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功能区引领下的农业生态区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2013-04-12龚迎春

关键词:生态区功能定位功能区

龚迎春,罗 静

(1.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河南理工大学 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主体功能区引领下的农业生态区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龚迎春1,2,罗 静1

(1.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河南理工大学 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农业生态区是向人类提供农业生态资源、产品和服务以用于消费的地理空间范围,它会因农业系统类型、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的差异而表现出空间分异的特征。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国土空间开发内容的划分,可将其分为城市化地区内进行农业生产的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三类区域。通过比较农业生态区农业的功能定位、发展导向、产品供给类型和产业化运作方式可知,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区可以开创各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

主体功能区;农业生态区;比较研究

主体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1]。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随后编制公布了具有战略性、基础型和约束性的《主体功能区规划》。该规划把我国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生态区是向人类提供农业生态资源、产品和服务以用于消费的地理空间范围,它会因农业系统类型、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的差异而表现出空间分异的特征。本文所研究的农业生态区包括城市化地区内进行农业生产的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三类区域。这些区域主要通过发展农业,向社会提供农产品、农产加工品、生态产品和服务产品来获得自身的发展。在主体功能区理念的引领下,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区在选择农业的发展路径时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本文从其功能定位、发展导向、产品供给类型、农业产业化运作方式比较它们各自的特点,并总结出一些基本经验。

一、功能定位比较

本文所界定的三类农业生态区都承担着侧重点不同但相似的功能定位,即生态、生产、服务、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四个功能。生态功能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的调节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等功能,包括调节气候、固碳制氧、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等多个方面[2],它是农业生态区的最基本功能。生产功能也即是经济功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生产为主的经济功能都是农业生态区的重要功能,通过生产活动提供安全且富含营养的农产品和食物来源用以养活人类,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水平。服务功能是农业生态区的衍生功能,它在向人类提供农产品和生态资源的同时还提供休憩娱乐空间,从而提供旅游、观光、疗养、体验和人文自然科学教育服务。以上三种功能相结合的同时,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分为传统农业和现代新型生态农业。传统农业就是生产食品和工业原料,只着眼于以各种技术和手段实现农业的经济价值,但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同时还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国内学者从农业功能区划研究需要出发,根据农业的价值表现将现代农业划分为农产品供给、就业和生存保障、文化传承和休闲以及生态调节四大基本功能[3]。对不同形式的农业生态区而言,其农业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点。

1.以供给农产品、就业和休闲为主,其他功能为辅。这是城市化地区内进行农业生产的区域所采取的功能定位。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增加劳动就业空间,为市民提供新鲜农副产品和优质生态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提供休憩娱乐场所,成就人们城市田园化的人居梦想。提升农业的生产、就业和休闲服务功能,是城市化地区内进行农业生产的区域发展农业的重要功能定位,即以生产、就业和休闲为主导,以生态调节为辅助,将产品和服务融为一体,以此为纽带进行城乡互动,实现城乡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以供给农产品和就业生存保障为主,其他功能为辅。这是农产品主产区农业所采取的功能定位。农产品主产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粮仓、居民饮食安全的原料提供地、农业生产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发源地和流传区,同时也是农业劳动力就业的主战场。因而,这一区域农业的主体功能定位在于农产品供给、就业与生存保障,同时伴随文化传承和生态调节。农产品供给的着力点在于实现农产品增值。农产品增值是指农民通过提高质量,尤其是发展特定区域附着地理标识的品牌农产品,以稀缺性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国外如意大利北部的帕尔马火腿、英国的泽西皇家马铃薯(Jersey Royal potatoes)、比利时的贝尔福奶酪等[4];国内如河南新郑的大枣、江苏阳澄湖的大闸蟹等。

3.以生态调节为主,其他功能为辅。这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所采取的功能定位。重点生态功能区属于限制或禁止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是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和珍贵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来说,保护和扩大自然界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活动也是发展[5]。向社会供给生态产品、进行生态调节、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是这一区域的主体功能。由此,其农业的功能定位以生态调节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二、发展导向比较

从整体上看,农业生态区在发展农业时都以实现国土空间的有效利用为行动立足点,以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行动目标点。但具体来说,其发展导向表现出不同形式。

1.以集约和生态化为导向的融合型发展。这是城市化地区内进行农业生产的区域所坚持的发展导向。城市化地区属于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圈、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地域。这些区域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且人口密集,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和城市带,其农业的发展呈现出集约布局、生态化导向的融合化发展特征。

在集约布局和生态化方面,城市化地区农业生产区域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以耕地资源相对紧张的珠江三角洲一带为例,该地区充分利用其密集的劳动力资源、发达的市场和信息网络与科技优势,逐步发展农产品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现代农业,努力贯彻集中、集约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思想,形成了一批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农业企业[6]。此外,以农业的生态化为方向,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减少农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在生产过程中,以劳动力投入代替化肥农药等生化产品的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性和农业的生态效益。在生产方式上,总结出了“鸭稻共作”、“菜-稻-菜”、“稻-稻-马铃薯”、“稻-稻-甜玉米”、大豆间套作和蔬菜-水稻周年轮作六种高效模式。在技术利用上,采用水稻、蔬菜和香蕉减量化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模式和技术,以及重金属和农药污染农田的修复技术[7]。

在融合化发展方面,该类地区注重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一带为例,很多城市将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打造观光农业园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是该地区观光农业的最大亮点。如环太湖地区,该区拥有2400平方公里水面和数十万亩山林,自然风光优美,名胜古迹众多,发展观光农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长三角密集的城市群和经济上的优势也可以为其提供有效依托。以知识为增值手段的农业生产、以柔性知性的农民生活、实现生态平衡的农村环境的“三生”生产目标成为其观光农业发展的方向。此外,城乡融合型农业在长三角洲地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农业一般由城郊型农业发展而成,以实现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市人民多样化农产品需要和生态环境优化为共赢目标,将农村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类型。如上海制定实施了“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三集中政策,以推进当地城乡一体化进程。

2.以粮食安全为导向的综合开发型发展。这是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的发展导向。农产品主产区是限制或禁止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从国家层面上共分为“七区二十三带”,属于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基地。这些区域在发展农业时以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为目的,向国家提供生态农产品。

在实践中,政府部门多方位筹集资金,扶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支持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粮食供给打下基础。以粮食主产大省河南为例,在主体功能区理念的指引下,该省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使粮食生产一年一个新台阶。据统计,2012年河南省夏粮总产量637.2亿斤,比上年增产10.9亿斤,增幅为1.7%;秋粮总产量490.52亿斤,比上年增产8.32亿斤,增幅为1.7%;粮食总产量达到1127.72亿斤,比上年增产19.2亿斤,增幅为1.7%,成为第9个连续增产的年份[8]。此外,以粮食供给为基础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业收入。据测算,目前全国每2块方便面有1块产自河南,每3个速冻水饺有1个产自河南。河南从全国的大粮仓变成了大厨房,不但保证了近一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200多亿斤粮食,虽然粮食调出率在全国不是很高,但可以养活本省近1亿人,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较大贡献。

农产品主产区除充分利用这些显性的国土空间作为农产品生产承载空间外,还注重打造地域农产品品牌效应,将显性的国土利用与地域品牌影响力开发将结合,以农产品品牌效应塑造实力并增加农业产业收入,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提升,提高从业人员的生活水平,实现与城市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趋同。此外,农产品主产区充分利用固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我国农产品主产区因土壤地质和地域生产文化的不同,各地都有享誉中外的特色农产品,可以通过构造其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隆起带,进行综合开发,实现规模经济,引领当地农业发展。

3.以生态安全为导向的分类型发展。这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的发展导向。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源涵养型、水土保持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四种类型,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确保国家生态安全是其首要任务。

对水土保持型区域,要推行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对水资源涵养型区域,发展农业时应限制或禁止各种不利于保护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各类活动和生产方式,严格控制载畜量,改良畜种,鼓励围栏和舍饲,培育替代产业,减轻区内畜牧业对水源和生态系统的压力;对防风固沙型区域,发展农业时应严格控制草原生物资源的利用,禁止开垦草原,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加快规模化圈养牧业的发展,控制放养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损害;对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区域,可开展传统农业种植,传承种植文化,维护农产品品种多样性[9]。

三、产品供给类型比较

农业生态区农业提供的产品类型大致相同,包括原料农产品、农产加工品、服务产品和生态产品。但基于农业生态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各有侧重,其提供的产品类型也各有倾向。

1.以农产加工品和服务产品为主,其他产品为辅。城市化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区域的功能定位在于就业和休闲服务,其主要提供农产加工品和服务产品。同时,也生产部分原料农副产品给城市化地区居民用以日常消费。

2.以原料农产品为主,其他产品为辅。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发展导向在于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主要提供原料农产品,包括粮食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等,形成原料农产品供给带。此外,可根据市场需求,就地取材对原料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产出农产加工品,设计打造休闲农庄,提供农业服务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3.以生态产品为主,其他产品为辅。《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指出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一定的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生态产品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以产出生态产品为主,重在对生态环境的养护,同时伴随农产品和农业旅游产品产出。

四、农业产业化运作形式比较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形式。受经济社会基础条件和观念的影响,农业生态区农业在进行产业化经营时,其运作方式各有特点。

1.以市场导向为主。这是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农业普遍采用的产业化运作形式。具体方式是:龙头企业带动,项目带动,多模式相结合。

第一,龙头企业带动。就是以发达的市场网络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发达的市场网络下,以竞争为手段最终形成一批能推动产业链条延伸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反过来进一步带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项目带动。以武汉市为例,将都市农业分为公益性项目、市民自主经营项目和企业化经营项目。公益性项目主要是指景观绿地、生态林等,这类项目基本不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需要政府资金支持;市民自主经营项目多数由承租者按照有关章程自主成立管理委员会来承担日常管理,属“公助民办型”,如市民农园等;企业化项目主要有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农业公园、花卉公园、森林公园等,这类项目市场潜力巨大,投资回报率高[10]。

第三,多模式相结合。如重庆市着力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将立体种植、养殖的庭院生态模式、“公司+市民+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高科技农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和农业生态旅游相结合进行四位一体的市场运作,形成了都市山地生态农业区的发展特色[11]。

2.市场导向和政府扶持相结合。这是农产品主产区农业产业化运作所采取的形式。对农产品主产区农业来说,农业产业化运作虽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但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城市化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区域有一定差距,为此,需将市场与政府对生产和交易网络的政策扶持相结合,共同推动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的市场化运作。

3.以政府扶持为主。这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产业化运作所采取的形式。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在于生态调节和生态安全,其农业基础薄弱,设施设备匮乏,产业化运作水平较低。这就需要政府在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和物流网络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驱动农业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协同发展。

五、结语

从本质上说,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对国土空间差异化利用的行动方案,体现的是科学发展的理念。它引领人们在对国土空间开发建设时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注意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承载力的压力,实现国家的科学发展。以主体功能区理念为引领,通过比较农业生态区农业的功能定位、发展导向、产品供给类型和产业化运作方式可知,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区可以开创各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差异化的国土空间利用为基础形成农业生态区农业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确定行动路线,实现农业生态区农业的科学发展。

[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参考资料[R].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

[2]黄映晖,史亚军.都市农业发展动因及功能的国际比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1).

[3]罗其友,等.农业功能区划理论问题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2).

[4]李小建.农区地理学国际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6(6).

[5]国务院办公厅.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EB/OL].中国政府网,2011-06-08.

[6]石磊.生态农业与农民发展[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7]王建武,等.珠江三角洲农田典型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97.

[8]谭勇.河南今年粮食总产量1127.72亿斤实现“九连增”[N].河南日报,2012-12-05.

[9]徐长勇.我国主要生态功能区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09(6).

[10]王佑辉.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以武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4(6).

[11]郝志军,等.关于重庆市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

[责任编辑迪尔]

F323.22

A

1000-2359(2013)06-0040-04

龚迎春(1980-),河南周口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罗静(1966-),湖北松滋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2013-05-08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BJJ014);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2-ZD-042)

猜你喜欢

生态区功能定位功能区
烧结混合机各功能区的研究与优化
浅谈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与制度完善
大都市生态区综合规划思路研究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川西高海拔不同生态区金冠苹果光合特性研究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及污染物总量控制
京津冀功能定位暨河北布局
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世界
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