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替性同构角度分析英汉诗词的语篇衔接
——以《毛泽东诗词》及其英译本的对比为例
2013-04-11申倩
申 倩
英语是“拼音”文字,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是世界上现有的少数象形文字之一,属于汉藏语系。显然,英语和汉语各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无论是深层结构上的语义连贯,还是表层结构上的衔接,其差异都是显著的。与此同时,由于受不同的文化、思维习惯及民族特性的影响,不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必定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也就是说,同样一个概念,不同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尽管如此,我们只要对比分析一些原文和译文,仍能发现两者之间除了差异之外,还有某些共性、某些规律可寻。这是因为历史的必然性,才使得双方语言中产生了一些不谋而合的现象。所以,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和可比性。只要我们经常对不同的英汉语篇中的语言诸因素作对比分析,透过各种不同的语言现象发掘表面上看不出来的客观规律,就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共性及差异。
英汉语言的差异有很多,下面,我们仅讨论英汉诗词语言的衔接。
进行英汉语言翻译时,译者将面临如何选词的问题,而选词问题必然离不开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的研究。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语义概念,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连贯也是一个语义概念,指的是语篇中的语义关联,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上的连接,因此可以说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所以,衔接强调意义,连贯是要让读者感觉到语篇的语义完整。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英汉诗词的衔接问题。
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根据胡壮麟先生对语篇“衔接”方式的分类,“同构”也是其中的一种。同构是一个生物学或数学名词。美国普利策奖获得者和认知科学家霍夫施塔特是这样定义同构的:当两种复杂的结构能够互相影射时,它们就是同构的。通过这种方式,一个结构中的每一个部分在另一个结构中有与之对应的部分,这里的与之对应指的是在各自的结构中,两个部分所起的作用相似。比如说,一副对于语篇衔接的同构,胡壮麟先生指出,语篇的同构包括语义的相似和结构形式的一致,它类似于修辞学上的排比,但所涉范围更广,包括重复、添加、交替和拼合四种具体的方式。
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交替性同构。所谓交替性同构,是在满足基本结构和基本词语一致的情况下,对原句子作了相应的省略和添加而产生新的结构相似的句子。交替性同构既避免完全重复同一结构和词语所造成的单调乏味,又能将语篇自然地衔接起来。本文通过从交替性同构角度分析《毛泽东诗词》及其英译本的异同,得出一些结论并试图解释这一结论,以便我们更加准确地从事翻译研究。
众所周知,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也是一位杰出诗人。他一生中创作的几十首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熠熠闪烁的明珠,先后被国内外很多翻译爱好者和名家翻译为各种语言,其中以辜正坤和许渊冲译本较为著名,下面我们就以毛泽东诗词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英译本为例,从交替性同构角度来分析英汉语篇衔接的异同,以下部分摘选自原诗和译文。
例1
原文: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
(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一九三一年夏)辜正坤译文:
On the top of White Cloud Mountain,clouds mount a thunderhead,At its foot rallying cries burst forth from the battle red.……
(Anainst the Second“Encirclement”Campaign to the tune of Fishermen’s Pride)
许渊冲译文:
Atop the White Cloud Mountain the clouds seem to rear;
Below the White Cloud Mountain cry the foes for fear.……
(Against the second"encirclem ent"campaign
Tune:"Pride of fishermen"Summer 1931)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1931年4月,蒋介石不甘心于第一次“围剿”的失败,又调集了20万兵力,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对中央根据地进行了第二次大“围剿”。从吉安到建宁拉开一条800里长的弧形战线,兵分四路向中央苏区大举进攻。从5月中旬开始,毛泽东率领3万红军,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并且乘胜追击,解放了广昌、建宁。6月1日,毛泽东率领总部和总前委进驻建宁县城。3日召开军民庆祝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大会。就在这前后,毛泽东在住所西门外天主堂楼上写了这首词。
例1原文中叠用了“白云山”一词。“白云山”是一个地名,在江西吉安县东南,富田与东固之间,是初战告捷处。原文中的两个“白云山”,一个表示山头,一个表示山下。通过运用交替性同构,对比“白云山头”和“白云山下”的情景,描写了山头的云彩像红军一样的同仇敌忾,怒气冲天;山下的敌人却正在狂喊乱叫。表达了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的心情。
译文是否保留了交替性同构却是因人而异的。
首先,辜正坤的译文没有运用交替性同构。他把“白云山头”译为:“On the top of White Cloud Mountain”,而把“白云山下”译为:“At its foot”,用 its代替 White Cloud Mountain,这显然不是交替性同构。
其次,许渊冲的译文很好的运用了交替性同构。他把“白云山头”和“白云山下”分别译为:“Atop the White Cloud Mountain”和“Below the White Cloud Mountain”。这两句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对比,语势跌宕,韵调优美,和原文的结构也相似,更好地表达了原文中的山头和山下对比的心情以及胜利的喜悦。
例2
原文: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九六五年五月)
辜正坤译文:
Up in the Ninth Heaven we can pluck the-moon,
Down in the Five Oceans we may seize turtles soon,
In triumph we return with laughters and songs boon.
(Reascending Jinggang Mountain to the tune of Prelude to Water Melody)
许渊冲译文:
We can bring down the moon from the ninth heaven,
Or catch the giant turtles in the sea,
And come back amid triumphant songs in high glee.
(Mount Jinggang reascended Tune:"Prelud etothe melody of water"May 1965)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1965年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词。
例2原文的基本结构是“可上……”,“可下……”,虽然结构不是完全的一致,但是同构现象指的是:在满足基本结构和基本词语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做相应的省略和添加。原文正是两个工整的对偶句,所以它属于交替性同构,并且自然地实现了语篇的衔接,表达了作者感慨颇多的心情。
辜正坤的译本也是在满足基本结构和基本词语一致的要求下,做了相应的省略和添加,这属于交替性同构且在形式上与原文相对应。他把“可上九天…”译为:“Up in the Ninth Heaven”,“可下五洋…”译为:“Down in the Five O-ceans”,可以看出,其结构和形式与原文非常对应。也充分表达了原文的气势。
而许渊冲的译文完全没有使用交替性同构,他把“可上九天…”和“可下五洋…”译为:“We can bring down the moon from the ninth heaven,Or catch the giant turtles in the sea”,完全没有原文中的对偶形式,只是在意义上与原文保持了一致。
例3
原文: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辜正坤译本:
Double Ninth comes yearly in the same mould,
This year's Double Ninth would tell.
……
How different from the spring sight!
Yet in splendour the autumn could the spring defy.
(The Double Ninth to the tune of Mulberry Picking song)
许渊冲译文:
Each year the Double Ninth comes round,
And now the Double Ninth comes round.
……
Unlike springtime,
Far more sublime.
(The double ninth Tune:"picking mulberries"October 1929)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例3原文中叠用了“重阳”一词,这是一个是复叠格。在这个复叠里,含有“今又重阳”,表示与从前的重阳不同,不同在“战地”赏菊的庆祝胜利,含有进一步的层递格。下片也是复叠格及层递格,叠用了“春光”一词。这两句诗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语势跌宕,韵调优美。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原文上片是通过以“……重阳”和下片是以“……春光”为基本结构的交替性同构将语篇自然地衔接起来的。
而译文是否保留了交替性同构却是因人而异的。首先,辜正坤的译文没有运用交替性同构。原文中“岁岁”这个叠词在他的译文中用“in the same mould”译了出来,上片第二句通过指示代词“this"实现了语篇的衔接。所以这里没有运用交替性同构。同样,下片也不属于交替性同构。他运用连接词"yet"将语篇连接。可是原文中并没有明确什么胜似春光,所以他添补了“splendour the autumn”来实现语篇连贯,以便读者理解。
其次,许渊冲的译文很好的运用了交替性同构。上片是以“…the Double Ninth comes round”为基本结构的交替性同构,其形式和语义也与原文相照应。这里不仅运用了交替性同构,他还通过增加and这个逻辑连接词来实现语篇衔接。但是下片则不属于交替性同构,它是通过“springtime”和“sublime”的同义关系来实现语篇衔接的。
通过对以上几个例子的分析,可以发现当汉语诗词结构是交替性同构并通过其手段来实现语篇衔接时,译成对应的英文诗词却很少与汉语的结构相对应,即很少通过交替性同构来实现语篇的衔接。与此同时,虽然有时所译的英文和汉语诗词结构相对应,即属于交替性同构,但是译文不仅使用了交替性同构,还使用了别的手段来实现语篇衔接。
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其二,汉语句式重意合,它主要依靠汉语本身字词蕴含的丰富含义组合成句,只要语意通顺,不需添加多余的字词就可以清楚的表达其意义;而英语重形合,构词组句受严格的语法格式和规律的限制,句式受主谓宾结构的严格制约,语意的通顺要受语法规则的统辖,所以当交替性同构结构的汉语诗词译成英文时对应原结构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在英汉诗词交替性同构翻译转换过程中,就要注重其内在统一,懂得衔接只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要兼顾英汉语的不同衔接特点,灵活地处理,而不是受原汉语诗词的形式限制,这样面对汉语诗词的翻译时就不会总觉得困难重重、无从下手了。
[1]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 朱永生.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外国语,1995,(3).
[4] 毛泽东诗词选(汉英对照)[M].许渊冲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5] 辜正坤.英汉对照韵译毛泽东诗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