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启淑家藏《使琉球录》的文献价值

2013-04-11

史志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印谱飞鸿藏书家

高 洁

汪启淑(1728—1799),字慎仪,又字秀峰,号訒庵,人称印癖先生,安徽徽州歙县棉潭人。徽州盐商出身,寓居杭州,官至工部都水司郎中。生平爱好文学,好藏书,嗜古成癖,尤爱收藏古籍书画、印章、古玩。是清代藏书家、藏印家和古玩收藏家。其居室曰“飞鸿堂”,藏书楼为“开万堂”。汪启淑不愧为一名藏印家和藏书家。

一、汪启淑一生酷爱藏书印

汪启淑的主要成就不在他的为政,而在他的收藏鉴赏。他所汇集名家藏印印谱《飞鸿堂印谱》,具有极其深蕴的文化内涵。在明清时期,汇集印人的印谱有著名的三堂印谱,即张灏《学山堂印谱》、周亮工《赖古堂印谱》、汪启淑《飞鸿堂印谱》。而《飞鸿堂印谱》成书于清朝乾隆十年(1745),也是汇集明清篆刻家作品的大型印谱,收印数量比前二谱大得多,共四千余方,五集四十卷。每页2印,有释文,部分注有篆刻家姓名,其所著《续印人传》中多有注录,每集均有序跋多则,首卷有金农题字,汪氏二十一岁小像及凡印象例十五则,有石印本行世。《飞鸿堂印谱》分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每集八卷,每二卷为一册,共二十册。每册前后均有序、跋。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乾隆三十年(1765)《飞鸿堂印谱》刊本,为给读者提供方便,将分散在各册的序跋统一放在卷首,缩小影印。原书释文下刻印人名或用名字,或用字号,不甚统一,给读者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收印人的有关情况,特编制《飞鸿堂印谱人录》,注明印人字号、印章收录数和籍贯等,附于书后。原书版框较大,现将印章次序稍加调整,将原二十册合为一册,以方便读者。

汪启淑收藏印章不惜重金,如痴入迷。凡好古之家,鬻古之市,都是他常涉足的处所。据传钱梅溪有汉“杨恽”二字铜印,汪启淑不顾场合,竟要强行索取,钱梅溪不肯相送,启淑遂长跪不起,钱不得已,笑而赠之。其风趣如此,足见其嗜印之痴情。他因不精于鉴别,也有被商贾糊弄欺骗过。

汪启淑在《飞鸿堂印谱》的凡例中写道:“印谱非特为文房赏玩之品,六书原本于小学,大有裨益,缘是不异赀费,咸用朱砂泥、洁越楮、顶烟墨、文锦函以装潢之,非与射利者所可同日语也,具眼谅能识之。”[1]汪氏为这部印谱从材料到装帧都尽了最大努力,并明确宣告与“射利者”不同,自信“具眼谅能识之”。既然不为射利,难道不为沽名?不能否认有出书以射利沽名者,但徽州人整体的文化品格决定了借刻书以扬名为他们所不齿,这也是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道德共识。

《飞鸿堂印谱》作为明清篆刻家作品的大型印谱,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然而篆刻艺术在历史上被人们视为“雕虫小技”,而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清代乾隆年间规模庞大的官修《四库全书》,对印谱也少有问津,在《四库全书存目》中,是通过纂修官们校阅后,认为价值不高,或思想内容与封建统治相悖,而未收入《四库全书》之中。就印谱而言,似乎认为“价值不高”了。

印谱就其艺术价值而言,实不能恭维,就其丰富的文献内容,不无研究、校勘之作用。随之印人印谱与汇辑印材印谱的问世,为研究古代官制、人物、地理、印材、鉴别真伪、艺术水平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和参考佐证。《飞鸿堂印谱》是具有学术性、资料性和艺术性三美兼备的学术性资料汇编,全书列出了清代共有50多位知名人士作序,并列出352印人录的姓名、字号、籍贯、藏书楼名、履历诸项,这对研究刻印家提供了宝贵资料。另外,全书的印章都附识释文,既体现了本书的学术性,又省却了读者的翻检之苦,可谓一举两得。

二、汪启淑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大家

汪启淑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藏书、藏印的事业上,成为清代前期一位卓著的藏书家、藏印家和古玩收藏家。根据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孙诒让《温州经籍志》和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供藏书目录,汪启淑家有藏书为:《周易爻变义蕴》4卷、《四书经疑贯通》8卷、《罗鄂州小集》6卷附录2卷、《攻媿先生文集》120卷、《《北文集》10卷、《姚叔器先生集》1卷、《说学斋稿》不分卷、《七十六雁山志》4卷、《温处海防图略》2卷、《易学启蒙意见》5卷、《玩易意见》2卷、《易修墨守》1卷、《胡子易演》18卷、《学易举隅》6卷、《古易汇编》17卷、《易林疑说》无卷数、《易经勺解》3卷、《易窥》无卷数、《心易》1卷、《尚书说要》5卷、《禹贡山川郡邑考》4卷、《书帷别记》4卷、《尚书辩解》10卷、《尚书揆》16卷、《诗经通义》12卷、《周礼因论》1卷、《仪礼节解》17卷、《檀弓丛训》2卷、《礼记通解》22卷、《礼记纂注》30卷、《春秋集传纂例》10卷、《春秋谳义》9卷、《春秋孔义》12卷、《春秋读意》1卷、《春秋翼附》20卷、《春秋直解》15卷、《春秋阐义》12卷、《春秋麟宝》63卷、《春秋左翼》43卷、《春秋揆》1卷、《麟旨定》无卷数、《春秋程传补》20卷、《左传统笺》35卷、《提要补遗》1卷、《七经孟子考文补遗》199卷、《经书音释》2卷、《重编五经图》12卷、《论语全解》10卷、《癸巳论语解》10卷、《癸巳孟子说》7卷、《四书疑节》12卷、《孟子杂记》4卷、《论语商》2卷、《中庸合注》1卷、《四书讲义》无卷数、《孟子说解》14卷、《大学中庸读》2卷、《四书说丛》17卷、《苑洛志乐》20卷、《律吕解注》2卷、《古文四声韵》5卷、《六书统》20卷、《经史正音切韵指南》1卷、《增修复古编》4卷、《字考》2卷、《广金石韵府》5卷、《篆文纂要》4卷、《韵总持》3卷、《明通纪述遗》12卷、《高庙纪事本末》无卷数、《征吾录》2卷、《识大录》无卷数、《辽大臣年表》1卷、《钱塘遗事》十卷、《广王卫王本末》1卷、《奉天靖难记》4卷、《别本洪武圣政记》12卷、《天顺日录》1卷、《明政要》20卷、《安楚录》10卷、《姜氏秘史》1卷、《辽记》1卷、《行边纪闻》1卷、《交黎抚剿事略》5卷、《平夷功次录》1卷、《使琉球录》2卷、《泰昌日录》1卷、《定保录》无卷数、《谕对录》34卷、《明诏令》21卷、《敬乡录》14卷、《嘉靖以来首辅传》8卷、《阙里志》24卷、《孔孟事迹图谱》4卷、《宗圣志》12卷、《阙里广志》20卷、《君臣相遇录》10卷、《曹江孝女庙志》10卷、《润州先贤录》6卷、《尊乡录节要》4卷、《补遗》1卷、《群忠录》2卷、《国琛集》2卷、《儒林全传》20卷、《春秋名臣传》13卷、《辨隐录》4卷、《历代党鉴》5卷、《奇游漫记》4卷、《南朝史精语》10卷、《太史华句》8卷、《廿一史识余》37卷、《华阳国志》12卷附录一卷、《后梁春秋》2卷、《十六国年表》1卷、《太平寰宇记》200卷、《西湖游览志》24卷志余26卷、《华阳宫纪事》1卷、《新定九域志》10卷、《雍大记》36卷、《浦江志略》8卷、《南畿志》64卷、《海盐县图经》16卷、《治河通考》10卷、《黄运两河考议》6卷、《北河续记》8卷、《萧山水利书初集》2卷续集1卷3集3卷附集1卷、《江防考》6卷、《两浙海防类考续编》10卷、《温处海防图略》2卷、《雁山志》4卷、《衡岳志》13卷、《齐云山志》5卷、《续刻麻姑山志》17卷、《天台山方外志》30卷、《天目山志》4卷、《峨眉山志》18卷、《峨眉志略》1卷、《七星岩志》16卷、《峨眉山志》18卷、《岳麓志》8卷、《鸡足山志》10卷、《惠阳山水纪胜》4卷、《西樵志》6卷、《白鹭洲书院志》二卷、《海表奇观》8卷、《翰林记》20卷、《土官底簿》2卷、《南雍志》24卷、《楚台记事》7卷、《官制备考》2卷、《唐会要》100卷、《西汉会要》70卷、《谥法纂》10卷、《年号韵编》1卷、《明三元考》14卷、《长芦盐法志》13卷、《通漕类编》9卷、《古今鹾略》9卷、《鹾略补》9卷、《金薤琳琅》20卷、《金石林时地考》2卷、《金石史》2卷、《嵩阳石刻集记》2卷、《天发神谶碑释文》1卷、《承华事略》1卷、《太史史例》100卷、《史取》12卷、《评史心见》12卷、《左略》1卷、《寿亲养老新书》4卷、《医经泝洄集》2卷、《天步真原》1卷、《天学会通》1卷、《历算全书》60卷、《勾股矩测解原》2卷、《九圜史图》1卷附6卷、《匌曼》1卷、《元包》5卷附《元包数总义》2卷、《数诀》1卷、《易十三传》13卷、《庵椠》1卷、《太乙统宗宝鉴》20卷、《墨池琐录》4卷、《笔元要旨》1卷、《青莲舫琴雅》4卷、《分宐清玩谱》1卷、《方氏墨谱》6卷、《素园石谱》4卷、《茶董》2卷、《茶史》2卷、《闲居录》1卷、《寰有铨》6卷、《多能鄙事》12卷、《使规》1卷、《宋贤事汇》2卷、《枕中秘》无卷数、《广博物志》50卷、《文选双字类要》3卷、《裁纂类函》160卷、《四六丛珠汇选》10卷《姓汇》4卷、《姓觿》10卷、《考古辞宗》20卷、《奇姓通》14卷、《类雅》20卷、《教养全书》41卷、《古杭杂记诗集》4卷、《古今谚》2卷、《古今风谣》2卷、《古老子》2卷、《仙苑编珠》3卷、《长江集》10卷、《麟角集》1卷、《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武溪集》20卷、《冯安岳集》12卷、《范太史集》55卷、《默成文集》八卷、《舒文靖集》2卷、《本堂集》94卷、《蒲室集》15卷、《石门集》7卷、《玉笥集》9卷、《白云稿》5卷、《鸣盛集》4卷、《武功集》5卷、《骚略》3卷、《甘白集》6卷、《三畏斋集》卷、《黄介庵集》11卷、《桐屿集》4卷、《质庵文集》无卷数、《岁寒集》2卷、《思元集》16卷、《恒轩集》6卷、《东所文集》13卷、《襄敏集》4卷、《董从吾稿》1卷、《东游集》1卷、《南北奉使集》2卷、《寒邨集》4卷、《严文靖公集》12卷、《洪洲类稿》4卷、《古文集成》前集78卷、《古乐府》10卷、《玉山纪游》1卷、《唐宋元名表》4卷、《古今禅藻集》28卷、《静安八咏诗集》1卷、《五伦诗》5卷、《骊珠随录》5卷、《词海遗珠》4卷、《名公翰藻》50卷、《昆山杂咏》28卷、《古诗类苑》120卷、《灵洞山房集》2卷、《岳阳纪胜汇编》4卷、《续文选》32卷、《闽南唐雅》12卷、《金华诗粹》12卷、《溯洄集》10卷、《练音集补》7卷、《国朝练音集》12卷、《松风余韵》51卷、《岭南五朝诗选》35卷、《广东诗粹》12卷、《乐府遗音》5卷、《四六谈麈》1卷、《浙西六家词》10卷、《古今词论》1卷、《填词名解》4卷、《填词图谱》6卷续集2卷、《词韵》2卷等。

汪启淑作为清代私人藏书,对图书的收藏保护和刊刻,以及对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贡献。然而,由于汪启淑的个人性格和藏书理念与其他藏书家的区别,他把所收藏的图书严格保管,似乎变成自己的私人财产,不让外人借阅,即使是亲戚朋友也难以涉猎。如汪启淑的藏书好友、又有乡谊之情的鲍廷博就曾经因为借阅书籍与他产生很大的矛盾。鲍廷博辑刊《知不足斋丛书》时,想对宋刘昌诗《芦浦笔记》进行校勘核对,得知汪启淑的“飞鸿堂”藏书楼藏有元人盛如梓所撰的《庶斋老学丛谈》,对《芦浦笔记》的校勘有帮助作用,于是携好友郁礼一同到汪启淑府上借阅,却遭到汪启淑的拒绝。对此,鲍廷博十分气愤和不满,在撰写《庶斋老学丛谈·跋》中亦有流露:“右盛庶斋《丛谈》,楷书精致,出自钱塘汪西亭(立名)氏,吾友郁君潜亭(礼)所贻也,间有误书,思之不适,闻某公有善本,欣然偕潜亭往借,秘不肯宣,仅录林吉人两跋相授耳,是为乾隆甲午。迨嘉庆甲子,始据钱功父本一扫乌焉之讹。往读某公所著《清暇录》,历数近来藏书家,而自述其储之富。渺兹一粟,漂流沧海中,杳曾几何时,已散为云烟矣。不知其所之矣。”[2]鲍廷博在跋中虽没有公开点名,但对“某公”的不满情绪依稀可见。在清代像汪启淑这样的藏书家嗜书成癖、爱书如命的人很多,但像汪氏这样秘不肯宣,小气吝啬的人却是很少,大多藏书家都有藏书共享的思想。如藏书家朱文藻是这样描述鲍廷博藏书共享、开放行为的:“吾友鲍以文,世居歙之长塘……三十年来,近自嘉禾、吴兴,远而大江南北,客有异书来售武林者,必先过君之门,或远不可致,则邮书之。浙东西藏书家,若赵氏小山堂、卢氏抱经堂、汪氏振绮堂、吴氏瓶花斋、孙氏寿松堂、郁氏东啸轩、吴氏拜经楼、郑氏二老阁、金氏桐华馆,参合有无,互为借抄。至先哲后人家藏手泽,亦多假录,一编在手,废寝忘食,丹铅无已。时一字之疑,一行之缺,必博征以证之,广询以求之。有得则狂喜珍贝,不得虽积思累岁月不休。……海内书林闻君多异书,大率阻于山川无由借读,而君哀集既多。乐于公世。出其所储为前诸家所未刊,或已刊而讹脱过甚者,悉心勘定,寿之枣梨。”[3]这才是藏书家的风格和胸襟,与汪启淑有天壤之别。

三、《使琉球录》的文献价值

汪启叔家藏万卷书斋里,有一本最能引人注目就是《使琉球录》,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使琉球录》2卷,是明代万历七年(1579)萧崇业、谢杰所著。《使琉球录》中的“琉球过海图”和清同治二年(1863)的“大清一统舆图”等,都明确载有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钦差正使户科左给事中萧崇业(云南临安卫籍,应天府上元县人)、副使行人谢杰(福建长乐县人)敕封国王尚永。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简称钓鱼岛)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早在1403年(明永乐元年)出版的《顺风相送》中就明确记载了“福建往琉球”航路上中国的岛屿“钓鱼屿”和“赤坎屿”,即今天的钓鱼岛、赤尾屿。

明清两代朝廷先后24次向琉球王国派遣册封使,留下大量《使琉球录》,较为详尽地记载了钓鱼岛地形地貌,并界定了赤尾屿以东是中国与琉球的分界线。明嘉靖十三年(1534)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是现存最早记载中国与琉球海上疆界的中国官方文献。《使琉球录》明确记载了:“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意即琉球人乘船过了赤屿(即今赤尾屿),看到古米山(即今久米岛)后便认为到达琉球。这表明,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而非琉球国土。

日本最早记载钓鱼岛的当属日本仙台学者林子平于1785年所著《三国通览图说》的“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图中标绘了钓鱼岛等岛屿,并将其与中国大陆绘成一色,意指钓鱼岛为中国一部分。1876年日本陆军参谋局绘制的《大日本全图》、1873年日本出版的《琉球新志》所附《琉球诸岛全图》、1875年出版的《府县改正大日本全图》、1877年出版的《冲绳志》中有关冲绳的地图等,均不含钓鱼岛。

琉球自洪武年间,其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皆遣使奉表笺贡马及方物。洪武十六年,赐国王镀金银印并文绮等物;山南王、山北王亦如之。永乐以来,国王嗣立,皆请命册封。自是惟中山王来,每两年朝贡一次;每船一百人,多不过百五十人。其贡,马、硫黄、苏木、胡椒、螺壳、海巴、生红铜、牛皮、棹子扇、刀、锡、玛瑙、磨刀石、乌木、降香、木香。

明嘉靖四十年(1561),明朝驻防东南沿海的最高将领胡宗宪与地理学家郑若曾编纂的《筹海图编》一书明确将钓鱼岛等岛屿编入“沿海山沙图”,纳入明朝的海防范围内。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徐必达等人绘制的《乾坤一统海防全图》及1621年(明天启元年)茅元仪绘制的中国海防图《武备志·海防二·福建沿海山沙图》,也将钓鱼岛等岛屿划入中国海疆之内。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做法,继续将钓鱼岛等岛屿列入中国海防范围内。

明代《使琉球录》三种,故名。这三种《使琉球录》的作者、版本是:(一)陈侃、高澄撰《使琉球录》不分卷,嘉靖间原刊本;(二)萧崇业、谢杰撰《使琉球录》2卷(附《皇华唱和诗》1卷),万历间原刊本;(三)夏子阳、王士祯撰《使琉球录》2卷,抄本。《使琉球录》是一部珍贵历史文献价值的资料,它是现存最早记载中国与琉球海上疆界的中国官方文献,明确记载了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1]汪启淑.飞鸿堂印谱(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鲍廷博辑.知不足斋丛书(第23集).庶斋老学丛谈(跋).民国铅印本.

[3]朱文藻.知不足斋丛书(序).民国铅印本.

猜你喜欢

印谱飞鸿藏书家
减字木兰花·乙亥清秋
古意盎然说印谱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清飞鸿堂《壮怀聊寄幽独》
特殊的“古籍”
印谱:古籍中的另类收藏
海外飞鸿、地方协会动态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麦积山石窟艺术印谱
——王明亚篆刻作品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