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共享在渤海海岸带生态修复中的重要作用*
2013-04-11张文亮徐海龙马志华
刘 泓,张文亮,刘 玉,徐海龙,马志华
(1.天津市海洋局渤海海洋监测监视管理基地筹备处 天津 300457;2.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 300457;3.天津农学院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384;4.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 300171)
信息共享在渤海海岸带生态修复中的重要作用*
刘 泓1,张文亮1,刘 玉2,徐海龙3,马志华4
(1.天津市海洋局渤海海洋监测监视管理基地筹备处 天津 300457;2.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 300457;3.天津农学院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384;4.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 300171)
摘 要:渤海是典型内海,水体自净能力较弱,随着环渤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环渤海涉海相关机构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已积累丰富的基础信息和成果,通过开展信息共享,打破各种限制壁垒,深化机构间合作交流,推进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可有效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重复投入,充分实现信息的最大化利用和增值,同时还可促进环渤海海岸带生态基础信息和科研成果数据库建设。
关 键 词:信息共享;渤海海岸带;生态修复
1 信息共享及在海洋科学领域的发展
信息共享是指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信息和信息产品的交流与共用,就是把信息这种在互联网时代中重要性越趋明显的资源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以便更加合理地达到资源配置,节约社会成本,创造更多的财富。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的一个重要手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隐性指标。
海洋信息是开发海洋、建设海洋、发展海洋的重要基础。海洋信息共享是保持海洋经济持续增长、保证海洋资源和环境得到持续利用和保护的重要保障。我国在 “九五”期间通过“海洋信息共享示范”科技攻关,初步建立了海洋信息共享网络体系,2002年年初,科技部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研究工作,一些省、市科研机构相继开展了本地区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至 “十一五”末和“十二五”初,“北海区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南海区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以及 “青岛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一系列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分中心相继完成并且投入试运行,为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撑保证。
2 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修复研究现状
渤海是我国唯一半封闭型海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我国传统的 “渔业摇篮”;随着开发的深入,在盐业、交通运输业、石油能源等支柱产业中也日益发挥着重要位置。目前,渤海海上油气生产规模位居各海区之首,同时承载着国内主要的海上交通运量。然而渤海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四大海区中最为薄弱,在为国民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各种污染物排海总量不断增加,污染范围持续扩大;各类开发活动占用海岸空间和滨海湿地,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受到损害,湿地与浅水生态退化、湿地面积萎缩,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显著下降;大部分海岸带特别是河口区和浅水区富营养化严重、赤潮频发;溢油事件不断出现,海岸环境损害严重;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等灾害发生范围扩大。各种生境的破坏,严重地影响了近海重要生态功能的发挥,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全面威胁,已出现 “先污染待治理、先损害待恢复”的状态,渤海正在走向 “荒漠化”,可持续利用遭到严重损害。
针对日益恶化的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国家通过 “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以及各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海岸带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大量科研投入,在海岸带生态环境综合评估与整治关键技术的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一些技术突破。
2.1海水入侵与盐渍化
“七五”期间,我国开展了对莱州湾沿岸海水入侵的规律和治理途径的专门研究; “八五”攻关 “海水入侵防治试验研究”项目专列三项专题,对海水入侵进行研究,目前已形成拦蓄补源、地下水回灌、地下防渗墙等一系列工程性防海水入侵技术。
相应的盐渍土防治技术,已形成水利改良、农业改良、化学改良、物理改良、生物改良等几大类40余种盐渍土改良措施,并在环渤海已有盐渍土改良实验区开展了盐渍化单项防控技术改良实验。
2.2滨海耐盐湿地保护与修复
在环渤海湿地保护方面,盐生植物的资源调查、收集和在环境生态修复等的研究相对落后,仅在东营建了一个占地35 hm2的盐生植物园,该植物园内收集盐生植物种质300多份,已从中筛选出20多种用于生态修复治理、盐碱地绿化。另有学者还研究了不同生态环境中耐盐植物的种群分布特征及耐盐特性、野生耐盐植物的综合栽培和管理技术,及柽柳等耐盐植物的规模化示范栽培技术及受损湿地生物修复机制。
2.3海草场/床的构建与修复
由于以往国内对海草床研究的区域侧重因素,尤其对北方海草场关注严重不足,20世纪50—70年代广泛分布在我国渤海海岸带的海草床已难觅踪迹。因对海草场修复的技术储备不足,国内尚处于技术研发和试验阶段,海草床的修复主要借鉴国外经验。但由于海草床自然恢复往往需要十几年以上,历时相对较久,人工种子繁殖尚有技术瓶颈待解决,因此,目前主要以人工移植草块或根状茎 (苗株)为主。
2.4渔业生态环境修复
20世纪80年代后期,环渤海各省、市先后在近海开展鱼、虾、蟹、海蜇等苗种放流和贝类底播增殖,并申报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近年来,环渤海多省市启动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重点实施渔业资源与濒危生物保护等项目,基于对人工鱼礁功能、特性等内容开展了相关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建造各种功能的礁体,以及利用相关生物技术,逐步培育和保护了近海渔业资源,部分地区重建了沿海渔场,建立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渔业生态系统。
除上述4个方面,以往的渤海海岸带生态修复研究还涉及海域生境修复技术、海岸带开发对海域生境影响研究、人工海岸污水排放模式和优化布局、人工海岸生态功能构建等内容,部分研究成果在一些地区已初见成效,示范作用明显。
3 信息共享在渤海海岸带生态修复中的作 用
3.1有助于节省基础调查投入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大规模资金投入、科技立项和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在渤海海洋基础调查方面取得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数据。但由于管理体制、科研体制、历史渊源等众多因素,已有的海洋数据信息多数局限在各单位或部门手中,信息和数据的格式也不十分规范和统一,使得宝贵的科学资料不能得以充分利用,有时甚至同一地区的一些机构为了获取急需的海洋信息,受限于信息壁垒,不得不重新进行调查,重复的工作虽然在充实资料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作用,但与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和数据增值利用方面相比意义甚微,而且数据的可信度、完整性和权威性亦得不到保证[1]。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撑的项目经费使用过程中,约有30%~50%的比例用于数据的采集与整理[2],而在渤海海岸带生态修复过程中,工作内容特点决定这一比例更大。针对环渤海三省一市数量众多的涉海科研、管理机构,只有通过广泛地海洋信息共享,开发海洋信息共享技术,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互通信息有无,才能有效减少重复投资和不必要的外业调查工作,打破长期形成的各种 “数据壁垒”,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信息的最大化利用和增值。
以往的科研工作中,外部获取的数据有75%的数据被认为质量无保证[2],而信息共享的基础即为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因此在渤海海岸生态修复过程中开展信息共享工作,建立信息标准化体系,规范数据格式,还可有效确保数据质量的可靠性,有利于数据的长期保存和使用。
3.2促进科研成果快速推广
20世纪中后期,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针对渤海环境先后开展了 “碧海行动计划”“渤海综合整治计划”“渤海沿海资源管理行动计划”“渤海环境管理战略”等一系列治理、恢复和管理措施,伴随着每个 “计划”的实施,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形成,尤其在海上及海岸带调查监控、海岸带湿地保护与生物移植、海水入侵防控、渔业生态恢复等方面都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和成果转化,部分成果在个别地区的实施亦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尽管在一系列专项整治推动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和成果示范研究还停留在局部范围内,或集中于单一的生物群落及植被类型,绝大多数可应用成果尚未得到有效推广,严重地制约了渤海海岸带生态修复工作的全面推进,亦是部分跨界海域专项计划政策失灵的重要因素之一[3]。
针对成果的区域性限制,广泛开展信息共享工作,促进区域间科研成果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度的提升,有效促进环渤海周围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节省科研资源的投入和成果转化时间,同时可将信息共享影响面扩大至其他海区,积极引进其他地区优秀的研究成果,如在福建海湾开展的大规模人工海岸构建对海湾生态环境影响的动力学模型研究,其成果及后期提出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可广泛用于环渤海海岸带港口等人工构筑物工程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和价值评估。
3.3推动环渤海生态信息数据库建设
渤海海岸带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由于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地理及地质环境的不同以及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区域重点产业的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基础信息和环境修复技术的选择,因此需要有巨大的信息库资源支撑,渤海海岸带生态修复工作才能得以持续。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和网络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共享和整合“纷杂”的渤海海岸生态环境信息资料和环境修复科研成果带来了有利契机,利用计算机技术,基于信息共享的基础,建设环渤海生态信息数据库,修订完善的信息标准和规范,使信息和成果资料系统化、标准化和数据化,实现基础信息和科研成果的快捷查询检索,可达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增值。据不完全统计,承担国家计划项目的部门、单位及课题组,95%的项目所需数据不是在本单位数据中心,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1],因此,建立渤海生态信息共享数据库,定期对渤海海岸带生境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环渤海区域的科研和管理机构可便捷地获取信息,在基础数据的分析和横向对比、推动科研部门深入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快速广泛推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结束语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渤海三面环陆,唯一与外相通的渤海海峡却分布着庙岛群岛,水交换动力严重不足,20世纪末海域环境质量下降最为明显,生态环境恶化尤为突出,已对生物资源、周边居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刻不容缓。
渤海海岸带生态修复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统一、及时、准确、有效、全面和权威的基础信息和科研成果支撑,这些也是国家基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环渤海环境修复工作的重要保障。环渤海三省一市涉海管理、科研和高校机构众多,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种规模的海洋普查和专项资助下,已获取了大量关于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基础信息和生态修复科研成果,为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和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开展信息共享是关键手段。但由于海上调查数据获得的困难性和科研工作的艰辛性,在当前的行政管理模式下,不可避免地存在部门间的壁垒,同时信息持有者权益不显明、缺少数据共享积极性,共享信息缺乏数据标准,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没有稳定专项经费维持等一系列因素,致使海洋信息共享的渠道仍不通畅,远不能满足政府、市场和社会对海洋信息服务的需求,真正实现海洋信息共享,推动渤海海岸带生态修复工作快速发展任务还很艰巨,在信息共享体系和技术体系研究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1]。
参考文献
[1] 章任群,夏登文,刘振民.海洋信息共享技术[J].海洋信息,2002(1):1-5.
[2] 路鹏,苗良田,李志雄,等.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地震,2007,27(3):125-129.
[3] 唐国建.“条”“块”不对称:跨界海域环境治理政策失灵的制度归因:以《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7-31.
* 基金项目:2009年度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海洋污染过程监测集成与氮磷承载量评估技术”项目 (200905007);天津市2011年度科技兴海项目“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及生物识别单元的开发应用”(KJXH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