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方法
2013-04-11栾盛磊
栾盛磊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应急决策的特点
所谓应急决策,就是决策主体在信息不对称、时间和资源非常有效、情况非常紧急的状态下,以控制危机蔓延、平息事态为目标,调动有限资源,通过非常规和非程序化手段所做的一次性快速决断。应急决策具有以下特点:
1.以控制事态为目标。由于突发事件具有事发紧急的特点,并且事态恶化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因此应急决策的首要目标是控制事态发展。这时作出的决策有可能跟政府以往制定的目标不符,需要决策者做一定的取舍。
2.时间紧迫性。危机突然爆发,演变急速,形势紧迫,不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就有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这就要求决策者在短时间内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
3.信息不对称性。危机状态下,由于事件本身发展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策者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和控制所有的事态发展信息。同时,危机事件往往将常规的秩序打乱,信息的传播、获取出现障碍,这也容易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和失真。
4.资源紧缺。突发事件来临时,往往来不及对决策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充分准备,故而使决策可选择的方案较少。
二、对决策者应急决策能力的要求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对于决策者有着很高的要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好坏,体现了决策者综合素质的高低。
1.决策者应具备见微知著、防患未然、快捷反应的研判力。要求决策者要善于透过现象抓本质,善于防范危机于未发之前。
2.决策者应具备心神镇定、坦然面对、临危不乱的沉着力。要求决策者在紧急关头要镇定、稳重,有自己的思路和主张,不受外界条件影响。
3.决策者应具备抢夺先机、敢做敢为、当机立断的决断力。突发事件的处置时机有可能稍纵即逝,这就要求决策者面对危机,敢于担当负责,敢于打破常规,果断做出处置。
4.决策者应具备出奇制胜、摆脱窘境、稳定大局的掌控力。处置突发事件最重要的是尽快控制局面,使事态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否则很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严重地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5.决策者应具备借势增力、凝聚人心、攻坚克难的统筹力。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处理不当会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危害,处理得法则会提高政府形象。
三、应急决策的一般步骤
由于需要决策的问题和决策环境的不同,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在价值取向、约束条件、程序方法、实际效果等方面都与常规决策不同。应急决策通常分为四个步骤:1.确认问题。首先判断问题结构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然后确认问题类型、范围、程度,接着找出问题的主要威胁及冲突点。2.分析环境。包括系统地搜索事实信息,确认内外部优势及威胁,确定价值准则、决策目标和行动战略。3.拟定和选择方案。确认所需条件是否具备或有无变化,比较备选方案的优缺点,实施、监控及防止意外事故的附加计划。4.实施及反馈。包括如何降低成本和风险,是否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意外问题和困难,根据反馈信息调整、修订原方案等。
四、应急决策方法
突发事件的紧急性、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决策一般都是非程序化、不确定型、风险型或半定量化的决策,是在突发危机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寻找相对“满意决策”的过程。
1.科学决策法
科学决策法是指在科学决策观念和决策理论的指导下,以定性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一种快速决策方法。
(1)目标排序法。由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应急决策常常面临多目标选择问题。多目标选择的难点在于判断各个目标的权重,决断出第一目标、第二目标等。比如有N种方案可供选择,最终设置经济效益为第一目标,环境效益为第二目标,社会效益为第三目标等。流程一,用经济效益标准衡量所有方案,此时只考虑第一目标,共有N个备选方案,其中发现不合理标准的备选方案有m个,则淘汰不符合第一标准的方案,备选方案还有(N-m)个。流程二,用环境效益标准衡量剩余的(N-m)个备选方案,此时只考虑第二目标,发现不符合标准方案有r个,则淘汰后剩余备选方案(N-m-r)个。流程三,用社会效益标准衡量剩余的(N-m-r)个方案,如此继续,目标越多,淘汰轮次越多,符合标准的方案数量也越少,质量就越高,直到最后只剩一个满意方案。
(2)综合评分法。根据目标、准则的多少,把每个备选方案分成若干个项目,再依次评判每个项目符合目标、准则的程度来确定一个分数。最后把各项得分相乘,得到备选方案的综合分数,分数高者被选中。现假设有两个备选方案A和B,每个方案有五个评测项目,其中A方案为0.8,0.2,0.4,0.3,0.9,B 方案为 0.6,0.3,0.2,0.6,0.7。用综合评分法得出结果,A=0.8×0.2×0.4×0.3×0.9=0.01728;B=0.6×0.3×0.2×0.6×0.7=0.01512。A>B,故选A方案。
(3)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法。风险决策是指决策者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且已确认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决策者有明确的决策目标,多个备选方案存在决策者能控制的多种自然状态,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是可以测算的,这样便可得出不同状态下各方案实施的结果。决策法是风险型决策最常用的方法。不确定型决策常用的方法有:等概率法、小中取大法、乐观系数法、后悔值法等。由于突发事件具备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强的特点,决策者面临自然状态很难准确决断且多不便量化的状态,所以在突发事件紧急的自然状态应对中,难以进行精确测算,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的是凭经验、直觉直接判断或借助专家团队进行决策。
2.经验决策法
(1)直觉经验判断法。指决策者面临突发事件时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并凭借自己的直觉判断能力做出决策。决策者往往无法解释出决策的依据,或是无法说明判断决策是否正确的根据。表面上看是一种“不合逻辑”的决策,但在直觉快速决断的背后,是长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的结果,绝不是盲目的冲动或一时心血来潮的结果。
(2)先例经验判断法。指突发事件可以参照外地的、以往的、其它不同类型问题处理结果进行类比决策。
(3)规则经验判断法。指依据国际相关处理紧急事态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规定,结合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首先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一般政策处理。这种方法要求决策者熟练掌握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又要机动灵活,避免教条主义。
3.外脑决策法
(1)头脑风暴法。也称智力激励法,由现代创造学奠基人美国的奥斯本提出,是一种借助外脑,寻找富于创造性解决方案的快速集体决策法。它把一个组的全体成员都组织在一起,让每个成员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般不发表意见,只提出建议。这是一个大量吸纳每个人提出的新观念,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2)专家智囊咨询法。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下,有的决策者并不具备相关决策的充分信息,他们的处理能力有限,甚至缺乏处理特定突发危机事件的专业技术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应急决策者有必要借助“外脑”,即专家智囊机构来帮助决策。目前我国可以借助的专家智囊机构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内部系统信息咨询机构。指在各级党政组织序列中设置的参事室、政策研究室、信息室等专门从事信息搜集、政策研究的机构。
第二,半官方思想库、研究所等。指以独立或介于官方和民间之间的以政策研究为目的的研究机构,如大学的研究所等。他们往往可以在某类政策问题上提供非常专业、科学的帮助。他们在政府决策中扮演“思想库”的角色,在很多决策中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三,民间机构、专家学者。它包括一些协会、公司研究和调查咨询机构以及一些相对独立的专家学者。他们在政府决策咨询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突发事件危机决策中,专家智囊机构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供技术指导、支持和帮助,提出所有决策的可行方案,辅助政府对备选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并且可在事前对危机进行预警,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科学的预测。智囊机构由于其置身事外的优势,方便独立开展研究与监督,可以更好地辅助决策。
[1]崔丽,仲秋雁,王延章,薛慧芳.基于情境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理论方法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1(6).
[2]周定平.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决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3).
[3]袁辉.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应急决策研究[J].安全,1996(2).
[4]张雪锋,王孟钧.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探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4).
[5]曾伟,周剑岚,王红卫.应急决策的理论与方法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