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漫文化推进大学生德育教育
2013-04-12王利华
王利华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动漫与艺术设计系,湖南 长沙 410100)
在西方国家,有婴儿潮、X时代、Y时代的年龄段划分一说,Y时代是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而成长的一代,据此划分,当代大学生属于Y时代;在我国,人们习惯于用10年跨度来衡量,如70后,80后,90后,当代大学生属于90后。他们正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各种文化现象汇聚,外来动漫文化及价值观念不断与传统文化进行着多方面的冲突、重组与整合的时期;恰逢网络、传媒 、各种高科技迅猛发展,“影像”“图文”成为便捷的、生动的文化获取的途径的阶段。因为他们从小接受动漫,少年时代正好赶上1995年前后我们引进并播出国外动漫的高潮期,他们是伴随着动漫而成长的一代,又被称为“动漫画一代”。
一、动漫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动漫文化是是以动漫形象为基础,以现代传媒为支撑,以动漫作品为载体,包括其衍生的周边产品链条在内的符号形象文化。
首先,动漫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包含着国家和民族层面的观念体系;其次它是一种大众文化,符合大众文化的消费性、商业性、娱乐性等特征;在当代大学生中,动漫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亚文化,是视觉消费时代“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的某群体所拥有的一种既包含主流文化的文化特征,也包括某些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活动方式。亚文化的特征常常可以传播到群体之外,而且也可以传播到主流文化中”[1]在这个图文时代,网络时代,与前辈相比,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领域,不可忽视动漫文化对他们的影响。
二、动漫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动漫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可以分为表显性影响和潜隐性影响两个层面。
表显性影响包括从最初对连环漫画的喜爱,到对动画电视、电影、画报、音乐、游戏的痴迷,再到动漫角色的扮演(Cosplay),动漫作品的创作,以及对一系列动漫衍生品如日用品、服装、装饰物、玩具的追捧。主要是动画人物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它依赖于刺激物的感性特征,主要对大学生的认知发生作用,它新奇,异变,在流传中成为时尚,但影响较为肤浅,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的积累、媒介的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他们产生表显性影响的作品和影响的方式都在发生改变。
潜隐性影响即从宏观传播效果的角度洞察动漫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知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等同样也适合用来阐释动漫文化传播的社会效果。如通达人性的故事与的人文精神的弘扬,奇幻的想象与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 心理需求的认同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表达解释功能等。潜隐性影响更多依赖于大学生的思考经验,直抵人的心灵,所以影响深刻而持久。
三、动漫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表显性影响
(一)痴迷动漫作品。《黑猫警长》《哪咤闹海》《铁臂阿童木》《灌篮高手》《米老鼠与唐老鸭》《森林大帝》《花仙子》《聪明的一休》《美少女战士》《机器猫》《最终幻想》等动漫作品曾给他们成长的岁月留下了许多回忆,如今动漫作品如《海贼王》《死亡笔记》《NANA》《名侦探柯南》《遥远时空中》《百变少女樱》《轻音少女》等是大学生们的新宠。因为痴迷动漫作品,因此,他们自称为“漫迷”。帅的,美的,酷的,温柔的,霸气的,都是他们痴迷的。
(二)推崇Cosplay流行文化。Cosplay即costumeplay的缩写,直译为“角色扮演”,利用服装、饰品、道具、化妆扮演动画角色,早期的Cosplay是一种商业促销手段,主要目的是在动漫游戏展和动漫节中吸引参展人群,告诉人们,动漫就不光是看的,也是可以“PLAY(秀)”的。在当代大学生中, Cosplay在不知不觉中流行,参加动漫真人秀大赛甚至在医科大学也非常热衷。[2]从最初红透半边天有国产美猴王、人参娃娃等,到如今充斥眼帘的东瀛美少女、火影忍者,仙剑奇侠等动漫形象,特别是日本动漫形象,简直红得有点霸道。“现在北京有好多专门做cosplay的裁缝,他们有的还接受网上订做。”[3]动漫世界的风云偶像们都是他们PLAY的对象,参加一些大型的舞台剧活动,在网上贴出自己的cosplay图像,穿上衣服听听同人们的表扬,或者脸上身上涂满彩绘,身披斗篷,手举高脚杯,里面装着番茄酱调成的“鲜血”在公共场所表演,大学生们乐此不疲。
(三)热衷动漫游戏。动漫游戏是以动漫故事和动漫人物改编的电子游戏,横跨 个人PC、互联网、PS2、PSP、GBA等游戏平台,据调查,《仙剑奇侠传》《梦幻西游》《QQ幻想》《刚之炼金术师》《龙之谷》等游戏为大学生熟知,是大学生动漫文化中一项重要内容。
(四)演唱动漫流行音乐。动漫音乐种类丰富,包括片头曲OP(opening)、片尾曲ED(ending)、背景音乐BMG(bank music ground)、原声碟OST(original sound track)、配音CV(character voice),能成功体现动漫作品的风格,加强视觉冲击力。动漫音乐是当代大学生流行音乐的一部分。一些热播的动画片主题曲在大学生中风靡一时,如《哆啦a梦》、《天空之城》、《灌篮高手》《怪物史瑞克》《花木兰》等主题曲和配乐,大学生们以演唱动漫歌曲为时尚,很多大学生把他们喜欢的动漫音乐设为手机铃声。
(五)追随动漫衍生产品。与少儿喜欢的如喜洋洋、变形金刚、花园宝宝等动漫玩具和文具不同,大学生们喜欢的动漫衍生产品要 “成熟”很多,也实用很多。音像、图书、杂志等出版物,帽子、围巾、箱包等服饰,拖鞋、抱枕、壁画等日常家居品,钥匙链、手机链等饰品,电子游戏,工艺品等都是大学生喜爱的动漫衍生产品,他们通过这些凸显自己的个性和品位。
(六)交流自我创作体会。通过同人社团及网上群体交流,同人社团在此处是指不受商业影响的自主创作,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资讯或游戏体会,交流创作灵感,一起出资自费出版非盈利目的的漫画书籍和刊物等。同人社团一般通过网上群体交流,在网上发表绘画CG,通过网站进行同人MV、同人广播剧、同人游戏等创作。
四、动漫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潜隐性影响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G·格伯纳等人培养理论指出,媒介在受众心目中会形成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存有很大差距的“主观现实”,这种“主观现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但一旦形成,就具有延缓效果和潜在效果,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动漫作品的传播也是一种“培养过程”,动漫文化中包含了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学甚至宗教文化的内容, 承载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意蕴,它如一把双刃剑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起着教化和内化的作用。
(一)动漫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以通达人性的故事弘扬人文精神:很多动漫作品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其故事通达人性,体现出对人类普遍价值的追寻,能够弘扬一种主流文化。如对战争的厌恶,对友情、爱情的赞扬,对亲情的关爱,对弱者的关怀,对青春梦想的执着,对艰苦奋斗的褒扬,对不幸命运的抗争,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关注等。这些阳光、向上、梦想的故事,是积极价值观的表达,能促使大学生对真实人生的关注,对社会矛盾质疑、批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用奇幻的想象拓展创新思维能力:一个民族最可宝贵的财富是青年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传统的思维是知性、理性、线性的,动漫有着形象、感性、非线性等特点,老鼠可以在钢琴上跳跃弹奏乐曲, 一扇门可以把猫压成扁平而后又恢复原样,幽灵可以来到人类世界里吓人,驴子可以开口说话……动漫作品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加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可以无边无际畅想,故意创造滑稽的场景或出人意料的笑料,具有令人捧腹的夸张与幽默。这种文化对于大学生活泼、幽默的心理品质的养成,对于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
用鲜活的动画人物参照自我: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观念、品位、趣味与前代人有着很大的差别,具有极强的自主性、排他性。他们崇尚自我,追求个性发展,强调自我价值,注重个人奋斗,他们内心希望尝试新奇事物,不受既定生活模式的束缚,具有冒险冲动,他们面临着学习、升学、就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而动漫作品中主人公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顽石雕像,都是动画人物。大学生们会发现,自己和动画人物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怀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情,同样承受心理压力与孤独,承受人类天性中的软弱与困惑,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与其同喜同悲,因此,动漫文化给了他们归属感,认同感。他们的渴望,在动漫时空中能够得到自我实现,获得心理满足;他们的困惑在动漫作品中部分能够得到解答,能缓解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二)动漫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负面影响
日美动漫文化的单向渗透导致民族精神的弱化:动漫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同样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世界跨文化传播不对称、不平衡,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在动漫文化传播中也有体现,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历史积淀却没能使我国成为动漫文化大国,引进的动漫文化要素和数量以及受欢迎程度要远远大于我国输出动漫文化,20世纪90年代生产的几部影院动画也没能打入国际市场,中国90%以上的动漫市场被日本、美国等外来动漫占据,而在海外市场上,却找不到中国动漫的身影。外来动漫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将强烈的带有本国文化色彩的政治理念、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植入了动漫文化之中,如日本就曾公然提出“动漫外交”战略。如日本动漫中,战争没有绝对的对错,发动战争的一方往往有不得已的苦衷,人类之间的战争、人类和外星人之间的战争,善与恶的区分不明确,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生存压力和危机意识与生俱来,因此他们美化具有侵略色彩的战争,模糊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有其民族历史等原因,如果对大学生没有正确的引导,长期侵蚀其中,大学生对国外动漫文化产生认同, 会淡化我国民族认同感,会造成我国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久而久之,屈从于外族的文化。“外国动画垄断中国市场的现状与后果令人不安, 经济利益的损失在其次, 更可怕的是背后民族精神的弱化。”[4]北京电视台曾报道,21岁的大学生小林痴迷外国动画片,他居然自己做起了炸弹,并附上了一封用报纸上剪下的字贴成的恐吓信,威胁西单图书大厦只销售日本动画产品,否则要将地铁八通线炸断。虽是极端个案,却不能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反思。[5]
以宣泄和释放为目的导致消费文化弥漫:现实生活大变动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精神追求,娱乐功能得到极大的释放,消费欲望在这个时代里弥漫并膨胀,动漫文化具有强烈的娱乐消遣功能,具有批量复制和拷贝的创作生活方式, 具有文化消费、感官刺激、主体参与、精神快餐的审美追求,正好契合了当代中国大学生追求的“快餐文化”图一时之乐的文化心理需求,在动漫文化的虚拟世界中,他们没有过多的期待与目的,可以肆意宣泄和释放。传统的审美趣味被消解,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
被救世主情结左右导致个人英雄主义思潮泛滥:在很多动漫作品中,世界总是面临着灭亡的危机,充斥着末世情结。总会有几个英雄人物出现。如在日本动漫中,常常是一两个少男少女和群体,美国片中英雄人物“最后一秒”拯救世界已经成为故事情节的基本范式。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与大学生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非常吻合,但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在动漫文化中的泛滥,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们只关心个人利益和个人成就,甚至急功近利,而对学校传统教育中的集体主义教育价值观存在困惑。
动漫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教育的内涵。激活动漫文化中通达人性、感动心灵、要激发求异创新思维等正面功能,灵活地介入到大学生德育教育范畴。但是,动漫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依赖其承载的思想文化观念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切合度,表现的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度,以及动漫文化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中的渗透力。针对国产动漫有行业无产业、有作品无产品的现状,发扬光大我国的动漫文化,在多元中求主导,在多样中成主体,在多项选择中成主流,抵御外来动漫文化的负面影响,弘扬民族文化精髓,以求实务真的态度巩固大学生动漫文化教育阵地,引领健康的动漫文化,才能滋养和灌溉好他们的心灵家园。
[参考文献]
[1] 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117.
[2] 一群大学生痴迷cosplay[N]. 燕赵晚报,2011-09-16.
[3] 满脸彩绘 身披斗篷 动漫一代正在流行“COSPLAY”[N]. 中国青年报,2004-12-07.
[4] 林毓生. 中国意识的危机[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292.
[5] 北京电视台. 大学生拼恐吓信 扬言炸地铁[Z]. 特别关注,2007-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