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易类书前提要优长处举证
2013-04-11葛焕礼
葛焕礼 王 娟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本撷取各书提要而成,后经文达笔削以归一贯”[1]的《四库全书总目》,自产生起便为学者看重,被视作研究传统学术的门径之书。与之相较,“各书提要”(本文称“书前提要”)所具有的某些优点乃至其独立价值,曾长期被忽略,近代以来才稍渐被学者认知。如余嘉锡先生认为《总目》提要“有并不如原作之矜慎者”[2]《序录》;崔富章先生《四库提要补正》大量运用库书及书前提要信息,以比对《总目》。因一直缺乏两者间详尽的比勘研究,学术界对书前提要优长状况及程度的认知,尚多属臆测。笔者在比勘中华书局本《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和相应文渊阁本书前提要时,综录书前提要优长处多则,见其中多有未被前贤辨识者。兹录列、辨证如下,①所列作者、书名、卷数,均依《四库全书总目》;文中所称,以《总目》代指《四库全书总目》,以“书前”代指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以供方家参正。
1 王弼韩康伯《周易注》十卷
《总目》:“上、下经注及略例,魏王弼撰。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注,晋韩康伯撰。”
“书前”:“周易注十卷,魏王弼撰。弼字辅嗣,山阳高平人,官尚书郎,年二十四而卒,事迹具三国志本传。所注惟周易上下经,又别作周易略例,发明宗旨。后东晋太常颍川韩康伯始续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四传。”
按:“书前”详载王弼里籍生平,兼及韩康伯之爵里,《总目》则略去之而仅列姓名。《四库全书总目·凡例》一则云:“如汉之贾、董,唐之李、杜、韩、柳,宋之欧、苏、曾、王,以及韩、范、司马诸名臣,周、程、张、朱诸道学,其书并家弦户诵。虽村塾童竖,皆能知其为人。其爵里亦不复赘。”此虽未列王弼、韩康伯之名,但《总目》似依之而未载其爵里。二人,尤其是韩康伯,声名实难比于所列诸人,简述其爵里当属必要,故“书前”为优。
2 胡瑗《周易口义》十二卷
《总目》:“海陵胡翼之先生方主教导,得先生文试,大惊。”
“书前”:“海陵胡翼之先生方主教导,得先生所试,大惊。”
按: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伊川先生年谱》引《文集》:“时海陵胡翼之先生方主教导,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得先生所试,大惊。”是为“所试”,且“所试”较“文试”为通。“书前”为确。
3 张根《吴园易解》九卷
“书前”题作“吴园周易解”。
按:《总目》标注底本为“湖北巡抚采进本”,题作“易解”;《浙江采集遗书总录》所载为澹生堂写本,题作“吴园先生易解”。但《四库》本卷端题作“吴园周易解”,今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题作“吴园先生周易解”。以与库本一致为准,“书前”为是。
4 吴沆《易璇玑》三卷
《总目》:“自序谓上卷明天理之自然,中卷讲人事之修,下卷备注疏之失。”
“书前”:“自序谓上卷明天理之自然,中卷讲人事之修,下卷备传疏之失。”
按:《总目》云“注疏”,“书前”作“传疏”。《四库》本所载《自序》云:“上以明天理之自然,中以讲人事之修,下以备传疏之失。”故“书前”为确。
5 程迥《周易古占法》一卷、《古周易章句外编》一卷
“书前”题作“周易古占法一卷、周易章句外编一卷”
按: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载一旧抄本,云其“首卷题曰‘周易古占法上’,凡十二篇”、“其《杂论》、《易说》及《纪古今占验》,题曰‘周易古占法下’,又即于是行下题‘古周易章句外编’。”[3](P22)题名与《总目》合。但《四库》本《周易章句外编》书首题作“周易章句外编”;且《总目》提要有一内证:“然则止前卷十一篇者为《周易古占法》,其后卷自为《周易章句外编》”。故“书前”为确。
6 郭雍《郭氏家传易说》十一卷
“书前”题作“郭氏传家易说”。
按:《四库》本卷端题作“郭氏传家易说”;《浙江采集遗书总录》[4]所载、武英殿聚珍版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等皆题作“郭氏传家易说”;《四库》本《自序》云:“潜稽易象,以述旧闻,用传于家,使毋忘先生之业”;《总目》提要内有一内证:“其说一本于忠孝,故以传家为名”。故当为“传家”,“书前”为确。
7 赵善誉《易说》四卷
《总目》:“论节卦云:六四一阴柔而应于初。”“书前”:“论节卦云:六四以阴柔而应于初。”
按:《四库》本卷四“节卦说”篇:“唯六四以阴柔而应于初,以坎水而就于下。”故当为“以”,“书前”为确。
8 冯椅《厚斋易学》五十二卷
“书前”标为“五十卷”。
按:《四库》本实为“五十卷”,末附“附录”二卷。《总目》:“釐为《辑注》四卷、《辑传》三十卷、《外传》十八卷。”可知《总目》不包括此二卷附录,其致误之处在于定“《辑传》三十卷”,《四库》本实为“二十八”卷。
《总目》:“辑传三十卷”。
“书前”:“辑传二十八卷”。
按:《四库》本《辑传》实为二十八卷,“书前”为确。
9 李心传《丙子学易编》一卷
《总目》:“嘉定九年竭二百八日之力,排纂蒇业。”
“书前”:“嘉定九年竭二百八十日之力,排纂蒇业。”
按:《四库》本后附《后序》云:“为功盖二百八十日也。”故“书前”为确。
《总目》:“以岁在丙子为名。”
“书前”:“以岁在丙子,故以丙子为名。”按:“书前”表述更为全面、准确。
10 郑汝谐《东谷易翼传》二卷
《总目》:“是书前有自序及其子如岡、曾孙陶孙题语。”
“书前”:“是书前有自序,后有子如岡、曾孙陶孙题语。”
按:《四库》本后附如岡、曾孙陶孙题语,“书前”为确。
11 丁易东《周易象义》十六卷
按:《总目》又云“朱氏并其《论例》数之,为十一卷”,前后矛盾;《四库》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朱睦《授经图》卷四皆载丁易东“《易传》十一卷”。“书前”为确。
12 吴澄《易纂言》十卷
《总目》:“系辞下传……耒耨之利,改耒耜之利,据王昭素本。”
“书前”:“系辞下传……耒耨之利,改耒耨之地,据王昭素本。”
按:《四库》本卷八《系辞下传》:“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地,以教天下”。故吴澄所改当为“耒耨之地”,“书前”为是。
13 吴澄《易纂言外翼》八卷
《总目》:“朱彝尊经义考云,见明崑山叶氏书目,载有四册。”
“书前”:“朱彝尊经义考注云,见明崑山叶氏书目,载有四册。”
按:朱彝尊《经义考》卷四十二吴澄“《易叙录》”条注云:“按《菉竹堂目》,又有《纂言外翼》四册。”故“书前”云“注云”,更为精确。
14 宝巴《易原奥义》一卷、《周易原旨》六卷
“书前”题作“易源奥义一卷、周易原旨八卷”。
按:《浙江采集遗书总录》载一写本,题作“《周易原旨》六卷、《易源奥义》一卷”;胡玉缙《补正》载陆心源《仪顾堂续跋》云:“《奥义》先列先天、中天、后天三图,次《易源心法》。”[5](P50)库本与此同;钱溥《秘阁书目》、叶盛《菉竹堂书目》、朱彝尊《经义考》等皆载“保八《易源奥义》一卷(册)”。故当为“易源奥义”,且《四库》本《周易原旨》实为八卷。“书前”为确。
《总目》题作者为“宝巴”,注云“宝巴旧本作保八,今改正”。
“书前”题作者为“保巴”,注云“保巴旧本作保八,今改正”。
按:《四库》本前附《进太子笺》及各卷所署,均为“保巴”;乾隆四十七年《钦定元史语解》卷十四标作“保巴”。是“书前”与清官方认定一致,而《总目》却改作“宝巴”。“书前”为确。
15 黄泽《易学滥觞》一卷
《总目》:“今春秋指要亦无传本,惟此书仅存。”“书前”:“今春秋指要已无传本,惟此书仅存。”按:此云黄泽著作存佚状况,泽著有《易学滥觞》和《春秋指要》,前者尚存传本,故当为“已”。“书前”为确。
16 梁寅《周易参义》十二卷
《总目》:“著有礼书演义、周礼考注、春秋考义诸书。”
“书前”:“著有诗书演义、周礼考注、春秋考义诸书。”
按:《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八载梁寅“所注有《周易参议》、《诗书演义》、《周礼考注》、《春秋考义》”[6](P2979)。故当为“诗书演义”,“书前”为确。
《总目》:“此乃所作周易义疏。”“书前”:“此乃所作周易参义。”
按:《总目》此条题作“周易参义”;朱彝尊《经义考》卷四十九“梁寅《周易参义》”条录寅《自序》云:“参酌二家,旁采诸说,僭附己意,别为一书,名曰《参义》。”故当为“周易参义”,“书前”为确。
17 韩邦奇《易学启蒙意见》五卷
“书前”题作“启蒙意见四卷”。
按:《总目》标所据乃“浙江汪启淑家藏本”,《四库采进书目·浙江省第四次汪启淑家呈送书目》载“易学本原启蒙意见四卷,明韩邦奇著”,似此即《四库》底本。现存最早两种刻本,即明正德九年李沧刻本题作《易学本原启蒙意见》,四卷;嘉靖十三年苏祐刻本题作《启蒙意见》,四卷。今上海图书馆藏正德本除卷一题作“易学本原启蒙意见”外,卷二、卷三均题作“易学本原”,且卷前韩文《易学本原启蒙意见序》称:“予郡通守韩君在弘治间著《易学本原》一编,藏于家。”是此书原本似题名“易学本原”。嘉靖本卷端均题作“启蒙意见”,后附苏祐《跋启蒙意见后》云:“旧尝刻诸河东,《原卦画》缺焉,它多初定。兹获授读今本,始终条理大备矣。乃遂刻诸上谷,尚克传流逖布,与同志者共焉。”所谓“旧尝刻诸河东”者,即是正德本,两相比较,嘉靖本不仅补入《原卦画》篇,而且略去正德本《本图书》篇中小注,篇中正文亦有所删略;且正德、嘉靖本前附韩邦奇《启蒙意见序》,写作时间分别题为“弘治十六年孟春月中旬”、“弘治十六年仲春”,内容亦不尽相同。因此,嘉靖本似是在正德本基础上补删、整理而成,定名为“启蒙意见”。
《四库》本除撤去前附韩文《启蒙意见序》,后附补入李沧《跋启蒙意见后》外,其余内容,与嘉靖本一致,疑其底本即为此嘉靖本,不知何故《总目》所标底本却题作“易学本原启蒙意见”。《四库》本卷一包括《本图书》、《原卦画》两篇,故全书五篇共为四卷,“书前”误以篇为卷,故分五卷为说。《总目》遂沿此误,标作五卷,并改易书名①崔富章先生辩证该书《总目》提要,云“文澜阁本第二卷标‘原卦画’'之目,下注‘原缺’二字。文溯、文渊本同”,误,文渊阁本“原卦画”在第一卷,且下未注“原缺”二字;云“嘉靖本亦四卷,补《原卦画》,而不载《七占意见》”,误,上海图书馆藏嘉靖本卷四为《七占》;误认为此书当以篇分卷,故认可《总目》五卷说;认为“嘉靖重刻本题‘《启蒙意见》四卷’名实淆乱”,误,如上文所述,且崔先生认为“重刻时,韩邦奇尚在世,《原卦画》或为邦奇自补,亦为可知”,故嘉靖本当为定本,非“名实淆乱”。见氏著《四库提要补正》,第28-29页。。
18 胡居仁《易象钞》四卷
“书前”标为“十八卷”。
按:《总目》标注底本为“两淮盐政采进本”,据《四库采进书目》所载《两淮盐政李呈送书目》,此本为“四卷”,但《四库》本实为十八卷,“书前”为是。
19 吴桂森《周易像象述》五卷
《总目》:“其上方朱字评语,称‘景逸高先生批’者,高攀龙笔。称‘钱师批’者,钱一本笔也。”
“书前”:“其原本上方有朱字评语,称‘景逸高先生批’者,为攀龙,不署名者皆出一本。”
按:较之“书前”,《总目》无“原本”二字。崔富章先生正之云:“《提要》所谓‘其上方朱字评语’云云,乃载于崇祯原刊本眉端,……库本缮录底本(吴玉墀呈送写本)非原本,无朱字评语,而汇编《总目》时竟漏掉‘原本’二字,遂使《提要》内容与库书不符。”[7](P33)可从,故“书前”为确。
20 陈祖念《易用》五卷
《总目》:“前有自序曰:义理无穷,非言之所能尽。”“书前”:“前有原序曰:易理无穷,非言之所能尽。”按:《四库》本前附《易用原序》,云“此余友陈君《易用》之所由著也”,知此《序》非陈祖念自作,书作“原序”为确;又云“《易》之理广大而精微,虽圣人犹难尽言之也”,故当为“易理”。“书前”为是。
《总目》:“则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无所求而不得,无所处而不当。”
“书前”:“则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无所求而不得;事父事君,亦无处而不当。”
按:此是朱熹《文公易说》中语,《四库》本《易用原序》录之云:“则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无所求而不得;事父事君,亦无处而不当。”又,“理”、“道”对应“得”,“事父事君”之行为当对应“当”,《总目》擅为删改,致其语序不类。“书前”为是。
21 倪元璐《兒易内仪以》六卷、《兒易外仪》十五卷
《总目》:“历官户部尚书,兼礼部尚书、翰林学士。”
“书前”:“历官户部尚书,兼吏部尚书、翰林学士。”
按:据《明史·倪元璐传》,元璐于崇祯十六年五月“超拜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十月“命兼摄吏部事”,十七年卒后“赠少保,吏部尚书。”故当为“吏部尚书”,“书前”为确。
《总目》:“姜雯阶序谓公作兒易,兒者,姓也。”“书前”:“姜雯阶谓公作兒易,兒者,姓也。”
按:《四库》本未载姜雯阶《序》;《浙江采集遗书总录》该书提要、朱彝尊《经义考》卷六十三“倪元璐《兒易》”条,皆云:“蒋雯阶曰:公作《兒易》,兒者,姓也。”不能断定其为《序》说,故“书前”所书为妥。
《总目》:“盖与黄道周三易洞玑等书同为依经立训者也。”
“书前”:“盖与黄道周三易洞玑等九书同为依理立训者也。”
按:《总目》于黄道周“《易象正》十六卷”条注云:“《三易洞玑》全推衍于《易》外。”又,《总目》云元璐此书“大抵忧时感世,借《易》以抒其意,不必尽为经义之所有。”故其当“依理立训”,“书前”为确。
22 董守谕《卦变考略》一卷
《总目》:“朱子上经释变卦者九,唯讼卦与变卦图同。”
“书前”:“朱子上经释变卦者九,唯讼卦与卦变图同。”
按:《总目》云:“朱子谓伊川不信卦变……于是兼采其说,以意变之。凡十九卦,今《本义》第九图是也。”朱熹《周易本义》前附第九图题作“卦变图”;又,今常熟市图书馆藏有明嘉靖刻本朱熹《卦变图》一卷。故当为“卦变图”,“书前”为确。
23 何楷《古周易订诂》十六卷
《总目》:“楷字元子,晋江人。”
“书前”:“楷字元子,漳州人。”
按:《明史·何楷传》云其为“漳州镇海卫人”;《总目》标注底本为“浙江巡抚采进本”,《浙江采集遗书总录》载该书提要云“明礼部尚书漳州何楷撰”。故当为“漳州人”,“书前”为确。
24 黄宗炎《周易象辞》二十一卷、附《寻门余论》二卷、《图书辨惑》一卷
“书前”题作“周易象辞二十二卷”、“图学辨惑一卷”。
按:《四库》本《周易象辞》实为二十二卷;文津阁本与此同,但文溯阁本为二十卷;《总目》所标底本“浙江巡抚采进本”为“十九卷”[4](P112)。崔富章先生据余姚县黎州文献馆藏稿本,断定“《象辞》原本未分卷,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卷者,皆编目传抄者所为”[7](P35)。以与库书一致为准,“书前”为是。
《四库》本所载《图学辨惑原序》,署为“图学”;《四库》本书首标作“图学辨惑”;其所据底本,据《浙江采集遗书总录》载,为“图学辨惑一卷”。故“书前”为确。
25 毛奇龄《仲氏易》三十卷
《总目》:“奇龄假归之后,僦居杭州,一日著一卦,凡六十四日而卦成。”
“书前”:“奇龄假归之后,僦居杭州,一日著一卦,凡六十四日而书成。”
按:此指该书之著成,当为“书成”,“书前”为确。
26 张烈《读易日钞》六卷
“书前”标为“八卷”。
按:《四库》本实为八卷,“书前”为是。
《总目》:“前有其子益孙、升孙纪实,云此稿已删润四十余过。”
“书前”:“旧有其子益孙、升孙纪实,云此稿已删润四十余过。”
按:《四库》本前无此“纪实”,“书前”书作“旧有”为确。
27 陈梦雷《周易浅述》八卷
《总目》:“梦雷字省斋,闽县人,顺治己丑进士。”
“书前”:“梦雷字省斋,闽县人,康熙庚戌进士。”
按:杨武泉先生引清钱仪吉《碑传集》卷四四《陈编修梦雷传》所载“未冠登康熙九年进士”,以及《清史稿·李光地传》所云“陈梦雷者……与光地同岁举进士”,证得“《总目》上文‘顺治己丑’乃‘康熙庚戌’之误”[8](P8)。另外,清钱林辑、汪藻编《文献征存录》卷一“陈梦雷”条亦载其“未冠成进士,时康熙九年也。”又,陈梦雷《松鹤山房文集》卷一载有一篇《御试拟督抚荐举廉能以兴吏治诏》,当是其殿试答卷,署时为“庚戌季春”。故当为“康熙庚戌”,“书前”为确。
28 査慎行《周易玩辞集解》十卷
《总目》:“次为变卦说,谓变卦为朱子之易,非孔子之易。”
“书前”:“次为卦变说,谓卦变为朱子之易,非孔子之易。”
按:《四库》本卷首“卦变说”篇云:“薛河东以卦变为孔子之《易》,愚窃谓卦变乃朱子之《易》也。”故当为“卦变”,“书前”为确。
29 胡煦《周易函书约存》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
《总目》:“如此乃不失文王大意。”
“书前”:“如此乃不失文王本意。”
按:此引朱熹语,按《朱子语类》卷七十一“大畜”节云:“孔子发明,各有所主,爻象亦然。如此,则不失文王本意。”故当为“本意”,“书前”为是。
30 晏斯盛《楚蒙山房易经解》十六卷
“书前”题作“学易初津二卷、易翼宗六卷、易翼说八卷”。
按:《四库》所收实各标书名,“书前”为确。
31 任启运《周易洗心》九卷
《总目》:“故首卷备列诸图。”
“书前”:“故于卷首备列诸图。”
按:《四库》本、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四库》底本)皆列诸图于“卷首”上、下二卷,而非“首卷”,“书前”为确。
32 惠栋《易例》二卷
《总目》:“古者有圣人之德然后居天子之位一类,征引繁芜,与易理无关。”
“书前”:“古者有圣人之德然后居天子之位一类,征引繁芜,与易例无关。”
按:《总目》云此书“考究汉儒之《传》,以发明《易》之本例”,且下文有“更与《易》例无关”语,故当为“易例”,“书前”为是。
《总目》所载“陈瓘《了翁易说》一卷”当从“书前”为“《了斋易说》”、“耿南仲《周易新讲义》十卷”当从“书前”为“六卷”、“俞琬《周易集说》四十卷”当从“书前”为“俞琰”、“俞琬《周易集说》四十卷”当从“书前”为“俞琰”、“方闻一《大易粹言》十卷”当从“书前”为“七十三卷”、“吴澄《易纂言》十卷”当从“书前”为“十二卷”、“吴桂森《周易像象述》五卷”当从“书前”为“十卷”、“陈祖念《易用》五卷”当从“书前”为“六卷”、“董守谕《卦变考略》一卷”当从“书前”为“二卷”,这九则,崔富章先生《四库提要补正》证之已详,本文不再赘述。
另外,《总目》文字有明显因字形近似而刻写致误者:“邵伯温《易学辨惑》”条“五经时用”当从“书前”为“五经明用”,“吴澄《易纂言外翼》”条“成上下篇相对”当从“书前”为“或上下篇相对”,“惠士奇《易说》”条“编端论乾象传”当从“书前”为“编端论乾彖传”。
在书名前添加赠衔、字号、姓氏等,以示分别,这在古人是通行的做法,但也往往造成同书不同版本间名称的差异。因此而导致的库本题名与《总目》不一致、与“书前”一致者有:司马光《温公易说》六卷,“书前”题作“易说”;叶山《八白易传》十六卷,“书前”题作“叶八白易传”;潘士藻《洗心斋读易述》十七卷,“书前”题作“读易述”;乔莱《乔氏易俟》十八卷,“书前”题作“易俟”。
综上所列,除去讹误重复处,得文渊阁本《易》类书前提要较《总目》优长处约有58则。《总目》行文更为雅驯,除去修辞优长处,约略计之,《易》类《总目》较文渊阁本书前提要正确处约有103则①此数据出自对两种提要文字的比勘及两者间差异的分析,限于篇幅,在此不作列证。。故总体来看,《总目》优于书前提要,但书前提要的优长处亦占有相当比例,显示出其独立价值,“不可认为《四库全书总目》可替代四库全书书前提要”②《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编《文津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出版说明》,商务印书馆,2006年。。
〔1〕 陈垣等.景印四库全书原本提要缘起[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3卷第3期
〔2〕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3〕 瞿镛编纂,瞿果行标点.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 张昇编.《四库全书》提要稿辑存[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5〕 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6〕 明实录[M].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7〕 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
〔8〕 杨武泉.四库全书总目辨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