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2013-04-12管振

生产力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经济学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管振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管振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时代特征,并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价值,中国经济学应该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结合起来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创新;经济学

一、研究背景

中国经济2011年的GDP总量是471 564亿人民币,世界排名第二。这充分说明我国经济自建国以来尤其是1979年之后发展快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究竟起着怎样和多大的作用,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及其未来是很多学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大。然而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在未来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让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因为中国经济2011年的人均GDP世界排名93名,只有4 382美元,比较之下,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保持可持续快速发展。如何保持?就需要我们首先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支撑。那么马克思主义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是我们本文探讨的重心。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一个半世纪以来,无论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还是共产主义运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通过全面改革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而苏东悲剧的发生加剧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前途的忧虑,这一切都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及其组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的三层含义:(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2)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3)广义: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阐明在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经历一个半世纪后仍能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之所在。马克思主义作为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反对教条主义态度,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时代特征,并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革命的、批判的、科学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灵魂,我们要在经济建设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们已经跨入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世纪。回顾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直影响着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进程。瞻望新世纪,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迅速进步的发展趋势,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我们的经济发展,要不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是一个关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问题,必须正确认识、认真对待。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经济指导意义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我们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6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发展和改革的每一个胜利,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我们国家60多年奋斗取得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经艰难曲折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根本原因。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历史的必然,实践的选择。这首先取决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把严格的科学性与高度的革命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哲理,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不容置辩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它的实践价值。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许多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苏东剧变恰恰是因为没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它从反面说明,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就要遭受挫折。

20世纪下半叶,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国内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管理行为得到认可。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积极对资本主义进行修补的结果。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管各种学说、理论、主义多么纷纭繁杂,但没有一种理论能与马克思主义相抗衡,没有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对改变世界面貌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就连西方一些有识之士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座不可逾越的思想高峰”。

中国人民从近百年来的沧桑巨变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摆脱苦难、建设强国之根本,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为了寻求强国富民之道,从19世纪开始,我们也曾多次多方面向西方学习,但得到的结果是“先生”侵略学生,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实践结合之后,中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证明,没有毛泽东同志,没有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的毛泽东思想,我们党和中国人民将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我们党80年艰苦卓绝奋斗的历史揭示了一个真理:什么时候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结合好了,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就胜利;什么时候理论脱离了实际,我们的事业就要走弯路。

(二)马克思主义结合现代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发展的科学理论,它不是真理的终结,而只是为我们开辟了认识真理的正确道路。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怎样合理借鉴现代经济学成果,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条件出发,公正无私地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讲求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它实现了政治经济学史的革命: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最根本的生产关系;第一次明确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即阶级关系;第一次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必须认识到,即使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相比,也是马克思经济学全面科学地揭示了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质、运行规律和主要机制;即使与新老凯恩斯主义的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相比,也是后马克思的现代政治经济学较全面科学地揭示了多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质、运行规律和主要机制,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在继续发展和创新。

当前,国外许多学者认为:“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最本质的特点是其不能成为像物理学或天文学那样的‘真科学’。”即是就整体而言,经济学并未成为或等同于自然科学,它不是超政治的,或超阶级性的学科,它代表着一种意识形态。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说过:“经济学是由于对现实世界的关心并出于对意识形态的热忱和挑战而得到其活力和启发,否则它就会是干巴巴的无效果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他们的经济学是否像自然科学那样为“真科学”正提出各种疑问和进行论辩。可是,国内有些人却奇怪地力图淡化政治和淡化意识形态,视西方经济学整体属于超阶级性的而照抄照搬。他们甚至宣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退出中国各级学校的讲台。这样的观点正是我们必须注意警惕并应切实加以正确引导的。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既有相互联系的一面,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到的作用。尤其是马克思的经济发展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有着紧密的联系和许多共同的见解。

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与近代制度经济学有许多共性的东西:都强调整体主义和进化主义;都把技术(或生产力)作为解释社会经济变化的决定性因素;都认为资源配置的真正决定因素不是市场,而是社会的组织——制度、权力——结构等。从理论上讲,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制度分析已经得到西方一些学者的承认。新制度经济学在对制度问题的分析中发现,马克思对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有人认为,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实际上是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内引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抽象掉生产关系与制度的演变来分析经济的运行,这是西方正统经济学的问题所在。新制度经济学要找回的就是被正统经济学家忽略掉了的制度问题、产权问题、国家问题甚至意识形态问题。在短期的分析中可以抽象掉制度,但是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分析中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诺思认为,马克思的分析力量恰恰在于强调了结构变迁和社会生产潜力与产权结构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就是指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此外,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等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人类社会不同社会形态的转型及其相应的制度变迁规律,我们只能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制度分析框架来解释。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互动,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来解释历史,就是用制度变迁来解释历史。在这方面,新制度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以致道格拉斯·诺斯对西方历史的解释,至少在前现代部分都与马恩的解释极为相仿。

我们赞同一代宗师陈岱孙教授所指出的:“西方经济学无论如何,是植根于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的产物。中国的实际在种种方面和西方实际大不相同。要借鉴、利用西方经济学一些理论分析解决中国今日面临的经济问题,我们不但要排除其在本国实践上已证明为谬误者,即使对在其本土已证明有成功经验者,我们也得详察其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

中国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指导地位既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形成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所要求的。当然,有两点需要强调:其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其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不是要坚持其中的某一个具体的观点或结论,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论原则,并以此为指导,对原有的理论进行检验、补充和发展,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中国经济学应该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结合起来的道路。理由如下:第一,中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西方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二者虽然存在着原则性的差异,然而,却在市场经济这一点上具有很多的共同之处。第二,邓小平的贡献之一便是指出市场经济不过是管理经济的一种手段或方法。既然是一种方法,社会主义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而中国目前所做的正是如此。第三,作为一种方法,在使用它时必须受到某种理论的指导,才能取得有利于人民的效果。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以市场经济的管理方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四,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西方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又是西方市场管理的经验总结。对于前者我们当然应该加以摒弃,但是对后者总结出的方法,我们却可以加以借鉴和吸收。当然,管理方法的借鉴和吸收也必须考虑到国情的差别。经验总结并不能完全脱离理论指导,这就是为什么必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又一原因。第五,作为方法的西方经济学未必在逻辑上都是正确的。很多例子都表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有不当之处。第六,在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不是信奉马克思经济学,便是信奉西方经济学。即使从这一表面现象来看,二者都有其生命力和价值,从而,结合二者是有必要的。

既然世界的现代经济学或现代政治经济学包括了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和现代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那么,要繁荣与发展中国的理论经济学,应“继承现有成果,面对中国现实”。有扬有弃地科学继承已有成果,既包括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包括现代西方的各种经济学流派。中国的问题还要用中国的经济理论来解释,同时,中国的经济理论又要面对中国的现实来求发展。

为了让中国经济学的繁荣和发展,我们允许百家争鸣与兼容并包,并鼓励理论的创新和不同学派的并存与发展。但是,作为一种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它必须反映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基本价值观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坚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借鉴并广泛吸收西方经济学以及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

中国经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仍然滞后于实践,还要积极探索和不断发展。然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动摇其指导地位,更不能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经济建设

正确看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发挥马克思主义更大的价值,从根本上说,必须始终做到两条:一是必须认真学习和不断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理论价值,避免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也是大多经济发展理论所主张的,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认为,创新是国家产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只有创新,只有发展,才有真正的继承,真正的坚持,也才能继承过来,坚持下去。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要不在于它对某个具体问题做出的结论和答案,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推动思想解放和开拓未来世界的创新精神。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的实用价值,才会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指导意义。

如何进行理论创新?简单地讲,理论创新就是将理论与现实的发展紧紧相连,结合国情,不断补充、完善和丰富理论内容。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拿理论去框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它在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这也是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好的途径。在中国,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都善于紧密结合现实斗争的需要,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是理论创新的典范。没有这种创新,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走过了艰辛而辉煌的20世纪,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坚持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要求,是理性的选择。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有活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才会稳步进行。

[1]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李志强.马克思的制度理论:技术决定论·利益冲突论·产权制度演进论[J].生产力研究,2001(1).

[4]李省龙,张贵孝.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的一般结构[J].当代经济研究,2002(12).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F091.9;F120.3

A

1004-2768(2013)01-0001-04

2012-09-25

管振(1970-),男,山东胶南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X 校对:Q)

猜你喜欢

经济学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简明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经济学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