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总目录
2013-04-11
政治学研究
什么的平等?
——当代政治哲学中关于平等的客体之争
高景柱(1·1)
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转向(二)
——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思想述评
张正瑞(1·6)
论戴维·哈维对后现代主义的空间化阐释
尹才祥(1·10)
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批判
——基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引发的思考
蒋继华(3·15)
西方分权理论的历史演进与社会实践
邸晓星(3·20)
试论民族个体的政治角色
于春洋,郭文雅(3·24)
权利让渡的政治学分析
——社会契约论的逻辑审视与现代启示
彭正波(4·27)
协商民主:理念与实践的差距及其弥合
…蒋 政(4·31)
论美国软权力话语的文化机制
…刘怀光,李 华(4·35)
基于阶级话语权博弈的议会制模式嬗变分析
汝绪华(5·49)
西方民主理论演进的心理学发展路径探析
李京桦(5·53)
布莱克的模型理论与科学研究
陈四海(6·41)
唯物辩证法视阈下人文科学的基本特点
欧阳询(6·46)
马克思主义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路径
王永明(1·14)
马克思“人的解放”视阈中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尹业初(1·19)
“中国马克思学”存在形态与研究范式的自觉反思
田旭明(2·51)
凯·尼尔森对马克思主义语境中道德表述的阐释
刘永安(2·56)
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重思想取向
刘歆立(6·1)
论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最有绩效的方法
——兼议如何认识所有制问题
马耀鹏,刘洁丽(6·6)
马克思关于现代国家的社会基础、价值准则和制度形式
郭 强(6·11)
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的两种视角及局限
戚杰强(6·16)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述评
冯飞龙(6·20)
“哲学”和“科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对峙与融合
——兼论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的“哲学—科学二重性”
李 娟(2·60)
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境遇及其意义
糜海波(3·1)
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导思想命名的领袖因素分析
张兴亮(3·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的当代价值之交锋
邢起龙(3·12)
生态权益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方世南,周经纬(4·1)
实践与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维度
李旭华,张忠友(4·6)
马克思对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批判
王竹苗(4·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介方法研究
刘 然(5·29)
论多角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体系
王 青(5·35)
从领导集体看“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杨近平(5·40)
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探析
——以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为例
…高云坚(5·44)
哲学研究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概念的合理性探析
杨永庚(2·28)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观
孔成思,孙道进(2·33)
为求知而不为实用:推动科学进步的主要动力
钱兆华,丁 瑞(2·37)
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阐析
孙 涛(2·41)
论先天知识与必然性:从康德到查尔莫斯
陈 增(2·46)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辩证法思想比较
王干才(4·14)
德性与外在善
——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价值取向之比较
崔丽萍(4·18)
西方传统真理观简析
王江荔(4·23)
历史唯物主义的边界
——从卢卡奇对“总体性”的批判反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李映冰(5·1)
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再解读
毛建儒,王颖斌(5·6)
论现代家庭:一种黑格尔的视角
李厚羿(5·12)
话语与理解: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学略论
汪怀君(5·17)
托马斯·莫尔的医学伦理思想
刘月树(5·21)
论早期道教生命伦理观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斯洪桥(5·25)
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及其启示
饶 涛(1·22)
批判与反思: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逻辑及启示
鹿 云(1·28)
历史理性与文学张力关系论析
厉 梅(1·33)
社会学研究
华侨华人网络舆论信息资源的分布现状与特点
王 华(2·79)
跨越“禁区”:民俗文化产业经营的实践探索与理论阐释
刘爱华,艾亚玮(2·83)
冰冷如今 温情如昔
——斯科特“道义经济学”背后的理性脉络
王晓宁(3·28)
论平衡计分卡在公共政策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刘雪明,廖东岚(3·32)
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中主体自觉的张扬
黄兴华(4·39)
政治社会化结构中的家庭、学校与大众传媒
杨山鸽(4·44)
从“家庭照料”到“生活自理”
——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照料方式研究
陈 芳,方长春(4·48)
社会型塑下的科学共同体:自主与责任
…薛桂波(5·57)
“实验室研究”转向与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
马光川(5·62)
社会转型:现代化还是现代性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述评
吕敬美,韦 岚(6·32)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探析
陈海霞(6·37)
法学研究
社会主义宪政的启航
——重读1982年宪法
邓 肄(2·64)
司法有效运作与网络主流民意吸收的制度逻辑
陈发桂(2·68)
从“保护的责任”到“负责任的保护”
——以现代国际法发展为视角
李 英,陈子楠(2·73)
法律实证主义在形式理性坚守中的道德立场
——以哈特为例
姚俊廷(5·66)
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与我国物权立法
…李 军(5·71)
革命与法制的逻辑
——对建国初期禁毒运动的法学反思
方 勇(5·76)
内外宪法经济制度的契合问题探析
张扩振(6·24)
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背后的法律问题
李德恩(6·28)
经济与贸易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张艳新,袁会敏(6·50)
山西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赵笑蕾(6·54)
北京市出租车价格调整的经济学分析
陈秀梅,韩克勇(6·58)
我国国际文化贸易统计实践探索
王海文(6·61)
网络媒体研究
微博热的哲学解读
亓 娇(6·65)
微博时代: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整合机制探析
郭建民,冀 天(6·69)
微博写作与展示的价值特性
周 敏(6·73)
文化研究
从楚辞的龙马精神论其与殷商文化之关系
王 伟(1·47)
元上都扈从诗与上都多元宗教文化
杨富有(1·50)
清代花谱传播与京城文化
岳立松(1·54)
朱舜水研究的最新史料
——《西行手录》的史料价值
李心纯,林和生(1·59)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两大路标
马 静,刘玉标(4·54)
当代美学语境下的艺术使命
邓文华(4·58)
论解构主义阅读理论的意识形态性
王 敏(4·63)
中国民间狂欢文化溯源
骆 凡(5·119)
从“何为年画”到“年画为何”
——年画研究的路径探析
王媖娴(5·123)
旅游文化人文因子在景区知名度区分中的作用
胡幸福(5·127)
文艺理论研究
玄学到文论:魏晋“言意之辨”的转化与生成
徐 梅,吴建民(4·67)
试论南朝书牍文的抒情述志类型
刘 涛(4·71)
文备众体:论八股文之“杂”
——兼论八股文文体特征
张富林(4·77)
两唐书对中晚唐士人干谒形象的建构
韩立新,白 贵(3·47)
文体新变与作者情感融合的典范之作
——论柳宗元的墓志文
刘 城(3·98)
论宋代节序词的情感诉求
李术文(3·52)
杜甫的文艺思想与实践
韩成武,张东艳(1·112)
朱熹《论语集注》文学观简论
李春强(1·116)
清代今文经学复兴原因新论
王惠荣, 张爱青(3·102)
“作者意图”追问与叙事作品的意义解释
——从解释学视角谈金圣叹叙事作品评点
张曙光(1·121)
中国现代词学中的词意论
胡建次,周永忠(1·126)
新时期文艺美学学科的崛起与转向
陶水平,徐丽鹃(5·95)
变调的重述:戏仿的转述机制分析
程 军(5·100)
茅盾与《文心雕龙》
——兼论中国现代文论与批评的“民族性”问题
权绘锦(5·104)
文学研究
西晋潘岳“缘情”及抒情艺术特征新论
冀秀美(4·82)
“玉山文人”的诗学思想
周海涛(4·86)
评点者对“后二梦”的接受
王省民,陈志云(4·91)
“秦文学”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
蒲向明(5·109)
论汉赋三言句的诗学意境与文体意义
蒋晓光(6·85)
从唐诗中的神仙意象看唐代诗人的精神世界
胡秀春(6·90)
两宋行人对金词创作的影响
延保全, 王 琳(6·95)
“西游戏”传播特征论略
李蕊芹,许勇强(6·100)
从文人创作心态看田园与农村的对立统一
彭曙蓉(5·113)
身体修辞的新变与革命历史的祛魅
冯 雷(2·87)
缤纷都市中那双游移的审美之眸
——“游荡者”内涵之迁变及其核心质素考论
王志谋(2·91)
叙述视角选择与文本叙事内涵
——论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叙事技巧
邱诗越(2·96)
论中国现代速写体小说的“场面”叙事特征
王爱军(2·100)
郭沫若抗战历史剧的悲剧叙事与政治意图
刘海洲(2·105)
新世纪文学的困境和困境中的文学
罗 坚(1·131)
中国抒情小说的历史渊源和标本价值
任彦钧(4·95)
“乡下人”的文化镜像
——论沈从文文化选择的向度
戴海光(4·99)
文艺想象与意识形态的建构
——以20世纪80年代电影《庐山恋》的叙事为例
罗长青(4·103)
20世纪中期民族小说一体化认同的“自我”原因探析
朱 斌, 于晶晶(1·136)
漫谈十七年乡土小说中的方言问题
魏宏瑞(1·140)
陆文夫美食思想的社会批判性
高建国(1·145)
李锐:从“寻根”走向“后寻根”
周引莉(1·149)
政治规训与形象书写
——1950年代新文学史著中的鲁迅
禹权恒,陈国恩(3·60)
“新童话观”背后的启蒙
——重读鲁迅译本《小约翰》
陈 芸(3·65)
冷漠—蜜月—分裂: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赵树理之关系
华金余(3·69)
论戏剧家曹禺的主体建构与文体选择
王俊虎(3·74)
论孙犁小说的生命意识
景 莹(3·77)
用事:一种中国特色的诗法
殷学明(3·56)
比较文学的五个关键词
黎跃进(3·81)
历史的主观性和意识形态蕴涵
——石黑一雄小说对历史威权的反抗
王 烨(3·86)
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陷阱
——以两部日裔美国作家的作品为例
张亚丽(3·90)
论歌德的文学哲学
——兼论文学的幽默
赵升平(1·153)
论朗费罗诗化的宗教话语
柳士军(1·158)
机器与“暴力”
——论卡夫卡《在流放地》
郑 薇,曾艳兵(6·104)
三重互文语境中的意义解构
——对《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中译本的解读
吴 昊(6·109)
语言学研究
汉语取舍范畴界说
王天佑(3·138)
“质的准则”视角下译文准确性检测
——与陈才宇、刘新民教授商榷《金色笔记》汉译
李 丽(3·143)
伦敦奥运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郑建凤(6·149)
历史研究
先秦“公”“私”之下所有权的相关讨论
——兼论“天财”之政及其所有权
张 燕(3·41)
从“天命”到“道法”
——黄老道家和先秦政治话语的转变
王海成(5·81)
“历史内化”视野中的诸子学新探
高宏洲(5·86)
《赵氏孤儿》久传不衰的民族文化心理探析
王 鹏,杨秋梅(3·111)
融通儒道,重铸“中和”
——论魏晋玄学对先秦诸子“中和”观念的改造
苏保华(3·36)
司马迁军事思想中的黄老因素
陈金霞(1·68)
三国时期家学考论
程 平(1·72)
论北魏对出镇宗室的监控措施
刘 军(1·77)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薄葬风气
董 晔(3·94)
南宋地方桥梁的修建与士人参与
宋燕鹏,张素格(1·81)
商人妇与明清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以江西吉安府为中心
李锦伟(3·107)
多维视域下的清学分期考
——从近代学者的论述谈起
刘海静(6·76)
主流史学、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的面貌及发展态势
王记录(4·108)
理学纲常与经传伦理
——理学视野下《春秋》宋学的伦理内涵
孙旭红(4·113)
朱熹缘何未将司马光纳入道学谱系
魏 涛(4·118)
《禹贡》中“贡”与“赋”的关系
郭永琴(1·64)
论《文献通考》之存《序》说
崔志博,樊 兰(1·88)
洋务运动与“实业救国”思想关系新探
蔡双全,王 健(4·134)
鲁迅与茅盾对“五四”新文化的不同理解
聂国心(6·81)
启蒙重构与文化再造
——从“五四”到“新启蒙”的思想实践
吴雪丽(4·123)
省宪法、省宪运动与民主转型困境
龙长安,李瑞华(4·128)
民国时期的监狱图书馆及出版物
——以京师第一监狱为中心
张东平(4·139)
1936年四川“毒针刺人”谣言管窥
李常宝,张仰亮(4·143)
试论“新县制”时期县参议员群体之蜕化
贺宝玉(1·36)
试析华北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政治意识
郑立柱(1·40)
危机与应对:论1930年代国民政府的矿业政策
向明亮(1·43)
非保守亦非激进
——章太炎中西文化观透视
崔海亮(5·90)
明体适用:李二曲论《大学》
王 正(2·110)
船山对阳明“经权”思想的扬弃
田 丰(2·114)
“乐无隐情”:论先秦儒家的音乐情感世界
雷永强(2·119)
“礼”“器”之辨:儒墨乐论思想评议
田瑞文(2·123)
国家政策与民间习俗:宋代“崇文抑武”背景下民间习武风气新探
黄文记,李占庄(2·128)
民国时期皖南永佃制形成及发展原因考察
张 明(2·133)
近代乡村税赋问题产生背后的国家因素
——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政府农村政策的宏观考察
张启耀(2·138)
晋冀鲁豫边区冀南银行币统一币制之考察
王双进(2·143)
妇女与性别研究
孔子“女子难养”说的诠释学意义
吴信英(1·92)
民初夫妻关系中妻权利的变化
——以大理院夫妻关系的判解为例
…王 坤(1·96)
五四知识女性话语空间的拓展与让渡
——以陈衡哲为考察中心
…谢燕红, 李 刚(1·102)
闽南女神民间信仰与社会性别文化建构
——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
黄耀明(1·107)
平衡工作与家庭:国际视角与中国政策
郭 砾,赵 云(2·1)
对女性老年家庭照料者提供公共政策支持的国际经验借鉴
马 焱,张 黎(2·8)
性别公正:先进性别文化的价值诉求
杨 霞(2·14)
解构与建构:墨菲后现代女性主义政治学的双重逻辑
茅根红(2·19)
身份政治·后结构性·学科体制化
——19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生及问题
肖明华(2·24)
中国共产党人女性政治观实践价值的理论辨识
李晓广(3·115)
亟需变革的家庭内社会再生产
——以天津市第三次妇女地位调查为例
王向贤(3·121)
女性高层人才成长面临的挑战
——基于职业生涯理论的分析
杨 慧(3·126)
20世纪30年代大众媒介对女性摩登身体的建构
——以《良友》和《玲珑》为中心的考察
贾海燕(3·130)
冼玉清与岭南女性及文化研究
乔玉红(3·134)
人大代表选举相关法律的社会性别分析
…张永英(5·132)
基层妇女之喉舌
——陕甘宁边区的基层女议员刍议
…杨 东(5·136)
网络信息关注行为的性别差异分析
蒋美华,李翌萱(5·141)
1950年代国家对性别文化和性别关系的改造与重构
肖 扬(6·114)
1950年代初期中国政界高层女性群体研究
刘晓丽,郭永琴(6·118)
李大钊与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比较
郭正红, 荣海平(6·124)
服膺民族救亡的女权路径
——以周南“女子青年训练团”为中心
万琼华(6·127)
教育学研究
国外大学治理研究述评
陈相明,陈金圣(2·146)
我国高职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李志河,王 玲(2·151)
论“社会心理”的内生逻辑关系
…严国红,李宏伟(2·157)
哲学:大学文化的灵魂
——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精神境界与品格
王守义,王霞娟(3·146)
逻辑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
林 燕,孟建伟(3·150)
走出转型期的中学德育困境
张慧玲(3·154)
陶行知“好教育与好教师”教育理念的辩证解析
张 晔(3·157)
异地高考制度创新风险的内在机理及规避机制探究
姚 松,程凤春(4·148)
异地高考政策的冷思考
桂 萍(4·152)
异地高考政策:挑战与应对
许衍琛(4·157)
中小学教师职业情感实证分析
——以中部六省中小学师德调研为基础
卫建国,陈 鑫(6·131)
信息技术时代学校德育环境变革的过程分析
章晓莉,段新明(6·137)
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人本取向”
郝勇东(6·141)
普通高校的教育供求困境及应对策略
刘雪萍,刘 岗(6·145)
休闲教育人本价值目标的再确认
——基于马克思休闲观的分析视角
…张 莉(5·145)
当前儿童读经问题的理论争鸣及其出路
万远新,胡晓玲(5·150)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提升对策
——对某高师院校教师的实证研究
张宏业,韩 琴,张 为(5·154)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在执勤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卫芳菊(5·158)
刊庆纪念与会议综述
学报为何?学报何为?
——纪念《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40周年
畅引婷(6·152)
“地方感”与“大晋学”研究的推进
——首届“晋学与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概述
张焕君(6·159)
简讯·补白·书评
《山西师大学报》召开40周年刊庆座谈会
(6·封三)
思想传递与语言表达
——课题论证与论文撰写感言
畅引婷(1·封三)
张明博士《民国时期皖南永佃制实证研究》一书简介
光梅红(2·封三)
《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一书简介
李春仁(3·封三)
文明交往视阈中的中东城市——车效梅教授《全球化与中东城市发展研究》一书评介
王小平(4·封三)
农地流转中农民社会保障的新思路
——吕世辰教授《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的农民社会保障》一书评介
畅引婷(5·封三)
中国哲学要有理论自觉和创新
(2·95)
“中国道路”向“中国模式”演进的十条理由
(2·142)
学术期刊:期待数字化的“华丽转身”
(4·47)
学术媒体与学术成果推进依法治国应做到三个提倡
(4·62)
优化学术批评方法论的五种进路
(4·122)
2012年社会学研究聚焦“公正”
(4·147)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
(5·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的共识
(5·131)
我刊再次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