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条件与特色发展之路

2013-04-11邹仲海博士张学森副教授上海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上海金融学院科研处上海009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31期
关键词:金融中心服务业上海

■ 邹仲海 博士 张学森 副教授(、上海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上海金融学院科研处 上海 009)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然性

从1990年中央宣布浦东开发算起,上海过去2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2009年上海经济增速的大幅回落反映了两方面问题,一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二是上海转型中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了。对于资源、能源、环境的巨大消耗,使上海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已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孟智芳、黄靖,201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城市功能,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上海的必然选择。

现代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科技含量高、产出附加值大、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邵宇开等,2006)。

金融业作为上海现代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为其他行业和产业提供支持的巨大作用。金融活动主要作用于资金分配,进而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的分配,通过资金形成机制、资金导向机制以及信用扩张机制等促进和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李安定等,2006)。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着力于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由于其行业范围广、机构数量多,以及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性、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层次和程度的金融需求,需要政府和金融部门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管理体制下,金融方面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稳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业已成为国家战略。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历史经验

功能型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载体、产业状况与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竞争优势相关,概括来讲,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与运行必须重视三个方面:一是空间区位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二是金融产业高度集聚的产业载体,三是有效的制度保障。

总结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要具备以下几个基础性的条件:

一是强大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纵观纽约、伦敦、东京以及香港和新加坡等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强大的国家、区域或者城市经济实力和货币地位以及金融、商贸等经济活动的全球影响力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先决条件。从经济总量上看,现有的国际经济中心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其经济总量占所在国GDP 的比重都在15 %以上。

二是大量的本土和外来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集聚。金融中心,是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聚集地,只有具有大量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才能够为世界各国经贸往来服务,才能够担负起国际金融中心的职能。

三是国际化业务占较大比重。伦敦高度自由化和开放的市场环境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前来落户,集聚了世界主要银行、贴现公司、承兑商行以及证券公司等机构,服务于对外贸易和国际中转贸易,国际化业务占极大比例。统计表明,总部设在纽约市的跨国公司的业务活动有更强的国际性,表现为近1/ 2 的收入来自境外资本运营,而其他60 家公司只有不足1/ 4 的收入来自境外资本运营。

四是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占主体地位。以东京为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东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基本上保持在36∶63左右;1970年东京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67.9%。2005年制造业占东京GDP的比重仅为8.7%,得益于“总部”的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内的其他服务业已成为东京最大的产业部门,其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6.5%(雷新军、春燕,2010)。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备的基础条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二五”以来,上海确立自身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在产业升级、区域布局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上进行了调整和转变,加速了上海的转型步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上海已经具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

一是上海具有金融业集聚的悠久历史。上海曾经是远东地区颇有影响力的“多功能经济中心城市”。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尤其迅速,其金融、商业、文化、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成就令人瞩目,并成为了中国乃至远东地区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和工业中心。上海逐渐成为“多功能经济中心”城市。在此期间,上海的工业中心地位固然依赖其工业的雄厚实力,但其他诸多功能则主要依靠发达的服务业(李敦瑞,2012)。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的历史变迁和重新定位后,改革开放给上海重新带来金融集聚的活力和动力,金融业已经成为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城市之一。

二是上海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影响力日益增加。上海已经初步具备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2012年上海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人民币,位列世界大城市前十位左右。根据经验数据表明,上海已经处于金融后工业化稳定发展的时期,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发展硕果累累,证券和资金拆借等全国性金融市场的建立,以及后续的商品交易所、黄金、钻石交易市场,中国人民银行第二总部,50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集聚,都为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上海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上海抓住机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支持和发展新兴战略服务业,保持传统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服务业,壮大总部经济,“服务型”经济趋势越来越明显,现代服务业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的作用逐步增强。2012年上海服务业的比重已经占到了60%,金融业、现代商贸业、信息服务业和旅游业这些代表性行业全面发展,地位不断上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态势初显,服务业空间布局渐趋合理。

四是上海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对其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较强的助推作用。从全国来看,上海是中国经济的龙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无论是在发展方向还是发展模式、对外经贸联络等,都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充分彰显了上海在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经济位置。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特色之路

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现有的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相比,要突出上海的特色,确立上海自身的竞争优势。

(一)重点发展本土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中心是在国内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上和国际金融业务活动不断增长的条件下产生的。因此,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只有金融体系健全、金融机构成熟发达、金融法规完善透明、金融工具种类多样和信用制度发达完善,并且能方便和快捷地进行资金的筹集和运用,才能形成一个正常运转和安全高效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原来就是远东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改革开放以后,上海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恢复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由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大量外资进入该地区,相应地也吸引和带动了外资金融机构进驻上海,上海的金融机构作为区域管理和数据处理的区域总部,吸引资金,包括国际资本向以上海为龙头的这一地区聚集。上海的金融服务业在全国的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实现国内资金、资本的集聚,首先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二)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目前看还远非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由于目前人民币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在现有的框架下,美元仍然是主要的支付货币,从而影响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贸易的效率和效果。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市场中人民币的私人使用增加;将刺激针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套利活动;可通过财富效应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导致货币替代的发生及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的增长(高举红,2010)。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要在国家法律法规和长远规划的基础上,在国家总体布局安排下,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国际金融中心名副其实。积极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是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三)积极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成发展

从历史经验来看,国际航运中心总是与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密切相关,世界典型国际航运中心均是以面向海洋、航运业发达的国际大都市作为依托,如伦敦、纽约、鹿特丹、新加坡、香港等。没有金融中心的支持,航运中心将失去建设的实力;而没有航运中心的保证,金融中心将失去生存的基础(黄发义、王明志,2008)。上海积极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要通过金融功能的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金融创新,加强航运金融的衍生功能和衍生产品开发,寻找适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模式,推动金融市场建设,从数量、质量、结构上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相适应,使上海成为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与功能相匹配的国际金融资源集聚高地。

(四)突出金融的核心引领作用并推动上海城市发展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是服务上海市和全中国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既需要上海和全国的努力支撑和促进,也需要上海金融中心反哺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全中国的经济发展,突出金融的核心引领作用,推动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金融的实体基础是产业,金融是为实体产业服务的。通过上海金融集聚的优势发挥,促进上海以及周边实体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在当前发展阶段,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经济已经不再适用于上海乃至全世界的具体实际,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环保绿色经济,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都需要金融服务业的强有力支撑作用。在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上海要借力金融,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突出现代服务业,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发挥以金融为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上海的城市综合发展。

1.孟智芳,黄靖.后世博上海经济发展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J].新金融,2011(3)

2.邵宇开,曾赛星,王浣尘.国际服务业转移条件下上海服务业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2006(3)

3.李安定,金艳平,朱永行.论上海服务业发展与金融支持[J].上海金融,2006(2)

4.Mark Yeandle,Michael Mainelli and Adrian Berent.The competitive position of London as a global financial centre[M].London:Corporate of Lodon,2005

5.陈淑祥.国内外区域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比较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4)

6.雷新军,春燕.东京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转型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10(11)

7.李敦瑞.上海服务业的发展轨迹与新态势—以城市功能变迁为视角[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3)

8.高举红.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际经济评论,2010(1)

9.黄发义,王明志.上海航运金融现状及问题探析[J].港口经济,2008(6)

猜你喜欢

金融中心服务业上海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上海电力大学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构建昆明市面向沿边离岸金融中心的探究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服务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