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电影批评价值问题的思考

2013-04-12李云凤

关键词:学术维度学院

李云凤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电影批评的价值问题是电影批评学所要探讨的基本理论问题。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前,有必要先对“价值”一词稍作说明。《现代汉语词典》对价值有两种解释:(1)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2)积极作用。哲学中的价值概念则比较复杂,至少包含了四种理解:实体说、属性说、意义说和关系说。实体说是把价值与实体直接对应起来,认为价值就是有价值的事物。属性说认为价值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一种属性。事物之所以具有价值就是因为事物包含着“有用”这个属性。意义说认为事物的价值就是事物向人呈现出的意义。关系说认为价值并不是一种实体,事物不能决定自身的价值,人也不能决定事物的价值,只有当人有了某种需要而事物恰好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时候才产生价值关系。价值只能存在于价值关系中,亦即只有当某事物与人构成价值关系时,该事物对人才有价值。[1]因此,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甚至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事物的价值也不同。在关于价值的诸种界定中,关系说相对有更大的合理性,得到较多人的认同,成为较占主流地位的界定。如李连科的《价值哲学引论》中就认为“所谓价值,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肯定与否定)关系”。[2]还有的学者综合了属性说、意义说和关系说,并把实践活动引入对价值关系的探讨中,提出价值就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客体的存在和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适应与满足所表现出的效益、效用和意义。……有用、有益、有效,是价值的关键所在。”[3]

由以上论述可见,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价值来源于客体,即客体首先必须具备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属性,但又取决于主体,即没有主体人的需要或不符合主体需要,客体即使具备种种功能、属性,对主体来说,该客体也没有价值。而将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连结起来的中介是实践,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客体的价值才能实现。因此,要对电影批评的价值进行考察,就必须把电影批评放置到实践活动中。

一、当代电影批评价值的应然与实然

与电影批评相关的实践活动,至少包括电影创作、发行、放映、观赏、管理活动,电影批评写作、接受、研究活动等。对于电影创作,批评应帮助创作者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作品,总结创作的经验教训,提供借鉴和改进的参考,推动电影创作的繁荣发展。对于电影发行,批评应有助于扩大影片的影响和知名度,打开市场,推动影片营销。对于电影放映,批评应有助于扩大影片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激发群众的观影兴趣,为提升影院票房尽一份力。对于电影观赏,批评应为群众观片提供指南和有益参考,帮助群众更好地理解各类电影现象,欣赏影片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形成健康的艺术趣味,提高群众的欣赏能力、电影素养和审美水平。对于电影管理,按艺术规律对电影业进行管理的最好方式就是电影批评。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进一步而言,电影批评有助于引导电影文化健康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建构、价值观念建构都会产生影响,即具有社会文化价值。

在电影批评写作活动中,批评最基本的价值是满足了写作者表达自我(个人的观影感受、思想观点、知识见解、艺术观念、审美体验等)及与自己和他人交流的需要。更高层次的需要则把电影批评作为干预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学院批评写作者则更重视电影批评的学术价值。例如,运用新的电影理论和批评方法,对电影文本或现象做出新的阐释和论证,挖掘出各种富有新意的内涵、价值,或者面对各种新的电影文本、电影现象发表独到的看法,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构建新理论。电影批评研究接近于理论研究,电影批评文本、电影批评现象、电影批评中的各种问题成为研究对象。电影批评的研究工作成为研究者安身立命之本,研究者以此实现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价值。电影批评的接受者大致可分为三类:创作者、观众和研究者,电影批评对他们的作用,上文均已提及,此处不再赘述。为了用词简洁和论述方便,我们暂且把电影批评对创作和观赏需要的满足称为启示价值;对发行和放映需要的满足称为宣传价值;对管理需要的满足称为社会文化价值;对写作者一般需要的满足称为自我表达与交流价值;对学院批评写作者和研究者需要的满足称为学术价值。

以上所谈的电影批评价值都是从理论上说应该具有的,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潜在的、可能的价值,亦即是应然意义上的。电影批评的价值要从应然转化为实然,成为现实的、实际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现实需要和价值观念。从实然的意义上看,电影批评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具备五种价值,更非所有的电影批评文本都具备以上价值,这些价值也并非都被人们所认识或认可。从当代电影批评史的角度来考察,建国后至90年代前期,启示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占主导地位。90年代中期以后,宣传价值占主导。学术价值从80年代后期悄然登场,但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自我表达与交流价值在新世纪随着网络批评的兴盛而逐渐受到人们的注意。

目前,国内的电影批评著作、教材和文章大多是从批评的功能、目标、目的、任务、效果、作用、意义、影响等方面来展开探讨,对电影批评价值本身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在一些电影批评(包括影视批评)教材中,主要从功能的角度来谈。如王志敏的《电影批评》分三个方面阐述电影批评的功能:对于电影观赏者的意义、对于电影创作者的意义、对于电影文化导向的意义。李道新的《影视批评学》认为影视批评的功能是:与创作对话、与观众互动和与自我交流。袁智忠,虞吉主编的《影视批评纲要》中把影视批评的功能归纳为四个方面:意义阐释、创作引导、审美提升和鉴赏总结。刘宏球的《影视艺术概论》从评论的作用方面谈。而周安华主编的《现代影视批评艺术》则对批评的作用、目的、效果有所涉及。在一些研究论文中,如陈晓云的《电影批评的泛文化现象》、周斌的《关于建设电影批评学的若干思考》、史可扬的《电影批评的缺失与重建》、祁大慧的《影视批评的作用与意义》、钟大丰的《是谁在为创作指路——从历史的角度看电影批评与实践的关系》则或从功能、或从目的、或从作用、意义、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章柏青的《电影批评:在反思中前行——中国电影批评 30 年的演进与嬗变》、贾磊磊的《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道德失序与话语重构》等文章则对电影批评的价值本身进行了研究。当然,价值不等于功能、目标、目的、效果、任务、作用、意义、影响,但与这些方面又紧密相关。批评发挥了应有的功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效果,完成了批评的任务,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意义,这样的批评就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没有价值的。

二、建构电影批评价值判断的多元维度

这里所谓的电影批评价值判断,是指对学院批评、媒体批评和网络批评具有何种价值及价值大小的判断。在对电影批评的价值认识和评价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迷失、错位和混乱。要对电影批评的价值做出恰当的判断,批评者首先要确立电影批评分化的观念。电影批评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学院批评、媒体批评和网络批评三足鼎立的局面,谁也无法取代谁,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因此,在对某一电影批评文本价值做出判断之前,首先要考虑该批评属于三类中的哪一类,归类之后,再用相应的判断维度来评定其价值。其次,要确立电影批评价值多元的观念。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电影批评可能具有的五种价值,即启示价值、宣传价值、学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自我表达与交流价值。这五种价值之间没有高低、大小、主次、贵贱之分。每一种价值都为我们所需,因此也都是不可或缺的,更无法相互取代。对任何一种价值的偏见或歧视,都可能导致对该价值视而不见,从而影响对批评的价值判断。例如,对学术价值的轻视就可能影响对学院批评的价值判断,对宣传价值的偏见会影响对媒体批评的价值判断。

因此,必须建构判断电影批评价值的多元维度。对学院批评、媒体批评和网络批评不加区分地一锅煮,用一个维度判断三种不同批评的价值,或错用批评维度,用衡量此批评价值的维度来判断彼批评的价值,都会造成批评的混乱,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评定批评的价值。笔者认为,这多元维度中至少包括五个维度,即启示维度、宣传维度、学术维度、社会文化维度、自我表达与交流维度。三种不同类型的批评之间的价值大小无法进行比较,只能进行价值种类的鉴定、判断。同种类型的批评文章之间才能进行价值大小的比较。同种类型内,一篇批评文章在具备一种主要价值的同时,如果能兼具其他价值,具备的价值种类越多,其总体价值就越高。同理,能经得起多种维度衡量的批评文章,其价值也就比只能用一种维度衡量的文章大。

对学院批评的价值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学院批评启示价值较弱,这已成为批评界的共识,并引起了部分批评者的焦虑和反思。然而,由此对学院批评的价值进行全盘否定,甚至质疑学院批评存在的合法性及其写作者的工作价值,则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学院批评的启示价值虽然较弱,却具有媒体批评和网络批评难以企及的学术价值。对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院批评文章而言,首先要讲求学理性、专业性和理论深度,应该运用严谨、准确的学术话语,要注意论证的严密性、逻辑性,要遵守各种学术规范。这部分批评面对的接受者不是普通观众,而是有一定专业及理论素养的专家、学者、批评者、高校学生等。这类批评只要能被他们接受并对其有所助益,能为电影批评学科的建设做出贡献,就应被视为有价值。至于价值的大小,应该由学界运用学术维度来衡量,而主要不是由其对电影创作和观赏的影响来评定。学院批评如果要面向普通观众和读者,则要求批评者放下架子,改变写作方式,对影片或电影现象作深入浅出的分析、解读、评论。在语言表述上注意避免专业性、学术性过强的语汇,力求通俗易懂,幽默机智,新颖活泼。在文章结构上力避八股、刻板,尽量灵动、个性化。在行文风格上力求亲切、朴素、真诚,具有亲和力。这样的批评文章才可能吸引普通观众和读者阅读,实现其启示价值。当然,这类批评主要出现在大众媒体而不是学术刊物上,严格说来,应该归入媒体批评或网络批评,虽然是由学院批评者们所写。这就对批评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意味着要用两套话语和思维进行写作。

虽然学院批评还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它仍然是三种批评中实力最为雄厚的批评大军。学院批评应该具有学术价值,但学术价值不应该是学院批评的唯一价值,学院批评安于学术一隅是资源和人才浪费。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院批评者都能在三种批评中得心应手,但至少应该有一部分学者尝试加强对媒体批评和网络批评的正面影响,这是学院批评的社会责任和学术使命。学院批评应该理论化,但不能经院化。学院批评如果不能面对鲜活、不断变化发展的电影实践和批评实践,无法提供远较现象性描述更为深人的思考和论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引导电影和批评的发展,那么它将面临僵化和失去生命力的危险。加强电影批评的学科建设和学术价值本身不是目的,从长远来看,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增强批评的启示价值,能对电影创作和观赏有所助益。因为电影创作和观赏的终极价值是满足、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充实人的内心世界,完善人性,促进社会的合理健全发展。人类的一切理论和实践活动,从终极目的来说都应该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电影批评应该有利于这一目的的最终达成。学院批评应该具有这样的长远眼光和高远志向,这也是学院批评超越于媒体批评和网络批评之处。

大众媒体既有传播信息、舆论监督的正面职能和社会责任,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实体,又有投机、逐利、迎合读者趣味的市侩性,这种双重性使得媒体批评的情况显得比较复杂。一方面,作为进行舆论监督的社会机构,媒体批评有时确实在试图发挥作用,奈何目前中国媒体的整体运营环境不够健康、理性、成熟,泡沫和喧嚣太多,尖锐、中肯、有价值的批评往往被淹没。另一方面,由报刊编辑或记者撰写的媒体批评更多地具有商业性质,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回报,当然这一目的的实现必须建立于对读者和广告客户需要的满足,否则媒体本身的生存就会面临威胁。陈犀禾、吴小丽编著的《影视批评:理论和实践》一书中把媒体批评称为新闻性评介,并做了三种类型划分:创作和工业动态报道;人物或明星花絮;评论。[4]因为评论在媒体批评中所占的分量很少,而且媒体批评的读者群、行文风格、语言表述、论证的深度和逻辑性,均与学院批评存在很大区别,因此,当有些学者以学术维度衡量媒体批评时,就做出了媒体批评不能算批评、媒体批评没有价值的判断。笔者认为,对媒体批评的价值判断,应该主要运用启示维度和宣传维度来衡量。对读者而言,媒体批评为他们提供浅显易懂的电影批评和有关的电影信息(如影片的故事情节、演职人员情况介绍,影片拍摄进程、拍摄花絮,明星隐私、绯闻),满足其好奇心和信息需要,为其观片提供一定的参考。对电影发行和放映来说,媒体批评为其做有偿或无偿广告,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宣传。只要满足了这几方面的需要,媒体批评就应该被承认是有价值的。正如蒂博代在评论自发的批评时所言:“当日的批评,追踪当日的作家,评论他们,按照当日的观点,使用当日的语言来评论他们,因而有助于给每日以生命”,“其作用是感觉现时,理解现时,帮助现时自我表达”。[5]鲜活性、当下性、日常性,虽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却张扬着活泼泼的生命质感,显现出生活和生存的本真状态,这就是媒体批评的特点和不可取代之处。

对于网络批评,应该主要运用自我表达与交流维度判断其价值。大多数网络批评者写作影评,不是为了能对创作、观赏起作用,更不是为了学术价值,其主要和直接目的是为了把自己观看电影后的心情、感受、想法、情绪表达出来。也正因此,这类批评才有着率性而为、直言不讳、不拘一格、灵动飞扬、个性十足的优点。这是网络批评区别于学院批评和媒体批评独具的优势,也是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所在,甚至可以说是其兴盛的重要原因。但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影评,又绝不仅注重自我表达与宣泄,关注一己感受的抒发,而乐于与他人交流、互动。受到欢迎的网络影评,要么能使阅读者获得某种知识,开阔眼界和视野;要么能触及人们心灵里某个敏感而柔软的角落,使人产生心灵与情感共鸣;要么以其机智、幽默使人开心快乐;要么凭借深刻、敏锐使人深受启迪。总之,能使人读后有所得。不少受到热捧的网络批评甚至能使读者产生观影冲动,带动一股观影热潮,实现网络批评对观众的启示价值。对于发行方和放映方来说,借助于网络的巨大传播优势,网络批评为他们做了效果极佳的免费宣传,具有宣传价值。对于制片方来说,因为网络批评的写作者和读者是已上映影片的实际观众和下一部影片的潜在观众,所以,网络批评往往成为制片方收集反馈信息和制定未来决策的重要参考渠道,即对电影创作也具有一定的价值。从最理想的状态来说,网络批评具有三种价值,具体到每篇网络批评文本的价值判断,如果实现了自我表达与交流,这样的批评就是有价值的。至于启示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实现,则属于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兰久富.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8-53.

[2] 李连科. 价值哲学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0.

[3] 石云霞. 当代中国价值观论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3.

[4] 陈犀禾,吴小丽. 影视批评:理论和实践[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3.

[5] [法]蒂博代. 赵坚. 六说文学批评[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62.

猜你喜欢

学术维度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光的维度
学院掠影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西行学院
人生三维度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