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研究

2013-04-11熊燕华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精英消费大学生

熊燕华

(湖北工程学院 新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432000)

流行文化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气势在中国广泛地盛行起来,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的追随和参与,同时也成了许多知识分子热衷于谈论的话题。如湖南电视台2006年举办的“超级女生”节目,收视率一度超过央视春晚的收视率,这种现象的出现曾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流行文化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格局,特别是极大地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颠覆与冲击。它以其独有的特点与传播方式,在大学校园广泛传播和渗透,并逐渐在大学校园形成强有力的文化阵地。流行文化在大学校园的盛行,不仅让大学生成为参与者和传播者,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但流行文化本身就具有双重性,它既有对社会的积极意义,也有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大学生思想单纯,社会阅历少,充满激情和幻想,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感性多于理性,所以更加容易盲目地接受流行文化和进行追随、消费。如果对大学校园流行文化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让大学生对流行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势必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一、流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流行文化因为其本身的灵活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等特点,使人们对它很难下一个全面而有效的定义。但正因为流行文化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多样表现形式,又使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或取向对它下定义。有社会学家从流行文化同消费文化的密切关系对它下定义。像英国社会学家西莉亚·鲁利认为,流行文化实际上是以物质文化的形式而流通的消费文化。克夫根和图西皮耶斯特则认为,流行文化是作为物品在特定时间内受广大团体欢迎的某种款式。因为流行文化源出于“时装”、“时髦”或“时尚(fashion;la mode)”。最初的时候,流行原本局限于服装方面,所以,那时的流行是指时装。有的侧重从社会心理层面给流行文化下定义,在这方面,威尔逊说,流行显然切合深层情绪的潜意识来源,而且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大于它表面上的意义。如我们可以将流行服饰,看成是一种利用外观将分裂的自我整合成一个完整身份的做法。由于流行文化同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文化因素有着紧密的关系,不仅不同国家和民族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就是在同一国家或民族的不同时期的表现也可能不一样。但流行文化无论是在哪个时期,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它都包含着“流行”这个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流行文化,经历了一段时间传播之后,就会作为‘旧’的东西而逐渐消失。于是,‘新’的流行文化便取而代之……如此一波又一波而传播,就成为流行文化的基本存在形式。”[1]81因此,从这方面我们可以定义它是在一定时期内,在民众中普遍地传播和被消费,并经由社会特定领域内某种力量的推动而在有限周期内迅速传播和起落的特殊文化。当社会已进入了市场经济全球化、媒体化、科技化以及计算机信息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时代,流行文化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就我国目前而言,流行文化可以看作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消费方式。它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以现代传媒技术为载体,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休闲需求的文化形态。流行文化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化,它显然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以其周期性的广泛传播并迅速的流行;在于它的功能主要是娱乐;在于它是以消费为目的,在于它将其形式的变化置于比其内容更加优先的地位。那么,流行文化又是如何凭借自身独有的特点迅速在大学校园传播起来,并吸引了一大批的学生成为其参与者、消费者和推动者的呢?

二、流行文化迅速流行大学校园的原因

流行文化之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在大学校园迅速传播并得以流行,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流行文化的积极作用

流行文化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低俗、庸俗、媚俗的代表,它也有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1.流行文化的娱乐和休闲性

任何人都有对快乐的需求,特别是当社会压力增大和生活处于程序化、平庸化时,这种需要就显得更加强烈。流行文化虽然是文化当中的一种,但它既不同于民间文化也不同于精英文化。民间文化主要是指那些自发盛行于民众,并形成一定规范,民众不自觉地就范的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主要是以文化精英的学说作为基础,包括宗教、伦理、法律、哲学等。精英文化更多的是倾向于理性的思考,并承担着一定使命、给人终极关怀,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文化。而当代流行文化是有着市场力量的推动,商业者的精心策划,并迎合一定群体需要的文化,它的主要功能是追求感官娱乐,注重的是当下的参与、消费和推广,它追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满足对感官的刺激和对快乐的需求,迎合一般大众的需要。通过对流行文化的参与,参与者表达了自我,宣泄了情绪,释放了压力,体验了乐趣。因此可以发现流行文化往往是超越阶层的流行。

2.流行文化传达的民主性

流行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在于打破精英文化对社会话语权的垄断和常规的科层管理体制。如果说文化是一种言说,那么“精英文化经由教育、大众传播、国家干预等行为得到强化,并且知识的言说就被作了垄断,似乎非精英化的知识就不配称之为知识”[2]。精英文化掌握着知识的对与错,言说着是与非的主动权与判断权。很长一段时期,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精英文化看来非自身文化都不是正统文化,也不屑于关注其他文化。但精英文化毕竟是少数人的文化,除了对知识进行科学阐释外,更多的是代表了他们的思想和意愿。而要成为精英,“非一日之寒”,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所以,当公众不能从民间文化得到现实的言说,又不能介身于精英文化时,通过参与流行文化,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注。这对于正处于青春追梦期、独立期的大学生来说,流行文化的新异性、多样性、开放的跨文化性和参与的平等性,满足了他们展示个体的形式和空间。当代社会主要实行的是科层的管理体制,科层体制是逐渐提升的,个人的提升往往是在预期内。而流行文化是超越这种体制的,它可以使人一夜成功。如2006年流行的“超级女生”,让李宇春,张靓颖等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而且这种成功让很多普通大众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所以,“我要上春晚”的主持人董卿说,这个栏目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它为更多的大众提供了自由平等的参与空间。

3.流行文化激发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加速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在这个提倡个性张扬,自我推销的时代,许多大学生觉得自己才华和气质各方面都不错,但就是缺乏足够的平台去展现,于是总觉自己怀才不遇而又不甘平庸和被埋没。随着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化的兴起,目睹流行文化的多彩多姿,同龄人自信快乐地参与,有的甚至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原本隐藏在大学生内心的表现欲就被诱发出来,于是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化当中。虽然流行文化并不是提供绝对的民主性空间,它背后有商家利益的推动,参与流行文化的规则始终按商家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执行。比如现在一些非常流行的选秀活动,参与者要想走到最后,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是否有完美的表现。但无论是否走到最后,他们的参与意识、参与的勇气、合作的精神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自我实现的愿望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实现。从此方面的意义讲,流行文化作为更加开放的社会文化,更加倾向于按照一定社会的标准来吸引大学生参与,也加速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扩大了他们的社会交往。

(二)商家利益的推动

流行文化不同于一般文化的地方,主要还在于它同商业之间的特殊关系。因此有人把它干脆定义为属于商业文化的范畴。商业集团或资本家看到了某种流行文化包含的消费趋势和消费潜力,就进行投资,让这种流行文化更加迅速推广和普及,进而达到文化上的一种“生产—消费”的关系,最后以消费文化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商业者一般要进行精心的策划、宣传、造势,借助现代技术和媒体进行轮番轰炸,行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官刺激,使人们形成对它的注意力,进而让一定的群体达到主动消费流行文化及其产品。最终商家从中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流行文化是商家、媒体、市场经济规则合谋性的一个结果。它的迅速流行俨然少不了这种背后市场经济利益的推动。

(三)大学生本身的因素

当代大学生充满激情、幻想、好奇,追求浪漫,个性张扬,但又缺乏社会阅历,辨别、鉴赏能力不强,再加上校园生活的单一,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压力,所以,他们成了一群最容易被流行文化感染的人群,从而使高校成为一个巨大的流行文化场所。通过对流行文化的消费与参与,他们从中获得了快乐与浪漫的需求,并释放了暂时的压力,也宣泄了情绪,同时也满足了自我展现的需要。像在大学生当中很受欢迎的韩剧,多半是那种青春偶像型的浪漫爱情剧,这些爱情剧大大满足了大学生对梦幻、浪漫爱情的需要。一些经过商业包装的流行文化,往往是以新鲜的娱乐方式,满足好奇心的比赛模式,再加上炫丽舞台的设置,每个人通过这样的舞台可以感受到强大的关注和聚集在华丽舞台中心有着当明星般的感觉,因此,这些流行文化迅速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有的看到“一夜成名”的示范效应,有的纯粹去享受那种参与带来的快乐。有许多参加“超级女生”的选手,在海选阶段,各个年龄层次的都有,有些唱歌甚至可以用非常糟糕来形容。记得“超级女生”一个赛区有一个参选的人唱歌总是跑调,于是评委说你跑调了,她反问到唱歌跑调和参加超女有什么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去比赛不是为了去拿第几名的,就是为了要有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去享受参与带来的快乐。

三、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流行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它为众多的“草根民众”提供了广阔的参与表达、施展才华、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的平台,特别是加速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但由于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鉴赏能力不强,且流行文化本身的形式性、消费性、娱乐性、商业性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在参与消费流行文化时,不可避免地会给自身带来负面的效应。

(一)激发了大学生反正统反理性的倾向

有人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文化似乎进入了一个颠覆传统与反理性主义的时代。大众对文化的消费侧重的是满足自身感官愉悦和当下关怀的需求,越来越偏离有思想有深度有意义的文化消费。流行文化的盛行也反映了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流行文化中很多往往是以新奇、时尚、出格,甚至把“无耻”来作为攫取世人关注点,与社会倡导的正统、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相背离。正统主流的文化是将社会的意识形态、良好的道德风尚、人力资源的开发等作为自己的文化使命。在文化的传播和实践过程中注重的是合乎社会正统和理性,合乎是非善恶的正确取向,合乎正确的审美标准。在经济体制参与下的流行文化,没有历史和传统的积淀,也没有对未来进行长远的规划,它远没有正统文化的那种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而是立足当下的公众个人。它包含非理性成分,“人之好动、好奇、好思、好名、好利、好戏、好美,以及人之自我超越性和人的自我装饰倾向,都是促成流行文化生生不息地产生和更新的精神动力。”[1]119“在流行文化中它的价值目标就是对于此刻的关注。这一关注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进餐对于肚腹的抚慰,出发点到最终目标都没有终极关怀的承诺。”[2]在这种流行文化的影响下,于是出现了“芙蓉姐姐”走红高校网络、“凤姐”的雷人征婚大行其道,篡改经典作品如《水煮三国》、《麻辣水浒》等,而这些本身又构成了流行文化的内容。许多大学生在心智上的不成熟,再加上认知上的错位,情感的一些负面体验,在行为和意向上更是表现为抵触和叛逆,热衷于对正统价值进行嘲讽、批判和肢解,藐视常规秩序,对政治和社会的公共生活淡漠甚至抵触。一些大学生一方面他们非常崇尚自我表现,积极参与娱乐活动,同时又对很多政治问题有一种非常冷漠的心理状态。同一年一位科学家和一位娱乐明星去世,他们可能不知道科学家是谁,但很多学生却为了能去追悼那位明星而放弃学业。更不要说他们能去主动关心社会上发生的比如说矿难或风灾等一些重大的事件。

(二)助长了大学生急功近利,超越常规的成功欲望

流行文化为很多“草根民众”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有聚集在华丽舞台中心被人关注的梦幻般感觉。在这个快节奏、竞争压力日益强烈的社会,对流行文化的参与、消费,让很多人感到自我实现的快感,甚至体验到“一夜成名”的巨大成功。以超级女生节目为例,这个节目就给大学生带来强大的示范效应。许多大学生目睹了超级女生节目催生了众多的明星,让人感到不必如此刻苦地学习文化知识也能成为万人瞩目的明星。因此,隐藏在他们心里的成名欲望被诱发,进而被无限放大,许多大学生变得心态浮躁、缺乏恒心、理想矮化、信仰淡漠、急功近利。对科学真理、人文艺术、终极真理的追求不感兴趣,认为门槛太高,付出精力太多,时间太长,远没有对流行文化参与带来的快感和实惠强。在流行文化刺激下,成名获利的价值观一但无限膨胀,就会淡化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严肃思考,忽视了人生当中的其它价值追求,消解奋斗的意义。

(三)诱发了大学生道德危机

因为流行文化关注的是当下的解脱和释放,满足当下对快乐的需求,它不可能满足人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更不可能带给人终极的关怀。它对自身形式的要求远大于对内容、意义的要求。它以最感官、最直接、最趣味、最快餐的形式迎合了大众,让其迅速得到感官愉悦的满足。这种感官上的即刻满足,让很多人不自觉地降低了自己的需求层次,对文化的消费不再注重其意义、深度,不再注重是否带来精神境界的提高,将道德素养、社会责任的承担、灵魂的净化放在次要的地位。有的流行文化为了达到此方面更好的效果,不惜对一切严肃的话题进行调侃、肢解、歪曲,以庸俗、低俗形式迎合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需求。在这样的流行文化影响下,许多大学生把腐朽当作神奇、把无耻当作可爱、把标榜异类当作个性追求。正是由于流行文化过度强调感官的满足与情绪的宣泄,让很多大学生失去理性的思考和节制。表现在内,仅凭自我感觉作情绪化的表达,没有进行一定的思考,只要自己愉悦就行;表现在外,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节制地宣泄和放纵,更为严重的表现为冲击社会一切秩序和正统道德规范。流行文化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其冲击力不小。流行文化往往伴随当下的消费观、价值观流行,对人原有道德体系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形成冲击。其结果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迅速跟随流行文化重构新的价值体系,但流行过后,又要面临新的解构和重建;二是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被冲得支离破粹,新的又不能迅速确立,于是人的内心世界就出现断层,有着“找不到北”的感觉。空虚、迷茫、无所适从随之产生,加剧了社会隐患。

什么样的文化消费,最终会影响到什么样的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有希望则国家有希望”。大学生正处青春年华,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如何引导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参与和消费,如何充分发挥流行文化的积极作用,减少它的消极影响,则是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

[1] 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余韬.当代流行文化的五大特征[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猜你喜欢

精英消费大学生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它们都是“精英”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40年消费流变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大学生之歌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