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思马克思实践范畴的当代进路

2013-04-12李心记

关键词:康德范畴马克思

李心记

(郑州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继承了之前西方哲学家的理论精髓,在生活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使他的哲学超越古代和近代哲学,集科学性和革命性与一体,实现了哲学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当前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研究有抽象化、形式化、简单化和神圣化的不良取向。客观地探究马克思思想文本中实践范畴的真谛,才能在“回归生活世界”中探寻重思马克思实践范畴的希望之门。

一、重思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理论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160余年来,人们曾经尝试用不同的词汇去描述其本质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从人学、价值哲学、发展哲学到政治哲学,学者们常常莫衷一是,却也往往自圆其说。其中用历史唯物主义指称马克思哲学的观点得到的认同比较一致。然而无论如何,学者们对科学的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的认识大体上是一致的,即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体系的核心范畴。应该看到的是,当前学者们在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研究上也存在种种问题,人们往往在要不要用“实践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生存论”指称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在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系的争论中忘记了考量实践概念本身;人们往往对当代社会的生活实践习以为常进而熟视无睹,忘记了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追寻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真正内涵与意义;人们往往在抽象化中化解了实践和人的两重性进而使人和世界都失去了现实性;人们往往在对实践概念经验性的理解中忘记了马克思实践概念最终指向的信仰维度。因此,重思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进而寻求其真实意蕴和现实载体成为马克思哲学在现当代的重要课题。

我们或许可以换个角度从对传统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质疑入手来考量重思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必要性。换言之,我们在传统教科书中耳熟能详的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是否恒常成立呢?俞吾金先生认为,从哲学史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实践问题,而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393。这一论断貌似离经叛道,实则为我们重新思考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提供了莫大启迪。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写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223人们在考察恩格斯这一命题时,看到的往往是恩格斯对巴门尼德以来思维和存在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而对这一命题成立的时间维度——近代哲学还是全部哲学却鲜有论及。坦言之,笔者认为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误读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倾向。从恩格斯的论述来看,他在很大程度上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局限在了认识论领域和近代哲学的时间域,这一思路对其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列宁正是从认识论角度理解和阐发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他指出:“理论观念(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要注意这点——这个统一正是在认识论中。”[3]这样一来,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的一致性理所当然地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实践概念也理所当然地被局限在认识论中。实践概念的生活维度和自由维度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遮蔽了。这证实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熟知未必是真知。当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重思实践范畴的契机和新的理论生长空间。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4]220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反映社会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马克思哲学作为科学的理论必须正确处理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5]55。因此,马克思哲学作为真理必须面向现实生活,面向生活实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唯有在以上三重维度的综合理解中才能洞悉其真谛,换言之,马克思哲学也正是在我们对实践范畴及其作用的科学理解中真正成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任何从某一方面片面夸大或者是贬低实践范畴的行为,都如“普罗克拉斯提斯的床”那样,遮蔽了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和实践概念的科学内涵。人们种种以自觉的方式彰显实践概念的尝试,实际后果往往却是加剧了实践思想被遮蔽的状态。因此,无论是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还是面向实践本身,抑或是解蔽笼罩在实践概念之上的迷雾,都需要我们重思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二、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理论旨归

“回归生活世界”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马克思实践概念思考的重要成果,抑或说这种思考是把回归实践本身作为基本取向的。德国著名诗人和哲学家歌德有言,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总是灰色的。我们这里还必须阐明一个问题: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思想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主体目的在于对抗实证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拯救欧洲的科学和人性的危机。他指出:“现存生活世界的存有意义是主体的构造,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6]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一个有人参与其中的,保持着目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不难看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是一种理论的生活世界,启示意义有余而实践意义被理论的光环和现象还原的迷雾遮蔽了。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科学的实践概念之上的,它强调人的感性的现实生活是一种实践的生活世界,它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实践的真实生活特性和革命性特征超越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巨大的超前性和超越性。在马克思那里,生活和实践不只是理论上悬设的一致性,而且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体。离开了生活的实践,就丧失了推动理论和历史发展的动力而止步不前;离开了实践的生活,就如缺失了繁星的天空,空洞而无味。简言之,人类历史实质上就是人类的生活发展史。这样,马克思的实践思想不仅完成了对历史主体的生活解读,同时也完成了对历史本质的生活解读,揭开了人类历史尘封已久的真实面目。这正是马克思实践思想的真谛。可见,马克思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不但比胡塞尔早,而且其理论的深刻程度是胡塞尔无法企及的。我们要探知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真谛,最终必须回到现实的人和现实生活来考量实践本身的革命性意义。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生活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是我们重思实践范畴的第一个现实性维度。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对康德在德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有着很高的评价:“康德乃是我们这一民族的摩西(Moses),他把我们自埃及的梦想带到他的自由而孤寂的思想沙漠中,他也自神圣的山峰为我们带来了那有魅力的律则。”[7]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用诗性的语言预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变革前后的批判关系:“谬误像水一样,船分开水,水立即又在船后合拢了;第一流的天才人物消除谬误并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这些人物之后谬误再度自然合拢了。”[8]当代学者对马克思实践概念和康德哲学的误读证实了这位伟大诗人的预言。当我们重新思考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时,康德哲学是无法略过的,换言之,马克思正是超越了康德,才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继承了康德哲学革命的根本贡献,超越了康德哲学革命所蕴含的种种局限,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哲学思维的革命性变革[1]97。马克思从康德实践理性中获得的启迪(衔接)和对实践理性走出自身、走入现实生活的革命性变革(断裂)为我们重思实践概念提供了重要契机。

康德哲学革命的意义在于他不是从对象出发看问题,而是从主体出发看对象,此即为其“哥白尼式革命”的真正内涵。这一对传统思路天才性的颠倒,克服了之前旧唯物主义直观性和片面性的缺点,从而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认识的能动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对这种变革是赞赏有加的。传统教科书所教授的“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认知模式直接遮蔽了康德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特别是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伟大启示,因而陷入了难以为继的窘境。马克思正是沿着康德开创的哲学革命的道路,以感性的“实践”扬弃了康德对“心”的静态直观,从而把实践作为构成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正是康德哲学自身所包含的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双重矛盾统一性,为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扬弃康德哲学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契机,这也是我们当前反思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一方面,康德哲学划时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对纯粹理性的核心地位的认知中使传统思维方式一蹶不振,这对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树立能动的反映观有极大启发;另一方面,康德二元论哲学在为后世留下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也启发了马克思哲学对实践之信仰维度的关切和讨论。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取向——共产主义,信仰的维度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重思马克思实践范畴的当代进路

对马克思实践范畴的重新理解和定位不仅有利于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性和核心性的地位,更有利于我们在新的认识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我们认为在当代重思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其进路有二:走进历史深处探寻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源;回归现实生活反思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真谛。

马克思生前已经谈论到其思想与继承者之间的可能性距离,因而他明确表示“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2]695。因此,今天我们重新探寻马克思实践概念时,首先应该回到的是马克思思想文本本身,如此才能避免用一种流俗的阐释方式误读马克思。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首次论及的实践观指称的是哲学理论本身,这里马克思已经开始尝试在哲学与生活关系的讨论中把能动性的原则引入实践范畴。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直接参与了现实政治问题的讨论,在现实世界和现存哲学的融合中论述了政治实践的本质。马克思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批判了哲学和现实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4]220的伟大结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理论所颠倒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的现实关系的批判中得以展开和阐述的。马克思由此提出交往实践,从而对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了初步阐述。他用一段惊人之语来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56尝试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审视人的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是马克思实践范畴在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特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其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初步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9]马克思进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结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9]在对唯物史观进行初步制定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一书中,马克思提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0]152“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0]104。至此,马克思得出结论:从哲学上看,“实践”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始源性的概念,因为无论是市民社会抑或是人类现实生活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以展开的[11]。我们今天重思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走进历史深处(马克思思想文本)把握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精神实质,如此才能体认马克思哲学科学实践观的理论和现实生长点。

马克思对实践范畴的关切是与人类活动的最大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启示我们在今天重新思考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时,不能仅仅从形而上学的概念上推演实践范畴在其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应该面向当代的人类生活实践反思其真谛所在。当代人类生活实践的内容、形式、性质、特点、功能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实践观已经难以完全解释当代实践的新变化,这促使人们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畴进行重新反思。我们这里所谈的生活指称的不仅仅是人的各种情感、本能活动等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也是包括认识、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等实践在内的。我们称之为广义的实践,抑或叫“生活世界”。我们认为通过当代人们“生活世界”的研究能够极大的推动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研究、运用和发展,甚至可以说当代人民的生活世界是马克思实践范畴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共有的特征。哲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生活世界,研究核心是人的生活意义[11]。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哲学观就是对于人类生活理念的系统的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自己最终目标的,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必然与生活世界息息相关,因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的实践概念也必然关注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之初是从生活实践逐步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那么我们思考马克思实践范畴的当代意义理所当然地要回归现实生活反思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真谛。

[1]俞吾金.实践与自由[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3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81.

[7]克洛纳.论康德与黑格尔[M].关子尹,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5.

[8]See A.Schopenhauer: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Frankfurt an Main Verlag,1986:562,9.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1]董晋骞.实践之后——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一种理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8-279.

猜你喜欢

康德范畴马克思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