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主义、生态消费与生态文明建设

2013-04-11李桂丽李龙强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消费生态

李桂丽,李龙强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10)

一、消费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负面影响

消费主义(Consumerism)是把对物质财富的无限占有、对消费的贪婪追求作为人生全部内容和价值追求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体现。消费主义不是单纯的价值观念,也不是单纯的实践行为,它是二者的结合,通过有形的物质消费实现心理的满足。消费主义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人们一旦接受了这种生活方式,就难以再摆脱,很容易把这种异化消费当作人的生存本质和追求目标。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消费主义具有很强的诱惑性,对人类道德的健康发展危害极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产品的丰富,相对于消费不足的状况,社会生产出现了过剩,这是经济社会的顽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政府的宏观调控,企业的广告宣传,经销商的优质包装,买卖中的打折优惠等措施,以便形成有利于消费者消费的文化氛围,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就会产生深深的匮乏感和旺盛的需求欲,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去购买和消费。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煽动人们的消费激情,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消费主义不仅仅满足需要,而在于不断追求对于彻底满足的欲望。……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1](P145)。人们受这些诱惑性因素的刺激,正常的物质生活屈从于社会对消费的调节。

消费主义如同精神鸦片,它会使人迷失在过度消费带来的虚荣心的满足上,这种满足让人们过分陶醉在物质消费中,忽略了精神消费。因此,消费主义在使人成为物质富翁的同时,却把人变成了精神乞丐,造成了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之间的比例失衡,马克思把这种畸形消费称之为异化消费。当人们被消费主义的浪潮所包围时,就已经陷入了欲望和满足的矛盾中,幸福感也会随着这种现象的加深而逐渐降低。迈克·费瑟斯通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尤其是世纪之交(指19与20世纪之交)的科学管理与‘福特主义’被广泛接受之后,建构新的市场、通过广告及其它媒介宣传来把大众培养成消费者,就成了极为必要的事情。”[2](P19)在马尔库塞眼中,这种诱惑性需求是一种“虚假需要”,因为此时真正意义上的人,已经转变为被异化了的消费者,成为了爱别人所爱、恨别人所恨的盲从者。

第二,消费主义具有象征性、符号化特征,是社会风气下滑的重要诱因。

我们都知道,胎儿的体重和孕妈的营养状况息息相关。如果孕妈妈的饮食结构不合理,又存在挑食、偏食、忌口等因素,就有可能造成胎儿的营养摄入不足,导致胎儿体重低于正常。当然,孕妈妈营养也不能过量,否则体重增加过快,胎儿体重超标过大,既会增加孕妈妈的负担,也会增加分娩中的困难。

消费的原初意义是为了满足人们自身对某种使用价值的需求,但由于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商品除了其正常的使用价值外,还逐渐地成为消费者展现自身社会身份、经济地位、个人品味的手段,成为向公众传递自我信息的窗口。从某种程度上看,消费者选择一种商品,实际上也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了一个社会阶层。当消费者选择名牌商品的时候,就表示他已经从以前的低阶层中走出,进入到一个与这种商品相匹配的高阶层中去了。消费主义文化的象征性,使得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被过多地赋予到了商品上面,从而使商品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功能。

同时,符号化使得商品的外观美感和象征性价值倍增,以至于出现了过度包装与高额广告费用等现象,大量资源浪费在不必要的地方。消费主义的符号化特征不但使生产的成本增加,也使消费日益走向边缘化。耗费大量资源生产出的产品被人们随机消费,而在人们感觉的瞬间满足之后,这些商品又成为了可以丢弃的垃圾。在这种虚妄的感觉被满足的同时,也将人们的下一个物质欲望激发了出来,并被无限放大。在消费主义语境中,消费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方面的功用退居其次,而其外延化的功用占据了主要方面,也就是说,消费品的符号价值已经超出了它天然的使用价值。人们受虚荣心和虚假需求的诱导,开始盲目追求高档消费品,以至于人的主体性地位也被盲目性消费活动所取代,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媒体宣传手段对人们消费的操纵上。广告操纵了消费,其实就是操纵了人本身,人们选择消费品不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判断能力,而是在广告的引导下去选择。以至于人们宁可入不敷出,也要满足这种扭曲的消费,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它淡化着人们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也动摇了传统美德的根基。

第三,消费主义具有浪费性特征,极大地浪费了自然资源。

在传统社会生活中,只要一种商品还拥有可供消费的功能,那么这种商品就可以继续消费,不会从消费领域中退出,从而在无形之中延长了商品的使用寿命,这既节约了资源能源,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在消费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中,消费大多属于符号化的消费,由于人们对这种符号化消费的认识是多变的,使得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呈现出主观多变的特点,这就是为什么一次性用品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用过就扔的习惯和商品的快速更新使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大增加,以至于在过度生产、过度消费、过度浪费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消费主义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自然属性是消费活动的基本属性,是一种通过消耗自然物品给人类提供所需信息和能量的活动。人们所需要的消费品、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源自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而人们的消费过程,就是物质和能量之间不断交换的过程;最后把消费后的“废弃物”再排放到自然界中。这样,人们通过对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索取、交换、废弃,通过人们的消费行为,把自身与自然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消费过程中,人们能否把握好消费的“度”,直接影响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状况,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对消费的过度追求会造成消费的异化,对废弃物的不合理排放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商品消费的评判尺度,也从传统的使用价值尺度转向符号尺度,越是奢侈的、能够彰显个人身份和地位的商品才越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那些适用性强、使用价值高的商品,由于缺少象征性的符号价值,而被消费者冷落或者抛弃,不但浪费了大量自然资源,也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第四,消费主义具有全球性特点,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不良影响。

虽然生态危机的总根源在于与私有制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由消费主义所主导的物质生活方式,也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西方国家不但要把资本的触角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还要把他们的高消费模式向全世界推广,通过文化输出和跨国公司等手段,把消费主义的文化理念推广到广大发展中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追逐这种消费模式,加入了不可持续的、高消费的行列之中,我们也没有幸免。在迎合高档消费品的出口,以及满足国内高消费需求的背景下,生态环境成为了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牺牲对象,自然界满足人类需求方面的能力被逐渐削弱。在这种高消费的影响下,我国资源环境的压力空前,已经远远地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截止到2003年,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是美国人均水平的1/10,人均年收入还不足美国的1/7,但是我们在奢侈品的消费方面,却大大领先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我国能源的转化率也远远不及美、日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相同条件下,每增加1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量,我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是日本的7倍。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们已经成为各种能源的消费大国,各种能源“荒”接踵而至,“煤荒”、“电荒”、“油荒”等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常客。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承接了发达国家大量的夕阳产业,这些产业污染重,效能低,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破坏。

二、生态消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考量

与消费主义不同,生态消费是指人们在满足自身消费需要的同时,综合平衡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自觉遵从生态系统对人类消费的约束,实现自然、人、社会之间和谐共生的生态化消费模式,它具有适度性、持续性、全面性、精神消费第一性等特征。生态消费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第一,生态消费是反对消费主义的有力武器,是对消费主义狭隘思想的超越。

从根本上说,人类消费的真正目的在于自身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再生产人类自身。而消费主义价值观则把人引向欲望的陷阱和拜物主义的泥沼,使消费发生异化。社会的健康发展,应该是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人们的目光不能只聚焦在财富和物欲上,还要关心精神文化生活。消费主义价值理念从人文关怀的视野中游离出来,把人类生存的初始目的也抛至脑后。虽然人们膨胀的物质欲求不断被满足,但却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人们也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今世界,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生态危机,是与人们对自身物欲的放纵、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攫取以及对消费品的挥霍分不开的。我们不提倡禁欲主义,不提倡苦行僧式的人生哲学,但我们也坚决反对纵欲主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很高兴看到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节制自身的消费欲望,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力争建立一种不为物役、精神自在的消费方式,一种坚持节俭、杜绝浪费的消费方式,一种绿色健康的消费方式。

第二,生态消费是人主体消费意识的觉醒。

消费是手段还是目的是一个必须首先厘清的基本理论问题,当手段成为目的,消费成为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意义时,能否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就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在消费主义者那里,消费的本质和现象、目的和过程之间已无任何界限可言,消费更多地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商品的符号化需求,而不是更好更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现代社会过分重视物质的增值和扩张,以及人的外延式发展,而忽视了人性与内在价值,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消费也从人的生存手段转变为控制人类生存的异己力量。消费主义坚持为发展而发展的病态逻辑,颠倒了消费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辨证关系,结果是过度生产的出现,以及它所带来的过度消费和大量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威胁到人们的精神家园。所以,我们应该从是否有利于人的本质的完善来判断人们的消费行为,从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来判断社会和科学的进步。

生态消费是人主体消费意识的觉醒,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及其相应的发展理念的结果,是人类思考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是“人的复归”,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3](P185)。弗洛姆认为,作为能够满足人需要的活动,消费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也就是说,消费是从属于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服务的[4]。生态消费关注人类社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要求人们转变消费观念,树立符合人真实需要的生态化消费理念,引导人们的消费向着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要以生态化的消费方式代替病态异化的消费主义,使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和谐。也只有如此,才能使人展现其全部潜力,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确立起真正的人道主义关系,促进人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生态消费是人们提高自身伦理道德水平的需要。

生态消费理论把传统伦理学与当代生态科学、环境科学联系起来,把自然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联系起来,提出了人类社会新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范式,也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一方面,虽然人类对物质的需求是无限的,但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地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从理论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客观的,也是无限的,这决定了人的消费需求也具有理论上无限提升的可能。但是,可能不等于现实,消费的实现还要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比如资源环境、生产条件、收入水平等。由于这些客观条件的影响,人类无限的消费需求又呈现出有限性特征。所以,人们的消费是无限性和有限性、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如果消费远远地超出了自然和杜会的承受能力,不但不会达到人们预期的消费目标,反而会引起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过度的消费欲求不但给消费主体带来身心伤害,也造成了财力的浪费和损失;不但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也引起了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因此,人们应该从有限的物质资源出发,大力倡导并践行适度性的生态消费。

另一方面,生态伦理学是生态消费的理论出发点。生态伦理学是人们通过对生态危机的反思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伦理学,是一门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规范人类行为的学科,它有别于传统的伦理学理论。生态伦理学通过提高人们对自然价值和权利的认识,通过提升道德标准、基本原则和相应规范指导人们的行为,来保护自然界和自然生态系统。作为道德主体,人不仅要关心自身,还要关心孕育了人类的大自然以及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万物。对自然界的关爱需要科学与法律,也需要伦理道德,即既需要外在因素,也需要内在因素,而在很多情况下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往往是人的道德伦理[5]。生态消费理论认为,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而进行适度的消费是道德的,过度浪费的穷奢极欲的行为则是不道德的。也就是说,生态消费行为是生态伦理在人们生活中的现实体现。

第四,生态消费是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一环。

简单来说,循环经济就是指在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中,人们自觉遵从生态规律的做法。人类要想全面地了解自身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就要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使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顺畅,自觉调整人类的经济行为,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于是,一些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实现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生产领域,应该把现行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过程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过程,把“消费-排放”的开放式经济流程转化为“消费-回收-再利用”的封闭式经济流程,坚持减量化、再使用、再生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这样一来,循环经济对经济活动的各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生产企业要优先选择可再生的资源作原料,革新机器设备和工艺流程,尽可能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尽可能地回收再利用;消费者要尽可能购买绿色产品,并在产品消费之后承担起回收废物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其次,在生产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使传统经济活动中的废弃物成为新的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从消费角度分析,循环经济优越于传统经济的地方在于,它非常重视对消费后产品的资源化,重视对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无论是从产品设计、制造,还是消费、回收、再利用方面,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减少排放、资源重复利用方面都极具优势[6]。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利用和可持续消费联系在一起,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经济活动,把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如果把循环经济作为生态经济的表现形式,那么生态消费就应该作为生态经济的起点和最终目的。循环经济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生态消费的大力提倡,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文明视域中生态消费的途径选择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消费观念的培育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环境对人与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当前我们不仅要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自身的指导思想,还要加强对生态消费的引导和规制,以树立起和谐健康的生态化消费观念。

第一,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自身的指导思想。

生态化消费是以保障人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的消费观念,它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自身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否保持全面、协调与持续发展,取决于人能否正确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又取决于人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人、自然、社会这个生态系统整体的健康运行;而人的畸形发展,则不利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协调、持续、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刺激消费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多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倡导消费的目的则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虽然二者实施手段类似,但目的却截然不同。贯彻“以人为本”的生态化消费观,建设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模式,对以健康产业、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大有裨益,在拉动内需的同时,也有助于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以人为本”的消费观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生态消费是一种健康消费。人能否全面发展,首先就要看这个人的身心是否健康,这是基础。人的身心健康是由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组成的,是人自身的自然生态系统状况与社会生态系统状况在人身上的有机融合。人身体的各个器官组成了人的体内自然,它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和生理机能,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生态关系链。如果这个关系链上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人就可能生病,甚至是死亡。二是生态消费是一种素质消费。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在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在科学文化、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修养。人的素质是人、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化与外化的综合表现,它的全面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提高人的素质就要提高人在精神消费、文化消费和教育消费方面的比重。三是生态消费是一种能力消费。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取决于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人与外部环境的协调能力,提高身心健康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能力等等[7]。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反映在消费问题上,就表现为人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社会消费与个人消费的有机统一。

第二,必须加强对生态消费的引导和规制。

在对待消费的问题上,“因噎废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超越消费主义,不是要求人们实行禁欲主义,不去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恰恰相反,没有对物质的消费就无所谓超越。正常的物质生活离不开消费,也离不开消费对生产的积极拉动作用,只有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资料,才能够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时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已经成为了一种堕落的异化的劳动,人也成为了一种只知道物质消费的“残废的怪物”。那么,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呢?

当前,我们仍然需要坚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基本经济政策,对待消费,我们既要刺激,又要引导。一方面,我们要依据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去引导消费。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就要让人们在消费问题上,要坚持全面而非片面发展的观点,不但要有丰富的物质消费,还要有精神和文化消费,并且在消费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加大精神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文化消费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日常活动,它能较好地满足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精神文化需求满足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通过有形的物质消费对人的生理需求的补偿作用。另一方面,在物质消费领域,我们要引导人们打破“更多”与“更好”之间的非理性连接。作为供人们消费的物品,并不是数量越多质量就越好,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统一性。我们需要的“更多”是生产更多的耐用品,更多的绿色商品;我们需要的“更好”应该体现在消费的质量方面。如果人们消费的越少,而生活质量反而越好的话,那可能就是人们消费中的最理想状态了。在消费领域,我们应该实现更多与更好的有机结合,以生态文明的要求为基本原则去引导消费,建立一种把消费的“质”,生活的“质”放在第一位的需求结构,使人们的消费结构更合理,消费质量更高[8](P79-86)。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合理地刺激消费,以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且要正确引导消费,使消费控制在生态容量的底线之内。

第三,必须树立和谐健康的生态化消费观念。

生态消费观念的培养,离不开对公民生态意识的教育和强化,在此基础上,树立全新的生态道德伦理理念,使人们的价值观取向从经济方面转移到生态方面,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既崇尚自然,又勤俭节约,使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成为人的内在精神需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宣传媒介和社会性公益活动等,向人们传播生态知识和正确的消费理念,促进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消费习惯的养成。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但是人的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如果这种活动超越了自然的承受限度,势必引起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而人也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我们应加强各种生态化的示范活动,建立由政府、民间团体、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群众性生态化运动,大力提倡绿色购买、绿色消费,反对豪华和浪费,向生态、节俭、健康的生态型消费转变。

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不可持续的消费观,它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理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这种消费观也逐渐地渗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并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生态危机的解决,离不开正确消费观的确立,而我们要确立正确消费观,就要自觉抵制消费主义思想的侵蚀,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的消费体现着人们的合理消费需求,是人性化的消费形态。我们不但要重视人的自然属性和物质欲求,更要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追求。因为人的物质欲求只是满足需要的手段,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和全部。生态化消费则强调在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基础上,追求人精神生活的满足,以最终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坚决反对奢侈浪费的生活哲学,提倡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建设“两型社会”而努力。

总之,从消费主义和生态消费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消费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也符合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生态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必须坚持以生态化的消费理念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1]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邓志伟.弗洛姆对消费异化的伦理批判[J].消费经济,2005,(4).

[5]邱耕田.生态消费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7).

[6]刘解龙.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消费推动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7,(6).

[7]廖福霖.关于生态文明及其消费观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1).

[8]陈学明.生态文明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消费生态
Film review:WALL·E
“生态养生”娱晚年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40年消费流变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消费ABC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