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
2013-04-12李晓龙
□文/李晓龙
(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一、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简述
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盈余管理已受到会计文学和大众媒体的相当重视。盈余管理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其研究的关键是如何计量盈余管理程度,从近20年的研究看,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并不单一。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在盈余管理领域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主要有四种计量易于管理的模型,他们分别是应计利润分离模型、盈余频率分布模型、特定应计利润模型、收入模型。
1、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卡普兰认为一个好的计量模型应该具备可以从总的应计利润中分离出由外在经济因素决定的正常性应计利润的能力。剩下的那一部分就是所谓的可操纵的应计利润,它也是评价盈余管理程度的重要指标。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在实证研究中被用得最多。因为它能够从总应计利润中将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分离出来。其所用的原理是将非操纵的应计利润看成总应计利润模型的数学期望。另外,将总应计利润与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两者相减,得到的差作为操纵性应计利润。在这个理论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了大量的检测盈余管理的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有海利模型、德安杰罗模型、基本琼斯模型、修正的琼斯模型等。
德安杰罗模型和海利模型是最早的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前者将应计利润的变动额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的指标,而后者利用总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Jones认为应该将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看成是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和其销售收入增加额两者的函数。他将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定义为主营业务收入与上年相比的增加额和固定资产两者的函数。然后,求出这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以此回归系数便可求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再将总应计利润与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作差便可得到操纵性应计利润。
2、盈余频率分布模型。盈余分布法是从盈余管理结果—被管理盈余来分析盈余管理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分析盈余分布密度在某一阈值点处是否存在异常,从而判断盈余管理行为存在与否。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认为在不存在盈余管理的前提下,企业盈余以及盈余变化应该呈现统计平滑分布。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首先通过盈余管理动因来确定相应的阈值点,然后检验盈余的分布,若在给定阈值点处存在异常的不连续性分布,则表明企业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判断阈值处是否存在盈余管理便转化为阈值处盈余分布函数的光滑与否。盈余管理的动机不同,阈值点的确定也不同。常用两种检验方法:(1)直方图;(2)构造概率密度函数进行统计检验。
3、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特定应计利润模型,也称具体分布模型。它是通过一组或者一个特定的应计项目来建立计算模型,并以此来度量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该方法一般用于研究某些或某个特定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能够做到在目标盈余数字狭小的范围内强有力地描述可操纵性应计盈余和非可操纵性应计盈余的行为特征。具体分布模型是集中研究特定产业环境下应计利润的总体特征,研究前提是研究人员事先能够知道盈余管理会在哪些特定应计项目或哪一系列应计项目中反映出来。与应计利润分离模型相似,特定应计利润模型核心的问题也是使用模型将特定的应计利润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两部分。由于特定应计利润法是针对具体行业中的某一具体应计项目来设计的,因此区分可操纵性利润部分与非可操控性部分所依据的假设,与包含不同行业和不同应计项目的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所依据的假设相比更加切合实际。
4、收入模型。由于上述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因为这些模型不能区分可操纵盈余的增加是通过收入还是费用的构成因素来实现的。许多应计利润只适用于特定的企业(例如,银行和保险业),并不适用企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所以,应该开发出一个能适合所有的行业,占据了企业可进行盈余操纵的绝大部分的衡量盈余管理的特定项目,而收入无疑是最能代表的一个因素,因为收入在大多数公司的盈余构成中占有最大的比例,而且容易被虚报,基于上述分析,收入模型产生了。
二、各种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评述
1、应计利润模型简评。应计利润模型在实际中运用的比较多,McNichols对1993~1999年期间在国外八大会计顶级期刊发表的55篇有关盈余管理的实证文献进行了调查,发现有25篇使用总体应计利润法,有10篇使用具体应计利润法,1篇使用盈余分布法,另外,还有20篇使用其他方法。
这一方法的主要优点是:第一,应计利润总额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各种应计操纵行为,因此该方法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盈余管理的程度;第二,总体应计利润法思路清晰,计量相对简单,对研究企业没有特殊要求,依其得出的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这一方法最大的缺陷是:第一,现有的模型计量结果存在误差,导致了研究人员对这种方法极大的质疑与不信任并且从检测盈余管理的能力上来看,现有的各种应计利润模型都不是很好;第二,现有的应计利润模型忽略了一些影响应计水平的因素。比如,企业经营业绩、负债、业绩成长、企业规模等都是与企业应计水平密不可分的;第三,现有的模型都在计量上存在噪音。
2、特定模型法简述。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直观,能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盈余管理的程度衡量上噪音较小。但该方法的缺点也很明显,它只适用于使用单一盈余管理模式的公司,样本规模较小,同时研究结果也很难推广,且该方法运用是有前提,要求具体应计项目明确并且数额足够显著。
3、盈余分布法评述。盈余频率分布模型的优点表现在:(1)研究者不需要特意的估计充满“噪音”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来验证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现象,而是通过检测报告盈余在某些阈值点的分布特征来推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2)这种方法既能估算阈值处盈余管理现象的普遍性,并且可以捕捉到由非应计项目引起的盈余管理现象。
但是,频率分布模型也存在一些缺点:(1)很难清楚地认识到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步骤方法、盈余管理的程度和后果等;(2)该检验方法的主要缺陷是检验结果依赖于直方图盈余间隔的大小划分;(3)这种方法的应用局限性很大,并且不能获得精度较高的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量化数据。
三、对国内盈余管理计量研究若干建议
虽然目前国内盈余管理计量研究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但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盈余管理计量的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本文结合自身所学,对盈余管理计量方法提出一些看法。
1、对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进行适当的改进。由于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政治经济环境是比较复杂的,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模型来作为计量方法,必须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具体特征来选择。对从国外引进的模型进行必要的修正,不能盲目的生搬硬套。总的说来,应计利润法并不十分完美,但目前来看仍是国内外研究盈余管理的一个较通用的方法。
2、开拓总体应计利润模型研究领域。到目前,国内学者在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时,大多数都将焦点集中于对应计利润的操纵,而忽略了现金流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公司很可能会通过管理现金流量的方式进行盈余操纵。未来研究还应具体地研究现金流量管理与盈余操纵程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盈余管理的不同方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3、实证研究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研究者在研究盈余管理的问题时,不应该局限于实证研究方法,还应该考虑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等其他方法。研究者可以对一些重要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这些指标的异常有可能在告诉我们该公司存在盈余操纵的嫌疑。
4、创新盈余管理的研究主题。国内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本市场驱动的盈余管理问题。但盈余管理动机除了资本市场动机,还包括契约动机、监管动机和政治动机,如管理层奖金补偿契约与盈余管理、管理层变更与盈余管理,债务契约与盈余管理、税收引致的盈余管理,在国外已经研究得非常深入,而目前国内尚很少人涉足,未来的研究应该逐渐转向上述领域。
[1] 李维安,王新汉,王威.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非经营性收益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4.11.
[2] 刘博,干胜道.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及计量模型述评.统计与决策,2010.5.
[3] 夏立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 [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