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思考

2013-04-11魏国英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检索学院素养

魏国英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重要的方法和技能课。随着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文献检索课的内容、方法都有着相应的时代特点。对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学生来说,开设文献检索课,既要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又要符合其特殊性,内容要具有通识性。本文仅以粗浅见识,对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课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期能够有效地提高文献检索课的有效性。

一、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文献检索课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理念

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大多有着社会和实践经验,本身又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对瞬息万变的新知识无法准确获取。学生能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对文献信息的检索和利用则是最佳途径。所以,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对提高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知识竞争力至关重要,不仅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且能提升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利用和评价信息的综合能力。在泛信息化环境下,信息用户的信息检索习惯和信息行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1]。信息素养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道德三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人们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知识。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由于其特殊性,对信息的渴求更加强烈,因此,通过网络数据库和开设文献检索课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就成为他们掌握技能的最佳途径。同时,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学生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也是知识时代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文献检索课现状

(一)继续教育学院对文献检索课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继续教育学院更多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基础课,而文献检索课被认为是单纯介绍检索工具的课程,可有可无,没有明确的制度对文献检索课进行约束。即是有,也大多作为选修课,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只是增加学分,很少作为必修课进行专门讲授。

有些开设了该课程的高校,教学时数最多是20学时;而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授课时数则更少。这种状况,导致教师根本无法系统的讲解,更没有时间安排学生上机实际操作,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继续教育学院文献检索课师资力量薄弱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文献检索课授课教师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尤其是计算机知识[2]。高校更多是重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培养,而忽视对继续教育学院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所以,继续教育学院一般没有专职讲授文献检索课的教师。授课教师大都由图书馆老师担任,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方法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其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教学经验少,教学能力低下,且一般不具有多学科背景。同时,现有的文献检索课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由于图书馆属于教辅单位,文献检索课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普遍较低,导致了讲授该课程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低下。他们不仅对文献检索课程持有一种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态度,而且对计算机的检索能力及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也较差。这种状况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严重地制约了继续教育学院文献检索课的发展。

(三)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文献检索课硬件不足

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文献检索课都是安排在教室上课,老师利用PPT课件讲授,有时会进行脱机演示,基本能够演示一到两种中文数据库。除了师资、教材等条件之外,严重缺乏良好上机实习条件。由于继续教育学院自身条件所限,一般不具备电子阅览室等大型教学实践场地。近几年高校扩招严重,图书馆、网络中心等的计算机设备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继续教育学院由于生源和办学目的的差异,学校投入严重不足,开设文献检索课的硬件不足。即便是继续教育学院的图书馆也没有设置数字化检索工具,不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定位检索信息,而外文搜索引擎和检索工具涉及得更少。

(四)现有的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不适合继续教育学院学生

文献检索课应该是多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大都为成人,基本上有工作单位,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所以,教育形式主要是“自学为主,面授为辅”[3]。而现有的文献检索课,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形式,大多是针对全日制学生而言的,没有专门针对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教材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需求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

三、继续教育学院增强文献检索课有效性的对策

(一)应将文献检索课定为必修课

文献检索课定为必修课有助于继续教育学院学生信息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提高。所以,继续教育学院也应该将文献检索课与英语、数学等课程一样并列为必修的基础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二)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现代信息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程的讲授必须具备图书馆学知识、计算机知识、情报学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多年积累的基于网络的信息检索经验和情报服务经历等[4]。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聘请专门从事文献检索且有计算机情报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教师;第二,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可以采取各种研讨会或短期委托培养等措施提高自己文献检索教师的素质;第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科学分配教学任务,把教学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上机操作部分,分别由相应的教师担任,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效果。

(三)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实践与应用技能

所谓通识教育,是基于人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策略,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文献检索课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由于这两者在教育理念上是一样,因此提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创新。在网络发展到Web2.0时代,人与人之间虚拟渠道的交流拓宽,博客、搜索引擎等工具的使用日益频繁。新技术环境下,文献检索课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实践和应用技能。对于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而言,较普通本科和研究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更差。所以一方面引进Web2.0技术,应用一系列的技术使学生上课实现网络互动,如Blog、RSS、Tag、Wiki等,也可以应用 Blackboard 网络教育平台实现教学的互动和网络资源的链接等。另一方面,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改变课程的教学模式,从以往的灌输模式向多样化转变。例如,老师带着问题去备课,学生也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来学习问题背后的知识,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这样,不仅使文献检索课教学达到学有所需,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创新适合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发展不平衡,各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仍以本科教育为主,沿袭本科的教学体系,这就决定了高校普遍存在文献检索课教材不适合继续教育学院学生使用的问题。所以,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应该结合成人的特点和薄弱环节,编写适宜的教材。笔者认为,继续教育学院应该从两方面设计文献检索课教材:第一部分为基础知识,包括信息资源、检索系统、信息语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第二部分为能力提高,包括文献资源的检索、网络资源的检索、信息管理与决策和信息的理解运用等。

除此之外,学院还要针对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让其接受不同层次的文献教育模式。对于初学者积极开展入馆教育,让他们明确文献检索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章制度。对于有一定文献检索知识的学生,结合专业进行专门课程的检索教育。对于能综合运用文献检索工具的学生,开展高层次的专题讲座。最后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上机操作。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信息检索能力。

高等学校的文献检索课应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继续教育学院而言,文献检索课更是任重而道远。只有高度重视,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建立适合的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素质能力。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深入探讨、切实推进,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1]赵 杰.泛在信息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的改革与发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6):81-84.

[2]陈 琳.我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感悟[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6(1):29-30.

[3]陈宜芳.办好我校继续教育学院图书馆工作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0(9):171 -172.

[4]陈 源.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之我见[J].教育导刊,2006(8):50-51.

猜你喜欢

检索学院素养
初等教育学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学院掠影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