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分析I(2)”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
2013-04-12赵光平
赵 宇 赵光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天气学分析”是大气科学专业必修课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天气图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建立以天气图方法为主的天气预报思路,是本科生毕业以后走上天气预报岗位的基础。“天气学分析”包括“天气学分析I(1)”和“天气学分析I(2)”,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学期授课。“天气学分析I(1)”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绘制天气图,而“天气学分析I(2)”是在“天气学分析I(1)”的基础上设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天气图,即了解天气系统生、消演变规律,为天气预报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尽可能应用所学理论解释天气现象,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
“天气学分析”课程一直是我校大气科学专业的实践必修课,也是天气预报综合实习课的先修课程,但据天气预报综合实习课教师反映很多学生的天气分析能力相当薄弱,严重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2]。近年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学生的动手能力严重下滑,这与学生的天气预报分析能力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近年对大气科学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发现对于“天气学分析I(2)”的教学和学习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要想学好一门课,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知道“天气学分析”课程的学习直接与他们毕业后的工作有关,因此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都比较端正。对于“天气学分析I(1)”的学习,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积极完成作业,经过学习,很多学生都掌握了天气图分析的基本方法(除了对锋面还不能进行很好的分析外)[3,4]。“天气学分析I(2)”主要配合“中国天气”学习四个天气过程(北方气旋、寒潮、梅雨锋降水和台风)的发展演变。但通过对“天气学分析I(2)”的学习,学生之间拉开了较大的距离,有的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的天气分析的能力几乎没有什么长进。笔者认为主要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 对学习“天气学分析I(2)”要达到的目标不明确
学习“天气学分析I(2)”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天气图,认识影响系统及其发展演变,学会应用所学理论解释所出现的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天气学分析I(2)”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认为“天气学分析I(2)”只是“天气学分析I(1)”的简单延续,教学中只注重绘制天气图,忽视了对天气系统分析和对学生天气分析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熟练分析天气图的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学生分析天气系统的能力几乎没有什么长进,很难适应后续课程的学习。许多学生不知道该门课程较高的学习要求,教师也没给学生提醒,使部分学生感到“天气学分析I(2)”的学习没有什么新意和挑战,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
2 教师的教学引领作用不够
从“天气学分析I(1)”过渡到“天气学分析I(2)”,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授课教师一定要清楚,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天气学分析I(2)”所面临的挑战和较高的要求。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天气学原理”[5],同时学习“中国天气”[5],基本的理论都已学习过。但学生却孤立地学习各门课程,不清楚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他们认为“天气学原理”就是学习一些方程,根本谈不上对基本理论的应用。“天气学分析I(2)”是把天气学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分析天气系统时一定要领着学生重新复习高空天气形势预报和地面天气形势预报方程,分析方程各项在实际天气图上的表现及应用,学习如何根据天气图的演变来分析天气系统的加强和减弱。对于这种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很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一定不要怕麻烦,要反复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对于天气系统的演变中要用到上下游效应、山脉对天气系统的影响、高空系统对低空系统的影响,以及天气系统是一个三维的概念等等,学生都不是很清楚,一下子让他们接受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引领,不断把讲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和应用,使学生逐渐建立起天气分析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慢慢来,一次讲多了,学生往往消化不良。多让学生提问,逐渐帮助学生建立分析思路,更正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片面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地建立起天气分析的思路。
3 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不可忽视
天气预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对实际的感性认识和独立思考,只是孤立地来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尤其对理论的学习建立在填鸭式的教学基础上,很多学生都没有认真地看过课本,对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不是很了解,应用时会感到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讲到某些应用时,让学生自己去复习教科书上的相应章节,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和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天气系统及其演变。例如带领学生分析北方气旋的发展演变,并让学生逐渐尝试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当讲解寒潮等其他天气过程时,更要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笔者曾经布置作业在每个过程结束后让学生制作ppt,到讲台上来讲解天气过程。这个环节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主动制作ppt,主动看书,开动脑筋,往往比教师声嘶力竭地在讲台上灌效果要好得多。经过这一环节,学生都肯开动脑筋,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一定多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学生对天气过程的理解与教师的水平是息息相关的,教师理解得好,讲得到位,扩展得多,学生的思路也就开阔,理解得也准确;教师理解得不好,没有讲到,学生也不会理解得太好。
4 课上教学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
目前“天气学分析I(2)”每周两个学时,平均要分析两张天气图,每个过程的最后两节要进行过程总结。有的教师安排两节课都来画图,教师不怎么讲;也有的教师安排订正天气图,对天气分析的讲解较少,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还有的青年教师不知道讲什么,天气过程的分析讲得很快,三言两语,学生很难接受。笔者认为每节课首先要对上堂课的天气图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订正外,一定要保证对天气过程分析的教学,即对天气系统的讲解。每次订正天气图和分析天气过程的时间要做到各半,并随着学生分析天气图错误的减少逐渐增加对影响系统分析的教学时间。每次90分钟的课时中要依次包含: 天气图作业点评,天气系统的详细讲解,学生尝试分析系统,点评分析天气系统演变的重点和难点,逐渐增加学生的分析,安排学生课上分析天气图的时间不要超过一节课。每个过程的四次课,每次都渐渐深入,让学生明白天气系统的演变。这样经过2~3次课教师的启发和讲解后,学生基本明白了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到第四次课时让学生面对大家讲解自己的ppt,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点评,做最后的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充实、有序、完整,重点突出,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并有时间对高低空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的演变特征做详细的讲述和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 考核方式需要进一步改革
过去“天气学分析I(2)”的考核方式与“天气学分析I(1)”基本没有区别,都是在90~120分钟完成一张天气图,根本考察不了学生的分析预报能力,而且学生认为“天气学分析I(2)”的考核过于容易,导致很多学生不重视分析能力的提高。上学期我们对“天气学分析I(2)”的考核进行了改革,有40%的题考察学生天气分析的能力。该试卷对学生的能力有了一个综合的考核,取得较好效果,但笔者认为试题和评分标准的制定还需进一步研究。因此,探索“天气学分析I(2)”最好的考核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学好“天气学分析I(2)”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
6 课程建设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天气学分析I(2)”课程建设的建议。
(1)建议对“天气学分析I(2)”的教学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对于那些只在课堂上让学生画图而不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的教师要重点督查。对“天气学分析I(2)”的教学要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使那些刚毕业就留校任教没有任何教学经历的教师知道该讲什么,怎么讲,从而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
(2)建议教师一定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继续改革考核方式,筛选天气个例,建立“天气学分析I(2)”题库,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使考核更具代表性。
(4)提高“天气学分析I(2)”的师资力量。鼓励新教师长期跟有经验的老教师随堂听课、学习天气分析的方法,有机会收听预报员天气会商,有条件的甚至需要参与业务预报工作。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天气分析和预报水平才能真正胜任该课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寿绍文,励申申,王善华,等.天气学分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22~38.
[2]钱代丽,王黎娟,徐菊艳.大气科学专业“天气预报综合实习”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5):78~79.
[3]姚素香.“天气学分析”课程中锋面分析讨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3):105~106.
[4]王黎娟.“天气学分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9,(31):5.
[5]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