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导思想命名的领袖因素分析

2013-04-11

关键词:指导思想姓名领袖

张 兴 亮

(宜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指导思想的名称先后表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这些指导思想名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把领袖姓名作为指导思想名称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这种方式时,要强调的是,仅仅从领袖姓名的字面意义是无法分析指导思想名称的社会意义的,人的姓名尤其是领袖人物的姓名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用领袖人物的姓名命名指导思想,而不用其他词汇来命名,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心理根源。这是为什么首先要从领袖的姓名入手研究指导思想的重要原因。领袖姓名与领袖思想之间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可以用领袖姓名命名领袖思想。但领袖思想如何与指导思想保持一致,能否用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就要看具体情况了。我们必须分析领袖姓名是如何进入指导思想视野的,如何与指导思想名称合二为一的。

一、 指导思想命名的领袖因素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使用领袖人物的姓名命名指导思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领袖的理论独创性

由于领袖们的理论创造通常具有开创性,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的理论创造因此受到了普遍崇敬,因而更容易与他们的姓名联系起来。他们的这种开创性是站在所处时代的最高度,表现为时代特色、民族特色、个人特色的生动统一。领袖是鲜活的理论权威,对指导思想具有最高解释力。

马克思的理论创造适应了西方发达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状况,积极开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创了推进劳动阶级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自身解放运动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列宁适应了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背景下,在俄国这样落后的地跨欧亚两大陆的大国如何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需要,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列宁主义。毛泽东适应了战争与革命时代在中国这样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需要,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适应了和平与发展时代在中国这样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如何逐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邓小平理论。

领袖思想的独创性、原创性、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得每当提到或引用他的思想时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他的姓名。在现代知识社会更是如此,尊重原创思想的知识产权,必然要提到思想的原创者。另外,提到指导思想为领袖所拥有,更增加了指导思想的权威性。加之宣传的惯性作用,使指导思想与领袖直接对应起来了。这些情形,都使领袖姓名不仅仅呼之欲出,更是跃然纸上了。但有一种泛化倾向值得警惕,即把相近的甚至不是领袖的思想,也安在领袖名下,以显示与领袖的靠近,或显示思想来源的权威性。

通常,指导思想可能有几种命名的选择。当不以领袖姓名命名这些独创性理论并作为指导思想,不足以突出领袖的独特贡献时,往往会选择这种命名方式。注意,作为概括一位伟大领袖一生的理论创造,用他的姓名与他的全部理论成果整体对应起来,是可以的和必要的,也是合乎实际的。这种整体性命名,与具体阶段的指导思想的命名又是不一样的,因为同一领袖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方面的理论成果可以分别用不同的名称来概括。用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是一种特别具有概括性的方式。这种命名方式既为理论研究留下了弹性空间,也为日后的质疑和争议预备了可能性。

领袖卓越的理论创造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党的生存和发展是异常宝贵的财富,表现为不可替代性。这既是党的长期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全党的经验智慧在领袖个人思想中的集中体现。但这种集中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只能从相对意义上来理解。理解这一点,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正如邓小平针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所作的评价:“回想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我们在座的同志,可以说都是毛泽东思想教导出来的。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当然,毛泽东同志不是没有缺点、错误的,要求一个革命领袖没有缺点、错误,那不是马克思主义。”[1]148—149

(二)领袖的独特引领作用

领袖姓名具有旗帜的引领作用,与革命和建设的前进方向存在内在的契合。由此而在指导思想命名中凸显出领袖姓名。1883年马克思去世时,使一向习惯于马克思密切指导的人们突然感觉失去了方向,到底何去何从呢?伟大领袖的思想魅力与他逝世后留下的空档,有可能使国际共运的精神迷失。信仰共产主义的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沿着伟人所指的方向继续前进才是最光辉的、最稳妥的。当然,最好的办法是继续高举马克思的旗帜,最简单、最便利的方法就是以马克思的姓名命名指导思想。同时,这种方式带有纪念意义和评价性质,表达了追随者们的崇敬之情,从而在思想感情一致的前提下取得前进方向上的基本共识。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国际共运正处于低潮,苏联刚刚从内忧外患中走出来,急需一面最具号召力的旗帜。到底是一面什么样的旗帜呢?鉴于列宁在党内外的崇高威望,鉴于列宁领导下所开创的俄国独有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以列宁的名字来命名党的指导思想,最合乎当时人们的心态。正如高放教授所认为的,盖棺论定,列宁一生在理论上的贡献用“列宁主义”来概括是符合实际、很有必要的。[2]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时,中国共产党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且时常受到国民党政府的打压;党内有王明为代表的错误路线的严重影响。要摆脱党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急需树立一面大家普遍认可的旗帜,来增强全党的凝聚力。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国民党提出“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企图取消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组织和领袖。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全党深刻地认识到树立领袖地位的极端重要性。鉴于毛泽东所起的重大作用,已为党内所普遍认同,尤其是毛泽东所写的《论持久战》等重要著作在国内外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毛泽东的思想光芒四射,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是众望所归。这时候,以领袖毛泽东的姓名命名指导思想成为全党走出困境的重大战略。毛泽东思想的命名便这样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前后,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八九政治风波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此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着严峻考验,急需一面响当当的旗帜。邓小平在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又一次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这时,邓小平已经退休了,但他的姓名已经同他所领导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密不可分。虽然1987年十三大确立的指导思想明确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名称里并没有包含邓小平的姓名,这与邓小平坚决反对个人崇拜有关。1992年十四大出于形势的需要,把指导思想的名称改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国际共运处于低潮,或国内外形势处于困境时,一个关键性战略就是用享有崇高威望的领袖人物的姓名命名指导思想,即把这样的指导思想作为高举的旗帜,成为凝聚人心的象征,成为回击敌对势力和怀疑力量的有力武器。

(三)领袖的任职期限

指导思想的非权力性影响与领袖职务的权力性影响在时间上的高度重合,形成与领袖生命节奏相一致的持续影响力。在国际共运中,一般不明确规定领袖人物的任期,但其实际任职的期限或实际发挥作用的期限一般都是终身的。这对于享有崇高威望的领袖人物尤其如此。

马克思、恩格斯虽未缔造政权,但在他们的影响下或直接领导下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等组织。他们直至生命最后一刻都在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那时他们虽然没有非常显赫的职位,但他们的确是运动的精神领袖。

列宁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创立者,领导十月革命,创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列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躺在病床上即便不能写作,改用口述的方式仍指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说,直至生命结束,列宁始终是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毛泽东从中共一大时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1931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进入中央领导集体。1943年成为中共中央主席。从建国时起,担任党政军的最高领导人,直至去世时仍担任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邓小平1956年担任总书记,除去文革中被打倒的几年,一直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从1978年起,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1989年底他辞去中央军委主席,完全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了,但他在中国享有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影响一直存在,突出表现为他在1992年发表的南方谈话。

这里,必须指出,邓小平与前几位领袖人物有显著的区别,他不仅是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大力倡导者,还是忠实实践者。和平发展年代执政的邓小平,主要推行任期制等制度化措施,使最高权力的运作由非常态转为常态。而在革命战争年代,或政党处于非法状态下,政党领袖大多以职业革命家的身份把一生的精力用于所信仰的主义和事业,因而实际上存在领袖职务终身制。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容易出现而且需要把政党的权力高度集中,强调最高权力的可靠性、稳定性、终极性、唯一性。

这种实际存在的领袖职务终身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领袖人物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使他所开创的事业和创新的理论成果,始终与他的姓名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若党和国家的发展出现波折,也同样会与他的姓名联系在一起。这种双重特性使得以领袖姓名命名的指导思想,可能产生正负两种效应,或者产生推动发展的指导作用,或者导致阻碍发展的教条主义。这两种效应时常相互矛盾着并存或交替存在。

领袖本是一种职务、一种身份,有时空限制的。把个人的非领袖时期和非履行职务时期,也打上领袖的印记,这往往是一种神化,是一种不受限制的延伸。一般而言,领袖期限必然小于领袖个人生命周期。终身制是一种极端情形,把个体身份和领袖身份完全等同。政治领袖具有特殊性,职务的结束并不一定意味着政治生命的彻底结束,更不一定意味着政治影响力完全终结。有的领袖逝世后,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人们仍能感受到他的思想的存在。

(四)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的传统

所谓传统,是被普遍认可的惯例。传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如历史上关于各种思想理论的命名,已有命名“某某主义”等通常做法,这便成了一种传统。这里所说的“某某”,是指该思想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如该思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的姓名。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既然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这样普遍认可的提法,那么后来仍以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当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领袖姓名作为一面旗帜,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向是一致的,两者暗合,逐渐形成一种传统。斯大林时代虽然苏共没有“斯大林主义”的提法,但有“马、恩、列、斯”并列的提法。

毛泽东虽然不同意“毛泽东主义”、“马、恩、列、斯、毛”等提法,但认可“毛泽东思想”的提法。因为受这种命名传统的影响,毛泽东难以反对提到自己的姓名,其指导思想命名观总体上还是处于以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的思维框架内。不过,指导思想的名称形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从“毛泽东主义”变成了“毛泽东思想”。这固然因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提出不久,毛泽东当时的政治地位仍待稳固,他的思想有待进一步系统化,不宜拔到“主义”的高度。

邓小平的姓名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连在一起的,是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被加以宣传的。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指导思想的创新理论命名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的姓名第一次明确出现在指导思想的名称里。这个命名虽然直白,但比起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句子要长,宣传起来还不够简洁。不过,作为一个过渡形式,这个名称“既能够点明主题,又能够指出主要的创立者,因而在当时这一理论刚刚在成熟的基础上构建起理论体系的历史情况下,应该说是必要的”[3]527。

1997年,邓小平逝世不久召开的十五大,则在此基础上把指导思想进一步简称为“邓小平理论”。这样的做法是有道理的。因为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创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化身。邓小平本人的伟大实践,加之经过长期宣传,实际上,这使邓小平的姓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含义上是一致的。因此,没有必要同义反复,让“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词重复出现。况且两者相比,人名更形象化,更简洁易记,更具有纪念意义和激励作用。

当然,指导思想名称的表述形式,在维护指导思想核心意义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形发生适当改变。如邓小平、邓小平同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可以与“理论”这个词连用,分别组合为7种情况:邓小平同志的理论、邓小平的理论、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里,“同志”一词是尊称,表示尊重。但在不影响指导思想核心意义的前提下,为了表述简洁,可以在指导思想名称中把“同志”省去。省略指导思想名称中的“的”字,也是为了表述简洁、严谨、科学,以便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通过“概念化”梳理和过滤,上述7种提法中最终有两种为大家所常用,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反思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的方式

(一)辩证看待指导思想命名方式的正负效应

一般而言,党的领袖是指导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或主要代表,但这种“主要”不能简化为“唯一”。这一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着深刻的教训,在苏联尤其明显。这种以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的方式,经过宣传机器的长期灌输,不自觉地把领袖的正当话语领导权强化成了领袖个人在党和国家生活中解释真理的垄断权。由此,指导思想的活力完全系于领袖个人的一言一行,而消解了党内其他成员的创造力。总体看,以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是与德治、人治相适应的,是同强调共产主义道德、推崇领袖魅力等人格化因素相联系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人格是多元化的。把指导思想过分人格化,是同全球化、法治化、多元化不相适应的。

这种以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的方式好比一把双刃剑,正负两种效应都可能存在。应该看到,纵览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整个命名史,其正效应是主导性的,不能因为出现过负效应就完全否定这种命名方式。这里要明确一点,并不是说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就一定会产生负效应,就一定是必须反对的,这与负效应并不存在历史必然性,决不能简单把这种命名方式本身等同于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纵观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的160多年里,这种以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的方式,与思想僵化、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等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但与这些负效应本身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决不能简单把这种命名方式本身等同于负效应。这种命名方式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借助特定的社会心理基础等各种因素,才可能发酵出这些不良倾向。有人以出现不良倾向为借口全盘否定这种命名方式,进而全盘否定相应的指导思想。这一点是值得特别警惕的。这种观点的要害是只看到了事物之间的片面联系,而没有历史地、发展地看问题,忽视了相互作用的条件和环境[4]。

用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未必会导致个人崇拜,关键在于宣传方式。过度渲染领袖个人的理论创造活力,会使其他人实际表现出来的理论创造空间相对萎缩,最终导致指导思想走向僵化,把指导思想的发展程度完全寄托于领袖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及其创造活力。领袖个人的创造活力对党的生存和发展固然至关重要,但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可行性决不可仅仅建立在领袖一个人的创造活力基础上,这会最终陷入领袖意志决定一切的危险境地。

目前,对于如何消除指导思想命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负效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一方面,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同时加强唯物史观中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的宣传,这种负效应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消除。消除负效应的教育宣传机制,正如赵明义所说:“如果主要创立者、党的领导集体、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乃至全体党员、全国人民,切实被唯物史观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杰出个人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与作出重大贡献的思想所武装,并能做到清醒而坚定,那么上述负效应也会被消除,至少可以降到最低限度。”[5]另一方面,正如董德刚所认为的,应把党的指导思想(即党的基本理论)同领袖个人的思想观点区分开来,科学界定党的指导思想的内涵,最好不用个人名字命名党的理论,以便清除教条主义和封建主义影响[6]。

(二)辩证认识领袖思想与指导思想的关系

要做到邓小平所说的“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146,就必须正确处理领袖思想与指导思想之间的关系。这里,应该把领袖姓名或领袖的名义放在什么位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政党指导思想命名与领袖的内在关系,表现为:领袖姓名与指导思想具有对称性、一致性、同一性。两者都具有唯一性,即各自的名称指代都具有唯一性,两者通常都只有一个名字。领袖核心作用的独特性,与指导思想名称的专指性直接对应。用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隐含着这样一些话语前提:一是领袖一定是全心全意忠于党的利益,他一定是完全为党着想的;二是党是领袖的党,他的思想即代表党的思想,这对那些创立党的领袖尤其如此,他享有所有其他党员不可能享有的特殊权威和权力。总之,这个话语前提就是:党和领袖具有同一性,党的指导思想与领袖思想具有同一性。领袖姓名在指导思想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一方面,有可能彰显指导思想的权威;另一方面,有可能抢占指导思想的功能空间,挤压指导思想其他方面的作用。在具体的政治环境中,领袖姓名与指导思想之间是双向互动关系,但处理不当,这种互动关系会出现板结、阻滞等情形。

一般认为,以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是强人政治的产物。在领袖权威时代,指导思想在名称上,与领袖个人对应起来;在内容上,与领袖个人功绩和思想单线联系起来。通常,领袖姓名的社会化过程与指导思想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体的。即便指导思想名称中不出现领袖姓名,领袖思想同样与指导思想有着内在的对应性。不可否认,领袖集团内部成员的分工和协作(如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分工和协作),推动指导思想的精密化。这样做,是基于个人的智慧和精力的有限性。但无论如何,他们之中始终有个人在起主导作用。也无论指导思想如何精密细致,也必定有个总命题、总名称。这样,最高领袖的姓名和思想更容易和指导思想对应起来。

这里,正确认识领袖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的关系,非常重要。若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与强调集体智慧存在内在冲突,可能会导致指导思想名实不符。何况,有时强调指导思想的集体智慧性,是在强调领袖智慧而带来困境时才被迫提出的。当然,这种集体智慧性的强调,恰恰最终还原了指导思想的本来面貌,因为指导思想的本来指向就是集体。但这样的“集体”在中国不是一般的复杂,而是异常的复杂。这个“集体”到底是指什么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还是全党力量,抑或全社会?“集体”有领导集体、全党集体、全民集体、单位集体等。集体既可以指中央领导集体,也可以指包括领袖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大集体。从领袖思想的特殊性来看,领袖处于汇集集体智慧的关键地位,因而领袖是一个特殊的集体,但又不是多个人的简单相加。中国共产党强调集体领导,是为了防止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保证领袖思想在指导思想范畴的正常轨道上运行;强调指导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为了把指导思想中不符合集体智慧的因素摒弃掉。

(三)辩证把握指导思想命名的未来走向

出于敬仰、尊重或为了纪念贡献最大者或创立者,而以其姓名命名该学说,固然能非常容易获得当时受到其思想震撼的人的普遍认同,从而使得以其姓名命名的该学说成为一面旗帜。这一点,从情感上说,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些主观因素不能成为以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的主要理由甚至唯一理由。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以贡献最大者或创立者的姓名命名某种思想体系,不乏其例,但并未成为一切情况下都适用的通例。

这种命名方式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首先,当这个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因创立者思想的局限性而具有束缚作用时,不利于整个体系的更新。若要创新,往往要另起炉灶,这又不利于继承该思想体系的精华。这对于一个已经相当完善的思想体系,更是如此。哪怕是突破其中一个观点,都会伤筋动骨,牵动整个思想体系,从而使人怀疑以创立者姓名命名的整个思想体系。其次,这种命名方式的局限性,还在于当创立者逝世而不可能再进行理论创新时,指导思想则要始终面对生动活泼的形势变化。可见,创立者的有限智慧、有限生命,决定了创立者不可能永远伴随其学说指导永远生机勃勃的社会运动。

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发生重大转型,逐步进入常人政治的时代,公民个人能力和发展机遇普遍提升,政治色彩相对淡化,强人政治缺乏普遍的民众基础。使用领袖姓名已经太多,容易出现审美疲劳、思维反感,正所谓“事不过三”。开始一两次不觉得厌倦,而随着命名方式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这一切也必然发生变化。但这又不是绝对的。若政治强人与民众利益保持高度一致性,或没有政治强人不足以改变利益格局时,则同样有可能因为政治强人的权威而重启以个人姓名命名指导思想的方式。

从根本上说,指导思想采用什么命名方式是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各种政治力量的智慧资源、权力地位以及党内外民意基础等因素的较量,这些因素的合力决定了最终使用什么名称。能否以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与所处历史环境以及民众心理等因素分不开,取决于正负两种效应博弈所产生的效度。当然,命名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若条件适宜,同样还可能出现以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的情形。问题关键在于:指导思想命名建设要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及时对指导思想的命名方式进行创新。

在指导思想的创立过程中,是不是领袖个人的智慧相当突出,作用至关重要,就一定要在指导思想中特别是指导思想的名称上直接贴上领袖的“商标”呢?从指导思想的合法性看,又如何保证做到“名正”,从而做到“言顺”呢?笔者认为,只有当领袖具有绝对权威时,才可能“名正”地以领袖姓名去命名指导思想;只有当领袖思想真正具有真理性时,才能长久地在指导思想中“言顺”。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高放.“列宁主义”再认识[J].探索,2008,(4).

[3] 李曙新,等.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4] 张兴亮.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命名建设的变迁:转型与展望[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1).

[5] 赵明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命名、名称演变的思考[J].文史哲,2004,(1).

[6] 董德刚.如何命名党的指导思想[N].中国教育报,2003- 8- 20(3).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姓名领袖
领袖风范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梁潮印笺·姓名章戢孴
梁潮篆痕·姓名类集
姓名的『姓』字为什么是『女』旁?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领袖哲学
平民领袖
找朋友
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