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共同发展战略

2013-04-12王家忠

关键词:文化产业海南区域

王家忠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强调指出:“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后发优势多,发展潜力大,要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总抓手,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1]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跨越式发展,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必须走海南特色的国际旅游岛文化共同发展路子。

一 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共同发展战略的文化底蕴

海南,历史文化悠久且是改革开放前沿区——我国最大经济特区和世界最大的国际旅游岛。作为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选择,文化发展应先行。从海南历史文化发展来看,其文化区域发展主要为:史前至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新中国时期(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建省成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史前至秦汉时期,在三亚发现的大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三亚人“遗址,[2]表明我们的先人就在这美丽的宝岛上生息繁衍;秦时期岭南开发,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岛上设置两郡十六县,[3]中原封建统治统辖下的海南岛开发,促使岛上民族大融合,各民族各区域特色文化形成和共同发展、互相交融并转型为汉民族的区域性主流文化。隋唐时期,海南岛的开发更是重视,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设置五州二十二县,[3]与中原发达地区相比较却是相当的缓慢。十至十四世纪,五代十国到宋、元时期,中原战乱,大批汉人纷纷南迁,改变了海南缓慢发展的社会局面,中原儒学文化影响日益扩大,尤其是宋代苏东坡贬谪儋州,成就了儋州文化的辉煌,陵水、三亚地区回族伊斯兰文化名噪一时;明代时期,以海口(琼山)为代表的政治型文化府州和以海南北部、西北部、东部为代表的农业型乡村文化繁荣,形成了辉煌琼州文化:政坛上海瑞青天派、学界丘濬儒经学派。近代到民国时期,文昌、琼海成为我国著名的侨乡,海南人远渡重洋,旅居东南亚各国,他们为实现民族独立,在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地成立了各种抗日团体,华侨海派文化奇峰突起;民国时期,政坛的宋氏家族崛起,海南岛国共两党的政坛、军界名人叱咤风云,海南涌现出岭南著名的教育家——陈序经。新中国成立后的海南岛,丰厚的人文底蕴,成为我国南海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继承、发扬和创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纳、融通着周边的岭南文化、闽南文化和中原文化使自身更加亮丽而有特色。

海南文化发展的战略构成的基本结构形态是:传统文化产业、现代文化产业与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但发展不平衡。整体看,新兴旅游文化产业运行质态欠佳。农耕文化的遗存,原生态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黎族苗族回族文化等少数民族风情,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的主体形态,它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消费主要来源和载体。以海口(琼山)为中心的古文化集锦,构成了琼北文化的辉煌。琼山乃是秦、汉、唐、宋、明、清、中华民国等郡、州、府所在地。琼北火山口文化是海南特有的旅游景观,琼北火山口群,大小五十多座火山口,熔岩隧道,复杂多样,熔岩形成的天然井、天然拱桥、钟乳石,千姿百态。其中以完整的环状锥体马鞍岭火山口、负火山口、仙人洞和卧龙洞最典型,琼北火山口群堪称一座火山口地质博物馆,底蕴深厚;琼山市郊历代古建筑、古遗址蔚为大观,主要有:五公祠、明城墙、海瑞陵园、琼台福地和汉代珠崖郡治遗址、东寨港地震遗址等,素有“海上森林”之称的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独具魅力。历史上,琼山开发较早,历代移民不断,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比海南中部、西北部地区的丰富,但海口(琼山)文化底蕴和总体特色风貌气韵却非琼中部、琼西北部所比。

儋州文化,通常被称为“军文化”。军文化在海南文化中是最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研究著述甚少,表达最不充分。与“军文化”表达相似的名称颇多,概念混杂。繁杂而缺少架构的军文化叙述和从受众的角度去认识阐发的研究方法,使人们往往怀疑其相互重叠概念及叙述型表述的准确性。比如,军文化的主要源头到底是两广还是巴蜀?殊不知,广西、广东曾经一度还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地域,再如军文化到底有无中心?如果有,是岭南的两广还是巴蜀?受众仁智各见,莫衷一是。军文化是海南文化的重要板块。儋耳郡治遗址、儋州州治旧址、天南名胜的东坡书院、宁济庙旧址、白马井等构成军地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美称,“儋州自古歌如海,民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民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儋州民歌种类多,其中以调声居首,不同旋律的调声有五百多种,[4]这形成军地非物质文化中的精品。

三亚,我国最南端的地级城市,历史悠久,它以五六千年前的亚龙湾遗址乃至更早的“三亚人”遗址为渊源,“三亚人”遗址文化内涵与华南沿海地区同时代的遗址文化内涵一致,可以说是海南文化的发祥地。唐代,成为中国最南端的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因唐天宝七年(公元748),著名的高僧鉴真法师第五次东渡日本受阻,漂流到海南岛的振州延德郡崖州湾南山岸(今三亚市),他重建佛寺、重塑佛像,登坛授戒而闻名。唐代以后,三亚又成为流放贬谪官员的地方,如:唐代的唐瑷、宋代的丁谓、赵鼎、卢多逊、胡铨等,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儒家思想文化。宋末元初,著名棉纺织家黄道婆客居三亚水南村40年,水南村也因此载入中国纺织业史册。此外,唐、宋、元的番岭坡古墓群,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古老、埋葬方式最原始、规模较大、延续时间较长的古阿拉伯伊斯兰教徒墓地。[2]52三亚文化底蕴丰厚,但学术界对三亚文化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山、海和阳光的介绍层面,对其“敦厚质朴”的文化特质揭示不够,至于对三亚地区的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学术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极具特色的原生态“黎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黎族是海南岛古代最早的土著居民,据统计,黎族人口约一百二十多万,主要聚居在琼中、保亭、乐东、白沙、昌江、东方等市县。黎族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题材丰富,世代相传,寄托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黎族的民间艺术丰富,其中独木鼓、叮咚鼓、鼻萧、口拜等为非物质文化中的精品。黎族自古以来就有男弹嘴琴,女弄鼻萧,交唱黎歌。被誉为“黎歌之乡”的保亭,人人爱唱山歌,人人会唱山歌。逢年过节、迎客迎亲、田间劳动,都是歌声不断的。流传于黎族民间的民歌、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体育活动等更是缺乏后来人。

地处“四个文化主区”(以下简称“四主”)交界处、颇具特色底蕴的市县,可称之为海南“文化亚区”,海南有“五个文化亚区”:地处琼山文化、儋州文化结合部的澄迈长寿文化和临高木偶文化,琼海的博鳌文化和万宁的兴隆温泉文化,地处中部黎族文化间的苗族文化。学人对“文化亚区”的研究只是孤立地陈述其丰姿,而未能将其放入海南文化大背景里去探究,对澄迈长寿文化、临高木偶文化等特色风采,挖掘传播不深不力。

综上所述,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呈现出“四主五亚”之格局:“四主文化区”即指海口(琼山)文化、儋州文化、黎族文化和三亚文化;“五亚文化区”是指澄迈长寿文化、临高木偶文化、琼海博鳌文化、万宁兴隆温泉文化和苗族文化。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发展研究现状是:以单一区域文化为背景孤立研究的多,而以整个海南岛文化背景综合研究的少;静态地介绍区域文化特点特色的多,而动态地多方面梳理区域文化发展脉络的少;策划区域文化单一发展方案的多,而注重探讨海南国际旅游岛整体区域文化共同发展战略的少;研究区域某一文化品牌使之产业化的多,而注重研究文化品牌产业、区域一体化,形成共同发展产业链的少。

二 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共同发展战略的现实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海南时,对海南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通过锲而不舍、艰苦奋斗创造美好未来。”[1]

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就是要实事求是,从海南的省情出发,走海南特色的国际旅游岛文化共同发展战略。从海南建省到《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海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海南省情,从历史来看,海南区域文化是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条件限制,文化背景差异大,形成的与社会历史条件有关的文化特点、特征和特性,文化经济效应的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从现实来看,海南不论是农业、工业的发展,都相对比较迟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南的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但海南依然是处于边缘发展的状态,社会基础薄弱,起点低,传统文化产业落后,现代文化产业是半成品加工型,新兴旅游文化产业基础差。从未来发展看,应当把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契机,着眼于文化经济共同发展的战略,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发展的核心是“四主五亚”文化链,这是因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和繁荣有赖于“四主五亚”的区域文化的贡献,而文化贡献的标志是文化产业所铸造出的文化精神的感召力、经济综合效益及其由此拉动国际旅游岛全面发展而产生的强大发展推动力。

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事实上,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载体,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共同发展战略研究,着眼于该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前沿,着眼于“共同发展战略论”的研究,既要探索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可持续性、系统性、创新性,也要加强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系统论、文化共识论、文化异质论的研究,保持和维护海南文化的独特性。只有在切实研究了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的不同个性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各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视为一个整体去考察和剖析,提倡相互竞争发展,重视均衡共同发展,提倡区域文化产业效益,更重视激励“四主五亚”区域文化产业链的“共同效益”,做到既有“四主五亚”各文化区域共同发展,又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形成海南国际旅游岛效益、魅力的“共同发展”新局面。在更大的更高的背景层次探究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确立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的整体理论和实践框架,走出“海南国际旅游岛特色文化创造”路子,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发展战略重点:

一是综合利用海南已有传统文化、自然和历史资源,不断挖掘它们潜在的文化历史价值及其当代意义;二是转型升级现有文化产业,逐渐减少传统文化产业份额、控制现代文化产业规模、做大做强新兴旅游文化产业链,拓宽“四主五亚”区域文化市场的未来时空;三是鼓励区域民众对文化品牌、品位的享用和消费需求,引导国内外民众将传统文化资源的直接消费提升为对自然文化资源的情境内蕴创意消费。全方位展示文化资源的底蕴和魅力,不断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倾注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神韵,实现海南文化资源的当代内蕴和时代风采的价值增值,以满足当今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的认识、追求的精神满足和理想需求。引导国内外文化旅游大军通过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内蕴消费和审美消费的新途径,拓宽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资源市场营销容量,缩短、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今时代的距离,提振公众文化消费信心,刺激并强化国内外人士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的消费欲望。

三 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共同发展战略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海南发扬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拓展更加开放的发展局面上走在全国前列。”[1]

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共同发展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提升海南“四主五亚”区域文化整体核心竞争力。它既包括琼山文化、儋州文化、黎族文化和三亚文化等“四主”区域文化和澄迈、临高、万宁等“五亚”文化的竞争力,也包括整个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与周边的岭南、楚汉、齐鲁、巴蜀等区域文化的竞争力。我们所言的核心竞争力包含着三个层面:一是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与世界文化的“原生态竞争力”,二是海南“四主五亚”区域文化“自然竞争力”,三是“四主”与“五亚”各个区域特色文化之间的“必然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包括海南区域所拥有的自然生态资源、人文遗产资源、人才资源、人文环境、文化心态、文化资本、文化硬件基础设施、文化政策与体制、文化生产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产业市场成熟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彼此相辅相成,这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共同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闯出一条“海南国际旅游岛特色文化创造”路子的唯一正确选择。

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发展必须提高海南文化经济整体水平,不断展示海南文化的魅力和张力。实践证明,国际旅游岛建设,必须坚持共同发展战略理念,彰显海南区域文化各自特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各种有效竞争机制,坚持走共同繁荣道路。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共同发展,主要体现在:

首先,强化海南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自觉”,仅仅是“觉醒”而非“觉悟”。实施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共同发展竞争战略的三大“瓶颈”:一是文化产业园建设力度不够,未能形成产业链和规模效应;二是文化产品出口少,大都是停留在“来料加工”而非“海南制造”,更缺“海南创造”,缺乏附加值高的、具有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特色原创型的文化产品;三是文化产业链品牌意识淡薄,传播及其保护文化产业精品意识不浓,建设和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精品工程”不成规模。导致三大瓶颈的根源是海南人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高度“文化自觉”才能带来“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海南人对区域文化个性特征的理解和认同、接受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海南先民创造的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一个区域的个性特征以及文化凝聚力、亲和力的重要实证和载体。当前,海南人“文化自觉”的意识尚未确立和巩固,甚至还停留在“文化启蒙”和“文化自在”阶段。要引导海南人以革命战争年代“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海南精神去审视和观赏、理解和体验古老的海南传统文化资源和已初具规模的现代文化产品以及新兴旅游文化产业,要将与时俱进的时代因素和“二十三年红旗不倒”海南精神注入海南民众之中,生成出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的更深内涵和认同热情,提振海南民众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的感召力,从“文化自觉”走上“文化创新”道路。

其次,牢固树立“文化竞争”意识。要提升“四主五亚”区域文化内涵外延的品位水平,坚持“文化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四主”区域文化,做活做出特色“五亚”文化,以“四主”拉动“五亚”,以“五亚”支撑“四主”,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格局,确保国际旅游岛文化创新,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竞争力,开拓市场彰显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特色,使其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动力。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体制改革。当下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共同发展的最大障碍,除了体制、机制问题,还有多元杂处不能兼融的问题,“四主五亚”九区之间,“各打锣鼓各唱戏”的现象严重,形不成合力,缺乏在多元文化基础之上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凝聚力。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一元与多元的文化和谐统一,海南文化发展才有凝聚力和持续力。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要有强大竞争力,就必须提升对“二十三年红旗不倒”海南精神的认同感。试想,没有主题精神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是缺乏发展张力的文化,必将被周边区域文化所“同化”,海南特色国际旅游岛跨越式发展也就是纸上谈兵。

第三,培育“文化认同观”。文化认同是打造区域文化产业链,实行强强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前提。海南国际旅游岛“四主五亚”各区域的文化内在动力,正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张力的资源优势互补共享。换言之,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的差异性。实施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共同发展战略,就必须培育“文化认同”观,实现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优势互补,从整个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大市场和海南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出发,激活配置各区域文化资源,引导各种形态的文化资本流向,协调各区域文化发展,坚持一元与多元的统一,培育扶持出一批原生态文化产业资源形态的新生文化融资力量,激活“四主五亚”区域与区域的竞争态势,强化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竞争力,构建和彰显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大省、强省的品位和形象。要探索海南国际旅游岛“四主五亚”区域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归纳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四主五亚”区域文化同质异构特征,进一步打造各区域的特色文化风范、气质和神韵,真正使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期形成海南国际旅游岛特有的文化支柱产业链,谋求“四主五亚”文化产业“社会效益”。

第四,建立健全“文化创业”激励机制。彻底转变“GDP万能论”的文化发展价值理念,培育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集群,构建由“海南传统文化生态资源消耗”变成“国际旅游岛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展示”、由“海南现代文化产品制造”变成“国际旅游岛现代文化产业打造”、由“海南新兴产业生产”变成“国际旅游岛新兴产业创造”,形成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链新格局。总之,要彰显国际旅游岛文化内涵,鼓励文化投资者的创业,将社会投资眼光从传统文化产业、现代文化产业转移向新兴旅游文化产业创造轨道上来,尤其是转向新兴旅游文化产业链的打造上来,给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产品注入更多的“二十三年红旗不倒”海南精神,充分激发文化投资者的文化创造活力。当前,海南尚未出台明确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相关方案,因而无法以独特的区域文化来诱发、指导或服务并引领海南文化创业人才队伍。当下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强省缺乏文化创业氛围的软实力,缺乏文化创业的雄厚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后劲,致使投资文化产业的有识之士缺乏“文化海南创业”的热情。事实告诉人们,海南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创业”社会环境,才能焕发“文化青春”,形成海南文化支柱产业链,打造一批体现“二十三年红旗不倒”海南精神的更多更好的文化品牌产业和文化经济效益。

第五,努力使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产品品牌化,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链支撑力度。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发展竞争战略的研究,就是研讨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生产提升为文化产业化集团军,打造文化创意精品产业链,探讨“海南国际旅游岛新兴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最终使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就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我们只注重打造“四主五亚”中单个文化区域的文化品牌或文化链,而忽视整个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支柱产业链的创造。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强省的建设,就要打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一体化的支柱产业链,全面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新兴文化产业创造集团”在全国的文化竞争力。例如以“三亚”文化为中心和基础,就要打造出有海南特色的“三亚——沙滩——阳光”海洋文化产业链模式;再如,可以将琼中、保亭、五指山、白沙、乐东、昌江、东方做大做强“山——林”民族文化,将民族、海洋文化品牌水山交融为一体,建立健全海南“山、海、阳光”原生态自然文化产业集团链,推出系列“海南原生态”文化名牌产品,形成海南“原生态”文化支柱产业链。这种“原生态”文化支柱产业集团战略创意方案,以海洋文化符号创意为龙头,以海南“原生态”地理内容为核心,驱动现有文化“原生态”产品的再创造,创建传统文化产品和现代文化产业基地,开拓新兴旅游文化产业名牌营销大市场,通过“原生态”后续衍生名牌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海南原生态文化支柱产业基地”,进而将此基地进行“价值扩散”,实现“休闲”、“养生”品位的文化专利技术或文化产权转让形式,形成“海南原生态”文化生产能力,使“海南文化创造”在“世界文化创造”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和力量,确立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创造产业在全球文化的形象和地位。要坚持以创新价值为导向,将创新增值、创新技术、创新路径与海南“四主五亚”区域文化经济活动融通于一体,创建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新兴产业,加快海南文化经济圈建设,加快海南特色文化产业链“一体化进程”,使海南国际旅游岛“四主五亚”全区域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可持续大发展,打造海南特色国际旅游岛文化强省新形象,谱写美丽中国海南新篇章。

[1] 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N].海南日报,2013-04-11(1).

[2] 王家忠.海南古迹名胜辞典[K].北京:知识出版社,2000:52.

[3] [清]张岳崧.琼州府志·卷首[O].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4] 韩国强.儋州风情[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85.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海南区域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