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若干思考

2013-04-11王琳博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学制度

王琳博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期,建立健全现有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用了专门一章,系统阐述“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这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我国的大学不是没有制度,而是缺乏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大学制度。基于此,本研究以我国公办大学中的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制度构建为对象,通过分析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和属性,以期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参考。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及属性

概念是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通过认识事物的涵义,揭示事物的本质,使人们研究和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在构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科学地回答“现代大学制度是什么”的基本问题,并从概念中挖掘其属性,以期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

“现代大学制度”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关于它的概念还未形成定论,但逐渐呈现以下研究范式:一是以“制度”为主体的哲学思维模式的研究,其逻辑主线为“制度——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这种范式遵循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从共性到个性的规律;二是以“大学和大学制度”为研究对象,从比较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发展史的角度展开研究,其逻辑思路为“大学发展史——大学制度演变史”,研究顺序是先西方后我国。

1.从制度涵义和适用范围来看,有学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大学办学体制;二是形成符合提高办学水平与效益要求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机制。前者是指大学外部,明确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与大学的关系;后者是指大学内部,规范其运作方式和管理制度,明确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1]。还有研究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大学制度而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政府宏观调控,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相统一的高等学校管理制度的总称。现代大学制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权责清楚,政事分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高等学校管理制度。狭义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指高等学校(办学者),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2]。有的学者认为,大学制度是以学术本质为根据,确定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大学行为规则体系。它从内外关系上,可分为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成文制度、不成文制度;从内容维度上,可分为组织设置制度、管理制度、工作制度等。这些制度又可划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大类。基本制度是关于大学性质、任务以及组织构成和主要行为活动等最基本内容的原则规定或框架,是制定各项具体制度的基础和依据;而具体制度则是基本制度的展开或具体化[3]。有学者认为,从社会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把大学制度分为根本制度、一般制度和具体制度[4]。

2.从大学制度的演进史来分析,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以德国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制度,二是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制度,三是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制度[5]。需要指出的是,对“现代”二字的理解。冠之以现代,不过借用一个名词而已,表示与过去的不同。在国内学者眼中,“现代”一词仅仅是一种象征的说法,是一种美好理想的总汇。事实上,更为合理的理解“现代”的涵义是指在时限上从过去以来持续到现在。它只是一种表示“美好的、理想的”修饰语。

由哲学和教育学两门学科的“母子”关系特点分析,从哲学维度回答“现代大学制度是什么”的问题更接近于其本真的认识。因为从高等教育哲学观的角度和汉语语词的表达上分析,“现代大学制度是什么”这个问题常常是从其特性、实质或特质上去描述的。鉴于此,愚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真正本质包含了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上是指大学制度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而建立的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制度体系,即宏观层面的制度。狭义上是指大学内部管理制度,即微观层面。如大学的人事人才制度,财务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

(二)现代大学制度的属性

众所周知,每种客观事物都有其属性,认识事物的属性是探究事物本质的途径之一。属性即特质、特征和性质,是事物内在的或固有的、不因外部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性质。由此推论,制度属性就是内在于制度之中并以此区别于其他制度的一种质的规定性,或根本性特征。作为一个规范体系和制约机制,或者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工具,任何制度都存在属性问题,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制度[6]。基于此,现代大学制度的属性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固有的本质的特征、特性或特点,是其区别于其他制度的根本。从大学制度的概念和发展史分析,现代大学制度具有如下几种属性:

1.社会制约性。大学制度的社会制约性是指现代大学制度的存在与发展深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任何制度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的出现与变革是随着社会矛盾的不同而改变。现代大学制度既有国别之分,又有时代之差,可见它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的概念,它将伴随社会的发展变迁而改变。难怪有学者对我国大学制度的变迁和发展作了如下的划分:滥觞期(19世纪末—1911年)、初创期(1912年—1949年)、转型期(1949年—1977年)、变革期(1978年—1991年)、发展期(1992年至今)[7]。

2.开放性。大学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实体,由此建立的大学制度也应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一方面要求国家宏观层面的制度的建设需要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制度,另一方面要求大学内部管理制度要保持开放。如大学教师的聘任制度、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坚持对外开放,保持适度的人才流动,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才能壮大师资队伍,增强大学教师的整体素养和综合能力。否则,封闭的人才管理制度容易造成“近亲繁殖”的人才智库。

3.公正性。我们知道,公正是一种基本的正当的社会价值,公正性是人类社会制度所追求的终极目的之一。因而,大学制度必须具有公正性,公正性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属性[8]。公开透明,建立“阳光机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理想诉求,公开、公平、公正的大学制度才能取信于民,才能避免管理中的腐败问题,才能在执行中产生实效。

4.人本性。制度是主观见诸于客观的时代产物,大学制度制定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大学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人”而展开,所有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要落实在“人”的身上[9]。人是大学制度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根本目的。它的产生蕴涵了人的主观意愿与客观诉求,它的发展是人际关系及利益相关者矛盾运动的结果。因此,以人为本,服务大众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原则,人本性就构成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属性。

5.本土性。最早的大学制度起源于中世纪大学,发展于19世德国柏林大学的洪堡改革,丰富于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改革,影响到我国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每次大学制度的变革都融入了各个国家文化、地理及历史的因素,这不仅丰富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而且彰显出大学制度的生命活力。于是,本土化逐渐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又一属性。

需要进一步说明,大学制度的几个属性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它是统一于大学制度之中,这样界定的主要缘由是科研需要。事实上,各个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说公正性和开放性就是相互兼容的,只有开放的大学制度才能确保制度的公平,只有坚持公平的原则,才能使开放名副其实。社会制约性和本土性也是相互联系的,不同国家、地域的大学,因其社会现实的差异,所以大学制度呈现本土化的特征,本土化是由大学制度的社会制约性所致,而社会制约性要求大学制度与各个国家的本土文化相融合,这样大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才具有牢固而可靠的根基。

二、构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意义

现代大学制度包含宏观和微观层面两个方面。一方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可以推动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大学自身发展。

首先,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制度改革的外因。摆脱现有大学体制的弊端,亟需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我国大学和世界各国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管理体制的竞争。在2006年国际《财富》论坛上,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发言指出,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从我国长远来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

其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根基,这是制度改革的内因。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大学的发展应适应社会的需要。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模式。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自然要求大学能适应这样的改变,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正是时代的呼声。

三、构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原则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不仅是高教改革的历史必然,也是大学自身建设发展之需。在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除了遵循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的规律外,还要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公开透明的原则,让大学制度更好地发挥其功效,服务大学发展和国家改革的需要。

(一)宏观层面的大学制度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其主要体现大学制度的外部环境。每种大学制度的诞生、颁布、试行、实施和修订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作用的产物,都受到当时当地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也即是说,大学制度的社会制约性,要求大学的管理者在制定大学制度时应自觉遵守客观实际的要求。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度存在的根本要义在于协调多方利益主体的关系,建立一种满足多方利益主体的平衡机制体制。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规范大学人的正当权利,治理不合理的现象,发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大学功能,发挥大学制度的保障监督功效。

3.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构建符合大学发展规律的“阳光机制”由现代大学制度的开放性和稳定性所致,建立“阳光机制”,才能让制度更具权威性和实效性,避免腐败和不正当行为。

(二)微观层面的大学制度

微观层面的大学制度是指大学内部管理的制度人,如大学教师的评价制度、学生管理制度、人事人才制度、校长遴选制度等。从大学的本质来看,大学是以研究高深学问的人才的聚集地,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中与大学人有关的制度尤为重要。为此,笔者以大学里人事制度改革和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为例,以期抛砖引玉之效用。

1.针对大学人事人才制度而言,大学制度建立要坚持减员增效原则。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根据实际工作量和高校校情而定。而中国大学校级领导的数量常常是国外大学的3~5倍(还不考虑庞大的校部机关),院系级领导的数量常常是国外大学的2~3倍。如果中国的大学只配置1个校长、2~3个副校长,显然不可能完成这种平衡[10]。近日,各大新闻媒体报道,北京大学1个校长配有11个校长助理,人员数量的设置甚至超过了中央某些部委。大学仿佛成了政府部门,远离大学学术研究机构的本真。此种现象表明高校人员的冗余已经影响到大学的发展,有时会出现指挥的人多于实干的人,不但耗费了高校发展的成本开支,而且也不利于培育积极的工作氛围,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大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大学的管理。

2.针对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而言,坚持任命和选拔相结合的原则。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大学校长任命制。国家通过掌握的资源和信息优势,通过任命制,可以达到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国家在高等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比如,国家目前正在实施的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计划。这其中就有东西部校长的人事变动,部分东部高校校长调任西部高校,东部地区的校长们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育人理念融入西部高校之中,逐步改变西部高校滞后发展的现状。但是,任命制也存在弊端。因此,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在2011年年底,教育部首次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了东北师大、西南财大的校长。现在,已有超过1/3的直属高校开展了副校长的公开选拔,6位懂教育、懂财经、懂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经过公开选拔异地任职走上了总会计师岗位。同时,75所直属高校中一半以上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实现了交流任职。今后我国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完善公选办法,不断深化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革[11]。至此,将任命制和遴选制相互结合是当前我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切实做法,是符合我国当前高教改革的客观实际。

[1]陈德敏,林勇.初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1,(3).

[2]毕宪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3]张俊宗.大学制度:范畴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4]杨运鑫,薛天祥.大学制度的分层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4,(4).

[5]宋旭红.“现代大学制度”概念综述[J].江苏高教,2005,(3).

[6]聂劲松.教育研究制度属性及其困惑[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学报,2010,(2).

[7]江涌.我国大学制度的变迁与发展[J].学术交流,2007,(12).

[8]别敦荣,吴国娟.论大学制度的公正性[J].教育研究,2005,(7).

[9]李应招.论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10]大学制度:从纵向平衡到横向制衡[N].南方周末,2007-03-29(4).

[11]郭少峰.大学校长公选试点将扩大[N].新京报,2012-08-17(5).

猜你喜欢

大学制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