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与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初探
2013-04-12温宇
温 宇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评建办,湖南 长沙 410208)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品质。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回归到教育“培养人”的本位,树立“全面素质”的育人观,创新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探索实施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及考核评价体系。
一、回归教育本位,树立“全面素质”的育人观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站在工作全局的高度,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全面素质”理念,回归教育“培养人”的真正目的,以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引导和推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着手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配备优秀的人文教师,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师要摆脱传统的狭隘的职业技能教育的思想和单纯的课程教学意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将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在专业教学及相关教学活动的始终。职业院校的学生要真正从思想上接受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将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放到提高自身素质、全面成才的高度上理解,克服急功近利的学习观念、就业观念,真正认识到人文素质是将来走上社会、发挥个人潜力的重要前提,重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1]
二、实施素质递进,构建“三平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基本人文知识的学习,在教育教学中落实人文素质教育是前提与关键。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从数量、质量、效果等方面,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层层递进,将思想政治素质、基本文化素质、专业人文素质,融合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为达此目的,可通过构建人文素质基础课程平台、可持续发展课程平台、虚拟空间拓展平台,打造素质递进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一)人文素质基础课程平台
人文素质基础课程平台主要涵盖那些在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人文素质核心课程和人文素质拓展课程。
1. 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强调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通识性, 注重学生基本人文素养和方法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语言文化、科技、经济、心理健康等综合人文课程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一至两门课程为必修课,同时根据需要设置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程,全面覆盖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2]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对于陶冶学生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康的个性和人格,培养洞察社会、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以及做人与做事的技巧,对于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 人文素质教育拓展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拓展课程强调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职业或行业工作中的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人文素质。拓展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拓展课程的设置强调适当的深度。
人文素质教育拓展课程根据学生的职业和专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拓展课程分为限选课和公选课,限选课是针对特定的专业而开设的需要学生达成某种特殊或指定技能的课程,规定各专业学生限选1-2门。公选课则可根据教师在某方面的专长或特长来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自由选修。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把某一专业的技能训练与实践与人文能力实训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在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中注重融入人文能力的养成训练。
(二)可持续发展课程平台
可持续发展课程平台是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定位,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教育资源设置的,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人文学术讲座和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课程。[3]
1. 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大模块层层递进,构成了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和专业实践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能够结合专业特点,促使学生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有机结合,接受教育与感化;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农村和边远山区、不发达地区,通过送教下乡、科技下乡、支农支边、募捐、一对一扶助等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独立人格和品质,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好铺垫。
2. 人文学术讲座
人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将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学校通过举行一些对学生有较强的启发性、激励性和感染性的人文知识讲座和论坛,如专家讲座、文艺晚会、学术沙龙、音乐会、职业生涯规划、科学知识讲座等开放性、知识面大、辐射范围广、互动性强的人文学术讲座,在校园中营造这种浓郁的人文氛围,能在“潜移默化”中将人类文明的精华内化为学术的人文素质。
3. 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启迪学生在行动中体悟、在实践中提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学校的育人理念渗透到教室、寝室、食堂、图书馆以及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文化墙、沙龙、艺术节、晚会、各种协会等一系列活动,能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与相互交往能力。在学校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和归属,从而达到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
(三)空间拓展平台
人文素养教育在空间的扩展指构建基于云空间的人文课程学习系统,组织各职业院校院校优秀人文课程学习资料上网,包括电子图书资源、课件、视频、教案、影片等,通过与相关网站资源的链接,共享网络优质资源平台。开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上交流讨论区,教师可随时向学生推荐学习资料、文学资料、经典影片、艺术博览、摄影艺术等资料,补充新资源,学生也可将自己学习心得体会、文学欣赏作品、精品电影资料等上传,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网站上还可设置心理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咨询师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三、注重素质的形成性考核,构建“三主体”评价体系
为加强对学生在学校学习与企业顶岗实习中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评价环节的科学管理,教师应对理论学习与校内表现进行评价,企业应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行为进行评价,学生则对自己做出综合自评,从而构建“三主体”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运用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对学生素质的形成过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4]所谓“三主体”,是指教师、企业和学生;所谓“过程性”,一方面指考核具有过程性,即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将形成性考察和评价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依据的过程,另一方面指考核成绩具有过程性,最终考核成绩等于项目(作品)考核成绩乘以权重加学习过程表现成绩乘以权重加综合知识测试成绩乘以权重的和。[5]
(一)教师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学习和校内表现进行评价。教师以学生习得的素质与道德理论为评价对象,在学期中段和末段分别对学生进行标准化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能确保教师理论评价的专业性和客观性优势,同时以过程性评价保护学生热情,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以总结性评价反馈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习得信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二)在素质与人文实践中企业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过程性评价。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互动人文素质教育备忘录,与企业共同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将人文素质列为学生校外实习的主要考核指标,由企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过程性评价。人文素质教育备忘录的签订、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建成、人文素质考核指标的制定等是学院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素质实践机会,而且能提高学生在人文实践中对自我的要求,提升实习期间的道德行为表现。
(三)引导学生作自我评价。引导学生采用自我建构、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自评。例如,建立免试制度,学生可根据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申请课程免试;另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结合社会化的作品评价要素从自己的纵向进步和横向比较这两个方面进行自我分析评价,再由教师或专家组给出评语和等级。
[参考文献]
[1] 袁春生,王通武. 高等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之思考[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4).
[2] 王莉芬.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4).
[3] 张夏. 地方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与实施途径[J]. 教书育人,2011(7).
[4] 厉建刚,韩振. 动态评价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J]. 高教论坛,2007(3).
[5] 孙园.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