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地区发展寻根旅游的SW O T分析与对策

2013-04-12陈邵兰袁书琪

关键词:闽南地区寻根闽南

陈邵兰,袁书琪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尊宗敬祖的传统美德促进了以“寻根祭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的发展.在根亲文化底蕴深厚的福建闽南地区,寻根旅游活动主要是有宗亲会、个人自发祭祖和个别旅行社组织等形式.但总的来说,仍面临着诸如政策滞后、产品单一、文化内涵不足、产业水平低下、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文章分析寻根旅游在闽南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结合不同旅游资源的特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1 闽南地区发展寻根旅游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团结海内外同胞,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寻根旅游可以创造台湾同胞与大陆人民更多的对话机会,促成两岸沟通,增进其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历史上,海峡两岸同胞曾多次由文化牵线进行交流,打破僵局.其中寻根活动占有重要地位.如1988年湄洲岛对台胞开放的次年5月6日,台湾宜兰县苏澳南天宫董事会组织224名信众从海上直航湄洲朝圣,开创了1949年后两岸大型船队直航的先例[1].

有利于提升闽南旅游业发展水平,带动两岸经济的发展.目前,闽南寻根旅游一直都处于散小的状态,区域品牌影响小,若能针对闽南文化进行深度开发,打好寻根品牌,设计出特色鲜明的寻根旅游线路和产品,将可进一步提升闽南旅游业的内涵,吸引更多的海外侨民乡亲和台湾同胞回乡祭祖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播.闽南文化是多元文化,广博深远,其包含的优秀文化内涵诸如爱国、感恩、奉献等精神将感染游客.寻根旅游者在为祖地文化所叹服之余,必将把他们的感受带回其居住地,影响更多的海内外同胞,有利于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播,营造更为和谐的氛围.

2 闽南地区发展寻根旅游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它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4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本文用SWOT分析法,使复杂的信息明朗化,使旅游相关决策者能够清楚地认识所处的情况并加以分析,提高决策准确性、科学性.

2.1 闽南地区发展寻根旅游的优势分析(S)

2.1.1 文化优势

深厚的根亲文化是闽南地区发展寻根旅游的文化优势.根亲文化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文化,也是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的观念体现[2].闽南地区关于根亲的理解和践行有着自己的方式,祭祀、缅怀祖先的重视远远超过福建其他地区.

移民文化产生的寻根渊源.历史上北人南迁入闽带来了中原成熟技术、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闽地族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其传统文明有了新的发展[3].中原移民入闽的大多是当时中原的贵族世家,如西晋末年暴发永嘉之乱南逃的洛阳世家大族,此类移民后又向海洋扩展,使得闽南文化转播到了台湾及东南亚各地甚至更远的地方,这就为寻根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文化渊源.

姓氏文化固有的寻根纽带.姓氏代表的是家族、宗亲、血缘.姓氏文化在寻根旅游上起着纽带的作用,闽南和台湾的姓氏关系密切.“五百年前是一家”,同姓同宗特有的凝聚力促使在外移民恋恋不忘自己的根祖.“两岸一家亲,宗亲亲上亲”,2005年9月8日,时任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萧万长第一次在大陆萧氏家庙祭拜先祖时这样说到.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是连氏先祖连兴位的九世孙,2006年回到龙海市榜山镇马崎村祭祖,终于完成了其祖父生前回乡寻根祭祖扫墓的遗愿[4].

海洋文化增添寻根魅力.海洋文化的精彩博大,给寻根增添了不可替代的魅力.闽南江海相交地的原住民保留了“善舟辑”、“好勇”、“爱剑”的特质[5].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漳州月港、厦门港是当时有名的东方港口,丰州九日山留下的祈风石刻等都是繁盛的海外贸易的见证.追溯感受那一份执着拼勇的豪迈,为寻根旅游提供了新的空间和精神内涵.

民间信仰凝结的寻根力量.郑镛先生在《闽南民间诸神探寻》中,将民间信仰定义为“主要传承、流行于汉民族地区,信仰并崇拜神灵的超自然力量,以祈福禳灾等现实利益为基本诉求,自发在区域性民间存在的大众社会心理和行为”[6].从古闽越族的神灵寄托到宗教神明,到对祖先的崇拜祭祀,闽南的民间信仰体系芜杂,宗教印记鲜明.东南亚、台湾等地与闽南民间信仰同根同源、一脉相承.闽台宗教世俗文化具有传统性、广泛性与通俗性的共同特点,对民众的确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2.1.2 市场优势

我国东南地区的寻根活动多以华侨、港澳台同胞、客家人寻根为主.从闽南地区出去的华人华侨遍布全世界.近年来,福建省先后打造了海峡论坛、旅博会、文博会、艺博会、石博会等重要的文化交流品牌,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局面,加上传统节庆活动的拉动,两岸旅游市场日益扩大.厦门、泉州、福州是台湾游客的主要目的地,接待量占全省的70%以上,尤其是港澳台市场,这对于侨乡闽南地区来说,更是发展寻根旅游的良好机遇.

2.2 闽南地区发展寻根旅游的劣势分析(W)

2.2.1 根亲文化研究、发掘保护不足

根亲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仍然不够充分.首先,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其价值和传承规律缺乏理论性支持,非门类的分类保护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其次,针对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相应的保护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制度安排尚且不足,未能为其传承艺术提供良好环境.再次,存在重发展、轻保护的倾向,没认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且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实施办法不多.

2.2.2 两岸寻根旅游合作、对接不够深入

寻根旅游的进行离不开两岸学术研究成果的共享,以及多种信息平台的沟通.目前,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和大陆的信息沟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研究成果未能完好对接,信息沟通不足,或遭断层,或没有完整的信息传递体系.有的研究没有深入当地进行细致调查或者寻求到合适的合作方等.

2.2.3 寻根旅游产业化水平低

闽南地区寻根旅游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名人、姓氏宗亲或民间团体的寻找族谱,烧香祭祖,或者一些文学艺术爱好者的文化溯源活动.寻访者大多通过查阅族谱,独立出行或者在乡亲陪同下进行,景区景点没有相应的寻根配套的设施,寻根形象不突出,主题不够鲜明,导游素质参差不齐.真正了解根亲文化的旅游服务人员很少.另外,旅行社设计的寻根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和路线不多,从2009年春节期间推出的“闽台渊源寻根6日游”(厦门—南靖—永定—连城—长汀—泉州—厦门)产生的效应来看,将名人祖籍地和闽南地区突出的自然人文风光结合起来进行线路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

2.3 闽南地区发展寻根旅游的机会分析(O)

2.3.1 宗亲会活动的盛行

宗亲会和同乡会、商会一样,也是海外华人组成的社会团体[7].1987年至今,台湾地区的各个宗亲会多次组团回祖籍地寻根谒祖,撰写族谱,召开恳亲会,开展联谊活动.目前的姓氏寻根活动涉及的地区有福建、广东、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甘肃、北京等20多个省市[8].2005年有关部门在调查时,发现福建泉州市共有以“宗亲会”或以血缘、姓氏为纽带的“研究会”成立的宗亲组织有62个.宗亲活动的盛行为寻根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市场.旅行社等相关企业也可更好地参与到寻根活动中,让台胞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感受根祖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3.2 名人祖籍地的调查

姓氏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当地名人是一种很好的旅游资源,这为宗亲团体寻根服务提供了必要的线索.如对台湾当局重要领导人的祖籍地进行调查.当前,台湾“泛蓝”、“泛绿”两个阵营的不少政要祖籍在闽南,闽南至今保留着许多政要的祖祠和祖墓.如漳州联合了民革、台盟等单位,开展台湾政要祖籍地调研,整理了“开发台湾漳州籍系列人物”、“祖籍漳州的台湾重点上层人物”等资料.台湾知名人士的宗祠修复,充实祠堂资料,整治周边环境,并与当地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结合起来,构筑以人文资源为重点的旅游专线,让台湾民众从家族的“根”、“祖”、“脉”演变史中,增强对祖籍地的认同感[9].

2.3.3 各地族谱的完善和对接

谱牒记录了家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家族人物的世系、传记[10].如漳州编撰出版的《漳州姓氏》,重点整理各姓开基始祖及迁播台湾、海外的根系,是海内外“漳州人”寻根问祖的血缘地图和服务指南.漳州还进行了姓氏族谱数据库、开台文化公园、从协办《闽南姓氏》电视栏目、姓氏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闽台族谱陆续出现对接,形成新谱.如福建《西清王氏族谱》,在1992年由台湾宗亲捐资,第四次编修实现对接.2007年9月,首届闽台族谱联展初步梳理了历代迁台的主要支派世系及迁徙繁衍分布流向,为台胞寻根拜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或有希望的线索.近年来,族谱不断上网,使族谱获得了新的传播方式,断裂的宗族之根得以完善,为寻根情切的海外同胞提供了查询平台.

2.3.4 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良好

厦漳泉同城化的推进在旅游合作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寻根旅游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同城化的优势,整合三地的寻根旅游资源,共同打造寻根品牌.最近福建省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下发《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更加重视和积极引导各地市进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经济上,台商在闽南投资活跃,泉漳台商投资区潜力巨大,两岸在农业工业和文化上的交流合作全面展开,两岸的联系更为密切.

2.4 闽南地区发展寻根旅游的威胁分析(T)

2.4.1 寻根理念重视不够

闽南文化的本质特点是移民文化,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地方和政府发展旅游业应充分体现闽南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基因.目前,一些地方对发展寻根旅游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地方寻根旅游资源颇具优势,但地方政府对发展寻根旅游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地方把旅游业当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没有当成产业去看待,致使发展步子不大;有的地方发展旅游业积极性虽然很高,但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只注重以资源为导向的初始阶段开发,不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层次产品开发.另外,在开发的时候,往往不注意保护环境以及相关的文化资源.

2.4.2 政策还需加强

尽管寻根旅游发展大环境良好,中央赋予了福建省的优惠政策.但总体来说,政策仍然滞后.例如简化涉台文化交流项目的审批手续.结合《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福建省“十二五”旅游规划》和《海峡两岸闽台旅游区规划》,进一步明确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改变对寻根旅游不够重视的局面,着眼于“十二五”期间旅游发展的变化——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开展好寻根旅游.

2.4.3 周边省市的竞争导致

寻根旅游的起点在福建,终点却是在河南.面向大陆的资本投资能否转向闽南,这跟两岸关系,相应的政策直接相关.虽然,闽南地区在新的规划中都有相应的台商投资区,但闽台合作项目在产、学、研相结合,税收、市场准入、融资方面应加大支持,从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及整体营销入手,总结不足,借鉴经验,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3 闽南地区发展寻根旅游的对策

3.1 重视并加强相关的学术研究

在根亲文化研究上应加强力度,各地应成立姓氏研究等历史文化祖根文化研究机构,提升根文化的内涵及品味,为寻根经济的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地方文化[2].例如举行研讨会、报告会,各抒己见,实现由分散、被动研究向集中主动研究转变,推出闽南寻根文化的系列丛书,设立寻根文化研究基金,创建寻根文化高峰论坛,形成闽南寻根旅游开发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也可运用网站、电子图书等高科技传播等方式,真正做到历史与时尚相结合,寓教于乐,广泛地吸引潜在游客群[11].

3.2 增强寻根意识,塑造寻根旅游形象

闽南地区是福建的“金三角”,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资源基础.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以海洋商贸、世界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特色;厦门以港口花园城市为特色;漳州市以海滨生态文化、宗教文化、民居文化为特色;莆田市以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特色.这些特色是海外侨胞和台胞念念不忘的根本.在宣传上要准确定位,将寻根的元素融入线路设计等寻根品牌的系列塑造中,抓住寻根游客的心,勾起其强烈的寻根情怀和体验冲动.同时要创新旅游促销方式,增大“寻根文化”节庆在各种旅游节庆活动中的比重,通过主流媒体传送“寻根”文化,树立起“闽南老家”的旅游形象.

3.3 严格保证政策落实到位

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是发展寻根旅游的保障.政府牵头,企业互相合作才能使得发展越来越好.政府在宏观调控,资金筹集、市场营销宣传、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维护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企业和个人解决不了寻根谒祖旅游所需要的良好的社会综合环境.因此,在发展寻根谒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探寻未来发展的方向,争取周边省市的合作,共同打造寻根品牌.

3.4 合理规划

制定闽南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性规划和总体格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寻根旅游路线,开发出配套的寻根文化产品[12].坚持文化属性第一的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深层挖掘文化内涵,强化宾主两地情感的交流与共鸣[13].特色产品要形式多样.举办文化节、展览节,要将地域性人文特色、民俗风情等展示给游客,寻根产品应包括不同类型的寻根.如人文始祖寻根、古都古城寻根、门类文化寻根、同姓氏寻根.在细节的处理上要讲究科技和文化的利用.比如用特有的文化意象去体现寻根的主题,博物馆内要增加科技的运用,让游客真切感受到祖先南下,筚路蓝缕开发南蛮之地的艰辛及日后的辉煌,以期达到游客内心的共鸣,对祖先对家乡产生更深的情感.此外,非旅行社的个性线路应该被提倡,在综合路线上下功夫能在更大范围内争取游客,做大做细市场,或者进行对比,将闽南文化圈内圈外的景点线路进行整合,扩大寻根范畴,在线路对比中凸显特色,针对游客的喜好进行相关文化的寻根,如闽南茶文化旅游线路、闽南戏曲线路、探寻闽商足迹、探访闽南古街区等.

3.5 建立数据库,完善旅游信息建设

寻根旅游的信息管理至关重要,需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进行维护、管理.例如族谱上网.同时要注意系统的开放性,切勿制作成封闭系统,影响学术交流.各级政府应该对族谱上网予以一定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针对部分不懂汉语的海外华人,需推出以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为基础的族谱网页.

3.6 寻求区域合作,增强竞争力

旅游产业具有区域性,寻根旅游需加强区域合作.在合作中树立独特形象,打造寻根旅游精品.闽南寻根旅游要突出历史渊源,建立跨区域“旅游区”、“旅游带”,包括闽南漳泉厦地区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品整合、经验借鉴等.近两年来,福建“重开发轻宣传”,导致福建除了武夷山、厦门、福州等外,其他旅游点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因此,加强闽南地区与主要客源市场地区的旅游协作,开展旅游宣传,积极推展与港澳等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宣传闽南的旅游形象.

[1] 闽台宗教交流在推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EB/OL].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116197-1.htm,2010-02-01.

[2] 郭立场.论根亲文化的价值效应以河南固始县为例[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4(4):56.

[3] 陈水德.河洛文化兼容闽南文化的主导研究方向[J].龙岩学院学报,2007,25(4):1-2.

[4]章韦.漳州姓氏谱牒的历史、文化、寻根价值[J].政协天地,2008,7(9):21-22.

[5] 郑镛.论闽南文化的特质及其生态保护[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5(1),45-50.

[6] 郑镛.闽南民间诸神探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7] 孙先伟.宗亲会的性质及历史渊源[J].经济研究导刊,2011,7(18):247.

[8] 海外华人回国寻根兴热潮[EB/OL].[2006-10-25]http://www.bxqw.com/news/2006/0525/2/654.shtml

[9] 林奕斌.挖掘闽南谱牒文化,推进两岸民间交流[J].政协天地,2008,7(9):15.

[10] 陈名实,陈晖莉.福建谱牒文化调查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1):29.

[11] 耿娟娟,李菊霞.河南寻根旅游的发展系统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101-102.

[12] 林艳丽.河南寻裉旅游发展问题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8,5(5):159.

[13] 成志湘.寻根谒祖旅游开发策略[J].经济论坛,2009,23(10):1-4.

猜你喜欢

闽南地区寻根闽南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闽南文化传承
近50年闽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气候变化及特征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闽南,闽南
闽南地区歌仔戏剧团运营机制研究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寻根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