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意识形态工作 全面深化改革

2013-04-12何敏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改革

何敏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纪检监察处,安徽 合肥 230061)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这是“8.19 讲话”的精髓。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关乎党的前途命运,甚至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国梦的实现。当前更加有效地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应成为全党的一项重要任务。黑格尔曾经说过:“我们必须明白承认的,乃是一个民族具体的精神,而且因为它是“精神”,就只有从精神上通过思想来理解它。只有这种具体的精神,推动那个民族一切的行动和方向,它专事实现自己,满足自己,明白自己,因为它要的是自身的生产。但是在精神方面,最高的成就便是自知”。因此,精神的自我认识通常被视为一个民族的最高成就(黑格尔著[德],王造时译,《历史哲学》第66 页,上海世纪出版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觉恰恰表征着一个党的事业的进步。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既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更与当代改革变迁息息相关。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党所开展的意识形态工作所处的历史时空已经发生重大转移,传统的管理方法和形式都将难以奏效。中国共产党必须根据自己新的历史特点,找准意识形态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才能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面对国际话语新格局,我们需要说好“中国故事”。不可否认,当今世界,西方国家表现出来的强势,除了经济、军事、科技外,还有话语权。西方世界总是利用其话语权优势,精心设计话语陷阱。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实践,深刻认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针对中国的历史和基本国情,运用中国故事的语言符号,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和“已经被事实证明了的历史”的中国精神即中国价值进行提升。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6 页。)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与个体解放的双重实现,正是改革开放抒写的最为绚丽的中国故事。

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我们责无旁贷。只有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意识形态工作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特别是面对互联网的时代,载体主体都已经改变,价值观又呈现多元分化,我们必须更新理念。古人曾经有“不日新者必日退”的古训。所谓理念创新,是指意识形态工作唯有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才能有效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有可能引领社会先进文化。更新观念的过程也是打破教条的过程,也就是用“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1 页。)究竟如何耕植于改革开放实践,笔者以为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符合人民意愿的改革必然代表着先进的意识形态

毫无疑问,意识形态的生命力来自于人民的支持与信任,而人民的支持与信任又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表明了我们党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远大抱负。这是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一座改革的航标,也是对于人民利益的庄严承诺。

显然,此次会议是一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总动员,并由此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征程,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新的历史画卷。任何改革前首先需要回答的是,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以及改革为了谁。答案自明,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民利益。35年的改革红利,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改革开放关乎千万中国人的利益。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这才有意识形态领域“三个自信”的确立,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当前我们又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人民面临着困惑和利益的不满足,这是此次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根本原因。改革不是形式也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舆论倡导,改革首先就要跳出为改革而改革的误区,尽管改革无模式,但改革的鲜明方向就是新的经济格局调整。35年前,中国是在经济崩溃的边缘绝地反击以求生,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却是在中国发展到空前高度时,又一次自觉的改革,因此,这是一次理性的自我选择的改革,主动积极的改革,具有忧患意识和前瞻性。同时,此次改革还是对35年的改革进行的一次整合与总结,发扬成绩,纠正改革开放以来违背当初改革意愿而形成的新的不利于人民利益的格局。只要是符合人民意愿的改革就必然代表了先进文化,必然代表着先进的意识形态。

二、惠及人民利益的改革与意识形态创新同行共进

我们所言说的改革深化,这就是改革步入深水区,也就是涉入过去改革遗留下的未能触动或不够深入的领域,比如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审判制度的不够独立、民营企业的不公平、城乡的二元结构、垄断型国企不按市场规则运行等等,这些固疾的存在严重侵害了人民的利益和权利,也与党的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方向背道而驰,这些矛盾通过深化改革方能化解。全面改革,则指改革要涉及社会的所有领域。从改革范围上看既有宏观和中观,也有微观,既有理论又可以实际操作,既提出顶层设计又继续进行摸着石头过河的基层创新实践。因为,全面深化改革就不可能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比如,“六个紧紧围绕”就体现了这次改革深化与全面的意义。“紧紧围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只有如此深化和全面才能激活人民改革的力量,同样人民也才能在新的一轮改革中获得更大的红利。这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与坚持意识形态阵地自觉的需要。来自美国的未来学家杰里米曾经以为:“尽管预言欧洲梦同中国正在苏醒的有关自己对未来之梦想的意识融合,将带来怎样的结果还为时过早,但却可能毫不夸张地预言:正在廓清的欧洲思想框架同中国思想框架之间的交融,将会对全人类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杰里米里夫金[美],杨治宜译,《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致中国读者》 ,重庆出版社,2006年9月)。这种思想框架的交融,其本身就是理念的创新与进步。

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理念,作为意识形态新时期最为进步的价值存在,其先进性不仅体现在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更在于给社会主义制度与改革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建立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即“自由人联合体”,所依据的条件要求就是要达到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个性”的理想状态。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是改革开放让我们认识到以人为本的先进价值,同样,以人为本又作为改革的核心理念指引着改革的方向。因为,任何惠及人民利益的改革都与意识形态的创新同行共进。

三、社会主义改革无穷期,意识形态创新进行时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追问,改革究竟是永久性的还是阶段性的任务?其实,社会主义不仅是理想价值还是一项长期的马克思主义运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恰恰在于需要很多代人的奋斗,在这样漫长的岁月里,改革则是贯穿其中的必然存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经历过无数次波澜壮阔的变革与变法,或成功或夭折,又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商鞅变法18年,王安石变法18年,几乎没有变法超过30年历史的,国外改革也大体如此,诸如,日本明治维新21年,美国“罗斯福新政”历时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35年,我们还将改革多少年?其实,此次全会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解答,那就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辩证法。改革无穷时,但改革又有阶段性任务和特点。所以,全会将党的诞辰100 周年之前的2020年作为一个界牌,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因此,可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目标完成之日,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时。这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是并行不悖的。当然,改革不是目的,不能以改革为标准,应以人民利益作为检验改革成败的最终标准。改革的成功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胜利,也是党的意识形态的成功。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是对意识形态发展的促进,而意识形态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保证。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