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3-04-11

史志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民生民众建设

李 莹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目的、重点在民生

(一)从社会建设到社会管理

我们党对社会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一元主体的社会管理格局;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十七大则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正式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结合,实现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并举。

从社会建设到社会管理,认识也进一步明晰。也就是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的社会建设必须通过有效的社会管理来实现。社会建设是目标方向,社会管理是方法和手段。社会建设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处理好创新社会管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系。

(二)社会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目的

1.社会管理的概念。

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2.社会管理的目的、重点。

社会管理的对象是人,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终极目标指向是和谐社会。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央明确指出: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求必须遵循“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基本原则,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因此社会管理的目的和工作重点就是致力于改善民生,终极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十八大报告就此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民生问题成为时代主题和民众期待

(一)民生问题的界定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当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辞海》对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状态、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以及基本发展能力等等。

(二)民生问题的基本内容

(1)民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线问题;(2)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问题;(3)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即民生包括了民众的生命、生计、生活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

(三)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和民众期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随之水涨船高。这几年,党和国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投入之多、成果之显、百姓受惠之多都是前所未有。同时收入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多发交织等问题日益凸显。

突出表现在群体性事件增多,由2009年前的每年不到1万件增加到2009年的8万多件。2011年我国平均每天发生500起群体性事件。高发频发的群体性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公众普遍的一种焦灼不安的心理状态,对未来预期的迷茫、不确定,以及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制度滞后、利益分割等问题使民众的积怨随时可能被点燃,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我国近年来民生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成就

从解决饮水安全到4万亿元刺激消费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汽车下乡、家电补贴等政策陆续出台;新农合、新农保,营养午餐,居家养老,廉租房等惠民政策一个接着一个,民众的衣食住行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10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6280元提高到2181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从2252元提高到6977元。连续8次提高企业职工工资,3次提高个税起征点,不断调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使老百姓不断受益。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最大的医疗保障网,医保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廉租房建设呈现加速快跑趋势,“十二五”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是3600万套,2011年已开工1000万套,2012年开工了700多万套。

确定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10年间新增就业人口达到1亿人。

社会建设和民生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用十八大报告的话来概括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成效明显,但是民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也在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也在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物价上涨、看病难、就业失业和住房价格过高等问题仍然是民众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

教育:义务教育需要完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够均衡,教育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义务教育、素质教育与利益、与应试教育的冲突不断。

收入分配:从国家整体的财富分配来看,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较低,西方发达国家国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为50%—60%,美国为65%,我国2010年仅为43%;从个人收入分配来看,财富向少数人不断集中形成“马太效应”,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引发“仇富心理”。

医疗:药价虚高、过度医疗现象依然存在;医患关系日趋恶劣,医疗纠纷不断上演。

养老:根据联合国的标准,2011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85亿,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显然已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人口红利期也将随之结束。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现象,给我国现有的养老体系带来严峻考验。

房价:国家出台政策多管齐下调控房价,但收效不明显。网络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人承认“高房价是在大城市生活的最大障碍”,也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房奴”。

就业:目前我国城市新增就业人口每年接近1000万人,而蚁族、啃老族、被就业等新名词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就业之困。

物价:“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物价一路走高,物价因素正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食品安全:毒奶粉、毒胶囊、地沟油等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考验着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

十八大报告就此指出: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而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决非一日之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持续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

四、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与措施

(一)十八大积极回应民生新期待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调结构、促转型、求跨越的同时,着力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才能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对于民生新期待,十八大已经做出积极回应,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五有”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两“多”、三“更”的表述折射出我们党和政府进一步改善民生的信念和决心。

(二)确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

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奋斗目标。在社会建设方面,则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的具体目标。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发展。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十八大报告20多次出现“公平”一词。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注重公平”;“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

(三)将富民强国作为重要发展战略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民众生活的目标就是过得幸福,为此必须实现从GDP崇拜到民生至上的转变。十八大不但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中增设了“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指标;要求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为此必须首先调整国家和居民收入的分配关系,加大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其次要减轻居民负担,加快全民社保建设,增加社保投入,创建城乡居民持续消费的条件,在执政方略上实现从“强国”向“富民”的转变。

(四)在“五有”上继续取得新进展

学有所教。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2.2万亿元,首次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义务教育的持续推进和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职业教育的大力推进,必将推动我国向人力资源强国不断迈进。

劳有所得。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和“双倍增”目标。破解收入差距问题的路径就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革的关键是以工资改革为核心,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重点在调整财产性分配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基本思路是“扩中、提低、限高”,通过增加高收入者的税率、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2020年中等收入者达到50%以上的目标,使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由哑铃型向橄榄型合理转变。

病有所医。新医改的关键着力点已经明确为公益和公平。下一步的医改目标: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包括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基本实现。

老有所养。资金来源、投入力度、设施建设、服务提供都要大幅度跟进,进一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从“养儿防老”到“国家养老”的历史性跨越。

住有所居。一方面高度重视保障房建设,加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和廉租房、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速度,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另一方面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普通商品房价格持续非正常上涨。

促进就业。一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二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包括引导大学毕业生到急需的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创业;三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四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大政须为苍生计。关注民生是执政之基,改善民生是理政之本,惠及民生是施政之要。展望未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仍然也必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1]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1.

[2]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读本.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3.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39.

[5]邓小平年谱.中国文献出版社,2004.1364.

猜你喜欢

民生民众建设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