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羊肉汤
2013-04-12孙方友
文/孙方友 图/段 明
1958年的羊肉汤
文/孙方友 图/段 明
1958年,举国上下“大跃进”,上千人一个大食堂,大笼蒸馍,大锅熬汤,每到开饭的时候,人山人海,乱得如同一窝蜂。
那一年,我虚岁8岁,父亲在人民公社工作,被分到很远的一个地方驻队。母亲在一个社办企业里当工人,晚上12点才能下班。家里只有我和两个弟弟,大弟6岁,二弟才两岁。每天去大食堂打饭,我要拉着大弟,背着二弟,手里还要端个饭盆。当时大食堂在北街,我家在镇江街。从镇江街到北街,有二三里路,路上坑洼不平。元旦,我们那里称为“阳历年”。节前的时候,上头就声称过阳历年时要杀猪宰羊,吃好“共产主义”的第一顿饭。因久不吃肉,我自然期盼节日快快来临。
终于等到了那一天,天还没黑,我就拉着大弟背着二弟,去北街大食堂打饭。因白天忙,“大会餐”放在了晚上,说是每人一勺羊肉汤。勺是马勺,一勺一大碗。小孩子饭量小,只给半勺。大食堂在几间筒子房里,全是民房打通的。因为那时候,镇上的人几乎都被赶到了镇东的一个村子里,号称是“集体农庄”。镇上的民房准备办工厂,不少门和窗户都已经被拆除,送到炼钢厂炼钢去了。各家各户的大锅、小锅和洗脸盆什么的,也全撂进了炼钢炉化成了铁水。没了门和窗户的房子个个像张开了大口,让人感到恐惧。
那天晚上,我和两个弟弟走到大食堂的时候,还不到开饭的时间,几口大火炉上已上笼了,笼里蒸的全是红薯。顺便说一下,1958年本是个丰收年,尤其是秋粮收成好,谷子长得好像狼尾巴,红薯大得像人头。为显示“大跃进”的成绩,挖红薯时用犁犁,只把露在地面上的拾了回来,埋在土里的就不管了。到来年大饥荒时,人们又将烂在地里的红薯扒出来吃。看离开饭的时间还早,我只好又领着两个弟弟回了家。那时候编织厂的工人已经下班,几间空房里只剩下我们三个娃娃。二弟饿了,又哭又闹。直到天擦黑时母亲才抽身偷偷跑回来一趟,从兜里掏出两个馒头给了大弟和二弟,然后对我说大食堂今天会餐,熬的羊肉汤咱家可以领两马勺半,要我端一个大一点儿的盆,并说汤太烫别端回家了,拿着筷子就在那儿喝了算了。二弟太小,吃了个馒头就睡着了,但大弟一直顽强地等着要喝羊肉汤。母亲走后,我将门关牢,便领着大弟一同去打羊肉汤。
那时候,天已大黑,由于街道两旁少了以往的店铺,黑洞洞的。好不容易摸到北街,终于看到了远处的灯光,大食堂的院子里点了两盏汽油灯,高高吊在两棵大树上,照得人眼睛发晃。大食堂前的场地上黑压压全是人,一个领导正站在高处讲话,大意是今天是元旦,是“大跃进”的第一个新年,然后就大讲超英赶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洋犁洋靶的共产主义生活,接着又说现在刚进入共产主义,所以今天只喝羊肉汤。那人讲完,又一个人讲,声音比刚才的那个还洪亮。讲的还是那一套,说共产主义一夜来临,今天就是证明,我们马上就能吃上共产主义的第一顿饭—羊肉汤!下面的人好像被“羊肉汤”三个字击中了神经,眼睛里都透出了贪婪的目光。我当时听不懂这些,只感到一切仿佛都在梦里:那炫目的灯光、挥动的手臂、洪亮的口号……都显得不真实,唯有“羊肉汤”三个字,强烈地刺激着我的小胃。大弟更不懂事,问我:“哥,什么时候才能喝羊肉汤?”我说:“别慌,快了!”这时候,又一个人上台讲话。不过这个人讲得较为低调,他说马上要开饭,热红薯随便吃,羊肉汤一人一马勺,小孩子两个人算一个。北边两个队的在西边领,东边两个队的在东边领。他的话音刚落,就听“轰”的一声巨响,人们四散炸开,奔跑声、叫喊声似炸了营。我十分害怕地护着弟弟,躲在一旁,也不知自己该去哪边领羊肉汤,像傻了一般。
打饭处有人一声连一声地高叫,像是按户主喊名字。忽然我听到了那人像在喊我母亲的名字,一下来了精神,大声应道:“在这儿!在这儿!”但是我的声音太小,被淹没在一片嘈杂声里,母亲的名字也很快被另一个名字所代替。大弟更加失望,哭了起来。
万般无奈,我只好一手端着饭盆,一手拉着大弟,插着人缝儿向刚才叫我母亲名字的地方走去。那里仍旧围着好多人,里三层外三层,似一堵堵高墙。我看到不远处的棚子下有几个大笼屉,里面全是蒸熟的红薯,已被人扒得少皮没毛。我领着大弟走过去拿了一块—1958年的红薯真是大,每一块都像大人头。那红薯面干,裂开了皮,在惨白的汽油灯下龇牙咧嘴。那么一大块红薯我们两个娃娃自然吃不完,可掰又掰不动,费了好大劲儿,才掰下一小块,最后只好放弃。将大弟安置在一处,我一个人又去人墙那里等领羊肉汤。
那顿饭真是漫长啊!
那一天夜里等我领到羊肉汤时,已近午夜。当我兴高采烈地端着羊肉汤找到大弟时,他已趴在地上睡着了。我想将他摇醒,他却睡得死,我怕他冻着了,就将他搂在怀里,坐在一根枯树干上,腾出一只手,开始喝共产主义的羊肉汤。所谓“羊肉汤”,只有白菜和粉条,而没有羊肉。两马勺半羊肉汤我竟一个人喝光了,最后总算吃到了半拉羊耳朵!
那时候,场地里已没有人了,只有两盏汽油灯“呼呼”叫着,地上一片狼藉……
远处,传来母亲唤我的声音,惊慌又凄厉……
(万 飞摘自《郑州晚报》2013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