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常态”
2013-04-11范并思
范并思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 上海200062)
1 图书馆的新常态
2002年11月,中国图书馆年会在广东东莞召开。开幕式上,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作了唯一一个学术报告,标题是《新常态 新指标 新方向》。这个标题中的新词汇是“新常态”,按建中馆长的说法,“新常态,new normal,大概意思是,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适应如何在低增长或者零增长的环境中过‘紧日子’了。今天,‘新常态’已经成为欧美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共同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换一种方式思考,换一种方式生存了。”[1]虽然“新常态”这个词汇似乎不合汉语逻辑,因而也受到一些专家的质疑,但听过这个精彩报告的人都能领会它所表达的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国外,新常态首先出现在公共图书馆领域。在高增长时代过去后,公共图书馆首先遇到政府经费消减的问题。2008年前后,人们认识到公共图书馆的紧日子已经不是一种由于经济波动造成的暂时现象,而是由于经济、需求、信息环境等等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常态。于是新常态一词出现并流行。近年来,“新常态”一词进入高校图书馆领域,并频频出现在各种会议文献和研究报告中。2011年Lowry对研究图书馆协会(ARL)连续三年的调查表明,“不断紧缩的预算是大学图书馆的‘新常态’”[2]。201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美国图书馆》杂志出了一个特辑《2012美国图书馆状况:美国图书馆协会报告》,称高校图书馆新常态的特点是停滞的预算、不可持续的支出、增长的学生入学率、减少的工作人员,高等教育证明其价值的压力,在2011-2012年有了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些激烈的报告认为,高等教育机构学生的学习成果有限、学生“学术上漫无目的”、不努力,另一些则看到了“价值差距”,并质疑不惜任何代价进入任何一所大学是否值得[3]。
如果新常态只是指经济拮据,目前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似乎还能置身事外。但我理解的,不仅指图书馆遇到了经济上的拮据,也指图书馆在网络时代遇到的各种挑战已经成为常态。这些挑战包括师生获取信息方式的变化、读者信息素养的持续下降及读者的不断流失,经费下降及文献购置费用上涨。网络化信息化的大潮几乎完全改变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以往通过完整的专业文献收藏所形成的学科文献提供能力和依托专业工具书所形成的学科问题咨询能力,由于网络信息的易获取性而荡然无存。高校图书馆正一步步沦为数据库商和它的使用者之间可有可无的中介和一个可供大学师生选择的学习“空间”。在国外的大学图书馆参观时,空荡荡的阅览室和人流稀少的借书处就是常态。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似乎十分稀缺,考试季节的高校图书馆,在大门打开之前,占座位的学生排着长长的队伍,已经成为许多高校一道令图书馆人自豪又头痛的风景线。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风景并非由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所至,而只是学校管理不善。因为对于绝大多数排队的学生,他们的需求只是一个安静的座位。只要学校有足够的空间并且对学生开放,这些队伍很快就会消失。例如,本校将学校食堂等有冷暖空调、有wifi的空间整天对学生开放,并在教学楼告示空闲教室,图书馆的抢占座位现象就没有出现。对于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真正的挑战,决不是座位的稀缺,而是师生越来越不依赖图书馆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的问题。如果师生对图书馆的需求只是一个冬暖夏凉的公共空间,不难想象,建造与管理一个冬暖夏凉的安静的公共空间,其成本将远远低于建造与管理一座同样面积的图书馆。
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同样需要思考自己的核心能力,构建应对新挑战的图书馆服务“新常态”。
2 图书馆与阅读推广
阅读是图书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但在图书馆学形成后的一个较长时间里,这门学科对于阅读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科书所描绘的学科体系中,我们很难找到阅读、阅读推广或阅读研究的位置。直到现在,直到近些年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阅读现象背后是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对于社会而言,阅读是文化创造与形成的基本前提,是文化积淀与传承的重要渠道,只有热爱阅读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对于个人而言,阅读是形成基本素养、提升个人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并能使人保持个人尊严与思想自由,成为一个不会落伍于时代的人。在信息迅速传播的网络时代,阅读的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多媒体和电子书的发展,尽管曾有专家质疑它们对纸质书阅读的冲击,但它们无疑为阅读带来更多选择。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阅读的基本价值不会有任何改变。
计算机与互联网出现后,不断有人发出“图书馆消亡”的担忧。但历史已经证明,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无法消除阅读的社会障碍,图书馆在消除社会阅读障碍方面具有其他信息服务机构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只要社会存在阅读需求,图书馆事业就不会消亡。但是,如果社会的阅读需求消失了,图书馆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社会还会安排如此规模的图书馆体系吗?可以说,只要阅读死亡了,图书馆不可能独存。
近年来人们对于社会阅读问题持续关注,图书馆界亦将推动全民阅读或阅读推广作为自身的使命。现代图书馆事业,特别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社会公众选择的结果。公众之所以需要公共图书馆,是因为公共图书馆提供了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跨得进去的开放的阅读场所。从150多年前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建立之日起,公共图书馆成为社会的制度安排,成为社会阅读的庇护所。UNESCO/IFLA《公共图书馆宣言》(1949年版)指出:“公共图书馆不告诉人们应该思考什么,而是帮助人们决定自己思考什么。因此,必须将注意力置于下列重要活动,展览、书目、讨论会、讲演、课程、电影和个人阅读指导等。”“必须激励阅读兴趣,不断通过精心策划的公共关系项目宣传推广图书馆服务。”
正因为阅读如此重要,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5年中图学会“新年峰会”将“社会阅读”作为会议的五个议题之一,启动中国图书馆界对于阅读的关注。2005年7月新一届中图学会成立,成立了一个与“学术委员会”等并列的委员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使学会有了关注阅读的组织机构。2006年4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1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迎接“世界读书日”。值得欣喜的是,2006年,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等主办,若干单位承办的全国读书文化研讨会在深圳召开,与会者就“全民阅读与和谐社会建设”、“如何把阅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和推动”等主题进行了探讨。会议通过《关于全民阅读的深圳宣言》。2008年10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发布,宣称:“图书馆努力促进全民阅读。图书馆为公民终身学习提供保障,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200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换届完成后,原“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改名为“阅读推广委员会”,下设15个专业委员会,队伍进一步壮大,学术活动不断增加。2012年上海图书馆学会换届完成后,成立了与学术委员会并列的阅读推广委员会,下设阅读推广理论与方法、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大学生阅读推广、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和数字阅读5个专业委员会,大幅提升了阅读推广在省级学会的地位。阅读、全民阅读和阅读推广,正在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图书馆服务与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在国家最高级别的文件中首次出现“全民阅读”字样。随后,中国图书馆学会将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的主题确定为“书香中国——阅读引领未来”。
3 高校图书馆与阅读推广
回到高校图书馆的新常态话题,虽然阅读推广不会是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常态的全部,但它的确已经成为新常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是青年学子读书之地,图书馆则是大学校园中读书活动的策源地、总后勤和大舞台。大学生除了可以借助专业课老师的引导或指导在图书馆获得专业文献,还应该通过图书馆去阅读那些不属于自己专业知识领域的读物,也要阅读那些与他们心理成长和人格完善有关的课外书籍。缺乏专业课老师的指导,许多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籍时不得要领,可能走了许多弯路。高校图书馆是可以对大学生课外阅读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的,在以前,高校图书馆对于大学生的读书活动,更多地是通过文献的外借阅览等服务给予间接的支持,而非直接介入阅读推广。但是否直接介入阅读推广的问题始终存在。
国外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历史,并非是一条直线。美国的高校图书馆在上世纪初是关注阅读推广的,如Zauha认为在1920-1930年间,“促进阅读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4]1948年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每周有4个小时用于阅读休闲读物。另有1951年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每周有2-8小时用于课外阅读。但是,1960年代开始,高校图书馆的课外阅读量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外部而言,是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蓬勃开展,就内部而言,则是由于高校图书馆的精英主义。这种精英主义表现为,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总体更接近经典的知识与信息服务,他们追求文献体系的完备性与专业性,致力于文献信息的有序组织,追求以技术手段便利文献与信息的获取。而对于公共图书馆那种形式上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阅读推广活动,高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多少表现出某种不屑。此外,高校图书馆人的精英主义还表现为在文献资源建设中更注重专业文献,很少顾及休闲类文献的搜集。
进入新世纪后,信息环境的挑战在不断挑战与削弱高校图书馆员优越的精英主义的同时,也引导着高校图书馆投身推动阅读的事业中。据Julie Elliott对100多所高校图书馆270名图书馆员的调查,有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高校图书馆正在促进课外阅读,有不到一半的人在使用“书单”这种经济的方式推动阅读风气,有接近20%的受访者表示尽力参加和促进校园社区的共同阅读活动,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收藏通俗读物,还有些高校图书馆将阅读推广当作促使图书馆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公共关系手段[5]。也就是说在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低谷后,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正重新出现在美国校园中。
也许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理论形成时期正值国外高校图书馆相对忽略阅读推广的时期,在我国,高校图书馆虽然并不重视自己的“精英主义”,但也同样忽略阅读推广。也许有人认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有荐书一类阅读推广活动。其实我国图书馆学一直将教育职能当成自己的基本使命。为实现教育职能,向大学生荐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以往我国图书馆的荐书活动与真正的阅读推广有很大差异。阅读推广活动遵循图书馆核心价值,它尊重读者的阅读自由,以引导读者阅读,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为基本宗旨。而我国以往的荐书则是进一步强化精英培养,希望大学生读者在获取本专业知识之外,再获得更多其他专业的知识。如2004年叶鹰教授曾开出大学生推荐书目,该书目包括《几何原本》、《物种起源》、《相对论的意义》、《果壳中的宇宙》、《黄帝内经》、《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易传》、《古兰经》、《般若心经》等30种核心经典,以及包括《本草纲目》、《古今数学思想》、《小逻辑》在内的50种推荐经典[6]。这个书目中的任意一本书,都足以使一名大学教授钻研终身,大学生对它们的态度可想而知了。这个例子虽然比较极端,且并非图书馆员所为,但可以看得出以往大学荐书的精英价值取向:鼓励更多专业知识的阅读,而非休闲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宣传与普及,图书馆员的精英主义的褪去,他们关注更加人性化地服务于读者,致力于消除学生群体中的信息鸿沟。随着中国图书馆学会大学生阅读推广委员会的成立,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始探索以丰富校园文化为基本宗旨的阅读推广活动。各种曾经只能在公共图书馆见得到的阅读推广活动类型,如读书沙龙、读后感征文、读书演讲竞赛,现已一一出现在我们高校的校园中了。而且,由于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具有更强的专业社区特性,图书馆组织活动的资源也十分丰富,有些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结合专业或校园文化特点,开展得一点也不比公共图书馆逊色。例如,同济大学利用他们与德国文化界的密切联系,组织许多有德方参与的校园读书活动,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上海财大图书馆则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直接借鉴城市大学阅读推广活动的活动方式与组织经验,将校园阅读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
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校图书馆不但需要保障师生专业信息的获取,也要保障师生的阅读权利,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吸引他们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但随着高校图书馆逐步进入新常态,阅读推广将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工作,无论是阅读推广理论的研究还是阅读活动工作的研究,都需要大大加强。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将在上海浦东新区举办,希望这届将主题定位于阅读的年会,能够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对于阅读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1 建中读书.新常态新指标新方向——吴建中在2012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上的报告.[2013-1-3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159t7.html.
2 Lowry CB.Three years and counting-the economic crisis is still with us.portal: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2011(3):757-764.
3 The 2012 state of America's Libraries: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merican Libraries.Special issue.[2013-01-15].http://www.ala.org/news/sites/ala.org.news/files/content/StateofAmericasLibraries-Report2012Finalwithcover3.pdf.
4 Zauha MJ.Recreational Reading in Academic Browsing Rooms:Resources for Readers'Advisory.Collection Building,1993(12):57.
5 Elliott J.Academic Libraries and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Promotion.Reference& User Services Quarterly,2007(Spring):34-43.
6 叶鹰.推荐书目的逻辑扩展及其与现代学术文献系统的衔接.图书馆杂志,2004(1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