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3-04-12王崑孙慧王彻袁维
王 崑 孙 慧 王 彻 袁 维
(东北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随着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具有创新性、高竞争力的风景园林学研究生是目前研究生培养中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立足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现状和特点,针对风景园林学硕士研究生,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教学创新思路及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1 风景园林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
1.1 教学知识结构扩充
1.1.1 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协调培养
原有的研究生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创新的教学方法则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目前毕业生供求市场需要的是实用性人才,理论水平高且工作能力强的毕业生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教学内容融入多种社会实践教学,培养研究生能够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从陈旧的内容与传统的课程向实践案例、现代园林科技、结构优化的新内容和课程创新,从重知识累积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转变;从要求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向通过翻译文献、入职实习等内容培养研究生非智力因素(团队协作能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转变。
1.1.2 扩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风景园林专业的覆盖领域迅速膨胀,早已不满足于传统小尺度的园林设计,而是广泛参与到大地生态规划、区域景观保护与规划、国土景观资源调查评价等领域[1]。因此,创新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教学体系知识结构,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课程体系不流于表面形式,如植物造景方面不仅注重形式美学,更能真正地合乎生态规律。
1.1.3 多学科交叉课程的设置
风景园林学是调研分析、规划设计、保护修复的景观艺术;它的专业范畴包括:总体规划、场地分析、园林设计、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与历史保护等。多学科交叉课程的设置,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构架、评价体系、操作途径等应用到本学科的理解上,更容易擦出创新的火花。
如农林类院校的风景园林学科的建设不能只针对其农科、林科优势,而不积极弥补建筑及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不足。鼓励研究生遴选不同的选修课程,例如自然应用类的自然科学、生态学、植物学、地质学、土壤学、气象学等;人文应用类的园林史、景观史、建筑史、美学、设计美学、美术、心理行为等;规划设计类的城市规划原理、视觉景观原理、建筑制图、设计表现等;工程技术类的园林工程、信息技术、施工法则等。
1.2 教学模式的革新
1.2.1 与国际接轨,举办学术论坛、设计竞赛等活动,搭建专业交流平台
在风景园林专业的创新教学实践中,力求共同举办全国风景园林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让研究生参与国际性风景园林学术会议探讨;举办风景园林研究生暑期培训课程,支持风景园林研究生国内外访学,加强国内外研究生学术交流;指导其参与国际性风景园林方案设计类比赛,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国际接轨,让风景园林研究生拥有扎实的理论体系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1.2.2 针对风景园林不同学科方向设定不同课程体系,确定研究方向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学科背景的需要,培养大批高质量风景园林学研究生,针对不同学科方向的研究生应设立不同的课程体系,有利于研究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
以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为例,现招收培养研究生分为三个二级学科:园林植物与应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生态与修复。研究生教学课程安排,分为公共课、学位课、选修课三种,前两者是必修的课程。植物生态学类、园林规划设计类和园林建筑类是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它们构成了整个课程体系的骨架。同时,根据二级学科的不同,我们分别确立培养目标,在选修课方面进行创新,以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并提供多种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完成公共课和学位课之后,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点也将充分明晰,因此,根据研究方向有针对地选择选修课将成为必然,从而拓宽了风景园林各二级学科及方向的应用。
提早确立研究方向有利于纵向上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位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理论框架,又可以加深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而针对研究方向的思考,更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深度地把握,精细化、严谨化与系统化将为其未来的创新和再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2.3 建设学科基地,尝试企业导师和校园导师双重培养模式
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对于风景园林学研究生,实践更是其魅力所在。为此,本文提出探索融合校内教学实习和校外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建设风景园林研究生创新中心和培养基地,强化研究生实践技能,在教学方面调整教学计划并增设各种实践课题,同时按照课程的性质和特殊性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深度剖析,建立风景园林研究生创新中心和培养基地。中心实验室下设园林植物资源实验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室等,培养基地下设园林建筑工程实验基地和园林植物种植基地等,并抽出高素质、高职称的教师从事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另一方面,对风景园林学的研究生实施企业导师和校园导师双重培养指导制度,第一导师为学校批准的具备导师资格的教师,第二导师为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为确保研究生素质的高效培养,设立定期交流的机制,在学习、科研和实践等方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风景园林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2.1 从研究生自身角度
2.1.1 明确自身定位
目前我国风景园林学研究生生源存在不同的学校背景,甚至是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导致其专业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不能很好地把握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点,且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在完成课程论文和作业上,抄袭和照搬的现象已然成风,不仅扼杀了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创新具有很大的弊端。
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就应明确自身研究定位,确定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方向,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有重点地进行深入学习,学有所专,进而有所创新。
2.1.2 学会换位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较少,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以,针对我国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授课方式更新为换位思考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换位为老师。以研究生讲课,老师提问的形式进行授课,使学生更能发现问题,把握学习的重点,在问与答的过程中激发专业新的想法和创意。
换位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方面,结合其他学科在本学科的应用,从不同的侧面分析解决问题。每个专业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将其交叉,这不是一个相加的过程,而是一个成倍增长的过程,这对统筹各学科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换位为消费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讲求“以人为本”,贴近人与自然的设计才是真正的园林设计。所以对于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来说,将本身换位为“消费者”,其心理与行为自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1.3 及时获取专业信息
鼓励学生关注行业的各方面动态,邀请行业的专业人员进行职场讲座,不仅能很好地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行业的发展现状,对于自身认识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竞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能力。
2.2 从学校及师资力量角度
2.2.1 学校:教学模式的改良
我国受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影响,多数教师仍旧以“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方式进行授课,这与风景园林这一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性质十分矛盾,不仅不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消化理论知识,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热情,根本谈不上有多少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科背景和分支下,学校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在同济大学,景观学是以规划和建筑为基础,隶属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清华大学,景观学是以建筑学为基础,隶属建筑学院;在北京大学,景观学是以人文地理学为基础,隶属景观建筑学院。依据院校性质的不同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林业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隶属于园林学院;在农业院校如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隶属园艺林学学院;在东北农业大学隶属于园艺学院等。因此,合理利用高校特点制定教学大纲、授课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2.2 师资力量:多专业背景的教师引进、教师的定期考核培训
多专业背景的教师引进,就是将不同学校背景、专业背景、工作背景的人才引入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更加多元化。此外,对教师队伍的定期考核和培训,使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充,对教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助力[2]。
3 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风景园林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在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上,从教学知识结构扩充和教学模式革新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在教学知识结构的扩充上,强调:(1)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协调培养;(2)扩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3)多学科交叉课程的设置。在教学模式革新上,提出:(1)与国际接轨,举办学术论坛和设计竞赛等活动,搭建专业交流平台;(2)针对风景园林不同学科方向设定不同课程体系,确立研究方向;(3)建设学科基地,尝试企业导师和校园导师双重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提出从研究生自身角度,强调学校应培养其以下能力:(1)明确自身定位;(2)学会换位思考;(3)及时获取专业信息。从学校及师资力量角度,强调:(1)学校应改良教学模式;(2)引进多专业背景的教师和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培训。
参考文献:
[1]卢艳艳.国土与区域规划与风景园林硕士专业的相关性[J].科技咨询导报,2007,(17):113.
[2]王崑,王彻,耿美云.对于培养我国农林类院校园林专业学生设计能力的思考和建议[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6(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