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群自主创新问题研究
2013-04-12甄海兰
□文/孙 玮 甄海兰
(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目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自主创新上存在不少问题,因此认真研究自主创新,将产学研联盟提上日程,对河南省创新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产学研联盟及其在河南省产业群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产学研联盟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目前,产学研联盟被认为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
1、调动河南省各种创新资源使其发挥更大功效。不论是大学、科研机构,还是其他组织,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最终都是直接为经济服务的。从系统的观点来说,产学研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组织,各部分之间存在着关联,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就是加强产学研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促使整体协同进步,更大地发挥作用。就是说,大学培养人才,提供优秀的科研队伍,科研院所有其优秀的科研人才,创造力强大,能提供技术成果,企业是产业群的主体,是河南省经济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它能将技术成果转化成产品,政府铺就产业群有效运行的道路,还有其他的组织都为河南省的经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果把他们统一协调地联系在一块,那么相信河南省的经济能够突飞猛进,产业群的竞争力也处于领先地位。
2、解决河南省产业群研发和市场之间需求脱节。研发成果和市场之间是相对应的。有了研发成果,没有市场,是不行的,反过来说,有市场,但是研发成果不过关更是不行,是很快就会被淘汰的。产学研各主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各自的价值观和业绩评价标准,造成研发成果产业化困难。也就是说,一方面高校、科研机构缺少科研资金和相关的科研条件,致使部分成果难以付诸实践,只停留在理论、展品、样品和论文阶段;另一方面有时候企业的研发中心研发力量不够强大,许多科技问题难以解决,造成需求与市场脱节。
之前都是地方和企业需要什么,政府就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什么,采取的是一校、一院对一企的方式。加强协同创新后,产业群创新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从高校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转变为地方发展需要做什么、行业企业迫切要求解决什么。也就是创新方向不再单纯地由高校提出,而是要由地方、行业、企业提出。
3、提高河南省产业群科研创新能力。有的企业规模比较大,资金充足,就需要组建高科技团队或依赖于独立强大的科研院所来提升其竞争力,这就要求高校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反过来说,优秀人才也需要企业额外的资金支持或者提供学习科研平台。另外,科研创新需要在秩序良好,有序运行的产业环境中进行,加强协同创新就是把大家联系在一起凝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从而出现了整个产业的创新发展的局面,彼此蒸蒸日上,不再是一枝独秀。
4、提升河南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中小企业是河南省企业创新活动的主力军。在产学研创新过程中,除了大学的研究成果要转移到中小企业,还要在技术层面上提倡中小企业的自主研究开发。但中小企业自身资金有限,研发、技术人才规模的投入均受到限制,另外研发周期一般比较长,而中小企业承担研发周期长,科技项目的能力较差,要注重培养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应以资助高校科研项目、联盟研究技术攻关等多种形式与高校联盟,同时对企业研发人员进行有目的的继续教育,从多方面提高中小企业的自身创新能力,因此在搞研发时需要外部科研院所的大力协作。
5、平衡河南省产业群各主体,互惠互利,实现共赢。政府代表的是区域的整体利益,在产业群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不论是制定出台政策,还是借鉴国外经验,都是为了区域经济发展。企业、科研等中介机构是市场的主体,要想持续不断地发展为经济做贡献,得需要维护着自己的利益。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将各主体联系在一起,彼此兼顾各方的利益,在共同的发展中从而实现共赢的目标。也就是说,政府能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优惠,反过来产业的发展能促使政府更强大、更威严。
6、积极推动河南省高校协同计划,提供联盟战略平台。关于高校协同创新计划,“2011计划”中,它的主旨是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联盟,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初有成效,2012年11月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一次会议在中原工学院召开。它依托中原工学院建立,是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于一体的联盟共建平台。恒天重工、新乡白鹭、河南工程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英国曼大、许昌恒源、郑州一棉、郑州领秀、娅丽达服饰、上海昊昌、山东如意等高校和企业均为该平台联盟单位。
二、河南省产业群及其自主创新问题分析
产业群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的功能区。它既是先进产业集中区、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也是改革创新试验区。河南省以食品、有色金属、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其首批确定的省级产业群共180个。产业群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均有分布,但是分布却不均衡。从行业分布来说,河南省全省180个产业群中,资源主导型的地区仍是聚集程度较高的,相对来说比较低的是高科技型的。“十一五”以来,河南省认真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河南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自主创新的内在要求,与建设创新型河南、支撑实现两大跨越和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从总体上讲,河南省自主创新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还不适应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1、河南省产业群自主创新意识薄弱。河南省不少地方和有关工作部门的领导自主创新意识不高,抓经济发展仍着眼于铺摊子、扩规模,没有形成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不少企业仍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缺乏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动力。河南省整个尚未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意识和氛围,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没有积极推行实施自主创新教育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培养。
2、河南省产业群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河南省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止到2012年,新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0个,工程实验室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各50个,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突破,但高水平研发团队和领军队伍水平提高的幅度还是不大,不能够很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创新型产业群和其他科技园区的规模不大,科技支撑能力不大,已经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领示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并且需要继续做大做强。产业群大多是由于市场需要或者优势资源自发形成的,生产的产品仍然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如资源开采、农副食品加工、机械及配件加工、服装加工等产业。这些产业多数产品都是进行简单加工,所含科技量不高,产品档次也较低,并且还有不少产品处在原料或半成品供应阶段,产业群的整体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3、河南省产业群自主创新机制不完善。河南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而且政府投入到产学研结合开展的研发项目和研发平台建设的科技资金,不能够很好地支撑产业的应用技术研究。科技创新管理的统筹协调不够,有限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河南科技成果评价、转化和权益保护没有受到很好重视,例如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不大,查处和打击各种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不到位。河南有些产业群投资主体单一,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发机制不健全,吸纳国内外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能力不强,其分配和激励机制也不能公平有效地激发那些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和团队。多数产业群的医疗、就业、养老保险等服务机构并不健全,需要河南政府更加重视。
4、河南省产业群自主创新环境比较差。河南省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在自我约束、严格执法、公平公正、务实进取等方面做得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产业群发展,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和河南省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有些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有利于培养、吸引、留住人才,支持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没有很好形成。为促进产业群的发展,地方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不到位,为其投入的力度不大。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其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流动性大,且体力劳动者居多,相对来说脑力劳动者占很少的比例,因此研发力量薄弱,形成的科研创新环境不强大。
三、基于产学研联盟的河南省产业群自主创新政策建议
产学研联盟在推动科技化成果产业化,形成协同创新良好氛围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产学研联盟主要还是停留在技术转让、联盟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的联盟;大多数产学研联盟模式中,一般由企业出资金,高校和科研院所出技术和人力,进行新产品开发和生产中的技术研发;产学研联盟各方处于不同的领域,各自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念不一样,故使联盟各方动力不足、活力不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同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一样,联盟各方都存在风险,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作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小,创新速度慢,原因之一是大学、科学院所没能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另一个原因是部门、科研机构间条块分割依然存在,缺乏统一协调。针对以上的种种,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
1、加强政府引导及政策扶持。引导并支持行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正如前面所说,产学研三方没有动力进行行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在某些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方面有所作为。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力度,河南省有关部门在引进高层次人才、设立科研工作站、吸引留学人员来豫创业等方面向产业群予以重点倾斜。对产业群引进的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由所在地政府在科研启动经费、岗位津贴、级别待遇、住房补贴、家属随迁等方面实行优惠措施,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开展。
2、完善产学研联盟的动力机制。一方面通过外力来推动。如政府对产学研联盟项目有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贴息贷款政策,对科技人员向企业转让专利成果给予奖励,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另一方面通过内部利益驱动。首先,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增强追求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即使企业通过缩短产品更新周期,把科技含量高、有附加值的产品推上市场,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和优势。其次,通过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使得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扩大自主权的同时也增加主体意识和风险意识。
3、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产业群重点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群投融资公司和重点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多渠道的风险投资融资体系,以及灵活运用组合投资和联合投资的策略,以分散资金投放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建立风险投资的综合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估程序,以便在一定程度上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
4、完善产学研联盟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同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一样,都存在各种风险,因此产学研联盟各方应该在联盟开始前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利益分配是产学研联盟中关键而又矛盾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它对联盟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的同时,也要考虑利益分配机制。
5、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重点要培育和发展各类技术要素市场,为产学研联盟创造充分的交流渠道和服务平台,形成以专业服务中介机构为主体的、服务社会化的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体系。
6、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企业、科研机构申请和取得国内外专利,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执法协调,提高执法能力,努力把河南建设成为保护知识产权的地区。
7、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政府服务环境。河南省可以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区有关部门组成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统筹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同时政府的积极性应调动起来,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及应用的政策措施,逐步完善规范化和层次化的、适合河南省特点的科技政策体系。
[1]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Z].2009.
[2]王庆丰.河南省产业群发展现状及其竞争力分析[J].特区经济,2008.
[3]严雄.产学研协同创新五大问题亟待破解[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
[4]乔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问题与发展[J].现代企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