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研究新取向探析
2013-04-12李巧平
李巧平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100)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哲学从其整个发展来看,不是通俗易懂的”,真正的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儿”,“人民最精微,最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马克思对哲学的看法,作为“爱智慧”的学问,哲学不仅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时也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对哲学的把握无疑能够跳出世俗的眼光,洞见事物精微的本质联系。针对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学弊病,从哲学的高度考察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无疑能够引出对现实教学问题的新认识。
一、教师行为是促成有效师生关系的关键
心理学范畴的教师行为指的是教师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行动。“教师的想法、情感、情绪以及教育理念等都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学生也都根据教师的行为,来理解教师的具体要求,从而实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品德的学习目的。”[1]这种对教师行为的看法从一般意义上揭示了教师行为的内涵,为进一步辨识教师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进一步明确教师行为的内涵,需要从教师行为研究的角度进行梳理和挖掘。教师行为研究指出了教师行为的内涵,以及教师行为与课程、教学等相关概念的关系,尤其是与师生关系这一重要研究对象的关系。教师行为是促成有效师生关系的关键,这是一些研究者共同持有的观点。
教师行为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在其观念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有意义的活动单元。[2]教师行为是“有意义的活动单元”,有意义指的是教师行为指向一定的目的,活动单元指的是教师行为可以被划分为离散的、整体上又协调一致的教学活动。这主要是由于教学活动目标的阶段性以及教学所赖以发生的时空的间断性。教师行为总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是教师行为链接的“另一端”。有意义的活动单元,指的是教学活动的内在目的—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或指向学生心理及行为的变化。
由此可见,教师行为是师生关系的“语言”,通过教学目标或学生的发展目标,教师行为链接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这就是教学的展开。很明显,缺乏教师行为的课堂只能算是完全的学生自习,没有教师的活动和引导,在这种情况下确实看不出教师行为对师生关系的作用。即便如此,在教学管理制度下运作的学生自习,总是间接地受到教师的某种影响作用。这是一种有效的师生关系,这个判断从心理学意义上教师行为的内涵中也能够推导出来。然而,事实上往往也可能出现不良师生关系,学生没有表现出预期的行为、达成预期的目标。为达成有效师生关系,教师行为须具备一定的特征和要求,以防止教师行为问题的出现和促成学生心理及行为的积极转变。
二、教师行为专业研究为反思教师行为的转变提供了依据
教师行为研究具有合目的性、促发展性、向学生性、趋实践性。[1]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个研究特点。教师行为专业研究不仅可以形成对教师行为专业性的认识,把教学提升为一种专业行为。更重要的是,教师行为专业研究还可以为从学生的角度、师生交往的角度为教师行为进行批判性反思提供依据。在这个意义上形成的对教师行为的教学认识,无疑是最深刻的。因此,从批判、分析的角度来审思教师行为研究可以为辨识教师行为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师生关系问题提供系统的方法和依据。
从价值取向分析的角度来看,以往的教师行为研究可归纳为效率主义、语言分析主义和行为主义三种分析途径。然而,这三种分析途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去主体化倾向,这种倾向很不利于教师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新教师行为分析途径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基本价值观,把是否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是否能更方便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判断其分析质量的根本依据。[4]教师行为研究分析方法的转变从侧面指出了教师行为的内容。课堂教师行为显然包括语言现象,而效率主义教师行为分析途径和行为主义教师行为分析途径则反映了对教师行为所持有的价值取向。新教师行为分析途径——专业性教师行为分析则表明了人们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即越来越关注教师行为的专业性、伦理性和生命价值。
理想的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关怀和本体意味的生命实践,这与当下教师行为的转变是相契合的。就达成有效师生关系而言,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必须满足积极关注和合理支配的条件。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关注学生和合理把握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效应。
教师行为的转变是多种因素催生的结果,其中包括师生交往观的转变。后现代哲学提倡的不确定性和矛盾性观念对师生交往观有独特的理解,“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权威、掌控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创生知识的建构者;由课堂上的独唱者转变为合唱者;由传统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转变为动态的研究者和教学过程的反思者。”[3]这种教师角色的转变也迎合了现实教学问题的召唤。
三、教师行为对重构师生关系的影响
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处理师生关系是教学艺术的一部分,这与教师行为或者教师素养的外在显现密切相关。
(一)教师角色行为转换:教学相长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人际关系为师生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教师应走出传统的“师道尊严”误区,让师生之间成为真诚平等的“我-你”关系。正如弗莱雷所说,师生关系不应是教师的学生和学生的教师之关系,而应是师生和生师的关系。这样,教师不仅仅是从事教,而且是在与学生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师生的身份将不断发生变化。教师时而是作为一个教师,时而又成了一个求知的学生;学生亦是如此。[5]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化为与这一情景共存。通过对话,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将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体,他们共同面对知识、相互教育、共同发展。于是,教师角色行为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也正好诠释了教学相长的真谛。
(二)教师情感关照: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上,世界各国都有着师爱生、生尊师的伦理传统。在我国,更有学生对老师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而老师对学生也是极为爱护,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这种相互尊重和热爱的师生关系表现出的是一种去功利的人道关系,这在追求功利和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工具理性文化中曾一度被排斥、压抑和弱化。针对现代理性主义这种压制情感因素的极端行径,后现代主义者对师生关系进行了深刻反思。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育具有了广泛的交互性,学生很容易从开放的数据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面临如此多元的社会,以追求多元、个性、差异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强调教师应以每个学生个体的独特发展为目的,以开放和多元的心态来处理师生关系。这种以多元思维重新定位师生关系的理论无疑是现代社会的必然选择。
在后现代教育理论中,师生已摆脱了各种传统的枷锁,如规范准则、单纯的私利和片面的升学率等,师生有的只是自由和责任。师生以独特的身份自由地行为,行为的结果并不知道也无需知道;师生自由地面对可能的世界,自由地去探索各种未被开发的珍贵资源;师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自由地选择,而每一种选择就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和契约性的义务没有关系,也和互惠收益的算计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它不是一种负担、命令和强制,而是他们保持独特性的关键和双方的存在方式。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同时对对方的完整性和幸福负责。因而,后现代主义主张建立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它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关系;它是一种情感的约定,这种约定使得师生间的良性交往完全是源于自我的责任,而不是因为外在的规范或任何其他功利性的结果;师生间是一种自然情感的真诚流露,是心灵的碰撞和师生生命内在的需要。总之,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增加了师生间心灵和情感的交流。
教师行为是促成有效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行为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教师行为的内涵,为揭示教师行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提供了学理上以及实践研究上的依据。建构的师生关系是由批判的、现实的师生关系生成,从教师行为的角度,重新阐释教师角色行为转换意义下的师生关系,以及情感保障下师生关系的意蕴,对于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达成良好师生关系非常有启发。
[参考文献]
[1] 唐玉霞. 教师行为:促成有效师生关系的关键[J]. 当代教育科学,2011(1).
[2] 林正范,贾群生. 教师行为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研究方向[J]. 教育研究,2006(10).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贾群生. 专业性教师行为分析:教师研究的新视野[J]. 教育研究,2009(12).
[5] 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的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