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类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思想工作探析
2013-04-12刘丹
刘 丹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就业处,湖南 长沙 410100)
就业事关民生。近年来,国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今后也将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1]除开国家宏观层面的就业政策外,在微观层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应该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思想工作,积极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在传媒类高职院校中,做好学生就业指导思想工作,应该了解传媒行业就业现状,掌握学生就业思想特点,探索转变就业思想措施。
一、传媒行业就业现状
从整体上看传媒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传媒产业的总值增长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水平,2009年,传媒产业总值为4907亿元,2010年为5808亿元,2011年达到6379亿元,三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9.3%、17.5%、15.2%。传媒产业的快速增长,需要有强大的人才支撑为保障,因此,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在整体上看是较为巨大的。这也为高职类传媒院校的人才输送提供了发展空间。但也应该看到,新时期,传媒行业人才需求类型,会影响行业对于高职类传媒院校人才的需求。
(一)急需新媒体人才。未来3-5年,我国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达60-80万人。[2]随着三网融合的加速,新媒体时代快速来临,以微博为代表的传媒资讯的交互性、及时性显著增强。建立在新技术之上的新媒体,不仅对于人才的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比如要求人才具有相应的移动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对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人才能够将新技术运用到媒体生产各个环节中,同时要求人才对于行业发展具备较高的洞察力,敏锐扑捉新兴媒体市场。传媒产业对于新媒体人才的需求,对于传媒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就高职类传媒院校而言,这一方面的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缺陷。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类型,在国内兴起时间较短,其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是按照市场需求,提倡就业导向,实行工学结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制于各种因素,往往称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传媒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大致如此。而从另一角度看,先天的不足又可以转变为一种后发优势,传媒类高职院校如果盯住新媒体发展趋势,积极与新媒体行业探索联合办学模式,双方共育人才,则能为高职类传媒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后发赶超。
(二)要求高学历人才。随着传媒产业发展,其对于人才需求层次的要求,也从先前的专科层次提升到本科、甚至是硕士研究生层次。近年来,在传媒就业市场上,高职类学生反映他们在很多岗位中,需要与本科甚至硕士研究生竞争,这导致不少传媒企业提高了招聘门槛。虽然,没有客观、全面数据表明这一变化的整体趋势,但实际情况是此类现象在高职类传媒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较为常见。在人才供给大于人才需求情况,传媒行业提高人才层次要求,成为一种必然。不少传媒类高职学生不惜牺牲专业技能学习、实践,开始通过自考等途径提高学历,以求在就业时能获得较为平等的机会。除开扩招的影响外,传媒行业选择高学历人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看重高学历人才的发展后劲。传媒类高职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备上手快的特点,但是在发展后劲上,由于偏重于技能性知识学习,知识储备较为单薄,难以适应传媒产业的复合型发展趋势,导致行业在人才层次选择上倾向于高学历人才。
(三)提倡创意型人才。传媒在产业大类上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因此传媒产业在人才需求上十分注重和提倡创意型人才。人才如何产生创意?美国创意研究者詹姆斯·韦伯·扬认为创意就是把事物原来的许多旧要素作新的组合,而创意型人才必须具有把事物旧要素予以新的组合的能力。[3]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传媒行业,其创意型人才需求,首先要求人才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为创意的可能提供条件;其次要求人才宽阔的人文视野,从而知道如何对文化进行新的组合。在这两个方面,高职类传媒人才都有所欠缺,一方面,传媒类高职人才学制较短,在校期间的文化积累深度有限;另一方面,传媒类高职人才偏重人才的技能性知识储备,强调技能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人文视野受到局限,难以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难以产生创意。
二、学生就业思想特点
针对传媒行业就业情况,笔者对传媒类高职学生的就业思想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结合就业部门的相关信息,笔者认为传媒类高职学生在就业思想上存在以下特点:
(一)对就业要求对口度大。传媒类高职学生就业对口度要求大,是一个较为普遍性的问题。在入学职业规划教育中,笔者联合相关部门、人员进行的调查发现,超过60%的学生希望今后能够对口就业,而实际情况是新闻等传媒专业的对口就业率一直不高。《湖南省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调查报告》以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2008和2009年毕业的新闻专业学生作为调查目标,结果显示:已有42%就业,其中对口工作14%,其他营销类,企事业单位文职类工作共占28%,报考公务员人数占12%,保研考研人数共占38%,尚未确定方向占8%。[4]仅一成多的对口就业率,既表明了新闻传媒专业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更提醒传媒类高职学生期望对口就业不现实。
(二)就业自主性强。近年来,随着就业信息渠道的增多,传媒类高职学生的就业自主性开始增强,在最近一次的有关就业自主性调查中,有超过65%的传媒类高职学生选择自主择业,依靠家庭、依托学校就业的学生比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家庭和学校安排的就业岗位,已经难以适应传媒类高职学生的个性需求与职业期盼。这种情况也会导致一些问题,如有的传媒类高职学生宁愿继续留在大型媒体实习,也不愿意接受学校安排的其他媒体职位;又如有的传媒类高职学生在学习所在地从事媒体工作后,因为媒体工作的不稳定性和高强度,最终回到生源地接受家庭的工作安排。这些情况,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不稳定,缺乏连续性,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发挥。
(三)就业期望值高。传媒类高职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在薪酬方面体现不是十分明显,在网络调查中,传媒类高职学生对于“期望的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是多少?”,选择1000元至2000元的占22.4%;选择2000元至3000元的占31.4%;选择3000元以上的为46.2%。但传媒类高职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在地域方面的体现是十分明显的,超过70%的学生会选择省会城市作为就业的地域,这其中选择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传媒产业发展较快城市,作为就业首先地的传媒类高职学生不在少数。在传媒类高职学生的企业就业选项中,不少学生将大型传媒产业集团列为了首选。根据普遍调查结果,笔者在个案访谈中,对此进行了详细询问,发现传媒类高职学生认为只要是在大城市、大媒体,即使工作待遇一般,但可能获得机会与锻炼要大于小城市、小媒体。这种情况在传媒类高职学生就业初期体现最为明显,但伴随的问题是只有少数传媒类高职学生能够最终与大城市大媒体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三、转变就业思想的措施与对策
在传媒类高职院校中,就业指导思想建设应该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大的背景,而承担就业指导思想的主体,除开就业部门外,教学系部与合作企业也是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就业部门:分阶段、多渠道进行就业思想教育。传媒类高职院校就业部门在承担就业指导思想教育中,应该注重阶段性。在入学阶段,应该着重于专业前景分析,提高传媒类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技能;在大二阶段,应该着重于职业生涯规划,提醒学生注意传媒行业人才的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行业人才的复杂性,调整自已的学习计划,合理规划在校学习时间与学习重点;在大三阶段,应该偏重于毕业走向分析,提醒学生注意审视自身的优劣势,合理选择就业地域、就业岗位,理性对待就业薪酬。就业部门应该积极利用课堂渠道进行就业思想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专门课程,指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目标。除此之外,就业部门应该积极开拓市场渠道,一方面,通过市场搜集就业信息,了解就业岗位需求,并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师生;另一方方面,应该积极组织市场媒体企业在学校进行传媒人才专场招聘,在招聘期间,不仅应该组织应届毕业生到场求职,更应该组织低年级学生到场直观了解传媒行业人才需求情况,从而调整自已学习计划。
(二)教学系部:分专业、课程进行职业岗位教育。教学系部在就业指导思想教育中,承担的任务就是要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积极引进职业岗位教育,拓宽学生就业口径,激励学生进行专业学习。首先,教学系部的专业教学应该面向岗位群。专业教学不应该面向单一的岗位,而应该是面向与专业相关的岗位群,这是高职教育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一个重要举措。在专业教学设计中,传媒类高职院校专业应该以由行业、企业、院校三方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的课程标准与培养方案,特别应该重视就业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课程建设意见,从而拓宽专业的适应岗位数量,形成一个专业对应一个岗位群的人才培养格局。其次,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应该紧贴传媒业。专业面向岗位群的人才培养格局,需要在课程中得到落实。当前,传媒行业发展变化快,新技术、新平台不断产生,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该积极消化、吸纳传媒业新特点、新趋势,并将这些新内容与原有课程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合作企业:依协议、尽职责做好顶岗实习教育。我国《职业教育法》原则性的规定了企业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同高等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近年来,传媒类高职院校依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探寻与传媒企业联合办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最初与湖南教育电视台实行“前台后院”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随后,在办学实践中,称为湖南省教育厅主办、湖南省广电局和湖南广播电视台共建高职院校,最后,牵头组建了湖南文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来自文化产业领域100多家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签约加入集团,进一步拓展了校企合作单位,提升了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在文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后,尽职尽责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并指派传媒行业专家指导学生做好顶岗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对传媒行业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也坚定了学生从事传媒工作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 政府工作报告[N]. 中国青年报,2013-03-06.
[2] 苟凯. 新媒体人才战略探析[J]. 中国记者,2011(8): 60.
[3] [美]詹姆斯·韦伯·扬. 创意——并非广告人独享的文字饕餮[M]. 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 21.
[4] 徐媛. 新闻专业毕业生仅14%对口就业?到底是谁抢了饭碗[N]. 长沙晚报,201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