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兆骞前期诗歌创作概说

2013-04-12

关键词:梅村诗歌

马 晓 军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1 吴兆骞的文学创作及师承关系

1.1 创作实践

吴兆骞存世《秋笳集》八卷,第一卷收录赋8篇;第二至七卷均为诗作,收500余首诗;其中,七绝37首、五绝10首、七律210首、五律113首、五排20首、七古67首、五古47首。第八卷为“杂著”,收录“表、序、书”等。卷端署“吴江吴兆骞汉槎氏著”,卷五题“秋笳前集”,卷六题“拟古后杂体诗”,卷七题“秋笳后集”,卷八题“秋笳集杂著”。另有“附录”《归来草堂尺牍》等,收家书15篇,致友人书21篇。留与人合编《名家绝句钞》6卷,其余遗失。

1.2 遭际、诗风与师承

吴兆骞之子吴桭臣《秋笳集跋》[1]云:

“先君少负大名,登顺治丁酉贤书,为仇家所中,遂至遣戍宁古。维时大父母在堂,先君忽离桑梓而谪冰雪。触目愁来,愤抑侘傺,登临凭吊,俯仰伤怀。于是发为诗歌,以鸣其不平,虽蔡女之十八拍,不足喻其凄怆,此秋笳所由名也。”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中记载:

“汉槎极人世之苦,然不如此,无《秋笳》一集,其人恐不传。天之厄之,正所以传之也。”

吴兆骞正是因为遣戍之后,生活上发生了巨变,诗风也随之改变,但又因如此,其诗歌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其早期诗歌注重对律诗的创作,深受吴伟业影响,模仿前人较大,因而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由于他遣戍之前的生活经历和家庭背景,使得前期的作品思想内容单一,语言也极力讲求华丽,在形式和内容上难免杂取诸家,多方涉猎。且受时风的影响,又作为“遗民”,他极力学习明代前后七子的诗风,拟作《杂体诗》30首。由于前后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形式主义文风,在当时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这种诗风矫枉过正,终因复古风气过浓而受到清初诗人的强烈批评和排斥。吴兆骞初学作诗,受此影响,也是理所当然。而且明末以陈子龙为首的复社文人也多师法前后七子,这也或多对他后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诗中明显地体现了六朝初唐诗歌错采镂金、色彩浓艳的特色,一唱三叹,低徊婉转,“悲凉雄丽,便欲追步盛唐”之气。

吴兆骞早期诗歌还存有杜甫的影子。给予吴兆骞很高评价的诗人吴伟业在诗风上就借鉴杜甫,而吴兆骞又师承梅村体,据此,他曾作《秋感八首》,也就仿照杜甫《秋兴八首》而成。可见吴兆骞早期创作中崇尚前后七子与杜诗,带有明显的摹仿痕迹。

吴兆骞年少时因得到吴伟业的赏识,所以他的诗与吴伟业有相同特色,即六朝初唐。吴兆骞在《茧虎诗》自注中说:“追和梅村夫子”,从中可见一斑。沈德潜说:“汉槎阅历,倘以老杜之沉郁顿挫出之,必更有高一格者。此则‘王杨卢骆当时体’也。然就此体中,他人未能抗行,宜为梅村首肯。”因他也格外赞赏吴兆骞的诗歌,在《清诗别裁集》中入选吴兆骞诗达16首之多。这都说明了梅村体与吴兆骞秋笳诗的传承关系。

吴伟业的“梅村体”吐辞哀艳,是融汇了初唐四杰、李硕、元白“长庆体”而成。内容上“梅村体”主要是叙事的,在叙事中抒情。所叙之事又非叙写个人琐事,总是以小见大,蒿目时世,关系兴亡。形式上,梅村体诗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七言长诗和少量的五言、杂言。歌行体是自南朝以来诗(特别是乐府诗)、赋两种文体融汇与演化的结果,既可以说是诗的赋化,也可以说赋的诗化,篇幅较长,保留了古乐府诗的叙事特点;内容充实而生动,因事赋题;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灵活,富于变化,一般以七言为主,可以有杂言。歌行体的正式形成,以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主要标志,也有少数歌行体诗歌是五言的,如李白的《长干行》等。“长庆体”指中唐元稹、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吴伟业的《永和宫词》,便是“长庆体”。

吴兆骞诗歌的主导风格也是继承“梅村体”。梅村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首推《圆圆曲》《永和宫词》等,将长篇叙事诗的创作推向了高潮,梅村也由此扬名。吴兆骞诗有《浚稽曲》《明妃曲》等歌行极似这类诗。梅村所说的“性情”,指的是发自内心的具有个性的情感,具体表现在品性和为人处世,以及喜怒哀乐等各种真挚的情感。吴兆骞诗的主体风格亦与此大体相近。吴兆骞“能为梅村体歌行,因事谪戍出塞,所为《秋笳集》,多激楚之音。如《榆关老翁行》《白头宫女行》等,都可以步武梅村”,另外,《观姬人入道歌》《秋雁篇》《金陵篇》也深受“梅村体”影响。袁景辂《国朝松陵诗徵》也认为清代七古“宗唐初者,首推梅村,汉槎足以配之”。吴兆骞的七言歌行大部分是社集时期所作的,那时所作的古题乐府诗也很多,以上是他追随吴梅村歌行的一些具体特征。另外,他的七言歌行还有梅村诗以诗为史的特点,如《金陵篇》《榆关老翁行》《白头宫女行》等,都是记写时事,感叹兴亡的诗作。

2 吴兆骞前期诗歌创作的特征

公元1644年,明朝崇祯十七年,明王朝落幕,在关外积蓄多年军力的清军大举南下,开创了大清帝国。吴兆骞见证了这一历史,他用诗写出了世间的战乱和百姓的疾苦,发出了自己稚嫩的反抗外族的“爱国”呼喊:

其一

丽谯落日布悠游, 一望中原动九愁。
羌笛关山千里暮, 江云鸿雁万家秋。
咸阳羁旅伤王子, 涨海功名忆少游。
桂水只今新浴马, 怀人何处命扁舟。
其二
独夜伤歌倚剑看, 陆沉空忆旧长安。
王孙江乘金鞭去, 公主清河玉袖残。
败露园陵游月冷, 黄云城阙射雕寒。
最怜京洛蒙尘后, 战血年年只未干。

——《秋日感怀八首》

就诗的形式而言,这是诗人模仿杜甫的名作《秋兴八首》。就境界方面,在思想高度和在用词造句的准确上,虽不及,但诗人此时仅仅是一个十三岁的孩童,这确实不能不让人赞叹称啧。这些便是吴兆骞自己的创造。侯玄乱在《〈秋笳前集〉序》中对吴兆骞少年时期有一段较为全面的评价:太多的人间悲剧。但他毕竟幼小,没有被卷入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漩涡之中,加之他家庭富有,生活相对安定,随其父返回家乡吴江后,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好友计甫草,在《秋感八首——甲申九月在湘中作》之后有个说明[2]:

此汉槎十三岁时作也,悲凉雄丽,便欲追步盛唐。用修青楼之句,元美《宝刀》之歌,安得独秀千古?

好友、著名词人顾贞观回忆道:

汉槎吴季子,今之贾生、终童也。……季子以其髻龄之岁,岖江、楚,吊沅、湘,指衡、霍,剑槊相摩,龙虎争搏,华年盛气,掉臂出没乎其间。故其为人,英朗雋健,忠孝激发,凡感时恨别,吊古怀贤,流连物色之制,莫不寄赴哀凉,遣音婉丽,情盛而声叶,非季子其孰能及之。

东园楼上,诸公云集,誓书实出君手。珠盘玉敦,吾两人遂执牛耳。弟方发序齿之论,而汉槎蹑足附耳,必引弟为第一人。尔时意气,方谓文章风雅,夙昔全沙云间之盛,再现于吾南,两人钾主齐盟矣。

——《寄吴汉槎书》

词人陈维崧在《五哀诗》[3]中也有这样的描绘:

娄东吴梅村, 斯世之纪纲。
常与宾客言, 江左三凤凰:
阳羡有陈生, 云间有彭郎,
松陵吴兆骞, 才若云锦翔。
三人并马行, 蹀躞紫绒缰;
三人同入门, 漏厄填酒浆;
三人飒挥毫, 秦汉兼齐梁。
坐中千万人, 皆言三人强。
兆骞最年少, 绮丽诚难忘。

以“丁酉科场案“为界,吴兆骞的诗歌创作分为前期和流放时期两个阶段。前期诗歌不无病呻吟,虽未点透社会现状之根本,但诗所反映的内容却是情真意切,感情充沛,用词婉丽,声调优美。十三岁时创作的《秋日感怀八首》能够体现出这样的风格,足可见诗人过人的眼界和非常的才能。

然而一幕凄凉的境界,又增加了些许的悲凉,诗人仿佛陷入了无限的悲伤之中。此时的吴兆骞心中纵有无限的哀情,但却是无力和无奈的,生活在官大夫家庭中的他看不透社会黑暗的真实一面,也只能用自己少有的天赋抒发一下内心的压抑而已。

自吴江入楚以来,他所做《金陵》等六首诗多为讽刺和惆怅之作。呐喊之中可以清晰地听出诗人有着怀才不遇,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年少的吴兆骞除此之外还另有描写江南风光和游览大美河山之作,这些与他的家境相对优越,有时间也有条件游览山河有关。

清兵入关之时,吴兆骞年已十四,一个深受明朝思想熏陶的文人,看到山河破碎、万民离散,加之受其父抗清事迹的影响,不能不有所感慨。在现存诗文的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一种郁抑不平之气。当他与侯研德等回忆起过去的壮游与欢乐,又联想到现实,“谈山河之变迁,数风云之灭没,灯灺酒阑,骚屑偃蹇”,不禁“乐极而哀来”。在其诗文集中,还保存有一些与江浙逸民唱和的诗,如《赠祁班孙之诗》有“十年东府中丞节,双戟凄凉泪未收”之句,就是哀挽祁班孙之父苏松巡抚祁彪佳抗清不遂而殉节之作。“辛苦过江谈士在,伤心谁数晋风流”[4],“望中乡国空三户,乱后文章有七哀”[5],都存有一种家国之痛,黍离之感。“最怜京洛蒙尘后,战火年年血未干”[6],表明诗人并没有忘记现实。但由于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所以吴兆骞前期的诗歌创作主要是模仿前期文人的格调,尤其明显的是表现出了明朝七子的诗风。大量的七律、五律和五排多是模仿六朝人之作,可以说这是吴兆骞前期诗歌作品的主要特点。

3 后人对吴兆骞诗歌作品的评述

吴兆骞的诗情才气,在他少年时就得到许多名士的赞誉。吴伟业在《悲歌赠吴季子》中就称赞他“词赋翩翩众莫比”。徐乾学在《怀汉槎在狱》中说:“吴郎才笔胜诸昆。”陈继裕在《喜汉槎入关和健庵先生原韵》中称他“当时彩画笔撼江关”,几以“晚年辞赋动江关”的庾信相比。《四库全书总目》中记载:“兆骞诗天分特高,风骨遒上。”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选吴兆骞诗多达16首,并述:“(汉槎)无辜受累,戍宁古塔,比于苏武穷荒十九年矣。然缘此, 诗歌悲壮,令读者如相遇于丁零绝塞之间,则尝人世之奇穷,非正使之为传人耶?”这充分肯定了吴兆骞诗歌的艺术成就。陈去病在《五石脂》中评吴兆骞的诗是“才笔英挺”“调然不群”。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选吴兆骞长诗《榆关老翁行》。他评价吴兆骞的诗为“惊才绝艳,同时辈流,罕及之者”。吴兆骞历来以诗著名,而词次之。钱仲联在《清诗三百首》短短篇幅中,收七古一首、七律两首。在钱仲联等编撰《元明清诗鉴赏辞典》选诗七律三首。《中华古诗观止》选吴兆骞诗二首。由此可见,吴兆骞的诗歌备受历代称赞。

诗人对于东北边疆自然风光与社会生活的反映, 是其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 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由于宁古塔地区与朝鲜相邻,两地往来频繁经常,因此诗人写作了《赠金译使》《高丽王京赋》和《送人之平远》等表现中朝友好的诗篇。《高丽王京赋》传入朝鲜引起轰动,这是诗人为中朝文化交流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国清代和古代文学所作出的贡献是独特和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吴兆骞,撰.麻守中,校点.秋笳集·附录四[G]∥秋笳集跋.吴桭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58.

[2]吴兆骞,撰.麻守中,校点.秋笳集[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75.

[3]李兴盛,全保燕.秋笳馀韵(外十八种)[G]∥陈维崧诗六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65.

[4]吴兆骞,撰.麻守中,校点.秋笳集·卷五[G]∥夜集赠余谈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99.

[5]吴兆骞,撰.麻守中,校点.秋笳集·卷五[G]∥与旧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00.

[6]吴兆骞,撰.麻守中,校点.秋笳集·卷五[G]∥秋日感怀八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76.

[7]吴兆骞,撰.麻守中,校点.秋笳集·卷七[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朱则杰.清诗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9]李兴盛.中国流人史与流人文化文选[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10]敖运梅.吴兆骞诗赋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3.

[11]朱孝文.且将浊酒浇胸臆,莫为悲笳废啸歌——读吴兆骞悲笳集[J].彭城大学学报,1994,(第L-2硕士学位论文期).

猜你喜欢

梅村诗歌
诗歌不除外
听音师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男性视角下的“缺席”
诗歌岛·八面来风
探梅村二胡工艺发展的优势动力
听瓜婆
诗歌论
论清初士大夫文人的戏剧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