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2013-04-12林元乖
林元乖
(琼州学院 教务处,海南 三亚572022)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地方性、应用性的办学特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实验室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关键场所,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推动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增加了实验设备的投入,改变了实验的条件;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受办学转型、教育理念、管理体制等的局限,其实验室建设存在基础薄弱、重复建设、管理不规范、利用率低、忽略长远规划等突出问题。该类院校如何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促进自身办出特色,为地方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地方经济是当前的热门课题。
一、高校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室是高校办学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它反映了高校的教学能力、教学质量、科技开发能力及社会影响力,并且直接影响着自身的办学效益。[1]随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高校实验室的功能正由单一教学实验向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科渗透“四位一体”的功能转变。[2]
二、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薄,队伍弱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实验室基础差、底子薄,实验教学资源较为匮乏,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等问题,实验室建设缺乏从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标准不高。从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定位看,新建设的实验室和本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还不完全吻合。
新建本科院校在由专科向本科办学转型的过渡时期,原先许多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几乎不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因而其实验教学能力不足,承担本科实验教学和为科学研究服务的能力较弱,更谈不上面向区域地方经济建设的技术服务工作。[3]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要务,采取积极措施来提高师资水平,但却忽略对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往往把一些难以安置的人员安排到实验室工作,实验技术人员处于学校工作的附属地位,待遇偏低,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不乐意加入到实验技术队伍中,导致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
(二)管理不规范
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往往是不够科学,更谈不上行之有效,实验室管理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职责不明,存在互相推诿或多头管理的现象,难以保证实验室管理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地运行。实验室管理中普遍存在仪器的维护保养不到位、实验耗材的管理和使用不规范、仪器损坏赔偿不严、仪器的维护保养资料以及教学文件、实验的原始数据记录和保存不全、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重视不够等问题。其管理体系和制度明显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型本科办学对实验室的要求。
(三)忽视长远规划,实验室利用率低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新建本科院校开设新专业,拓展专业面以适应经济建设和自身发展需要;但由于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规划、总体构思,使相关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陷入了无特色、少亮点的怪圈。[1]
由于缺少顶层设计的统筹规划,实验室往往只考虑满足某门课程或是本实验室的局部利益,各自为政。为了使用方便,各院系都申请建设本部门的实验室,甚至存在因人而建设实验室的现象,造成实验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实验室重复建设,实验室管理分散,仪器设备使用率相对较低,有些仪器每年只使用几次,甚至根本不使用。对大型的设备仪器没有采取统筹管理的方法,使得设备的共享率和利用率都不高。实验室的开放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很难发挥其资源的整体优势。这些都不利于高校实验室的协调发展和改革创新。
三、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对策思考
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和内容非常多,与高校的发展规划及学科专业建设息息相关。它涉及实验室管理体制、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实验技术及管理队伍、规章制度等多个方面,并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验室建设要坚持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应用为本、总体规划、合理设置、分步实施、基础优先、突出重点、立项建设、专家把关”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实验室整合和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工作,同时加强实验室的管理,重视实验室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
(一)更新教育理念
大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旗帜,是教学的行动指南,是确定大学的使命和发展目标,引导着大学前进的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学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所以,高校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4]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坚持的,也是实验室建设应该秉持的基本理念和功能标准。
在实验室建设中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缩小实验室设备与实际工作环境中使用的设备的距离,寻求用人单位在实验室建设中的支持。[5]
(二)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规划
实验室建设,规划先行。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学校领导要提高对实验室建设的认识,要统一领导,要高瞻远瞩、明确发展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必须站在学校的高度总体构思,统筹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是学校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应服从学校总体规划并根据学校这个总体规划来制定。实验室建设要与学科专业建设、理论教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同步建设和发展。
在实验室建设中必须打破条块式的管理模式,要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组建实验教学中心,避免重复建设。实验教学中心由学校统一规划,合理设置,重点投入,按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标准进行建设,并在资金、用房上予以支持。[6]基础优先,要确保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实验条件,它是本科教学活动的基本需求,服务面广,投入方向明确,投资效率高。专业实验室建设首先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优先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专业大类的平台要求,创造条件满足人才培养的提高要求和研究成果的创新要求[7],避免仪器购置后的闲置。在专业实验室中,要减少演示式、验证性实验设备,增加与工作实际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应用型设备。[5]
在进行整体规划时,必须考虑实验中心(实验室)的功能和定位、管理体制等政策环境、条件保障、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队伍建设等促其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环节。根据招生规模和培养目标,实验室建设以项目化方式进行管理。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审批是首道关口;立项后对建设项目的实施及设备使用管理的检查和跟踪是重要环节;认真做好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验收(不仅仅是对所采购设备的验收,主要是看教学资料到位和管理到位的情况、实验室环境建设情况),项目后的绩效评价是必要手段。从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收集和反馈信息,总结经验,提高实验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建设效益。
(三)实验平台交叉构建与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产业,也产生了新学科门类和新专业,相应地实验室建设也涌现出新的建设项目。为了适应发展,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资源,应在现有实验室平台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有专业特色的设备来构建实训或实习基地,将实验室建设上从教学实验提升到实训或工程研发实验平台。主动与企业合作,使实验平台能支持各种工程项目的开发与研究,使得硬件设备和软件条件不仅能满足一般教学实验要求,还可以支持学生的实训、实习和培训。[8]
(四)重视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总体上来说,实验室建设由硬条件和软条件两部分组成。硬条件由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设备、网络环境等作为支撑。软条件则由教育理念、管理体制等系列政策制度、队伍教学资源等组成。硬条件建设成效容易显现,只要投资了就能建成,而软条件的建设却不依赖于投资,很难在短期见效,建设成效需要时日的考验。[9]所以要按照“软硬结合、以软带硬、相互促进”的原则加强软条件建设,避免出现“重硬轻软”的倾向,走内涵建设与内涵式发展之路,通过软条件建设提高效益。
作为实验室软件条件的核心内容之一的实验室文化不断表现出综合性、开放性和多层次网络性等新特点。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可以为实验室注入活力,唤醒其文化自觉并形成实验室创新文化,从而增强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能量。[10]
(五)加强实验室管理
1.健全和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
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应以建立校院(系)两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为宜。在实验室建设时,全校共用或是多个不同学科专业共用的实验室最好采用一级管理,如计算机实验中心、外语语音实训中心等由学校负责统一管理。相关专业基于PC 机加软件且对实验环境没有特殊要求的实验课,统一安排在计算机实验中心。树立“使用与管理”有机分离,实现高层次的管理理念。“供我所用”则能更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缩短设备更新周期。还可减少专职技术人员的配备,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人力资源开支。专业性强的实验室最好以一级学科平台为基础由相关院(系)部作为二级实验室进行管理。文科类实验室最好以具有基础性、开放性、覆盖面宽泛的、具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领域学科群为组团的“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避免小而全、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可以优化资源,按人文、社科类分门别类地建设实验教学中心,搭建文科综合实验室建设平台。[11]
2.建章立制,完善网络化管理
建章立制,制定系列规章制度,如《XXX 学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XXX 学院实验教学规范》、《XXX 学院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XXX 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XXX 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管理办法》等,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确保能够有序、规范地开展工作。科学安排和管理实验室运行维护经费和实验教学经费,确保专款专用,为实验室的正常运转提供经费保障。另外,加强实验室和实验教学检查及评估,采取校内各教学单位自查为主、学校抽查为辅的原则,各二级单位对其所管的实验室和实验课程进行自查和评估,学校对各教学单位的实验中心(实验室)进行整体检查和评估,促进实验室为教学服务,加大实验室的开放,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建立并不断完善实验室的网络化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方式促进实验室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水平。
(六)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实验队伍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及实施实验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将实验队伍的建设纳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努力建设一支热爱实验室工作、思想作风和技术过硬、管理能力强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根本保证。实验技术队伍应该成为新时期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理论教师、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都是“教师”的观念。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把新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作为教师来对待,为其摘掉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辅人员”的帽子,努力做到认识一致[12]。加强实验队伍培训,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列入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不断提高实验队伍的业务水平。
四、结语
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新建本科院校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理顺建设思路,注重软条件建设,实现高效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系列配套政策,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内涵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
[1]牟志平,汪涛.引入先进管理理念提升高校实验室管理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 (7):401 -403.
[2]袁守亮,冯承恩,王贵兵,等. 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S1):293 -295.
[3]雷存喜,贺建权,龙立平 地方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3):146 -148.
[4]肖升.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现状与问题破解[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2):78 -82.
[5]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 (2):57 -60.
[6]吴志强,张学洪.全面提高本科实验条件建设质量之举措[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6):1 -4.
[7]曹中一,刘新星,潘清林.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5 -8.
[8]朱海燕,陈鹏翔,李成.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拓展及管理新思路[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196-198.
[9]王安平.大型实验中心的策划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227 -229.
[10]张原,李鑫,杜兴号.大型实验中心的策划与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15 -19.
[11]杨志安,吴炜,高亮.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对策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257 -259.
[12]冯晓云.实践育人是大学的根本[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2):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