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汉至唐宋时期浙北长兴的等第变化与区域开发*

2013-04-12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吴兴太湖流域长兴

龚 荣 庭

(中共长兴县委党史研究室, 浙江 长兴 313100)

秦汉至明清的各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都把基层政区划分为不同的等第。尽管等第标准在各朝代不断发生变化,但总体而言都与政区的户口多寡、政治军事地位及经济实力等因素相关。因此,对基层政区的分等,既是中央政府控制和管理地方的重要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层政区的区域开发水平。位于太湖西南岸、浙江最北端的长兴,经历了秦汉时期的开发后,晋初置县时就有较高的等第,隋以后等第迅速上升,在唐后期和宋代都为望县。本文在检阅史籍、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浙北长兴置县后至宋的等第变化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并初步考察了秦汉至唐宋时期的区域开发进程。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兴

秦汉时期,郡县就有分等。秦代的郡县以人口多寡分为两等:万户以上为大县,长官称“令”;万户以下为小县,长官称“长”。汉代,县的分等演化为上、中、下三级。总体而言,隋以前郡县分等以户口多寡为依据,亦与政治军事地位、事务繁简及经济水平等有关。[1](P310)

在秦汉四百多年间,长兴有城而无县,区域开发相对缓慢。在春秋末年吴国争霸南方的背景下,长兴开始筑城设防。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即位的吴王阖闾,曾经派弟夫概在长兴筑城设防,这是长兴开发进程加快的重要标志。如夫概在城西南修建蓄水工程西湖,溉田三万顷;*“周迴七十里……溉三万顷,有水门二十四,所引方山泉注焉。”嘉泰《吴兴志》卷五《河渎》。越相范蠡在城西南筑胥塘*今长兴县吕山乡境内。嘉泰《吴兴志》卷十九《塘》。等,使这一区域的开发明显加快。秦汉时期,今浙江各地人口聚落,以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所筑城池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发展。其中,太湖南岸、包括乌程*秦汉时的乌程县,大致包括今吴兴、南浔,德清、长兴两县大部分及江苏省吴江、震泽、荆溪三地之南境,治所仍菰城,隶属会稽郡。隋唐乌程县,大致包括今吴兴区、南浔区。宋至清的乌程县,大致为今南浔区。等县在内的苕溪流域发展较为突出。[2](P82-83)今长兴行政区划大部分属乌程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发现大量汉朝文物及遗址,有铁制农具、铜制兵器、古桥遗址、古窑遗址、铜制生产用具及大量汉瓦等。[3](P682-690)这表明,这一区域的人口聚落在秦汉发展较快,经济社会发展也较为可观。这一时期,水利兴修、农业及手工业都有一定发展。如:汉代乌程县西北(今长兴县境内)先后筑荆塘、皋塘;*嘉泰《吴兴志》卷十九《塘》。在今长兴境内的上箬村、下箬村酿酒醇美,所酿之酒俗称下箬酒,在秦统一时即有名气。*嘉泰《吴兴志》卷十八《食用故事》。概观之,秦汉时期南方地区的开发虽总体上落后于政治中心所在关中及中原地区,但自身亦有持续发展,尤其是那些有一定基础、人口聚落发展较快的地区,其开发进程可能保持着并不算慢的速度。

汉末以后,今长兴县境先后属孙吴、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合称六朝)。长兴在晋初置县,此后三百年里等第一直较高。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县之西境始置长城县,其范围包括今长兴县的大部分区域。时长城县属吴兴郡,*晋初吴兴郡辖11县,其中在今浙江境内的有10个,另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市)。县治在富陂乡(今长兴县城东20里李家巷一带)。六朝时期,县仍有大小之分,大者置令,小者置长,但标准较秦汉大幅下降,千户以上即为大县,且官员品第更加繁杂。根据《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及《南史》的记载,长兴建县后均设有“令”,县令品第虽不详,但可初步判断长兴在这一时期的等第较高。尤其陈朝时,长兴是开国皇帝陈霸先的故里,地位更非同一般。当时,长城县仍属吴兴郡,陈朝常派重臣或皇室成员任吴兴太守。天嘉五年(564年),名将吴明彻*吴明彻(512-578年),字通照,秦郡(今江苏六合)人。陈朝建立前,吴曾随陈霸先征战南北;陈朝建立后,被封为安南将军,官至江州刺史。任吴兴太守,陈文帝即予召见,以“吴兴虽郡,帝乡之重,故以相授,君其勉之”*《陈书》卷九《吴明彻》。等语加以抚慰。

在今湖州三县两区中,长兴建县较晚,*在今浙江境内,乌程建县最早,第13位;安吉第22位;永安(今德清部分)第24位;东迁(包括今吴兴区)第45位;德清(今德清部分)第53位。○10 按照今浙江行政区划,当时属浙的有吴、吴兴、会稽、东阳、新安、临海等六郡。其中,会稽郡诸暨等10个县,大致相当于今绍兴市、宁波市除宁海、象山的其余地区及杭州市萧山区一带。○11 《宋书》卷三十五《州郡一》。[4](P425)但建县后的近三百年里区域开发有明显加快趋势。孙吴时期(195-280年),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的开发开始加快。至西晋太康初年,吴兴郡有人口24 000户,县均户数在当时的浙江六郡中仅次于会稽郡,○10表明吴兴郡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P269)至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吴兴郡有人口49 609户,○11较晋初又有大幅增长。六朝时期,南方地区总体上相对安定,各朝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地位,都比较注重发展生产。各地大小水利工程先后兴建,北方旱作品种和技术也随北方人大量南迁而传入,使南方不宜稻作的山地得到开发,蚕桑逐渐成为重要家庭副业等,这些都较快促进了太湖流域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较快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的繁荣。如这一时期长城所产的箬下酒,继续享有美名。新中国成立后,长兴下箬寺、上莘桥等地出土了不少六朝时期的瓷器,[3](P690)反映出当时的人口聚落、经济消费有一定之规模。总之,经过六朝的开发,包括长兴在内的太湖流域,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都得到较快发展,呈现出初步兴旺的面貌。

长兴在建县之初就有较高的等第,尽管未必能够说明长兴在这一时期有较高的开发水平,但反映了包括长兴在内的太湖流域在六朝时期的开发进程明显加快,如人口有大幅增长,农业多种经营显著发展等;同时,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南北分裂、南方开发水平不高且人力资源较为有限的背景下,北方战乱频繁与南方割据政权并存的格局,客观上加快了南方各区域的开发进程。

二、唐代后期长兴升为望县

唐代,州县分等更重政治因素,县的等第有赤、畿、望、紧、上、中、下。赤为京都及陪都所在之县,畿为京都、陪都附近之县,这两等县都带有卫戍性质;望、紧两等县带有冲繁性质,表示地理位置重要而又事务繁杂;上、中、下三等则以户口为标准。[1](P312)唐代后期,经济实力在州县分等中更显重要。[5]赤、畿两等县位置特殊,望是其他县中地位最高的基层政区。《辞海》中,“望”的第12种解释为“唐代县的等级名”。[6](P1469)这一解释显然不确切。“望”既是县的等级名称,也是州的等级名称。这一名称始于唐代,终于宋代。

唐代中前期,长兴为紧县。隋至唐初,长兴的行政建置在几经反复后基本稳定。唐武德七年(624年),复置长城县,移县治于今雉城;麟德元年(664年),复分长城置安吉县,长兴的行政区划至此基本稳定。唐代前期,即安史之乱(755-762年)前的一个半世纪里,政治安定,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派繁盛的景象。这一期间,长兴人口增长较快。隋大业五年(609年),长兴所属的吴郡在浙境内的县均人口为7 351户。[7](P92)至唐天宝元年(742年),辖长城等5县的吴兴郡有人口73 306户,*《旧唐书》卷四十四《地理志三》。县均人口14 661户。由于水利兴修和农具改进,以圩田为主要特征的稻作农业在太湖流域获得较快发展,并支撑了手工业的繁荣。如:长兴的酿酒业有较大发展,箬下酒在唐代位居当时五大名酒“五春”之冠。*“五春”分别为:长城箬下春、荥阳土窑春、富平石冻春、郢州富水春、剑南烧春。但在唐代前期,长兴的等第史籍中并无明确记载。成书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唐六典》,仅录赤、畿、望诸县名称,其中太湖流域有曲阿(今江苏丹阳)、江宁(今南京)、吴县(今苏州)、余杭(今杭州市部分城区及余杭区)、会稽(今绍兴)等5个望县;但未录紧、上、中、下诸县名称。*《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这则材料可以初步说明,长兴在唐开元前不是望县。成书于元和年间(806-820年)的《元和郡县图志》则有明确记载:湖州为“上”,所领五县中,乌程为“望”,长城为“紧”,安吉、武康、德清为“上”。*《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这说明长兴在唐元和时为紧县,其等第在湖州仅次于乌程。考虑到长兴在军事上较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可初步推论长兴在唐代中前期都属紧县之列。

唐代后期,长兴由紧县升为望县。安史之乱后,北方遭严重破坏,且割据藩镇不向中央政府纳贡。而南方战乱较少,加上国家重视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开发加速发展。这一时期,长兴等太湖周边州县的水利建设明显加快。贞元十三年(797年)和元和年间,州县政府先后修复县境西南的西湖,使数千顷田得到灌溉。*《唐会要》卷八九;《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六》;《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从苏州经平望、乌程到长兴的环湖长堤也在此前后接通,推动了圩田的加速发展。这一时期,长兴顾渚始有贡茶和设立皇家制茶机构,对湖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历五年(770年),经陆羽推荐,长兴顾渚的紫笋茶成为贡品,唐王朝在顾渚设立“贡焙院”,始贡紫笋茶500斤(唐代1斤约为今597克)。至唐会昌三年(843年),紫笋茶的贡额已达18 400斤。*[宋]钱易:《南部新书》卷戊;嘉泰《吴兴志》卷十八《食用故事》。[8](P2)在紫笋茶作贡的80多年里,先后有28位湖州剌史到顾渚修贡,其中颜真卿、袁高、于頔等皆为朝廷重臣。同时,以茶为题材的“茶诗”也在湖州地区大量涌现。而顾渚汇入太湖河道的出水口,随着采办贡茶和茶叶贸易船只的大量汇聚,由唐中期以前的荒凉之地,很快形成有酒楼茶肆的固定草市。唐王朝从各地征收数额庞大的贡茶,除宫庭消费外,还分赐文武臣僚,或变卖现钞。为解决日益严峻的财政困难,唐王朝在贞元九年(793年)始征茶税,每十税一,即“岁得钱四十万贯”。*《旧唐书》卷一十三《德宗下》。40万贯的茶税约占当时全国财政收入的13.3%。[9]从长庆元年(821年)至大中六年(852年),唐王朝先后四次增加茶税。作为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贡茶产地,长兴在唐后期县域中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日趋重要,在武宗(李炎)会昌四年(844年)十一月升为望县。

若从建县算起,长兴由一个南方普通县上升为全国政治经济地位较重要的望县,历经562年;若从筑城设防算起,则历经1 358年。但准确理解长兴在唐后期升为望县,还须考察终唐一代的望县设置。根据《新唐书》的不完全记载,唐代有望县148个(不到全国总县数的10%),其中江南道*唐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将全国分为10道。道不是一级行政单位,但对州县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中,江南道辖长江以南的各州县,长兴属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全国为15道,原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长兴属江南东道。有32个;唐后期新增望县63个,江南道25个。*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全国有1 573个县。《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一》。○10 《唐会要》卷七〇。江南道中与长兴同年升为望县的7个县分别为:句容县(今江苏句容县)、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市)、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市)、钱塘县(今杭州余杭区部分)、临海县(今浙江临海市)、高安县(今江西省高安市)和长沙县(今湖南省长沙县)。[5]根据《唐会要》的记载,仅会昌四年就有11个县升为望县,江南道中与长兴同时升为望县的还有江阴、昆山等7个。○10由此可见,长兴在建县后历经五百多年的持续开发,经济社会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唐代后期升为望县,进入当时的先进行列;同时,也反映出唐代中后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尤其是唐王朝的财赋更加仰赖东南各县。

三、宋代长兴仍为望县

宋袭五代后周之制,在县的分等中望、紧也以户口为准,如宋初规定四千户以上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三年一升降。宋徽宗(1101-1126年)时等第标准有所提高,万户以上为望、七千户以上为紧。[1](P314)据南宋时编撰的《吴兴志》和元初编撰的《宋史》记载,湖州所领六县中,乌程、长兴、归安*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乌程县东南15乡分出,新置归安县,大致为今湖州市吴兴区。、安吉为望县,德清为紧县,武康(今属德清县)为上县。*嘉泰《吴兴志》卷一《建置沿革》;《宋史》卷八十八《地理志四》。

宋代,长兴的区域开发呈现出迅速走向全面繁盛的景象。宋统一南方前,长兴属五代十国的吴越国(907-978年)。吴越王钱镠于910年改长城县为长兴县,县名沿用至今。吴越国极为重视兴修水利,使太湖塘浦圩田系统最终形成并臻于完善,对太湖流域农业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宋代,随着占城稻的引进和稻麦两熟制的发展,尤其是北方人口再次大量南迁,南方各地得到进一步开发。这一时期,长兴人口大量增加。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长兴有人口34 103户,至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即达62 300户。*同治《长兴县志》卷七《户口》,引顾应祥编《长兴县志》。长兴的经济更是走向全面繁荣,尤其是粮食生产、蚕桑丝织业有突出的发展。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长兴年纳绢29 139疋(匹)、绵11 826两、米17 102石,各项均列湖州各县之首,在湖州各项总额中的比例分别为33.7%、40.9%、33.7%。*同治《湖州府志》卷三十四《经政略·田赋一》。酿酒业发展更为迅猛,酒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长兴县城、合溪、和平均设有酒税管理员。*嘉泰《吴兴志》卷七《官制》。商业市镇的形成和发展更为突出。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湖州府有16个市镇,至神宗时(1068-1085年)仅存6个,其中长兴2个。四安(今泗安)由于地处交通要道而建镇于隋,由军镇而逐渐发展为浙北连接皖南和苏南的商业重镇。依托茶叶贸易由草市发展为市镇的水口,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茶叶种植萎缩而一度衰落。县境之南的和平则一度发展为新的市镇。*嘉泰《吴兴志》卷十《管镇》。人口的增多与商业的繁荣更直接地反映在盐税和商税上。南宋(1127-1279年)中期,湖州所辖的9个县城和市镇年纳盐税超万贯的仅3个,而长兴占2个,即县城和四安,均超过2万贯。*《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二之一五。同期,四安镇的年商税额为10 800贯,是熙宁十年(1077年)的5.5倍,是新市镇(今德清县新市镇)的1.7倍,也是同州武康县城(今德清县城)的2.2倍。*《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八之三○。上述材料可以看出,长兴经济社会的繁荣程度至南宋时已冠于湖州各县。

准确理解长兴在宋代的开发水平,还需要把长兴放在整个太湖流域开发明显加快的背景之下。宋代太湖流域的开发,在农业方面呈现出可耕土地广泛垦辟、水利事业长足发展、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业经营集约化及商品化等特点,从而确立了全国性的粮食基地地位,使太湖流域社会经济的总体水平在南宋时期跨入全国先进行列。[10]但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各地水利事业不平衡、新的圩田极不稳定、先进农业技术远未普及等,因此对生产力水平亦不能作过高估计。[11]如湖州地区在这一时期大量开山、围田,增加了耕地,但也破坏了水土平衡,致使大量水道阻塞。湖州知事在绍熙二年(1191年)不得不大修太湖溇港。*嘉泰《吴兴志》卷五《河渎》。商业发展方面,太湖流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市镇,不仅形成了一定的市镇网络,且市镇工商业普遍达到较高水平,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甚至引发了农村城市化现象的出现。[12]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政府大量征收货币税,以及强迫不产绢帛之地缴纳绢帛,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市场的畸形繁荣。在《宋会要稿》中,即载有长兴等地不产丝织品的农民受“揽户”之害。[13](P214-215)

综上,浙北长兴在晋初置县后等第较高,在唐后期至宋代的400余年间一直享有望县之称。在晋至宋近900年里,长兴从南方一普通县上升为太湖流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发达之县,其开发历程总体上呈逐渐加速的趋势,并在南宋时达到顶峰。如果说长兴在唐代后期获得望县之名的话,那么至南宋时已名符其实。仅从史籍可见的数据看,长兴人口从置县之初的几千户上升到南宋时的六万余户,长兴这一并不算大的区域集聚了20余万人口;与此同时,长兴的粮食生产、蚕桑丝织及各类手工业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历史地看,当时的人口压力与扩大生产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使得包括长兴在内的太湖流域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使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但需要指出的是,身负望县之

名的长兴,也承担着越来越重的赋税,并由此推动当地人民不断地开掘山泽之利,进而逐渐侵蚀区域开发与环境承载之间的脆弱平衡,这为此后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埋下了极深的隐患。

参考文献:

[1] 周振鹤.地方行政制度志[Z]//.李一翔,刘佛丁.中华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第4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 王志邦.浙江通史·秦汉六朝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 谢文柏.长兴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 谭其骧.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翁俊雄.唐代的州县等级制度[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6]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7] 李志庭.浙江通史·隋唐五代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8] 谢文柏.顾渚山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9] 王洪军.唐代的茶叶产量、贸易、茶税与榷茶[J].齐鲁学刊,1989,(2).

[10] 虞云国.略论太湖流域的农业经济[J].中国农史,2002,(1).

[11] [日]大泽正昭.关于宋代“江南”生产力水准的评价[J].刘瑞芝译.中国农史,1998,(2).

[12] 陈国灿.宋代太湖流域市镇发展简论[J].许昌学院学报,2003,(3).

[13] 沈 慧.湖州古代史稿[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吴兴太湖流域长兴
松德刀具(长兴)科技有限公司
南太湖吴兴生态农业科技园访问记
逃离地球
构造“等时圆”妙解经典题
浙江吴兴:四好农村路为乡村振兴架起“最美走廊”
长兴古银杏长廊之旅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美丽的长兴湖
太湖流域低污染水处理技术研究
太湖流域:统筹兼顾 多管齐下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