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

2013-04-11王晓英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网络文学文学

王晓英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浅谈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

王晓英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网络文学语言是网络文学审美形态的核心要素。它由于特殊的创作和在线身份,打破了现实社会的束缚和传统文学语言的局限,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汉语文学语言的实践,丰富了汉语文学创作的视阈。

语言;网络文学语言;美学特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媒介。语言是构成文学形态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学形态的直接表达。正如“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物和思维过程。”[1](p25)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网络文学在语言运用上有跟传统文学语言共同的审美特性,但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因为网络提供了一种令文学突破语言和文字,把文字、数字、代码、声音、图像等结合在一起的可能,从而使网络文学语言呈现出自身的审美品格,在网络文学的迅速发展中,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质。

一、酣畅随意的表达美

1.直抒胸臆。所谓直抒胸臆,就是思想的直白、情怀的直露,不借助任何意象来承载或点缀。如古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再看国外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如此脍炙人口,谁也不觉得有什么缺憾。

网络文学在直抒胸臆上前进了很大一步。首先,从创作主体和写作内容来看,文学在初民时代属于民间文学,是关于普通人的生活。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的发展,文学创造的主体由普通民众向专业文士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文学走上了精致化的道路,文学创作也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专利。网络文学的兴起改变了这一现状,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使得文学创作再一次向民间复归。这个复归,首先是文学创作主体的大众化,平民化。从公务员、教师、学生,到军人、工人、农民等各行各业,只要有互联网和鼠标,就可以写作。从写作内容来看,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文学创作不需要成为各种光辉形象载体,而可以事关无名小辈、庸常人生的现实书写。因而网络文学作品更能够切合时代,更具有时代的气息、生活的气息,真正成为黄遵宪先生所提倡的那样,是“我手写我心”的文学。

其次,从文学作品的传播模式和接受方式来看。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建立了作者——网络——读者这样一个更加直接有效的文学模式。随着阅读环境的变化,读者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转换身份与作者进行交流。在互联网这个交流平台上,由于人际交流的虚拟性、匿名化、偶然和不确定性,对话的双方往往实话实说,率真对话,因此其批评更多地出于其性情的真实和率直。这种主客体交融互动的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再创作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和读者通过感悟到情感的互动,不断得到审美的愉悦。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美也为所有网民提供了相对于传统文学说来,在创作、发表、欣赏方面的“绝对自由”,也撼动了传统文学话语系统,使得文学走进大众之中。[2](p35)

2.意象美。文学创作总是因情而生,抒写情性,以情动人,并与情感的萌发,情感的体现、情感的效应是息息相关的。罗丹认为“艺术就是情感”,这就需要将情感由语言的形式意象化,把内心情感与生活经验化为语言可以把握的具体特殊生动的具象。网络文学是文学艺术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完美融合,具体地表现为文学语言的载体从平面的纸质文本转变为立体的网络。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多媒体手段能够使文学语言的张力最大程度地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在互联网中,语言符号的“能指”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过去传统纸质文本中文学语言所蕴含的意境需要借助联想、想象、移情等才能够准确地构建起来;而在网络文学中,音乐、绘画、色彩等多媒体手段的参与,使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能够更加直观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更加迅速、准确地捕捉到文学语言所蕴含的意境。从而使得网络文学语言不仅没有失去文学语言应具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而且使得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更加独具一格。[3](p38)网络的创作者通过语言营造了各种特定的语境,使词语、文字摆脱概念的束缚,获得具体的特殊的涵义。如曾经一度非常受人欢迎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者将数学公式引入了文学作品中,加之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使其中一些句子一时成为了广为引用的经典语录。

二、词句构成方式的简约美

简约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对形式美的最高境界。印刷文学作品要求阅读者具有较高的学识和精神境界。读者阅读时,更多希望在与作者的精神交流中获得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实现情感愉悦和心灵净化。在对于印刷文学欣赏的动机中,认知社会提升能力的动机占主导地位,消遣娱乐感受人生的动机次之。纸质阅读的方式也使得读者有充裕的时间,选择适当的环境进行诗意的从容地阅读,获得美的愉悦。因此,传统作家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往往全方位地考虑作品的深刻性、内涵性,思想性以及它的社会价值,在写作时字斟句酌,利用文字的隐喻性、非具象性和不确定性,赋予笔下人物以思想、血肉,从而深刻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而网络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作者身份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他们写作态度的随意,缺乏责任意识。“发泄”和“娱乐”成为网络写作的一大特点。大多数网民进行网络文学创作的动机,已经不再是奢望自己的作品能够鼓舞人心,而是随心随性,为了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望,让自己开心放松。从而把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高级、复杂的审美过程消解为简单地、粗鄙的感官刺激和反应。在写作中,他们不再追求词句的完美、句式的完整和语法的规范,使网络语言体现出简约性。

另外,读屏模式也导致了网上作品的词句构成方式的简约。读者坐在电脑前,鼠标轻轻一点,立刻可以切换屏幕。一个个超链接文本中,种类繁多的文学作品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有些网络文学作品,配了插图、音乐,并充分利用了三维动画效果,对读者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和吸引力。而传统文学作品中冗长的句式和繁琐细致地描写,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厌烦,从而迅速切换文本。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在网络上的写作者往往为了追逐更高的点击量以获得自我成就感,或者为了使网络文学作品带来更多的盈利,在题材的选择和写作方式上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对读者趣味的迎合。同样地,在作品的词句构成方式上趋向于简约。主要表现在:

首先,语言简洁,经常省略主语。网络文学作品的写作中,由于作者写作速度和思维速度快而跳跃,导致很多网络作品多用单句、短句,甚至单词成句,经常省略主语,拒绝使用逗号和句号之外的一切标点符号。[4](p48)比如安妮宝贝的小说。在她的小说中,对主人公心理活动、场景,情节的展开等描述没有多余的话语,仿佛每句都不可缺少,每句都是那样的重要。文中的主人公对话并不是太多,但是气氛却显得非常沉重,令人有些窒息的感觉,在阅读中让人忘我去体会那种场景。网络文学作品的这种表达方式正是扬弃了文人艺术中雕饰浮华的一面,达到了以质为美,以简为美的审美境界,直接体现了简约风格的内在本质和精髓。同时,这种语言的简明、快捷,使网络读者在阅读此类作品时,感到一种生活的气息,完全的快感,酣畅淋漓,他的情绪因此得以很好的宣泄了。

其次,由于网络信息载体的多媒体性,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还能看到生动、形象的画面,或者听到MP3声音,如有声小说。网络文学通过多种途径诉诸读者多种感官,使读者得到了多重审美体验。这对于喜好突破创新的年轻读者而言,更有亲和力和吸引力。为了表情表声,网络文学中还使用计算机输入各种非文字符号组成的表情符号,甚至还可以代表一些事物。像:“:-)”表示面对面,“)p”表示吐舌头,“:-D”表示开口大笑,“Zzzz”表示睡觉等等,这些表情符号给人一种眉目传情的感觉,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可阐释性,增加了互视、互听的近距离交际效果,增添了动作性、在场感和即时感。

三、语言风格的前卫和时尚美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阐述“美”的定义,认为“美就是变化中表现的统一”。单调无变化不能产生美感,所以僵硬的词语本身并不能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和新奇的感觉。[5](p43)网络创作者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重组,简写等使其保持自身的新奇和不规则性,比如词语“打酱油”表示“不谈政治,与自己无关”的含义;用字母“MM”、“GG”指代“妹妹”、“弟弟”,“CU”即英文“See you”的读音,即“再见”,“WC”不是指公厕,它有时候指“WORLD CUP”,正是通过各种简写,表现出一种新奇与含混,网络文学语言才那么耐人寻味,符合大众的审美期望。计算机可输入一些非文字符号,如“@#%$&*§□△☆”等,这些符号没有特定的读音,但是在网络文学作品中运用起来非常方便,也很有意思。如“我叫#@$&§”,这些符号相当于我们平常所用的“某某”,但现实出一种独特的“网味”。

另外,网络写手们经常游走于网络世界,使得网络语言基调具有创新时尚化的倾向。他们创造性的运用网络新词语,达到具有前卫、浓郁的小资味,来实现作品的流行时尚快感。比如,给现代汉语传统词汇赋予新的含义。“恐龙”成为“个性泼辣而野蛮的女友”,“大虾”意思“大侠”,即是对网络高手这一类人的称谓;“青蛙”则成了可爱但不帅气的男孩的代名词。

总之,网络文学语言由于在线身份和特殊的创作,打破了现实社会的束缚和传统文学语言的局限,显示出了和传统文学语言不一样的审美特征。这些审美特征,体现出了自由蓬勃的朝气,使得原来枯燥无味的阅读变得光彩动人,已经成为现代大众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并让我们把网络文学真正当成一种美的欣赏和自由而愉快的生命体验。

[1]张贤根.存在·真理·语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李荣启.文学语言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孔玲.网络文学语言审美特征[J].文艺理论,2011,(8).

[4]葛红兵.文学概论通用教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邓年

H146

A

1003-8477(2013)08-0111-02

王晓英(1972—),女,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网络文学文学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我们需要文学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网络文学的诞生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