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细节
2013-04-12
德国职业教育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尤其是其中最核心的“企业和职校合作”的“双轨制”,更是受到各国教育界的大力推崇。同时,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也很难在别国复制和推广——“双轨制”只在奥地利、瑞士等欧洲少数国家有普遍的应用。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究竟是哪些关键和细节决定了它的成功?
标准制定者:“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
“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大学生并非越多越好,很多职业根本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国际部主任米歇尔·沃切特表示。
在德国,60%的青年都不上大学,而是接受2至3年的专业化、标准化的职业教育之后进入社会。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双轨制”,将企业实习和学校学习相结合。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一个星期有三到四天在企业当学徒,其余几天在职业学校当学生。
在以企业实践实习为主、学校理论学习为辅的“双轨制”教育下,学生毕业时就成了技能娴熟的专业工作者并能立即为企业所用。年轻人得到工作,企业得到合格的雇员,劳动力市场进入良性循环。相比之下,那些只接受过学院教育的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却很难立刻进入“职业角色”,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转型期。因此,在欧洲,凡是实行“双轨制”的、职业教育比较完善的国家,年轻人失业率都不那么高。而那些职业教育不发达的国家却面临着这样的怪圈:一方面,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不少企业招不到有技能的年轻人,缺乏发展活力。
企业:“社会对技术工人要有认可”
德国朗盛公司每年招收400到500名学徒工,这些学徒工的年龄从17岁到21岁不等,主要是中学毕业生,也有一部分上了一两年大学后转而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朗盛公司为学徒工发工资,并在各个岗位上配备资深“师傅”指导实习。实习结束后,大约有50%-65%的学徒工会被朗盛公司雇佣。
和很多对大学教育“执著”的国家不同,在德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大学文凭并不是唯一的“敲门砖”,职业教育背景能获得和大学本科教育背景基本相当、甚至更高的认可。不仅如此,德国的技术工人,尤其是那些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获得企业“师傅资格”的技术能手收入可观、工作稳定,而且社会地位也不低。
学徒:“我的人生我能做主”
“我父亲是电工,我从小就喜欢摆弄电动玩具,所以中学毕业时我决定来这里学习自动化。”21岁的贝尔·慕斯说。作为德国奔驰汽车杜塞尔多夫工厂的学徒工,他已经在这里实习两年多了。
杜塞尔多夫工厂目前有两百多名学徒工,很多都来自有资格进大学深造的文理中学,也就是说不少人是放弃读大学的机会来这里的。那父母不会有意见吗?贝尔·慕斯笑着说:“在这个事情上,我们年轻人多半是自己拿主意,父母不太干涉。”
实习结束后,90%以上的学徒工会从奔驰公司得到一份为期5年的保证聘用合同。不愿意马上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做其他事情,甚至去上大学。不过,大多数学徒工出师后还是会直接留下。几年后,他们可以参加职业教育协会组织的考试,通过考试的话,他们可以获得本行业的“师傅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