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是僧楼李氏的始迁祖
2013-04-11李怀俊
李怀俊
李怀俊 李渊五十三代孙 唐皇族河东龙门汾阳李氏族谱续修主编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据唐书载:高祖于周天和元年(566)生于长安,贞观九年(636)五月庚子是日,崩于太安宫之垂拱前殿,享年70岁,十月庚寅葬于献陵。李渊是唐代开国皇帝,在位九年(618-626),帝号武德,谥曰:太武皇帝,庙号高祖[1]。
李渊出生于一个军事世家,七岁袭唐国公,祖父李虎,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北周初追封唐国公。父李昞,北周时历任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等职,袭封唐国公[2]。李渊隋时大业八年(612)被提拔为将军,殿内少监,九年(613)被任命为京都卫尉少卿(正四品),大业十一年(615)四月,隋炀帝诏令李渊为河东抚慰大使,其携家眷与族众去河东赴命[3],到河东后将家安置在远离河东府的龙门县汾阳地(今河津市僧楼镇李家堡李家庙巷)居住,曾在此招贤纳士,扩充实力,初始发祥[4]。翌年(616)十二月,升任太原留守,十三年(617)五月在太原起兵反隋,八月十五入龙门休整,于九月十二日过黄河进军长安[5],十一月占领长安,大业十四年(618)六月改隋为唐并称帝[6],李渊称帝后从未忘记他的初始发祥地,给了这里许多优惠恩敕,其后代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生生不息,繁衍发展。
笔者退休以后,族人纷纷要求我续编族谱。2001年清明节,年过80岁的叔父李武学讲:据老人传,我们的先祖是李世民,做过皇帝,现在年轻人都忘啦,你把咱们的族谱续续。2003年本族年逾80岁的李五俊给我讲:“我们的祖先是李渊,所以我们的祠堂称庙,我们祖茔建置是个龙头。”他领我到祖茔地现场进行解说,并绘制了龙头地貌图,我对这些传言也作了全面细致的研究与探讨,先后历时八年,去北京,上太原,奔西安,赴洪洞大槐树移民研究处,向唐史研究室、省志办、北京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有关专家请教,同时对祖茔地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勘探、挖掘、考证。共挖出史料价值很大的墓碑六块;先后购置阅读了大量史书进行查证。据《新唐书》卷一“高祖”第二页载,李渊“大业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毋端儿”[7],中华帝王百传《唐太宗李世民》一书:“大业十一(615)四月,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使,于是李渊携家迁往河东。”另在14页载:“大业十二年升任太原留守,当时李渊把建成、元吉安置在河东,将世民带至太原。”[8]《历代帝王秘史》与评点:“老谋深算的唐高祖”一章,“唐高祖登基内幕”一节,“升任太原留守时……李渊除了身边的次子李世民,还有几个儿子在河东护家,决定起兵,才暗暗派人去接……只有长子建成和四子元吉潜回太原。等儿子们一到,李渊就揭竿而起,密谋多年的起兵付诸行动了”[9]。由以上种种记载,不难看出,隋末,大业十一年四月至十三年五月间,李渊的家一直安置在河东。究竟住在河东哪里呢?本人也翻阅考证了许多文史资料。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主编的解读《三字经》上下合集201页,第三十一讲,“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中载:“当时也确实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个术士,禀告杨广,龙门一带突然出了浓厚的天子气。并说:有一位姓李的大将最终不利于隋朝。隋炀帝一听,就对李渊产生了防范之心。”[10]清乾隆版《河津县志》卷三载:“唐高祖庙按唐《地理志》龙门有高祖庙,贞观中置。”这里所记的“龙门”是指龙门县,唐时河津称龙门县[11]。从以上记述,不难看出,隋末李渊的家就安置在河东龙门县境内。
既然李渊家住在龙门县境内,那具体住在何处呢?
唐地理志载:龙门武德二年从泰州来治。五年析置万春。据史书与河津县志考,万春县治在今河津市东北偶。僧楼至张吴一带[12]。
新唐书载:诸帝公主,高祖十九女,“长沙公主始封万春”[13]。
为什么要从一个在军事上很重要的龙门县分出一片地域新建一个县治,同时把他的长公主册封在这里,这和李渊究竟有什么瓜葛。
2007年李家堡村支部书记李林志,挖掘出大半块大明正德十一年由教读李胤撰书的《重修唐太宗御敕宝胜匾额缠腰碑记》碑。碑文载:“代祖庙建之于(僧楼宝胜寺)前三交今至前三门至后佛殿罗汉……”[14]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主编的《中华姓氏谱》——李氏卷,第三章“大唐皇室”,第二节“唐宗室的命运”第53页载:“李渊父昞,庙号代祖,生四子,李渊为长。”[15]经与有关专家论证,此碑上所载的“代祖庙”是李渊父亲李昞之“代祖庙”无疑。
除以上种种史书及资料的记载之外,在李家堡乃至僧楼境内和周边村庄还有众多与唐代李渊有关的建筑和传说。
在僧楼镇西北约10里之遥的古垛村,唐时建有一座石桥,是李渊的长女长沙公主请求御弟李世民下旨所建,故名“奉旨桥”,现依然完整无损的淤埋在该村地下,在当地传为一段美妙的佳话。
建于僧楼东、西两头的“金仙”、“玉贞”二观,是睿宗李旦的两位公主出家时的道庵,人们俗称“姑姑庵”,史书载,武则天杀害了刘皇后和窦贵妃后,睿宗李旦为了保全窦贵妃所生的两位公主的性命,将两公主送到远离东都洛阳的乡下去出家。2006年出土的观内一个柱础石,上刻“李仙妹常住妹”,上柱国“刘元亮”等字[16]。
曾坐落李家堡南门外西南通往僧楼大街雄伟高大的砖坊“岘门”是唐时为李世民的元孙宰相“李岘”歌功颂德所建,门匾额为“风高岘首”,李岘在唐肃宗至代宗时为宰相,唐书载:岘“为政得人心”,当时百姓谣赞曰:“欲粟贱,追李岘!”2007年出土的石刻匾额“风高岘首”现保存于李家堡原支部书记李林志家。为李世民的元孙歌功颂德的门楼为什么要建在李家堡城门外呢,由此不难看出他们和李家堡李氏的渊源[17]。
另明万历年间,从僧楼乔迁北午芹的李氏后人李望学(66岁)提供的他家供奉先祖的家堂神龛两边的楹联:“隋唐迁河东,分族僧楼镇,曾门四户;乔迁北午里,累死山东地,四门之长。”加之李家堡众多老者传说“李渊是始迁祖”,史志载“龙门有高祖庙”;碑载僧楼有李渊之父“代祖庙”;“并有八水绕长安”,“方平楼里赛长安”之誉称;僧楼李氏宗祠叫庙;且所掘始祖墓碑座为龟形,冠为龙形。李渊、李世民、李治都曾屯兵龙门,方平、僧楼有“兴平堡”、“寨里”、“铁炉巷”等屯兵场所,种种传说、史书、碑刻、实物均证明李渊是我们僧楼李氏的始迁祖。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2007重印).第一册,卷一,本纪一,高祖一,1,18.陇西李氏文化源流.241.
[2][9]谢长贵.历代帝王秘史与评点(上册).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681~687,683~686.
[3][8]金智学.中华帝王百传·李世民.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4,14.
[4]伍心铭.李世民.北京:群众出版社,57~60.
[5]河津县人武部编写组.河津军事志.1984.683.政协山西河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津文史大观(第 15辑,下集).93.
[6]李天昌.陇西李氏文化源流.甘肃省陇西县印刷厂印制,2003.258.
[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2006重印).卷一,本纪第一,高祖.2.
[10]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上下合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201.
[11](乾隆)河津县志(卷三).清乾隆四十八年续修.河津市志办藏.《河津县志》光绪五年版校注本,河津市志办编.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7,117.
[1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2006重印).卷39志第29.地理三.1000~1001.
[1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2006重印).卷83.列传第八.诸帝公主.3643.
[14]《重修唐太宗御敕宝胜匾额缠腰碑记》碑.教读李胤撰书.大明正德十一年.2007年7月出土.拓片照.
[15]李学勤.中华姓氏谱·李氏卷.53.
[16]魏金水.唐明皇.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另金仙观实物照.
[1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2006重印).第七本、表、宗室世袭下,2084.另第十四本.卷131.列传56.宗室宰相.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