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法视野下的中原经济区发展问题
2013-04-11顾明
顾 明
(山东大学 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全省以及周边6省的相关区域。它以华北平原为主体,涵盖7省29个地市。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表示: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也是中原地区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也是中原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是我国优化开发区域中的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将中原经济区纳入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原经济区自此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国21个战略经济区之一。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需要分析和研究其发展现状,了解发展缺陷,并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囿于篇幅,本文仅从产业政策和产业法的角度探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问题。
一、对产业法的界定
产业是生产经营活动中提供同一产品或同一劳务的各个企业、行业、部门的总称。产业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了优化本国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及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国家政策,其内容是以规划、调整、保护、扶持等方式和手段对本国的产业发展进行协调和引导。国家通常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来促进和完善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国家的产业政策一般包括对本国产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所有政策,而产业法则是调整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包括了体现产业政策实体性内容的法律规范与产业政策以及制定、实施程序的法律规范,是产业实体法和产业程序法的统一与结合。在现阶段,产业政策和产业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产业政策通常是根据国家产业法的目的和内容来制定的,而产业法则是产业政策的概括和法律化。因此,产业法往往被称为产业政策法。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以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机制和特点为指导,产业法一般包括产业结构法、产业组织法、产业技术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等内容,笔者也将从这几个角度具体分析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现状的研究
根据规划纲要,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包括河南全省以及周边接壤的晋、冀、鲁、鄂、皖、苏六省的相关地区,共计7省29个地市,地域面积达到29.2万平方公里,拥有1.7亿左右的人口。不得不说,中原经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位居中国经济版图的中心位置,各种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理特征都更像是一个缩减版的中国。
在现阶段,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亟待解决的当属如何提升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以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笔者从法律人的视野出发,将解决这个问题的落脚点放在了有关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产业法制定上。目前,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较为落后,竞争力甚至不如西部的成渝地区和关中地区,并且中原经济区内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这些都将成为发展的障碍。
从产业法的角度不难看出:由于缺乏相关的产业结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促进和支持,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偏低的现象;因为产业组织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中原经济区中小企业发展缓慢,且缺乏规模企业的带动作用,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组织急需改进;由于缺乏相关的产业技术法律法规对科技创新的鼓励和保护,也没有完善的政府政策给予支持,整个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科技创新亟待提高;再加上中原经济区覆盖多个省市,人口众多,容易出现区域内部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经济发展的行政壁垒较多、各地市合作不足、各自为政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因此,要保障和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使之不在全国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落后,就必须加强和完善中原经济区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三、促进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政策策略
从产业法的角度出发,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市场行政分割,加强不同省区地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撑。
(一)提供产业结构法律支持,提升产业层次,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法的内容包括产业结构的长期构想、对战略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对夕阳产业的调整和援助等有关政策规范,是产业结构政策的法律化,其法律调整目标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和发展,从而明确不同的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原经济区内各地市行政主体可以采取必要的调控方法,共同制定和颁布能够适用于中原经济区整体的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推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其中,为进一步优化中原经济区三产结构,在农业方面,应以我国现有《农业法》为指导和依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中原地区素来就有“中国粮仓”的美誉,关系着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在全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和巩固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完善相关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促进区域内农业科技进步,同时还要拓展农村市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发展乡镇企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和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放在首位。在工业方面,要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工业生产的产业政策和法规,并以其为基础,结合区域自身现状,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现状的政策法规。可以利用中原经济区的农业生产优势,加快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的发展。还要注意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同时利用自身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做好承接工作。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的地理交通优势,参考我国《全国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和现代物流业,建设国家重要的交通物流运输中心。还可以利用区域内拥有全国三大交易所之一的郑州商品交易所的优势,大力促进银行、证券、保险、信贷等金融业的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中原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提升相关的旅游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二)提供产业组织法律支持,促进中小企业繁荣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产业组织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其本身是为了调整和处理同一产业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而产业组织法则是产业组织政策的法律化,其法律调整目标是促进大中小企业间的合理竞争,并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合作。
中原经济区可以制定和颁布相关产业组织政策和法规,发展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国有企业。对于合理垄断能够更好利用社会资源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要鼓励行业内的资源整合与合并壮大,使整个经济区能够形成与发达地区相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结构。竞争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和整个产业的不断发展,因此,在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鼓励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以竞争带动发展。与此同时,还要防止过度竞争,依法控制同一产业内部企业组织的数量和规模,依法调整企业间的竞争行为。在鼓励和发展规模以上企业和国计民生相关的产业的同时,还要通过税收、信贷和行政支持来保护和促进中小企业和幼稚产业的发展,让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也可以连接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为大企业提供动力支持,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建立和谐健康的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整个地区的产业总体竞争力。
(三)提供产业技术法律支持,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
产业技术政策作为产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涉及技术标准、产业技术发展方向、鼓励发展先进产业技术结构等内容的选择和开发政策,二是包括技术引进和开发、基础技术研究的自助与组织等在内的促进资源向技术开发领域投入的政策。产业技术法是产业技术政策的法律化,鼓励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是其法律调整目标。
不断促进中原经济区产业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需要为推进产业发展升级提供产业技术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的支持。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基金,简化信贷程序,推出税收优惠工具,减轻企业科技投入的生产成本。要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培养建立企业与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合作交流,注重发挥科研机构与高校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必须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制定吸引优秀人才的相关政策法规,激励高端人才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增砖添瓦。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培养本土人才,为大力发展中原经济区高校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提供人力、物力支持,让外来和本土的优秀人才共同为产业技术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撑。
(四)提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律支持,科学布局产业功能区,实现区域内的联动发展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旨在改善行政范围内的经济空间结构所制定出的公共干预的准则以及所有的公共干预行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是区域经济政策的法律化。政府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发挥市场机制造成的经济空间结构的某些欠缺,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社会总体公平。
中原经济区一共包括7省29个地市。要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需要发挥各个地市在整个区域内的作用,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和经济交流,提升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使中原经济区内实现经济上的连片、联动发展。要促进地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容忽视。现阶段中原经济区内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地区发展水平要高一些,其他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则要落后许多。因此,在发挥郑州的龙头带动作用的同时,还要对黄淮地区等落后地市给予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除此之外,各地区也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根据自身客观发展状况和历史基础进行定位,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在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大潮中做到优势互补和分工合作。
四、结语
中原经济区的规划设置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给了中原崛起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只有把握好这个发展机遇,在东部产业转移承接中,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自身特色和优势,完善中原经济区的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产业结构法支持,提升产业层次,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产业组织法律支持,促进中小企业繁荣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产业技术法律支持,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提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律支持,科学布局产业功能区,实现区域内的联动发展,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为促进中部崛起和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联动发展并以此带动全国经济发展,早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1]杨紫煊.经济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卫国,李东方.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3]漆多俊.经济法学(修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喻新安.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义和途径[N].郑州日报,2010-08-13(14).
[5]喻新安.建设中原经济区若干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0(5):72-79.
[6]彭立群.论我国区域经济调控的立法模式[J].求索.2010(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