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数据库建设的价值 *
2013-04-11王海燕WANGHaiyan
王海燕WANG Haiyan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黄冈438000(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438000 Huanggang , Hubei)
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进行分类一直是个难题,将数字化技术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文化遗产保护有机地结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并且有着现实的技术基础和可操作性,作好了这项工作,必能推动中国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进程。就该课题的研究前景而言,包含了通用的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数字化的关键技术,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数字化分类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可行性。以这些技术为中心而开发的专业软件能够广泛应用于其他民族民间艺术数字化项目,也十分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化发展,其所形成的数字展览系统还能够在全国大多数展览馆中得到应用。此外,各项成果不仅能够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提供永久性的数字化存储空间,而且还可以建构更为宽广的传播平台,将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及其音乐艺术。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分类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狭义地说是指那些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的音乐,包括民间乐队演奏的器乐曲牌、民歌小调和各种鼓点。广义地说可以外延至那些遵循着舞蹈艺术的规律,为民间舞教材和民间舞剧目编创的音乐[1]。
1. 按地理地域划分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一个民族的舞蹈音乐蕴含着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罗熊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一书从文化类型的角度将民族民间舞蹈划分为农耕、草原、海洋、农牧和绿洲五大文化区[2];李雪梅在《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一文中,则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将民族民间舞蹈划分为秧歌舞蹈文化区、花鼓舞蹈文化区、 藏族舞蹈文化区、西域乐舞舞蹈文化区、蒙古族舞蹈文化区和铜鼓舞蹈文化区等六大文化类型区[3]。五大文化区的历史累积使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形态各异,音乐也以载歌载舞、歌舞乐三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而各具特色。五大文化区和六大文化类型区非常具体地阐述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民间舞蹈形成、发展的影响,笔者对此十分赞同,以下即依此展开论述。
根据研究,人类原始的图腾崇拜就已经揭示出不同群落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物种起源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各个地域的民族民间舞蹈上便构成了不同的内容与形式。一个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反映着一个地区的自然风貌,是该地区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真实写照,而六大文化类型区的民族民间舞蹈形成了绚丽多姿而各具特色的音乐体系。
(1)秧歌舞蹈文化区的音乐特点。该区主要是以黄河中游中原民族文化为代表的北方类型文化中心。在黄河滋润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秧歌舞蹈。秧歌的音乐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场演唱,包括“领唱秧歌”与“走戏调”。前者由一名秧歌头在开场时演唱,不与舞蹈配合,后者边舞边唱。小场演唱的曲调多移植于小调,并加入锣鼓过门; 第二部分是锣鼓打击乐,主要用作舞蹈伴奏; 第三部分为唢呐吹奏,主要是用作舞蹈伴奏。
(2)花鼓舞蹈文化区的音乐特点。该区主要是以长江下游民族文化为代表的南方类型文化中心。南方花鼓舞蹈有采茶舞和花灯舞两个种类,共同特征是具有典型的外秀内慧风韵,代表着南方舞蹈文化的主流。
①采茶流行于中国南方的产茶区。它保留了大量采茶山歌、花灯的曲调,并吸收了湖南花鼓戏和广西彩调的曲牌。其表演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要角色,有传统剧目70多个。南方诸省的采茶音乐骨架音基本相同,多为la、do、re、mi的四声羽调式。茶歌中常有“正采茶”与“倒采茶”之分。“正采茶”的唱词按1~12月的顺序演唱,曲调抒情、平稳;“倒采茶”的唱词将1~12月的顺序倒转来唱,并有大量的衬字、衬词,音乐结构常呈非方整性,但是曲调欢快、活泼。
②花灯主要流行于中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除汉族外,在当地的侗、苗、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流传。花灯的音乐是在各地山歌、小调的基础上改编、发展而成的,一般是结构短小、情绪活泼的曲调。在表演内容比较复杂的节目时,往往将几首曲调联缀为一体。花灯音乐中还有一些明清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其音乐明快清爽。
(3)藏族舞蹈文化区的音乐特点。该区分布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这里是中国地势最高的第一阶梯。其舞蹈以松胯、弓腰、曲背为特征。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如果谐、堆谐、弦子、囊码、谐钦、热巴谐等。堆谐的音乐结构由前奏-慢歌段-间奏-快歌段-后奏五部分组成。曲中常出现宫、羽调式的交替,结尾处转至下属调是堆谐特有的终止式。弦子发源于四川巴塘,流行于西藏以及四川甘孜、云南迪庆和青海玉树,舞蹈时男女众人随领舞者自右而左绕圈行进。领舞者边舞边演奏牛角胡或二胡。领唱者唱完一曲之后,众人接唱,并且载歌载舞
(4)西域乐舞舞蹈文化区的音乐特点。该区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这里居住的主要民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舞蹈中多以委婉辗转的散板、节奏明快的手鼓、忽旋忽跃的舞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西域乐舞。维吾尔族民间歌舞音乐以赛乃姆和木卡姆最为著名。维吾尔族音乐基本上是阿拉伯音乐风格,非常注重节奏,用手鼓可以打出几十种不同的节奏。乐器主要是适合于马上弹奏的都它尔和热瓦甫,最大的是冬不拉。赛乃姆音乐由多首歌舞曲组成,开始时是中速,中间渐快,最后进入高潮以快速结束。歌舞曲内容大多表现爱情生活。赛乃姆的伴奏乐器有手鼓、萨巴依、四块石、弹布尔、独它尔、热瓦普、笛子、扬琴等。木卡姆意为“大曲”,是一种包括歌曲、歌舞和器乐曲的综合大型套曲。由民间音乐家表演于节庆和娱乐晚会中。据考证,15世纪时木卡姆已盛行于新疆各地。 新疆各地的木卡姆种类繁多,曲调、结构各不相同,其中的“麦西来甫”是歌舞组曲。
(5)蒙古族舞蹈文化区的音乐特点。该区为中国博大恢弘的游牧文化代表区。蒙古族民间歌舞主要以筷子舞和盅碗舞为主。筷子舞的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笛子、扬琴等,伴唱的歌曲多用伊克昭盟地区流传的民歌,以4/4拍、2/4拍居多;盅碗舞中的盅碗,为两个,碰击可以作响。盅碗随着音乐节拍发出有规律的响声,舞者或轻抖双腕,使盅碗碰击,发出细碎清脆银铃般美妙的声音。乐曲是伊克昭盟地区的,如《金盅》、《敖门代莱》等。草原牧歌的特点是音调高亢辽阔,节奏自由。学者研究,古代蒙古族的民歌古朴、粗犷,以徵调式最为多见,宫调式、商调式次之,羽调式较为少见。蒙古族民歌的旋律,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就总体而言,其最大特点是音域广阔,常用同一方向的连续大跳,音乐的节奏比较松散。
(6)铜鼓舞蹈文化区的音乐特点。该区分布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这里气候湿热、植物茂盛,一派盎然生机。但因此区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地表崎岖,岩石裸露,交通困难,这就导致了当地各民族以鼓作为传递消息的媒体和工具,以鼓说话的民俗风格广泛体现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中。以鼓为号令,以鼓为语言,以鼓为乐器传递着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抒发着生活的情感。如以鼓声作为举行庆典活动和传统仪式的音乐,有的是传递消息、相互联系或举行集会的信号,有的则是指挥争战的号令。所以铜鼓、木鼓舞蹈风格洋溢着厚重的生活气息,渗透着远古的风味,富于民俗的情趣,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体现了战胜自然的决心及信念。
2. 按音乐节奏划分
舞姿一定要依附在特定的长短、疏密、快慢、奇偶、散整的节奏律动上才能优美整齐。各种节奏形态还有相应的表现形式,如慢速的长音擅长表现抒情,快速的短音擅长表现欢快的舞姿[4]。民族民间舞蹈音乐中的节奏因素对种类的区分影响较大。音乐中的节奏概念是很宽泛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音乐的进行。节奏是指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是旋律的骨干,是音乐的原动力。如果说音乐有个起源,那就是起源于敲击的节奏。它以时间持续的方式,体现着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节奏包含着时值、重音、速度、拍子等成份。
节奏的第一个要素是节拍(meter),它的定义是“系统地测定和安排的节奏”。节奏的运用对音乐的影响极大。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称节拍为“板”、“眼”。其节拍的记法和符号即“板眼”。在计算机术语中,一个CPU时钟周期也能成为节拍。音乐节拍是指强拍和弱拍的组合规律,具体是指在乐谱中每一小节的音符总长度,常见的有2/4、3/4、4/4和6/8拍。每小节的长度是固定的,比如3/4拍是4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3拍,也就是说可以有3个4分音符,或者6个8分音符。一首乐曲的节拍是作曲时就固定了的,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节奏的另一个要素是速度(tempo),速度是民族民间舞蹈音乐节奏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样是三拍子,用快速,会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而用慢速,就会获得优雅、闲适的效果。快的节奏通常是比较令人兴奋的,它和人们激烈运动时的心跳、呼吸相对应,而慢的节奏则使人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一般地说,表现激动、兴奋、欢乐、活泼的情绪,是与快速度相配合的;表现民族风情和大自然美好风光时则往往和适中的速度相配合;而民族信仰、崇拜、祭祀等则多与慢速度相配合。常见的速度标记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1)慢速类: Large 广板,Grave 非常缓慢、庄严而缓慢,Lento 慢板,Adagio 柔板;(2)中速类: Andante 行板 ,Andantino 小行板 ,Moderato 中板;(3)快速类: Allegretto 小快板 ,Allegro 快板,Allgero molto 很快的快板,Vivace活泼的、轻快的 ,Presto 急板, Prestissmo最急板。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类型具体体现在音乐节奏的节拍与速度上,并由此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节奏型。六大文化类型区音乐节奏的特点是:
(1)秧歌舞蹈文化区的音乐特点。东北秧歌:Allegro 快板 2/4 空哒哒哒 咚· 哒 | 咚哒哒 哒 |;山东鼓子秧歌:Andantino 小行板 2/4 咚咚锵 | 咚咚咚咚 锵 | 锵 咚锵 | 咚咚 锵 |。
(2)花鼓舞蹈文化区的音乐特点。如安徽花鼓:Allegretto 小快板 4/4 呤·匡 呤呤 匡 | 呤·匡呤呤 匡 — |。
(3)藏族舞蹈文化区的音乐特点。如弦子:Adagio 柔板 4/4 哒 哒哒 哒 — | 哒·哒 哒哒哒哒哒 —。
(4)西域乐舞舞蹈文化区的音乐特点。如赛乃姆:Vivace 活泼的、轻快的 2/4 咚哒哒 咚哒| 咚哒哒 哒 |。
(5)蒙古族舞蹈文化区的音乐特点。如筷子舞:Allegro 快板 4/4 哒 哒·哒 哒哒哒 哒哒 | 哒哒哒 哒哒 哒 — |。
(6)铜鼓舞蹈文化区的音乐特点。如傣族象脚鼓舞:Lento 慢板 3/4 哒 哒哒 哒哒 | 哒 哒 哒 |。
3.按音乐旋律划分
旋律即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旋律情緖性很强,其捕捉到的音乐主旋律,能帮助人们欣赏、辨别和记住音乐,它是编曲家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是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基础和灵魂[5]。在民族舞蹈音乐中,旋律的表现作用最鲜明,最能吸引人。人们对舞蹈形象的记忆是通过各种民族音乐的旋律来强化的,音乐作品的可听性往往体现在成功的旋律上。旋律的类型很多,如:
(1)抒情性的旋律——比较注重旋律线条的流畅性、歌唱性;一般都比较舒展、优美;以民歌作为代表。
(2)动感性的旋律——比较注重动感,如许多歌舞类舞蹈音乐就常用这一类型的旋律,是给人以轻松、活泼感觉的民间小调音乐。
(3)情节性的旋律——比较注重情节、性格的刻画,强调对比,如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舞剧音乐。
(4)说唱性的旋律——比较注重曲调与语言的结合,经常是边说边唱,常见于各地的曲艺和原生态舞蹈音乐。
旋律是由连续演奏的一些音符造成的,旋律是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它是人们想要听的东西。从技术上讲,人们可以创造出两个音符的旋律,因为人们可以从两种不同种类鸟的鸣叫声中听到两个单音。人们不用其他声音,也不用任何伴奏,就可以哼出、唱出、吹出这两个音来。旋律历来是以一个特定的音为中心,但也只是起始点、核心点和结束点,一首曲子中的其它音都与它有联系。
一首成功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作品不必采用技术性很强的旋律,但是动听的、容易哼唱的旋律,总能给予普通的外行听众以更多的欢乐。许多没有研究和探讨过音乐的人,很容易被擅长旋律的作曲家的曲子所吸引。除此之外,旋律还有器乐性旋律与声乐性旋律之分,它将具有一定民族或时代特征的器乐曲和人声伴唱融入民族民间舞蹈音乐中,形成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上的差异。
二、数字技术支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数据库建设的依据
1.建构目标
本数据库是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建构的。采用数据库的原理,将有关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学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包含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集中管理,并分属下列子数据库:(1)地域、文化数据库;(2)图片资源数据库;(3)完整谱例浏览数据库;(4)音色数据库;(5)节奏数据库;(6)音频数据库;(7)视频数据库。结构采取基于浏览器/网络服务器的三层体系,由校园网连入中国教育科研网,便于使用、维护和更新[5]。服务对象为从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研究、教学的专家和学者,以及世界民族音乐爱好者。
2.理论依据
以本学科理论为基础进行资源分类,主要依照文化类型区的不同以及数据类型的不同制定分类标准,以便将分散的、以不同载体形式存在的有关中国各种民族音乐的音像及文字资料进行系统的整合。
(1)根据数据类型分类。根据数据类型的不同,将地域文化、图片资源、完整谱例、音色、节奏、音频、视频等资源分门别类归入关系型数据库,其中包括文件型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不但可以从横向和纵向查找数据,还可以进行各种排序、组合、连接等。而文件型数据库可以将相同的数据存储多条记录在不同的位置,两种数据库结合,可以互相支持,优势互补,提高效率,增强可扩展性。
(2)根据地域和音乐节奏、旋律的不同分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各个民族的生存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社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按照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历史背景及音乐风格、特色的差异,可以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大致划分为六大文化类型区、六大音乐体系,此外还有不完全按地区分类的一些边远少数民族。在每一个文化分区中,都存在着不同的音乐体裁。数据库依据文化分区,力求层次清楚,简明扼要。
3. 以数据仓库技术作为数据库建构的技术基础
数据仓库是计算机存储数据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和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是为了有效地把操作型数据集成到统一的环境中以提供决策型数据访问的各种技术和模块的总称,用于支持管理决策。它面向分析型数据处理,不同于各类操作型数据库。对多个异构的数据源有效集成,集成后按照主题进行重组,并包含历史数据,而且存放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一般不再修改。以数据仓库技术为基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数据库应用系统将分散的地域文化、图片资源、完整谱例、音色、节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集中管理,形成有效信息,并以word页面形式在internet网络上展现,进行动态管理和数据更新,还能够自动采集和维护有关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研究网址,自动从数据库中挖掘潜在模式,供该学科的专家和相关人员使用,实现资源共享;成为学科的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该数据库可以面向舞蹈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群体,成为他们欣赏、选择和运用舞蹈音乐的向导。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容的建设是重点。在浩如烟海、来源分散的资源中,统计、搜集和整理有关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资料、论著、图片、音视频文献资源,必须制定相应的标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各民族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旋律、节奏、体裁、演奏乐器和表演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其特色。因此,将已归结到总库的资源,依据各种音乐特征的不同,进行有效的二次性开发,使研究人员能够从数据库中获取多方位的信息,这是在建设数据库过程中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对于提高多媒体信息的管理、检索和有效利用其中的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正在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和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的记录,建立档案。这其中也包括民间音乐,如民间歌曲、器乐曲、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和部分民间祭祀音乐等,而这些音乐正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来源。
电脑音乐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在为广大音乐工作者所掌握。电脑音乐系统用于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保存和传承,具有准确、客观、迅速、高效等优势和多途径性、可控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三、数字化技术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分类中的应用前景
MIDI音乐软件中包含着多种音乐软件,按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六大文化类型区和六大音乐体系的分类,乐谱打印软件能够将各自的音乐利用乐谱的方式分门别类的记录下来;音源软件可以自由选择各种舞蹈音乐所需要的音色(人声伴唱、乐器音色);自动伴奏软件新颖的配器,可以进一步突出民族民间舞蹈的地域性和音乐特色,激发编舞者的创作热情。这三大常用音乐软件的开发成果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数据库的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乐谱打印软件的整理功能
当一个作曲家在音序软件中创作了一首自己非常满意的乐曲之后,相信他一定会有一种把精美的乐谱展示给世人欣赏的愿望。乐谱打印软件是专为打印乐谱而设计的,可以让人只制作一种乐谱,而能任意以简谱、五线、简线对照谱的形式分发和传播。对于整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提高人们对音乐的爱好与兴趣,免除了众多风格不一的各类音乐软件产生的混淆和不便,具有比较先进的功能,可同时处理简谱、五线谱、简谱节奏谱、简谱鼓谱、五线谱鼓谱五种乐谱的编排、演奏和打印,支持音符大小调整、简谱和五线谱的混合编排与互换。该软件拥有全面的音乐和民乐符号,可以满足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简谱和五线谱的创作与记谱。彻底解决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数字化的难题,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分类后的整理工作同传统的口语和文字记录的方式比较,具有简洁明了、易于保存、方便运用的多项价值。
2.音源软件的音色选择功能
音色编辑软件是在电脑上使用的拓展电子合成器的音色编辑功能软件。这种软件以相当直观的图形方式在电脑上显示出电子合成器的各种音色信息,操作者能够方便地在电脑上对合成器的音色进行修改,并可以将修改过的音色发送回合成器或者储存在电脑磁盘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分类必须与各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曲调的音色紧密结合,在音乐软件中可以选择音源中的成百上千种音色,而越好的音源发出的音色越逼真,这样使用者只要找到某种乐器的图片,然后在MIDI键盘上弹奏不同音区的音,就可以弹奏出乐曲的片段甚至是全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脑音乐工作者的不断努力,许多不常见的民间乐器和人声也被采样,而逐渐添加到音源库中。
3.自动伴奏软件的创作功能
自动伴奏软件是一种“傻瓜”型音乐软件,它把制作音乐的过程简化为仅仅是输入和弦功能和选择音乐风格这样两个步骤。比较有名的自动伴奏软件如Band -In - A - Box和Super Jam等都预制有大量的音乐风格,它的基本原理是由使用者按节奏输入歌曲的和弦,用字母标记法,如Am、G7、D9等,然后为乐曲指定一个风格(Style),由电脑自动将它配制成一个完整的乐曲。这样,人们只要做输入和弦的工作就可以了。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六大文化类型区的音乐风格都可以利用自动伴奏软件进行编辑,只要输入与之对应的和弦或与舞蹈风格相关的资料,马上就能听到三个到五个声部的和谐的伴奏,再跟着伴奏弹奏旋律,把所有的声部都移入音序软件中,再予以编辑修改,便能快捷“写”出一首完整的乐曲。
根据地域和音乐节奏的不同,可以将各自不同的节拍、速度、节奏归入多媒体数据库,利用数字化将其分类,方便人们迅速准确地查找制作具有不同节奏特点的舞蹈音乐。在每一个文化类型区中,都存在着不同的音乐节奏,数据库依据文化分区,力求层次清楚,简明扼要。
根据音乐的旋律可以将音乐的情绪、音色的不同制成音频、视频并归纳到多媒体数据库中而制作成合成音乐。民族乐器中的竹笛、唢呐、板胡、二胡、琵琶等担任主旋律,有的歌声就是在录音棚中分轨加入,然后调整平衡记录,再完成传统和有特色的不同情绪的音乐旋律的录制,供编舞者参考和借鉴,是更便于舞蹈音乐的再创作的。
数字化分类可以根据以上六大文化类型区将地域文化、图片资源、完整谱例等资源分门别类归入文件型数据库,方便人们直接快速地查找各区域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文字类资料。通过数字化网络,人们只要移动鼠标,就可以对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地域特征、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种类、风格特点、代表性舞蹈音乐进行直观的浏览、学习与研究,甚至可以更加准确地分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特点、特色。
[1]裘柳钦.中国民间舞蹈音乐的继承与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4,增刊):209-210.
[2]罗雄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8.
[3]李雪梅.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地理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2): 13-22.
[4]杨瑞庆.舞蹈音乐创作入门[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 29.
[5]靳婕.世界民族音乐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J].中国音乐,2006(1):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