成本(如,制定法律法规、监督及遵守该法规所消耗的资源,对企业及相关人员进行诉讼的成本);第二,管制者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形下制定管制政策的,这会导致一刀切,且部分政策出发点不错,却不一定能达到初始效果;第三,管制机构的运行也有可能失灵。管制机构对社会福利的提升并不真正关心,某一管制政策的颁布有可能是某些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政治产物。因此,会计管制不会形成社会效益的最优点,而是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

对于上述观点,笔者更倾向于管制论。我们都学习过经济学,无论是在微观经济学中,还是在宏观经济学中,完全有效性和市场均衡都是建立在一种理想化的条件下。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理想化的条件我们是达不到的,所以市场自身作用的发挥便有其局限性。市场不是万能的,完全依靠市场进行管制来规范信息的披露是不现实的。市场经济依然需要适当管制,会计管制是永无止境的。

二、会计管制的完善

管制论是会计管制的发展趋势,但是,是不是管制中的各项设定特别详细,就可以管制得很好呢?也不尽然。有一个例子是名噪一时的安然丑闻。美国的会计准则对于整个世界而言,应该说是一套很详实的、以规则为前提的会计准则,它详细列明针对各种处理办法的要求,可是就是在这种情形下,问题却出现了。这种详尽的具体要求,使得我们把报表填写的非常规范,当然也可以说是很呆板。规范的报表使一些花心思的人通过某些交易的设计,使不合法变合法,来避免真实的揭露。

我国同样也属于以规则为前提的会计管制,他国的经验我们可以拿来借鉴。并不是说管制定得越细,就不容易出事,总有某些另有居心的人会想去钻法律的空子。可是管制细了,对于大部分遵纪守法的执业者来说,可以起到引领、规范作用。特别是像对我国这种没有很完善规则的国家而言,要迈出的第一脚就是整体完备我国的会计准则,特别是要完善监管的准则。

笔者认为全面的会计管制应该从会计信息的生成开始,接下来是会计信息的揭露过程,最后是会计信息的管制,这样一点点的走下去。与此相呼应,可以将会计管制分类:会计信息质量管制、会计信息揭露管制和会计行为管制。只有全面的会计管制了,我们才不会在每个环节进行管制时有遗忘,才会达到我们所想看到的目的。

会计信息质量管制,指执法机构对会计准则进行制定,会计处理顺序受到企业会计规则的规范,企业经营状况、财务情况和现金流量通过会计信息得到公允、真实地反映。它反映的是会计信息的技术准绳和质量规则,并可以达到控制信息质量的目的,确保信息可以精确反映经理人的绩效和企业自身的价值,可以有效支持公司进行高质量的治理。它是产生及加工会计信息流程中的一种操作守则。

会计信息揭露管制,指为了高效配置社会资源,解决不对称分布的公司治理的信息数量问题,监管机构制定有关法规,来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揭露相关信息的制度安排。会计信息揭露管制的重要性是,强制企业提供更加透明的内部信息,充分揭露企业的内部信息,不可以有重大的疏漏,因此降低投资者、公司和政府监管机构间的信息获得不对称的程度,方便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财务情况、现金流量和经营状况的了解,使得市场自身可以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并减少了信息获得的成本。

会计行为管制,指监督会计主体产生和揭露会计信息的过程,并适当惩罚违反规则的会计行为,其目标是可以更好地实施会计准则和揭露规范,使会计信息可以更好地符合公司治理的需求。会计行为管制是保证会计信息产生与揭露规则施行质量的最终站,它的重心是事后的惩罚机制。

从上面三部分可以看出,会计管制不仅应表现为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揭露行为进行有力的控制,而且还应进行有力的监管:一是通过会计信息质量与披露管制为会计信息的产生与揭露提供相应的质量准则和技术规则,从而对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揭露进行过程监控;二是通过对会计行为的管制发现那些不规范的会计行为,然后对其实施惩罚,并进行有效的结果监督。

完善的会计准则只能说明外部的约束条件已然形成,但是正像我们现在经常可以看到的那样,很多公司确确实实严格遵守国家的要求来提供会计报表,但依旧出现不少问题。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单纯的外部会计管制还不足以保证不出现问题,公司内部修养的加强也是必需的,即企业的内部控制。内控的目的就是要保全资产,验证报表的可信度,使业务经营和政策管理保持一致,提高企业的可信度。虽然我国对内控的要求不很统一,但是出于加强管制的需要,维持市场的有序发展,有必要让企业对外出具内控报告,并提供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企业首先应该对自身的内控制度实施全面、深入的自我评价,并出具报告;然后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控提供审计,并发表签署审计意见。这样不但可以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还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进而对投资人的利益实施保护,并提升企业对外揭露信息的可靠性,增加证券市场的透明度。

[1] (美)韦安特,基索,金梅尔著.王竹泉译.财务会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2] 杨洋,蒋亚明.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12.

[3] 雷光勇,刘慧龙.上市公司会计行为异化:三维治理与监管改革.会计研究,2006.7.

猜你喜欢

利益集团管制会计准则
浅析美国利益集团发展及其影响
公共选择与法律——利益集团理论述评
放松管制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美国利益集团初探
药价管制:多元利益目标的冲突与协调
《小企业会计准则》之我见
不同地区开发商群体的囤地行为机理及其管制
近现代喀喇沁·土默特地区区域利益集团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