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公安院校美育教学的若干思考

2013-04-11高筱媛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师资队伍美育

高筱媛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210012)

新时期公安院校美育教学的若干思考

高筱媛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210012)

“美丽中国”的提出与艺术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实现为高校美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最佳机遇,公安院校理应紧跟时代潮流,立足自身特点,遵循美育规律,科学组织实施公共艺术教学,从而为培养新时期合格的人民警察发挥美育教学的独特功能。

公安院校;美育教学;路径思考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举国上下的奋斗目标。“美丽中国”既体现为自然美、生态美、环境美,又体现为中国人民的生活美和当代中国的艺术美,是有形景观和无形内涵相结合的统一之美。因此,“美丽中国”是当代中国人民正在从事的伟大实践的美学表述。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国高校专门以美和审美为研究对象的美育教学,也迎来了历史的最佳时机。

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美学核心内涵的艺术学,在近期我国一级学科的大调整中升格为独立的门类并下属五个一级学科,专业艺术教育资源井喷式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即美育也覆盖几乎所有高校。然而,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民警察的公安院校,在美育教学的理念、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培养手段等方面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要求。作为公安院校的美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良好的历史契机面前应该有所思考。

一、明晰的培养目标是实施美育教学的始点

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新时期合格的人民警察,而美育的目标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合格的未来警官,不仅包括以忠诚警魂为核心的政治素质,以“说得过,追得上,打得赢”为代表的业务技能,还应包括以智商、情商等表现出来的全面发展的能力水平。美育教学在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功能与价值,是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因此,在公安院校开展美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几个未来公安队伍中所谓的“文化人”,也不是仅仅把它当作素质教育的补充和陪衬,而是应着眼于提高未来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把未来警官塑造成有教养的完整的人,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回溯历史,我们发现包括公安院校在内的很多高校曾一度将美育和艺术教育作为辅助性和补充性的学习内容。而古今中外,对美育教育却都非常重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对于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提出的要求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游于艺”不仅是实现德、道、仁的精神与技能保障,而且为之树立了最高的品质标杆。孔子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性格。中国古代如此,外国也一样。柏拉图对于未来社会构想中就有“艺术是教育的基础”这个重要思想,他对于美学、艺术的智性作用的认识和表述与孔子不谋而合。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继承了导师的艺术思想,将艺术当作一切研究的方法论加以阐述。由此可见,在古今中外圣人贤达那里,美育、艺术绝非今日有些人将之作为课余爱好或特长训练,而是赋予其“治国平天下”才能的必修课程。当代由于社会分工的专门化和细密化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单面人”现象使得社会美育的普及、提高更为迫切,公安院校的美育和艺术教育理当在培养新时期合格的预备警官、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做出努力和贡献,这理应是公安院校实施美育教学的出发点。

二、创新的课程体系是形成美育教学特色的沃土

美育是人类运用社会实践创造的一切美的成果来完善自身的巨大工程,具有陶冶性灵、培养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的文化魅力,而艺术教育是社会美育的起点和核心,艺术的审美功能决定着高校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教育部在《艺术课程标准》中,将艺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其价值是创造美、鉴赏美的价值、情感价值、智能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①参见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这意味着我国高校的艺术教学模式是精英型专业化的艺术教学与普及型大众化艺术教学的共同发展。公安院校的美育教学显然属于后者。

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美育教学的实施必须走普及型大众化的艺术教学之路,但这并不排斥要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艺术教育发展规律。艺术是一门涵盖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戏剧、影视等众多科目的学科,艺术学各科目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公安院校在实施艺术教学、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考虑到艺术学科之间的整合设置和各学科的特点,各学科之间的链接和浸透,以形成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科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笔者认为:公安院校在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可采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教学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纳入必修课的课程只能少而精,现阶段以《大学美育》或《美育概论》为主,重在提升全体公安大学生的美育修养。作为选修课程,应将其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一个类别进行安排,覆盖面应尽可能涵盖音乐、美术、影视、舞蹈、戏剧等科目,在课程层次上应兼顾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艺术水平,分设理论、鉴赏、技能等多个层次,并将立足艺术学科,辐射其它专业,作为公安院校艺术教学的发展方向,在条件具备时增设文科、理科、工科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如“数字与艺术”、“公安题材影视鉴赏”、“艺术摄影与刑事照相”等等。

除了上述排进课表的教学课程外,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公安院校还可在课外组建数量不等的艺术类社团,让有不同艺术爱好的学生都能在校内找到自己的活动空间和伙伴,同时,学校还可组织各种层面的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提供展现艺术教育发展水平的平台。

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美育教学翱翔的羽翼

艺术学从文学中分离出来升格为独立门类后,迎来了我国艺术教育的又一个春天。有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设立艺术专业的高校已达1400多所,每年的艺术院校招生场面火爆,公共艺术教育也不断扩展,从中、小学到各类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大大丰富和延伸,总之,我国的艺术教育环境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最佳时机。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大众对艺术消费的需求也不断扩展。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大趋势使得艺术成为大众的消费对象,艺术不再远离生活,而是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审视、感知和体验,艺术创作也随着艺术边界的扩展而日益成为人们的日常便利行为,大众接受艺术教育的欲望也日益上升,这一切都为从事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提供施展身手的机会,也带来了面对压力的严峻挑战。

客观而论,我国高校目前从事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应对社会的需求,首先是从事公共艺术教育即大学美育的师资严重不足,按照教育部的标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按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比例配备,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都未达到这个标准,公安院校也不例外,虽说尚未见到权威部门的确切统计,但公安院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尚未达标确是不争的事实。这显然是不适应新时期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

师资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高校人所共知的常识,而现阶段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的现状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显得格外强烈,因为目前艺术教育的课程在公安院校仅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由于思维开阔,他们的选课是多元的。他们既可能被高尚积极的文化艺术所陶冶,也可能被低俗、腐朽的文化垃圾所俘虏,关键点就取决于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其所接受的教育,若我们开设的艺术美育选修课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自然就不会受到学生的青睐。若再加上公安院校的学生也日益受到升学、就业和公务员考试等压力,出于多参与公安实战和社会实践锻炼自身能力和专心复习考试的想法,他们中有些人不愿将宝贵的可以自由择课时间安排给在他们看来暂无实际用处的艺术课程上,这样带来的恶性循环使得有些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名存实亡,或者是靠行政手段勉强维持,很难实现艺术教育的预期效果。因此,笔者呼吁,大力加强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高素质的师资可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元、有吸引力的课程,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公安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正可谓雏鹰没有羽翼,便无法在蓝天翱翔。艺术学这门新兴门类的建设,也必须从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前沿工程做起。

四、完备的教学设施是实现美育教学目的的保障

公安院校开展美育教学的目的不止于教授美学知识和传授艺术技能,而是要培养未来警官像艺术创作者那样富有想象力地组构新知识世界的能力,或通过美育知识的学习和艺术实践的锻炼培养艺术思维和创新思维,从而达到自我教育、全面发展的目的。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一切新事物的产生都凭借想象力与动手实践的结合。未来的人才必须是对生活具有敏锐感知并且富有激情和创造性的,而艺术思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尽管已被各界广泛公认,并且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一套比艺术教育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有效施教。因此,我们的教育要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警官的重要性,就必须将艺术教育纳入到整个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设施条件方面提供相应的保障。

艺术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情感的体验和生活的经验。作为公共课的艺术教育既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层面的美学修养教育,又需要对其加强艺术实践的能力培养,包括艺术技能和表达技能的训练,而这些都对教学保障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形式上看,我们似乎不乏对普及艺术教育的重视,而实际上目前包括公安院校在内的相当一部分高校受制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受制于教学设施和教学成本,艺术教育的教学设施保障不足。很多公安院校在实施艺术教学时,不能提供配套的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停留于书本,停留于理论,停留于课堂讲授,学生很少得到实训的机会,艺术技能和表达技巧的训练更无从谈起,艺术观察、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能力得不到锻炼,更谈不上从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去感受创作的艰辛和获得成果的喜悦,艺术情感与艺术思维也难以得到磨练,学生只能从书本中被动地接受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政治、艺术与人文主义等方面的知识,不能真正领会和接受所学知识,这样也影响学生客观地去分析、理解、评价艺术的美学价值及鉴赏能力的提高,艺术思维也必然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这样的艺术教育距离我们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相差甚远。

公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之所以存在上述尴尬、困境和误区,根本原因还是教育主体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解决的办法就是从“思想上重视”转变到“思想行动皆重视”。公安院校实施全员警务化,强调令行禁止,理应紧跟国家相关政策,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和相关要求,开足、开全艺术教育课程,完善教学设施,真正把艺术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整体规划中,使艺术教学科学化、规范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育警、艺术育警的创新之路,迎接公安院校艺术教育的春天。

D631.1

A

1673―2391(2013)12―0217―03

2013-07-29 责任编校:周文慧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师资队伍美育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医联体模式下全科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论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