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满族民俗资源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2013-04-12

生产力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满族旅游者

金 丽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一、辽宁省满族民俗资源开发的现状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满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1%,占全国满族人口总数的51%。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和清王朝的龙兴之地,自第一个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在1985年诞生后,现在全省已有六个满族自治县:岫岩、新宾、清原、本溪、桓仁、宽甸。目前,辽宁省满族民俗资源开发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满族和清王朝的历史文化古迹为依托,推出清文化史迹游,其中历史古迹包括:沈阳故宫、沈阳清昭陵、沈阳清福陵、抚顺清永陵、抚顺赫图阿拉老城、辽阳东京城;第二,以满族民俗事象为载体,开发节庆游,如沈阳、抚顺、辽阳三城联合开展的“沈阳清文化节”;第三,以满族历史古迹、聚集区为基础,建立民俗村落,如沈阳陨石山满族民俗村、棋盘山满族风情民俗村、大连金州区石河满族镇东沟村、抚顺新宾中华满族风情园、抚顺新宾满族民俗村等;第四,以满族饮食为基础,开发特色饮食文化,如2006年沈阳市旅游局推出清文化宴席、满汉全席、红楼宴、八碟八碗等;第五,以满族民间工艺品为依托,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如旗袍、旗鞋、马褂、嘎拉哈、刺绣、剪纸、香荷包等,其中以满族旗袍为代表的满族服饰开发成为服装界令人瞩目的亮点。

二、辽宁省满族民俗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俗资源同化和变异突出,承继性不足

1.体现在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上。当地居民通过对旅游者行为的观察,逐渐接受外界的异地文化、生活习俗,开始对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感到厌倦,先是在装束打扮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盲目仿效,然后发展到有意识地追求。如满族的民族服饰旗袍除了被用作旅游纪念品开发外,正悄然地被同化和演变,穿传统服饰的满族妇女已经很少,取而代之的是穿着方便的形式各异的长裙、短裙、T恤衫和牛仔服等汉族服饰;在建筑方面,满族人放弃了一户三间的草顶土房,而选择了更加坚固、采光好的现代房屋。

2.体现在当地居民思想观念的改变上。随着当地居民与外界接触机会的增多,其观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在思想上将民俗的东西视为落后,等同于不发达,从而有意识的远离民俗。而且随着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转变,出现拜金观念,热情好客被注重回报、贪图利益所取代。

(二)民俗资源庸俗化、商业化,丧失本真性

一些民族地区只注重形式上的开发,而不注重内容的原汁原味,将民俗资源视为一种商品,以现代的艺术形式来包装。如传统的节庆民俗、婚俗、礼俗、祭祀风俗、庆典活动等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按照传统的内容和方式举行的。但在开发中不再按照传统的时间、地点举行,而是根据旅游者的需要随时搬上“舞台”。对于民俗资源来说,开发商的随意改动,民俗内容被改编、被歪曲、被压缩、被删除,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其传统的本真性和纯朴性价值。

(三)民俗资源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未形成品牌效应

目前,辽宁满族民俗旅游的发展状况同其具有的潜力相比,还有差距。省内各满族地区已开发的民俗产品都处于自己独立的体系之中,未形成网络化和品牌效应。辽宁省虽进行了一系列满族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如沈阳陨石山满族民俗文化村、抚顺满族风情文化节等。但是这些已经开发出来的满族民俗产品存在着大量重复的旅游项目,开发的民俗产品品种比较单一,都是民俗村、民族饮食、民族文物展览之类,没有体现出不同地区满族民俗文化的独特性,现有的满族民俗产品大都忽视旅游者的参与、尝试、体验、学习的需求,基本以静态形式展示给旅游者,旅游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无更多的选择。

(四)缺乏社区参与,利益分配体系及协调机制不合理

首先,在满族民俗资源的开发中,真正的生产者应是满族当地居民,民俗资源开发应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与参与,这样民俗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而目前的满族民俗资源开发,多数满族当地居民未能真正参与其中。

其次,利益分配体系不合理。目前分配机制的问题在于:开发商的份额过多,当地居民的份额过少。而当地居民在民俗资源开发过程中参与了旅游业分工,但却得不到补偿,或是不足以补偿其牺牲的利益,当地居民与开发商之间将产生矛盾,当地居民对民俗旅游的发展必定持反感情绪,甚至反对态度。

最后,利益协调机制不合理。一部分当地居民通过参与民俗旅游的开发过程从旅游业中受益。而其他未参与民俗旅游开发过程的居民则不能从旅游业中获利,这样两类居民群体之间便会出现收入不均的现象,导致当地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三、辽宁省满族民俗资源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深入挖掘满族民俗文化内涵

要突破满族民俗旅游现状,使旅游形式多样化、旅游产品丰富化,并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就应以文化为载体,不断挖掘满族民俗文化内涵。如满族建筑方面,“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坐在地面上”,是满族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活画廊和历史博物馆。还有沈阳故宫、关外三陵(抚顺水陵、沈阳福陵、昭陵)、抚顺赫图阿拉老城(兴京)、辽阳东京城、东京陵等早期满族风格的都城、陵寝。如满族历史源流方面,其征战和入主中原的线路,清代帝王数次东巡返乡祭祖的线路,秦始皇、汉武帝、魏武帝、唐太宗等历史名人的遗迹等。

(二)加强满族民俗资源真实性的保护

1.防止同化。重视民俗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如通过限制民俗地区日接待量、限制旅游者停留时间、限制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接触;如通过建立民俗村落、民俗风情区、生态博物馆,来保持民族聚居群落的相对封闭性和神秘性,降低外来文化的冲击。同时,鼓励其立足于本地区的经济水平、生活习俗、传统文化,防止一味地仿效,导致民俗同化。

2.防止庸俗化。民俗旅游的开发不能随意对民俗进行改造、加工以至于面目全非,而应尽量保持其原貌,即原汁原味的东西。如在民俗表演过程中,可增加一些旅游者参与和互动的项目,但不能一味地去迎合旅游者的爱好,而随意改变民俗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向当地居民传播民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民俗的真正价值,防止民俗庸俗化。

(三)提高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参与性

1.提高旅游者的参与性,建设民俗体验活动。根据旅游者的求奇、求异、求新心理,挖掘具有参与、互动、体验等特征的民俗体验活动。如在满族聚居的村落,集中展现各种具有观赏价值、审美价值的民俗景观,并让旅游者和村民生活在一起,以当地的自然生活和特色民俗活动为旅游内容,旅游者可到当地的满族居民家中做客、就餐,体验不同季节的农事活动、节庆活动和日常娱乐活动等。

2.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性,促进景区与社区和谐发展。第一,转变传统观念,增强参与意识。要认识到当地居民是满族民俗资源的主人,当地居民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应树立以满族社区利益为根本的思想,与满族社区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第二,参与旅游决策及经营管理。应尊重、相信满族居民的知识、能力,相信他们在很多问题上有其独到的见解,更了解本民族的东西,更有发言权。如由当地居民经营家庭旅馆、表演节庆活动,来参与旅游景点的经营;如饮食经营中,可由满族居民向旅游者展示制作过程,并从旁讲述其来历、典故和传说,再让旅游者亲自操作。第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和协调机制。由政府、开发商、经营者、管理者和社区居民代表协商,共同制定分配比例;如在资金、信息等方面提供扶持,鼓励满族社区创办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减免税收等,给予倾斜性财税政策;修建阅览室、健身馆、幼儿园、学校等公益设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第四,提供法制保障,健全参与制度。明确规定利益分配时,当地居民应达到的分配比例;以传统工艺、祖传的手工艺品等方式,鼓励当地居民投资入股;建立培训机制,对当地居民进行接待流程、操作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素质,增加其参与旅游分工的机会;建立监督反馈机制,监督法规政策是否落实,机制是否健全,调查当地居民的意见,并及时反馈,不断完善参与机制,形成良性互动。

(四)开发多系列特色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活动内容

1.推出系列满族风味饮食。如在民俗旅游专线的沿途开设满族传统小吃,或开设小吃一条街,把各个景点结合起来;如改进食品制作工艺,粗粮细作,或把各种粘米互相掺杂,改变口味;如在食品样式上加以变化,把豆面饽饽、苏子叶等做成各种花样;如在馅料上多样化制作,采用豆沙、糖、椒盐、枣、青丝玫瑰等多种馅料,饭包可用其他叶子取代白菜叶,变换其口味。

2.开发节庆民俗产品。民俗旅游的节庆性较强,集中了多种地方民俗事象,如娱乐活动、祭祀仪式、商贸活动,因此,民俗旅游最好选择在当地节庆期间,让旅游者欣赏到特色的民俗,而且节庆期间的亲自参与,可使旅游者获得游览参观得不到的愉悦。

3.开发特色民俗旅游纪念品。应突出辽宁满族的民族特色,注意造型和包装,做到能够激发旅游者的兴趣和购买欲望。如北镇的剪纸,精巧古朴;如新宾的根雕,神态传情;如抚顺的八旗酒,特色鲜明;还有满族旗袍作为中国传统女装的代表,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也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4.设计精品民俗旅游线路。通过组合方式,设计各种精品民俗旅游线路,即处理好点与线的关系。可根据历史上满族人迁徙的线路,也可根据周边其他旅游资源的组合情况,整合开发。将省内公路作为中轴线,形成立体式的开发网络,以民俗旅游点为基础,由点连成线,再由线发展成面。

(五)准确定位、开拓客源市场

1.国际客源市场开发。韩国、朝鲜、日本和俄罗斯是我国北方的主要邻国,也是辽宁发展满族民俗旅游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针对这部分客源市场,可采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向旅游者传递满族民俗旅游信息。

2.国内客源市场开发。国内客源市场主要是指辽宁周边地区,即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及山东等地区。辽宁省内的各个城市具有不同的民俗特点,应分别结合本身的历史背景,以及现代的经济因素、环境因素,采取不同的民俗旅游发展对策。

(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1.科学评估,保证民俗资源传承的延续性。由政府负责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做好民俗资源调查,对民俗资源进行科学评估,确定旅游接待量,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发民俗旅游。此外,既要注意到民俗的传承性,将祖祖辈辈相沿成习的民俗传承下去,又要注意民俗的变异性,避免民俗资源被同化。

2.做好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政府应积极创造一个具有激励性和较强吸引力的软硬环境。如交通上,修建四通八达的公路;税收上,给予适当减免;治安上,制定相关法规;投资环境上,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3.加强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知名度。对民俗资源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指导小组,全方位、多渠道塑造并宣传辽宁满族民俗的形象和品牌。印发各种书籍、小册子,拍摄宣传片、电视片;举办新闻发布会,请政府领导发表有关讲话,邀请记者采访,邀请旅行商考察;举办一些展览会和博览会,以提高知名度。

4.建立和健全各种旅游法规,加强综合治理。加强和完善法制管理,建立旅游监督队伍和旅游法律服务机构,制定一系列从管理人员到工作人员、从当地居民到旅游者都应遵守的法规。此外,设置旅游警察,实行综合治理,一方面,通过旅游警察的行为与素质来体现和反映旅游地的形象。另一方面,旅游警察能够应付旅游者出现的各种危险局面,有效地维护旅游地的治安秩序。

(七)培养和引进民俗资源研究专业人才

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托高校,如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等省内高校。一方面,这些高校已积累了雄厚的民俗知识和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另一方面,虽然旅游高校很多,但目前还没有开设民俗资源研究专业的院校。为了加快培养辽宁民俗资源研究专业人才,建议一些高校开设民俗旅游专业,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此外,还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专业人才,培育优良的用人环境,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保证满族民俗旅游人才资源的稳定性。

[1]Earl Babbie.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J].Wadsworth PublishingCompany,1999.

[2]Barney J.Firm: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M].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

[3]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张从军.法国和日本民俗资源开发利用的启示[J].民俗研究,2002(4).

[5]郑向敏.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1996(3).

[6]王德刚.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民俗研究,2003(1).

[7]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1997(2).

[8]苘茂兰,王峥.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

[9]朱桂凤.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旅游开发浅析[J].满语研究,2008(1).

[10]崔广彬,郑岩.辽宁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满族研究,2007(1).

[1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13]祝红梅.旅游业发展中民俗资源的发掘与利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14]钟贤巍.东北民俗旅游的文化特质与开发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9(12).

[15]谢彦君.基础旅游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满族旅游者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