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抗战时期“精兵简政”的历史经验

2013-04-11周浩集

史志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精简

周浩集

周浩集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法学博士 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 博士后

1941年11月6日至21日,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第二届参议会上,党外人士李鼎铭等十一人审时度势、联名提案,要求“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这一提案立即为中共中央所接受,毛泽东认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1],并要求把“精兵简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政策在边区与各根据地实行。这一政策的成功实施,完成了对政府系统的改革,确立了党领导下的政府组织原则、权力分配、运作机制及工作制度,建立起了一个民主、灵活、统一、高效、纪律严明、有制度可依的革命政府,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一致拥护,为抗日根据地度过严重的困难时期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战时期的“精兵简政”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经验。

一、“精兵简政”作为中国共产党建政建军的基本原则,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依然重要

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调整了侵华的战略和策略,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行严密封锁,切断它同外界的经济联系,同时加强军事进攻,大肆摧残抗日根据地赖以持久坚持的人力、物力,企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一切生存条件。同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表现出很大的妥协倒退倾向,对日作战日趋消极,反共活动日趋活跃。再加上华北地区连年遭受水、旱、虫等自然灾害,各抗日根据地的面积日益缩小,军队人数下降,财政经济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值此抗日根据地生死攸关之际,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果断接受了开明绅士李鼎铭的提议,及时作出了实行“精兵简政”的决策。他指出:抗日的第五第六年既接近胜利,又有极端的困难,也就是“黎明前的黑暗”。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最后阶段将面临极端严重的物质方面的困难,要克服这个困难,各抗日根据地全体军民就要在团结的基础上实行“精兵简政”。这一政策事关抗日根据地能否长期坚持下去,事关根据地居民的抗日积极性能否维持,事关能否进行长期斗争,准备反攻,最终战胜日本。由此可见,“精兵简政”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及时的决策,因此被称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是“当前工作的中心环节”。

抗战时期的“精兵简政”关系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及军队的存亡,不精简则无出路。今天,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到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桎梏,已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党群关系。所以,我们要树立一种机构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危机意识。毋庸置疑,“精兵简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当前的机构改革与抗战时期比起来难度更大,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它的复杂程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以“精兵简政”为中心的机构改革内涵更加丰富,这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按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机构组织,实行精兵简政;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按依法治国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2]。进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次,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由此可见,当代社会的“精兵简政”,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宏伟篇章中的一页,“精兵简政”作为我党建政建军的基本原则,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依然重要。

二、“精兵简政”的实施过程中,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稳步进行

在抗战时期“精兵简政”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多次制定文件与发表社论,对精简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抗日根据地政府也都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制定详细周密的精简方案。

首先,“精兵简政”要在组织上贯彻,更重要的是如何先在思想上贯彻。“精兵简政”的实施要进行“改革体制、整顿机构、精简人员、健全制度等,一句话,要在组织上贯彻”[3]。但是,组织工作没有思想工作作保证,就不能持久。因此,要做通人们的思想工作,使政策的实施由被动强制变为自觉执行。像在《解放日报》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毛泽东深刻地阐明了精兵简政同当前形势和党的各项政策的关系,并通俗地把它比做“要随季节变化而换衣”,来促使人们解放思想,提高对“精兵简政”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社论《精兵简政当前工作的中心环节》中,重申精兵简政的重大意义,批评了政治上的“近视眼”“远视眼”“多兵论”和“繁政论”,指出这些是不顾马列主义一切必须从现实出发解决问题的片面的主观主义的错误。所有这些都对统一思想,提高精兵简政的自觉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精兵简政”的实施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精兵简政”势必涉及组织机构的改革,行政工作人员的精简调整,实施起来十分复杂。因此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制订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后,各根据地按照本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了精简方案,规定了精简的原则、方法以及要达到的目的。虽然各根据地都基本进行了三次精简,但是起始时间有先后,工作方式不尽相同。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政府训令》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为实行精兵简政给各县的指示信》,开始了首次精简。第一二九师师部发出了《一二九师关于实施精兵建设的命令》,以部队的精简带动边区政府的精简。另外,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新的情况出现,就会发现先前的精简方案不够完美、存在缺陷,因此就要重新进行调研,制定新的精简方案。在精简中加深了认识,在认识中完善方案,与时俱进地推动精简。像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总结前两次精简的基础上,制定了《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纲领(草案)》和《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开始了比较彻底的第三次精简。

三、“精兵简政”必须与相应的配套措施相结合,必须妥善安置和处理富余人员

“精兵简政”政策作为抗战时期的“十大政策”之一,很显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等相结合的。同整风运动相结合,是贯彻精兵简政的有效方法。通过开展整风运动,端正了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扫除了贯彻精兵简政政策的思想障碍,促进和推动了精兵简政工作的进展。因此,可以说“整风给了简政以思想上的准备,简政是整风的具体成果”[4]。精兵简政过程中要裁减人员,妥善安排富余人员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问题。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前提下,充实基层和战斗部队;送学校学习培养深造;发挥技术专长转入生产等,争取做到去的高兴,留的安心。发展生产是克服当时物质困难的最根本的措施,离开这个中心,精简工作是做不好的,精兵简政的目的就是减轻民负,节省民力,促进生产发展。精兵简政作为一场深刻的政治体制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不仅是为了减少财政支出,更重要的是为了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由此可见,精兵简政是一项综合工作,必须与发展生产、厉行节约和整顿三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必须与发展生产力相结合。

那我们今天的“精兵简政”困难更多,更加复杂。当前,我国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要减去一些不必要的政务,集中力量把政府的工作放在发展经济的大政方针上,与此相适应要做到“放权”,真正转变政府的职能,做到“小政府,大服务”,真正把必要的权力下放到各级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真正实现政府的事情政府办,企业的事情自己办,社会的事情大家办。今天的“精兵简政”会涉及数百万人的切身利益,涉及高层官员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要改变他们习惯了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变更他们的权力与利益,肯定会遇到重重阻力和多方面的矛盾。因此,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打破现状和习惯对他们的束缚,进而采取严密的组织措施,妥善安置富余人员,真正实现通过各种途径,搞好人员分流,在机关工作人员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这将关系到政府机构改革的成败。

四、“精兵简政”必须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必须靠制度保持其长效性

官僚主义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复杂的历史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6]。官僚主义必然造成机构臃肿,层次多、副职多、闲职多,而机构臃肿又必然促成官僚主义的发展,以至形成恶性循环。“精兵简政”就是为了反对官僚主义,消除机构臃肿,提高行政效率。官僚主义早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实行“精兵简政”,反对官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更加密切了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任何政策都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精兵简政既是一项临时工作,又要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所谓临时工作,就是按照一定的精简计划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有时间性。所谓经常性工作,就是要把精简精神在日常工作中贯彻始终,无时间性[7]。那么,如何保证“精兵简政”的长效性,不至于使其时过境迁,又如何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呢?那就要靠完善的制度。要用立法明确规定政府机构的职能数量、人员编制、隶属关系等,要坚持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要真正打破行政机关“铁饭碗”式的人事任用制度,引入激励竞争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总而言之,只有完善制度建设,才能保持“精兵简政”的长效性。

[1][3][7]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502,509.

[2]张白茹.抗战时期的“精兵简政”对当前机构改革的启示[J].党史博采,2000,(5):44.

[4]施善元.抗日民主根据地精兵简政政策的实行及其经验[J].中共沈阳市委党校学报,2000,(1):50.

[5]星光.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精兵简政[A].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283.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7.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精简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基于区域分割的多视角点云精简算法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时常精简多余物品
一种面向应用的流量监测精简架构设计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精简(漫画)